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
01、每一個渴望愛和被愛的靈魂,都要讀一讀《安娜·卡列尼娜》。
哪怕你沒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你也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著名的名言就出自這部小說的開場白。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的經典名著。豆瓣評分高達9.2分,在作家圈裡,沒人敢輕視《安娜·卡列尼娜》。
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福克納說:這是人類歷史上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一向獨來獨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評價: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作品可以和它相比。
連託爾斯泰本人在完成整部小說之後都這樣說:《安娜·卡列尼娜》是我第一部真正的小說,一部與我內心非常契合的小說。
作者列夫·託爾斯泰,是俄國小說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同時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他著有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被視作經典的代表名作。他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故事發生在俄國的19世紀70年代。對於俄國來說,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農奴制度廢除不過十年,傳統社會正在受到西方資產階級要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思想的衝擊。書中這樣寫道:「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剛剛開始。」
這就造成19世紀後半期的沙皇俄國,一切都是混亂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美麗的貴婦人安娜敢愛敢恨:「我是個人,我要生活,我要愛情!」這是她堅定的呼聲和宣言。
所有一切 都充滿著矛盾。矛盾的時期,矛盾的作者,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故事在矛盾的漩渦中跌宕起伏。
這部巨著出現有150多個人物,描寫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村的廣闊生活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式的小說。
我相信很多的朋友和我一樣,在沒有深入的解讀和思考這本小說之前,會單純的理解為這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讀過後除了感嘆安娜的悲慘命運之外,能想起來的關鍵詞大概就是:出軌、墮落、自殺、情人、負心這類的。
但事實上,這部小說的主題是非常豐富的,愛情、家庭、生活、以及人為什麼活著,都是託爾斯泰想通過這部小說要表達的主題。託爾斯泰自己說過,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要寫的主要是家庭問題。
從小說的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可以看出,家庭是這部小說最重要的主題。全書結構比較特別,由兩條主線組成,一條是以安娜、卡列寧和伏倫斯基的三角關係為主線,另一條是以列文和吉娣的關係為主線,兩條故事線平行發展,相互對稱。這兩條故事線是由安娜的哥哥奧布隆斯基的出軌事件引發的。
02、小說中的安娜是一個天生麗質、年輕漂亮、情感真誠,內心豐富、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的上流社會的一個貴婦人。她的丈夫卡列寧是一個思想保守、性情涼薄且比她大二十歲的「官僚機器。」
多年來,安娜一直安於賢妻良母的生活,但與年輕軍官伏倫斯基的邂逅,又重新喚醒了她對生活和愛情的追求。最終安娜墜入情網,毅然拋夫棄子,和伏倫斯基同居。在他們的關係公開後,遭到上流社會的拋棄,同時也陷入了窘迫不堪的境地。安娜拼命掙扎,但還是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最後臥軌自殺。
那麼,冒著毀滅現有生活的危險,接受了伏倫斯基的婚外情的安娜為什麼會自殺?安娜自殺的最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伏倫斯基是導致安娜悲劇命運的罪魁禍首嗎?我相信,每個人對於安娜的自殺都有不同的理解,今天,本文就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做一些理解和分析。
一,伏倫斯基是導致安娜悲劇命運的罪魁禍首嗎?
1、當然不是,他只能算是幫兇,是同謀,是殺死愛情的兇手。
從書中很多描述可以看出,安娜在掙扎、在壓抑伏倫斯基在她自己身上引發的那種讓她顫慄的情感,同時也在壓抑自己在婚姻生活當中的絕望,她甚至自欺欺人告訴自己,卡列寧是個好人,他正直,他善良,他事業有成。
這個時候的安娜,既沒有勇氣承認伏倫斯基在他身上換起的欲望,也不願正視她和卡列寧之間的虛情假意。所以,她只能進一步壓抑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對丈夫的厭惡,這種壓抑最後讓伏倫斯基打開了缺口。
伏倫斯基表白說:如果今生要獲得幸福,那必須要冒險犯罪。所以,在安娜的心裡她始終認定,她的幸福和犯罪是聯繫在一起的。
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對出軌和離婚的包容度要高出很多,但出軌仍然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因為出軌行為是對婚姻這一契約的違反,而婚姻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於是,出軌就成了一種破壞社會穩定的行為,同時也隱含著對社會秩序的顛覆與挑戰。
所以,出軌在任何時代都是禁忌的,在比較保守的19世紀就更加如此了,安娜自然深知這一點,所以一開始是很壓抑自己,對伏倫斯基的態度,安娜起初是顧忌的、拒絕的,並不理睬伏倫斯基,但是幾輪舞跳下來,安娜發生了心理變化,一方面有所顧忌,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的陶醉其中,這種矛盾和掙扎貫穿了安娜的整個出軌的事件和她的心路歷程。
但是現在,一切都晚了,在伏倫斯基熱烈情感的感染下,安娜不再是一味對抗,而是慢慢地把它跟追求幸福聯繫在一起,安娜追求愛情的過程,就是一個個心理壓抑得到最終釋放的過程,這種壓抑的釋放帶來的後果既有罪惡的的痛苦,也有犯罪的快感。
2、出軌就是兩個人共同犯罪,安娜和伏倫斯基共同構成一種同謀者的關係。
在安娜出軌的那一刻,在欲望得到滿足那一刻,他們的愛情就逐漸走向毀滅,安娜的出軌必然引發整個上流社會對她的唾棄。
安娜從一開始就認定她和伏倫斯基的結合是有罪的、是墮落的、不道德的,他們是一對有罪的人,必然會遭到報應與懲罰,這種心理造成了日後他們不幸的重要原因,也為安娜最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表面上看,伏倫斯基的追求和後來的發展確實是導致了安娜的不幸,我第一次讀的時候也是這樣認為的,但細細分析,這其實只是誘因之一。
二,卡列寧不願意離婚是導致安娜悲劇的重要原因,卻也不是根本原因
1、小說中的安娜,處於複雜關係網的中心,影響她命運的人,不只是伏倫斯基,還有她的丈夫卡列寧。
卡列寧是一個經典的偽君子形象,他是一個基督教信仰者,他恪守道德教條,他愛面子,把外在的體面看得比內在的幸福更加重要,在得知安娜出軌後,他有一大段非常理性的分析:
首先,他認為他的婚姻之所以破裂,全是安娜的錯,他沒有錯,安娜本來就是個墮落的女人,他早就看出來了。
他說:「我不應當不幸,但是她和他卻不應當是幸福的。她應該不幸,但是過錯不在我,所以我不應當不幸。 」
他不再關心安娜將會遭受什麼命運,甚至對兒子的感情也變了。他現在只關心一件事,怎樣用最妥善、最得體的、最方便的、也是最合理的方式洗清由安娜的墮落而使他蒙受的恥辱,他認為他不能因為一個下賤的女人犯罪而遭殃,需要儘快找到辦法脫離目前的困境。
他分析了很多辦法想保持自己的名譽:
「決鬥,不行,我是一個無辜的人,會成為一個犧牲者,而且,決鬥是毫無道理的,我的目的只是保護我的名譽;
離婚,不行,那就是在法庭上當眾出醜,成為他的敵人們誹謗和詆毀他地位的良機;
分居,也不行,分居也和離婚一樣,還是會把安娜送入她情人的懷抱;"
最後,卡列寧得出最後的辦法,讓安娜斷絕與情人的關係,然後維持現狀,因為只有這樣,他才不算拋棄犯罪的妻子,並且給了妻子悔改的機會,因為卡列寧是一個基督教徒,他認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宗教的教義,幫助和挽救妻子。
2、卡列寧的偽善不僅扼殺了夫妻之間的所有情感,也是安娜無法脫離出軌困境的主要原因,這種扭曲的夫妻關係,讓安娜的出軌具有鬥爭與反抗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一種追求幸福和個人自由的行為。
在認清卡列寧虛偽的面目之後,安娜有這樣一段經典的心理獨白:
「他是對的,他是對的!」她說。
「自然,他總是對的,他是基督徒,他寬大得很,是的,卑鄙齷齪的東西!除了我誰也不了解這點,而且誰也不會了解,而我又不能明說出來。
他們說他是一個宗教信徒,非常虔誠、道德高尚、正直、聰明的人,但是他們沒有看見我所看到的東西。
他們不知道八年來他怎樣摧殘了我的生命,摧殘了我身體內的一切生命力――他甚至一次都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
他們不知道他怎樣動不動就傷害我,而自己卻洋洋得意……但是時候到了,我知道我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麼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但是怎麼辦呢?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天下有過像我這麼不幸的女人嗎?不,我一定要衝破,我一定要衝破!」
在罪惡感中掙扎的安娜對自己說「我沒有罪」成了安娜著名的自由宣言,這句話讓安娜從生活中覺醒,主動追求自身欲望。
三、安娜的死是必然的。
1、小說的故事以家為主題,但安娜卻沒有真正的家
小說中的安娜根本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她和卡利寧的家只有家的形式和名義,根本沒有家人之間的愛,聯繫他們的紐帶除了夫妻的名分只有他們的兒子。
後來和情人伏倫斯基同居,並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兒,但是因為卡利寧不同意離婚她就沒辦法成為合法的妻子。
而且,因為安娜一直覺得她是有罪的,她和伏倫斯基都是罪人,所以她也不信任弗倫斯基,她也不那麼愛她剛出生的女兒,因為他覺得伏倫斯基對她的愛是隨心所欲的,他高興愛她多久就會愛她多久,兩個人的關係也是岌岌可危的,也就是說,無論選擇哪一邊,安娜的家庭都是殘缺的。
佚名說:家需要有愛的親人,需要那份特別而真實的情感,需要那份夫妻當初的激情,需要有個相互牽掛的人,家在這裡已經升級為一種信仰,一種宗教,一種精神支持的力量。
家是愛的聚合體,試看天下之家,皆為愛而聚,無愛而散。
家是一個感情的港灣,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是夫妻間靈魂的棲息地,家是最能讓自己放縱的地方,家也是一個精神的樂園。
家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時情感的全部,家並不僅僅是物質堆砌起來富麗堂皇的空間。
家這個東西,擁有它時,它平凡得如柴米油鹽醬醋茶;失去它時,掏心掏肝也找不回來。
沒有家庭的和諧,將失去社會的穩定,沒有家庭的平安,將失去世界的安寧。
家是溫暖的,有愛就有家。
一個沒有家的人,肉體和靈魂都無處安放。
2、安娜最愛兩個人,但最終是兩頭空。
小說中的安娜最愛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兒子,一個是情人,然而兒子和情人是一種對立的關係,要把他們結合在一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兒子代表過去,情人代表現在和搖搖欲墜的未來,他們相互之間在打架,安娜最終兩個都得不到,安娜的自我在矛盾中逐漸分裂。
從根本上來說,安娜的故事其實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悲劇,安娜最大的不幸,是她和故事所有人物之間都存在巨大的衝突,她不知道如何面對卡列寧,也不知道如何面對他的兒子、佛倫斯基、還有她出生的女兒以及社會上那些認為她道德敗壞的人。
她覺得她沒有對卡利寧和兩個孩子負起應有的責任,也沒如願和情人過上雙棲雙宿的幸福且浪漫的生活,同時她無法承受來自上流社會的閒言碎語,她被矛盾、痛苦、罪惡撕扯著。
離婚,她會失去她最愛的兒子,不離婚,她無法忍受她的丈夫,她不能和最愛的弗倫斯基在一起,任何一種結果她都無法接受,所以這樣矛盾的安娜註定了她的死是必然的。
3、在這件事裡,沒有一方是完全錯誤的。
伏倫斯基自始至終都不是一個負心漢,儘管安娜後來變得善妒和猜忌,事實上伏倫斯基並沒有背叛安娜。
至於卡利寧,哪怕他是一個偽君子,哪怕卡利寧最終都不願意離婚,不願意放棄兒子,是造成安娜悲劇結局的重要原因,但是平心而論,自始至終,卡列寧都沒有做過損害安娜的事情。
說到底沒有誰是罪魁禍首,但每個人都有相互衝突。
正因為如此,安娜的悲劇才是無解的,安娜的困境是她確實有追求理想生活的自由意志,可是她受到的束縛也無處不在。
法國哲學家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四、安娜真正的痛苦才是她自殺的最本質原因
安娜真正的痛苦,不是出軌,不是對愛情的幻滅,而是她作為一個女人,她的妻性、母性和人性之間的一種掙扎。是一種道德和人的本能的一種掙扎。是一種人的社會屬性和她的個體屬性的不相容。
1、 什麼是屬性
馬克思的人性觀認為,每個人都有兩種屬性,一種是社會屬性,一種是自然屬性(自然屬性即人的個體屬性)。人之所以為人,關鍵不在於人的自然性,而在於人的社會性。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的社會勞動,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在於社會關係。
人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
所謂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存在及其特徵,包括人的生理結構、生理機能和生理需要等;
所謂社會屬性,是指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係,包括人對社會的依賴性,人在物質、精神方面的社會交往,人在生產活動中的合作性和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性。
自然屬性是人存在的基礎,但人之所以為人,不在於人的自然性,而在於人的社會性。
2、 安娜的社會屬性和她的個體屬性的不相容
安娜討厭她那虛偽冷漠的丈夫,不喜歡她的丈夫,愛上她的情人伏倫斯基,是作為一個女人的安娜的需求,但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安娜,她覺得如果真的和她的情人在一起的話,又對不起她的妻性和母性,由社會屬性和個體屬性形成的兩個矛盾她無法解決,她在這兩種屬性中痛苦徘徊,最後選擇了臥軌自殺,這才是安娜自殺的根本原因。
這也是作者非常高明的地方,這裡沒有對錯的批判,只有對女性深切的關懷。
其實大部分的女性問題的本質,就是社會屬性中的妻性、母性和個體屬性起衝突,女性的悲劇多半是這個悲劇,就是她的生命本能被社會束縛了,她的個體屬性讓給了社會屬性。
在我國經典的文學著作中,也有過這種悲劇的人物。
例如曹禺先生寫的《雷雨》中的瀿漪,她是周公館的女主人,周樸園的太太,大公子周萍的後母,二公子周衝的親生母親,她不愛她的丈夫周樸園,愛上了她的繼子周萍,瀿漪對周萍的愛是非常可怕的、瘋狂的、狂熱的,她非常叛逆,她想要衝破這個制度,她不肯自我標籤化,然而在強者的世界裡,在男權社會裡,要把自我屬性放在社會屬性上面,肯定會很失望的,最後會像花一樣慢慢枯萎了。最後瀿漪瘋了,這就是瀿漪這個人物最悲慘的結局。
還有就是《紅樓夢》裡的薛寶釵,曹雪芹也隱約提到了這樣的問題,但他並沒有展開。人人都說薛寶釵懂事,識大體,說她是個有心機的女孩,其實就是她的生命本能被社會束縛了,她的個體屬性讓給社會屬性了,她抓到林黛玉看《西廂記》時跟黛玉說:「別看了,想我以前年紀小的時候,我也看這樣的書。」她小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只是後來被制度化的妻性和母性代替了她自然屬性。
3、生活中女性也許都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
順理成章的結婚生子,為了要做一個好媽媽、好妻子,為了家庭,結婚多年後,丈夫都已經不把我們當做一個女人了,我們牢記自己是一個妻子,是一個母親,卻唯獨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女人。那麼,作為一個女人的我們在哪裡呢?
丈夫對我們已經不再有異性的愛了,不再關心我們的需求了,各個方面都不再那麼愛我們了。
很多時候,如果要選擇做好一個妻子、做好一個母親,那麼,就要接受自己的生活是一灘死水,從此,不再作為一個女人被愛了,不再享受愛情了。
可如果想選擇愛情,選擇出軌的話,又害怕自己的社會屬性遭到破壞。
害怕如果出軌被發現了,社會上的人會怎麼看我?丈夫會怎麼看待、怎麼對我?孩子要怎麼看我?
這一切,是不是和安娜經歷過的一切,安娜受過的痛苦都那麼相似呢?
怎麼選擇,真的是一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是找不到標準答案的。
五、總結和反思
現代女性究竟要何去何從呢?如何避免安娜和瀿漪的悲劇再次出現呢?這真的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自己自我標籤化了,用好妻子、好母親把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身份放棄掉了,大部分的女人到了一定年紀,她就會不像一個女人了,過了青春期以後,她的妻性和母性定為了以後,就會發現她已經失去性別了,這應該是女性最大的悲哀了。可如果不肯標籤化,你就會在道德和本能中掙扎、痛苦、徘徊。
我認為,現代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個人價值越來越得到體現,只要你足夠自強自立,不依附於誰,作為獨立的個體,獨立的人,你擁有更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獨立。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你可以選擇做個好母親,如果他愛你,你就做個好妻子,如果他不愛你了,或者你也不愛他了,你用不著偷偷摸摸的出軌,你可以大大方方的跟他說再見,灑脫的揮揮手,然後做你自己,去尋找你想要的幸福和自由。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女性或許還要面臨一些枷鎖、束縛和社會標籤,但我們不會那麼悲觀絕望了,我們是多面的,我們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我們是強大的,有力量的,我們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衝破枷鎖和束縛,獲得物質和精神的自由。
我們為自己而活,我們的命運自己掌握,我們的人生自己做主。
瀾的書香眉的影,大家好,我是@眉瀾書影,歡迎你來我的世界,品味不一樣的人生,我在這裡,等你來,等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