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安娜·卡列尼娜》:對婚外愛情的勇敢,是對生活的任性

2021-01-10 寧靜小屋時光

愛情是耗盡銳氣的激情,愛情是置意志於一炬的火焰,愛情是把人騙入泥潭的誘餌,愛情將劇毒抹在命運之神的箭上。 ——蘇格拉底

讀《安娜·卡列尼娜》讓我想起蘇格拉底對於愛情的描述,用來形容書中主人公安娜的愛情歷程是恰如其分的。

幾年前讀《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對安娜的愛情感到惋惜,現在再看《安娜·卡列尼娜》,讀出了安娜在擁有愛情的同時飽受的煎熬。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內心的滋味五味雜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安娜·卡列尼娜》講述的是俄國貴族婦女安娜在婚姻之外擁有一段愛情的故事。安娜在俄國聖彼得堡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她的丈夫卡列寧是俄國高層官員,同時,她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這樣的家庭讓無數人羨慕。然而,她在去往莫斯科的途中遇到的為她傾心,她也傾心於對方的年輕軍官伏倫斯基,同樣是貴族的伏倫斯基英俊瀟灑。安娜與伏倫斯基墜入愛河之後就無法自拔,她摒棄世俗觀念,勇敢地追求愛情。然而,在發生婚外情之後,她接受不了愛情的淡化,也走不出自己矛盾的心理,最終以跳軌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安娜的悲劇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終是周莊夢了蝶,你是恩賜也是劫。伏倫斯基的愛情讓安娜體會到了愛情的美妙,這是恩賜;同時,這段愛情讓安娜平靜的生活變得混亂,讓安娜毀滅,這是劫。

安娜的悲劇來源於她對婚外愛情的勇敢,勇敢的追求愛情有錯嗎?沒有錯。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呢?我以安娜與伏倫斯基之間的愛情為落腳點,站在安娜矛盾的心理角度,來解讀安娜自我毀滅的悲劇背後:對婚外愛情的勇敢,是對生活的任性。

安娜與伏倫斯基的愛情:安娜自我毀滅的導火索

沒有純粹的幸福,幸福本身攜帶毒素。——摘自《安娜·卡列尼娜》

愛的轟烈,愛的深刻,愛情是安娜自我毀滅的導火索。正如書中所說,這段由愛情帶來的幸福本身攜帶毒素。

安娜本是一個熱情生動的女人,他的丈夫卻是一個「官僚機器」,嚴肅正派,枯燥乏味。這樣的婚姻生活讓安娜失去生機和活力,而伏倫斯基的愛點燃了安娜,讓安娜「活」了起來。伏倫斯基對安娜是發自真心的愛,願意為安娜放棄功名利祿,願意陪安娜遠走他鄉,這樣一段美好的愛情,為什麼成了安娜自我毀滅的導火索呢?

01 伏倫斯基回歸平淡的愛情

愛情,其實是階段性的,誰都無法長期擁有一成不變的激情。安娜與伏倫斯基的愛情亦是如此,無論是多麼真摯的愛情也不能保持長久不變的熱烈。

生活除了激情,少不了社會生活,伏倫斯基不可能長期把感情傾注在安娜身上,他需要社交,需要社會地位,回到社交生活中的伏倫斯基對安娜的愛情回歸了平淡。一開始就轟轟烈烈的愛情,往往是經不起平淡的考驗的。

02 安娜不變的熱烈愛情

莎士比亞曾說:不太熱烈的愛情才會維持久遠。

安娜愛的太熱烈,她把愛情當成自己的全部,這是一種很不成熟的愛情觀,很容易讓自己處於被動和悲傷的狀態。當安娜發現伏倫斯基對她的愛情開始淡化,她變得歇斯底裡,開始像怨婦一樣等候著伏倫斯基的到來。脫離了家庭和社會的安娜,愛情成了她唯一擁有的東西,當愛情沒有了之前的濃烈,她悲傷無助。

當兩個人之間的愛情不同步,必然會導致一個人無法滿足另一個人對於愛情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一方就會承受痛苦。

03 安娜對愛情的猜疑

一個人對愛情產生了猜疑,那麼,這段愛情就出現了間隙。

安娜愛的太深刻,加上單調孤獨的生活,安娜變得很敏感,她開始猜疑伏倫斯基對她的愛。安娜的猜疑讓伏倫斯基感到約束,讓他有逃離的想法,不再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在安娜身上。對愛情的猜疑同時也導致了安娜的不安,讓她擔心自己會失去目前唯一擁有的愛情。

猜疑,會加速愛情的消磨殆盡。

安娜矛盾的心理:安娜自我毀滅的內在原因

安娜這個角色是矛盾的,對於安娜,我無法說對她是喜愛還是厭惡,對她勇敢追求愛情的勇氣表示敬佩,又對她不顧及家庭的態度表示厭惡。

熱戀的愛人往往只看重愛情的重要性,卻忽視了生活中並不只是有愛情,還有家庭、親情、社交,這些各個方面的要素構造了生活,生活並不是簡單的「你愛我,我愛你」,當沉浸在婚外情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駕馭婚外情。

安娜無法駕馭她與伏倫斯基的愛情背後,是她矛盾的心理,這是安娜自我毀滅的內在原因。

01 矛盾的內心掙扎

首先,當安娜隻身一人住在酒店,每天等待著伏倫斯基的到來,這個時候,她縱然是能感受到自己在愛情面前的卑微。此時,摒棄不了的卑微心理與她對熱烈愛情的渴望形成矛盾。

其次,安娜追求自由,敢於向倫理道德挑戰,但是,倫理道德的觀念又左右著安娜,束縛著安娜的思想,使她在突破婚姻關係時又顯得矛盾。

最後,安娜想抵抗上流社會的虛偽和冷酷的道德壓力,卻又無法完全脫離貴族社會,內心掙扎著逃離,卻又脫離不了,這也是安娜的矛盾處境。

矛盾的掙扎讓安娜的內心支離破碎。

02 矛盾的社交需求

當安娜勇敢的與貴族社會產生對抗時,她並沒有考量這樣做是否合理。兩個人你儂我儂的激情之後,生活回歸平靜,安娜開始想念貴族社交生活,想念她的愛好,出生於貴族的她,社交活動是她生活的一部分,突然間生活的一部分失去了,當她平靜下來之後,才知道它對自己的重要性。

原本的生活已經在悄然之間塑造了你,身處其中時你不會感受到原本的生活對你的重要性,走進新的生活之後,你才會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輕鬆地擺脫原來的生活方式。

安娜看不慣貴族交際圈的虛偽,卻又出於習慣地想參加社交活動。此外,當她義無反顧地選擇婚外情時,就意味著她已經失去貴族社交中的尊重了,再回到社交活動中,她只會備受冷漠和侮辱,而這與安娜的社交需求是矛盾的。

03 愛情和對孩子的愛之間的矛盾

安娜擁有愛情的時候,有著「飛蛾撲火」的熱情和勇敢,那個時候,愛情的衝動佔了上風,蓋過了安娜對孩子的愛。當她的丈夫用孩子的撫養權來威脅她時,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愛情。享受到了愛情的蜜糖之後,當平靜下來,她對孩子的愛強烈地湧現出來。

愛情讓安娜身不由己,而對孩子的愛又牽絆著她,這是兩者之間的矛盾。

一個有了孩子的已婚女人愛上一個瀟灑的未婚男人,女人就將自己置於危險之境地了,她將面臨輿論壓力,對家庭的負罪感,對孩子的想念和愧疚,這些都是女人一定會去平衡的,當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時,便會將自己的生活毀滅了。

對婚外愛情的勇敢,是對生活的任性

美麗的錯誤不管有多美麗,終究都是一個錯誤。

從安娜擁有美好的愛情到自我毀滅的過程來看,這其中充滿著對生活的任性。在我看來,對婚外愛情的勇敢,是對生活的任性。

當安娜的情人在馬術比賽上潰敗,安娜按捺不住自己傷心的情緒,在眾人面前大驚失色,有些讀者看到了她的愛之深切,而在此處我卻對其隱忍的丈夫產生了同情,對安娜心生厭惡,此處的她太任性,全然沒有顧忌她的行為對家庭、子女、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

當安娜選擇了愛情,她也沒有做出合理的規劃,沒有想法設法地把對家庭和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這也是一種不假思索的任性。

很多人說,安娜是在勇敢的為自己而活,擯棄了世俗的約束,然而,我們生活在社會上,不僅僅是以「自己」的形式存在,更有其他的角色和身份,我們同時也要對其他的角色負責。好比安娜,她的身份還是一個母親,一個被孩子需要的母親,如果從安娜孩子的角度上來評價安娜,她是自私的,同樣也是任性的。

安娜的故事不是安娜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普遍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故事。就拿《安娜·卡列尼娜》的寫作背景來說,它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作者託爾斯泰的農莊所在的村子裡,一個已婚婦女有了情人,後來她的情人愛上了別人,她在悲憤之下投身於貨車車輪之下自殺。

可以說,《安娜·卡列尼娜》背後的故事更貼近真實生活,真實生活中,很多婚外情都不是真愛,最終都會以其中一個人的背叛來結束。而且,在婚外情中,受傷更多的往往是女人,女人更感性,很難逃脫各種矛盾的心理。

從安娜的故事中,讀者可以獲得關於愛情與婚姻關係的啟發。那麼,我們如何在面對婚姻之外的愛情時,保持理智的思考,做出合理的選擇,把傷害降到最低呢?

01 看清婚姻狀況的本質:不理想的婚姻或許才是根本原因

婚外情的背後,是有問題的婚姻。現實中,很多婚外情的發生並不是由於婚外的那段愛情有多深刻,而是想逃避不理想的婚姻。

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婚姻最初也是愛情的樣子,也是美好的,只是生活中的瑣事讓婚姻變得枯燥乏味。可是,婚姻不正是如此嗎?起初美好,最後平淡。如果接受不了婚姻的平淡,草率地結束一段婚姻,那麼,下一段婚姻多半也不會得到如你所願的幸福。

「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婚姻更有各的不幸」,婚姻需要經營,找出婚姻中的不幸並努力解決問題,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02 考量婚外愛情的真實性:是真正的愛情,還是短期的情感作祟

婚外情如同罌粟花,美麗中帶著毒,還容易讓人上癮。

愛情本身沒有錯,然而,大多數的婚外情並不是真正的愛情。有些發生婚外情的人,只是在依靠這段愛情給予自己對愛的缺失補充,在婚姻中缺失愛,就希望在婚姻以外得到愛。還有更多數都是由於短期的情感在作祟,是激情讓人誤以為遇到了一段美好的愛情。真正的愛情是要經得起時間的沉澱的,而不是一時的衝動情感和最初的相互吸引能維持的。那麼,如何判斷愛情的真實性呢?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曾提出一個愛情理論——「三角理論」:愛情是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激情、承諾、親密。

具體來說,當遇到婚外愛情的時候,可以做如下的考量:沒有了激情之後,彼此之間還會愛著對方嗎(激情)?兩個人有沒有結婚的可能(承諾)?結婚之後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能否經受得了生活的消磨(親密)?如果把這些問題都思考清楚了,才能判斷出這段婚外情是否值得付出。

沉溺於罌粟花般的婚外情中,只會讓人上癮,最終中毒,毀壞自己原本平靜美好的生活,果斷處理婚外情是最好的。處理的方式可以是放棄,也可以是把婚外情合理的轉化成婚姻,這就需要做出理智的權衡和選擇了。

03 不逃避,理智的權衡之後做出合理的選擇

愛情是不可以控制的,但是選擇卻是可以控制的。

如果經過理智的思考過後依然想放棄自己已有的婚姻,那麼,至少要處理好家庭關係和孩子的撫養問題,結束婚姻之後再談論愛情,讓婚外愛情合理化,而不是逃避婚姻與愛情之間的矛盾,試圖讓兩者兼容。如同安娜,她草率地對待她與伏倫斯基的愛情,沒有理智地處理好家庭和孩子的問題就投入婚外情之中,最終導致了悲慘的結局。愛情終究是要塵歸於婚姻才能長久,否則很可能消失殆盡。

在處理愛情的問題上,理智與情感常常被認為是對立的,其實不然,情感如果沒有理性的支撐,就容易盲目,最終落得悲劇下場。對婚姻和愛情做出理智的權衡,才能獲得想要的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本來源於生活的文學作品。源於生活的作品更有代入感,讓讀者能夠融入書中看自己,讓讀者對生活頓悟,安娜矛盾的內心寫照也是很多人的投影,讀安娜的內心就如同在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從安娜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婚外情對於一個人的毀滅,沒有多少人能夠駕馭得了婚外情,在這個人心紛雜的時代,我們需要這樣的書籍給我們以警醒。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婚姻之外的愛情切不可輕易觸碰。

相關焦點

  • 《安娜·卡列尼娜》:最後嫁得好的,都是有這個特徵的女人
    這是列夫·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裡的一句話,這句話概括了整部小說。 用兩段婚姻和兩個女人做對比,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何時拉開的。更告訴我們,婚姻幸福和不幸的根源在哪裡。 但如果你讀過原著就會發現,列夫·託爾斯泰帶給我們的啟示,遠遠不止愛情、婚姻和家庭。
  • 豆瓣9.2分《安娜·卡列尼娜》:什麼樣的女人才能獲得幸福?
    」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出自於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作為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的經典文學巨作,它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啟發,摧枯拉朽般地激發了我們對愛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我們究竟怎樣才能得到幸福的婚姻?有人說,幸福婚姻的主要條件是愛情。
  • 《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男女陷入生活,不幸的男女尋歡作樂
    本文是豆瓣閱讀作者柴斯卡為2002年版電影《安娜·卡列尼娜》撰寫的影評。
  • 豆瓣評分9.2《安娜·卡列尼娜》,在宿命與欲望的漩渦中掙扎
    哪怕你沒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你也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著名的名言就出自這部小說的開場白。《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的經典名著。豆瓣評分高達9.2分,在作家圈裡,沒人敢輕視《安娜·卡列尼娜》。
  •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述了貴婦安娜追求愛情,最後無奈自殺的故事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旨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電影安娜·卡列尼娜:述了貴婦安娜追求愛情,最後無奈自殺的故事!給大家推薦《安娜·卡列尼娜》這部電影。安娜並沒有真正的愧疚,也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選擇而已。
  • 重溫經典《安娜·卡列尼娜》:一場愛而不得的愛情悲劇
    在文學成就上,託爾斯泰一個人就足以定義一個時代,他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就是生活原本的真實樣子。《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部活的生活啟示錄。《安娜·卡列尼娜》從平淡的貴族社交和瑣碎的鄉村生活展開,作者通過高超的人物描寫技法,塑造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形象,人物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張複雜而龐大的關係網。
  • 視頻 | BBC版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二)
    有的人認為安娜是個「墮落的女人」、「傷風敗俗」,是個「教唆犯」;有的則崇拜她「追求」愛情的勇氣;有的指責安娜說:身在福中不知福,有那麼富裕舒適的生活,還說沒愛情、沒有生活,她是自作自受、罪有應得。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紀上層社會的貴婦人,託爾斯泰以詩人普希金的女兒普希金娜為模特兒創作了安娜這個形象,她年輕、漂亮,渴望生活。
  • 《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婚姻生活中,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代表作。貴族婦女安娜有一個虛偽的丈夫卡列寧,偶然出軌渥倫斯基,以為佳人有信,卻看到了情人冷漠和自私的一面,最終臥軌自殺。莊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同情下層農民,但是自己又擺脫不了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
  • 你以為的「婚外愛情」,是「黑暗心理」在作怪,被它誤導了
    專欄《婚裡婚外讀心術》作者:臥龍心術此專欄以心理學為主體,附加以方法,幫助誤入歧途的男女,走出婚外「愛情」的陷阱。01看梁山伯與祝英臺,生生死死的愛戀,讓我們心生嚮往和感慨:「若是我跟我愛的人,也能夠如此該有多好!」
  • 《安娜·卡列尼娜》:悲劇的社會,渣子一樣的愛情都顯得那麼可貴
    《安娜》之所以是一部世界級著作不是因為託爾斯泰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而是透過一個愛情故事(或者說幾個愛情故事,加上其他配角的故事的話)細緻地刻畫了沙俄時代(準確來說是農奴制廢除之際)整個社會的悲劇因素。就像《戰爭與和平》的偉大不在於用文筆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而是在戰爭的大背景下一個個人物以及整個社會的畫卷。
  • 謊言堆積而成的「婚外愛情」,是真愛嗎?不,別傻了
    專欄《婚裡婚外讀心術》作者:臥龍心術此專欄以心理學為主體,附加以方法,幫助誤入歧途的男女,走出婚外「愛情」的陷阱。而這樣去尋找,在愛情裡尤為簡單。真正的愛情,是兩個人是彼此的鏡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跟我的興趣、性格相投,你就是另一個我。或許有些朋友會反駁「婚姻裡就不一樣了,彼此都是仇人」,話是沒錯,但你有沒有想過婚姻裡的他,是不是另一個最真實的你,最想要成為的人呢?
  • 演出愛情百轉千回百般模樣的《安娜·卡列尼娜》 | 高清放映No.42
    俄語音樂劇高清影像恢弘再現列夫·託爾斯泰不朽愛情悲劇俄羅斯四大吟遊詩人之一尤裡·金操刀作詞
  • 豆瓣評分最高9.6分!10部經典小說改編的高分電影(2)_遊俠網 Ali213...
    4、教父豆瓣評分:電影9.2分 小說9.0分5、戰爭與和平豆瓣評分:電影9.0分 小說9.2分  電影《戰爭與和平》是根據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經典著作《戰爭與和平》改編而成的多集電影,由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執導,柳德米拉·薩維裡耶娃、謝爾蓋·邦達爾丘克、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主演的歷史愛情故事,曾獲第4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 看電影合集:名著改編經典愛情片《安娜·卡列尼娜》完整版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身為高官卡列寧(拉爾夫·理察森 Ralph Richardson 飾)的妻子,安娜(費雯·麗 Vivien Leigh 飾)卻在一次偶然中和伯爵沃倫斯基(基隆·摩爾 Kieron Moore 飾)墜入了情網,一心追逐內心感情的安娜不顧倫理道德的約束,開始了與沃倫斯基的同居生活
  • 誰是最美的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金面具獎」給了她
    安吉利卡·喬麗娜舞團 芭蕾舞劇《安娜·卡列尼娜》小說原著中,19世紀俄羅斯貴婦安娜·卡列尼娜身為政客卡列寧之妻,豔冠群芳,她與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在火車站邂逅。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兩人雙雙墜入愛河,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仍不顧一切地私奔。
  • 妻子40歲,平均2天對我嘶吼一次:邊界外的男人,婚外生活很簡單
    妻子的嘶吼,讓他對婚姻之外的生活充滿嚮往,一次一百元的燒烤,一支幾元錢的香菸,再便宜的東西,只要能讓他擺脫回家的壓力,再簡單,對他來說,都甘之如飴。-2-林女士,與丈夫跨過了四十歲的門檻。溫先生走出家門,就能迎接婚外的生活,而自己,只能困在家裡,如何掙扎也無果。-3-同一個家庭,在夫妻雙方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丈夫是經濟支柱,妻子是家庭支撐,少了哪一方,這個家都瀕臨崩潰。
  • 《安娜·卡列尼娜》!有生之年系列的國際大戲觸手可及了!
    >1月,載有《安娜·卡列尼娜》第一至十四章的《俄羅斯導報》第一期出版,列夫·託爾斯泰的這部小說立刻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世紀之隔的《安娜·卡列尼娜》回溯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了沒完沒了的爭論, 毀譽參半, 褒貶不一,似乎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
  • BBC版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合集
    「圖說老電影」BBC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視頻製作:lynchfrank友情傳送:圖說老電影( tsldy2016)BBC版《安娜·卡列尼娜》已連載完畢,現在推送合集,供大家收藏。翻譯家草嬰和上譯廠演員座談《安娜·卡列尼娜》譯製導演楊成純談怎樣看《安娜·卡列尼娜》唐煜:讀李梓老師《安娜·卡列尼娜》配音創作札記請點擊下方連結觀看:BBC版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1)BBC版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2)BBC版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
  • 看電影合集:豆瓣9分瑞典經典愛情家庭片《婚姻生活》完整版
    律師瑪麗安(麗芙•烏曼Liv Ullmann 飾)與精神學講師約翰(厄蘭•約瑟夫森Erland Josephson 飾)結婚十餘載,育有兩名女兒,生活幸福平穩。朋友皮特(金•瑪思索Jan Malmsjö飾)與卡特裡娜(畢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 飾)的婚姻生活卻瀕於解體。感慨萬千的瑪麗安發現自己懷孕,沒曾想約翰竟傾向於打胎。有一天約翰突然向瑪麗安提出自己愛上了一名叫寶拉的女子,二人痛苦分居。在協議離婚的過程中,二人的憤懣不滿紛紛爆發,直到多年後,瑪麗安與約翰才終於體會到愛情是什麼。
  • 《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在《戰爭與和平》中,「和平」的生活佔有很大一部分,這個「和平」就是貴族的生活,其實《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貴族生活這個分支的一種延續。此外,《戰爭與和平》不僅是一部史詩,也是一部關於貴族生活的小說。愛情也好,舞會也好,貴族之間的爾虞我詐也好,這些在《戰爭與和平》都很多。另一方面,《安娜·卡列尼娜》絕對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託爾斯泰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作家,他出名比託爾斯泰早,去世也比託爾斯泰早,託爾斯泰開始寫作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名氣已經非常大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卡列尼娜》發表以後認為,這部小說首先是一部社會小說,而不是愛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