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悲劇的社會,渣子一樣的愛情都顯得那麼可貴

2021-02-22 閒來無事Relax and Talk

緣起於前兩天和朋友談論何為真愛,就聊到了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下簡稱《安娜》)。朋友說安娜是追求真愛的弄潮兒(這個詞兒是我自己總結的)。我反駁說這是一個痴情女出軌渣男的故事。

朋友半信半疑地終止了這個討論。

《安娜》之所以是一部世界級著作不是因為託爾斯泰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而是透過一個愛情故事(或者說幾個愛情故事,加上其他配角的故事的話)細緻地刻畫了沙俄時代(準確來說是農奴制廢除之際)整個社會的悲劇因素。就像《戰爭與和平》的偉大不在於用文筆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而是在戰爭的大背景下一個個人物以及整個社會的畫卷。

但畢竟上一次看《安娜》還是將近十年前看完凱拉·奈特莉那版電影後翻了半本原著。時間過去太久,我也懷疑我自己的理解是不是已經過時。

正好周末有空閒時間,於是,在寫這篇文章的前一晚,我又看了一遍這部2012年的電影版《安娜·卡列尼娜》。

看了不能白看,還是趁熱乎寫點兒什麼。正好趕上情人節,也算應個景。

沒打算做拉劇情式的影評,重點還是放在對於故事的個人思考上。

也沒什麼功夫去看太多其他影評,草草看了兩三個,覺得我還是能聊出點兒個人風格的。但也不想褻瀆託爾斯泰的作品,所以以什麼角度來解析,要探討什麼問題還是要先明確的。

視角:小mo我一個當代男性視角(不要跟我槓什麼男性視角憑什麼審視《安娜·卡列尼娜》,作者託翁自己就是個男的)


問題:

1)從當代人的視角看,安娜是一個勇敢追求真愛的女性嗎?

2)安娜追尋的是真愛嗎?

3)如果是真愛,安娜的追尋方式值得嗎?如果不是,那是安娜有問題還是她的情夫(伏倫斯基)有問題?

在寫以下內容的時候我默認看這篇文章的各位對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有一個大致了解,我會涉及劇透,所以請謹慎閱讀。

本文主要依據2012電影版《安娜》,電影版和原著可能有改編上的出入,在此不做探討。

正文開始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從當代人的視角看,安娜是一個勇敢追求真愛的女性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在一個人言可畏甚至可以逼死人的貴族社會中,安娜頂著他人的目光、身敗名裂的風險,衝撞位高權重的原配丈夫,去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一起談天說地甚至當眾攜手共舞,無疑需要很大的勇氣,也經歷了激烈的內心掙扎。甚至我看到有的影評裡講安娜列為文學作品中最敢於追求愛情的女性之一。這些我都是認同的。

但是

安娜這一切行為起源於她對於她枯燥婚姻的不滿。或者說是她原配老公和伏倫斯基對比後,對於後者的偏好。她認為前者那樣的冷淡乏味不是愛情,而後者的熱烈才是真愛。

那第二個問題來了,安娜追尋的是真愛嗎?

從在火車站的初次相遇,一些小細節就以透露出兩人第一眼已有一些愛意。郭德綱老師講過:「人與人之間的喜歡只需要一眼。」雖說是相聲評書中的詞句,但不無道理。「人首先是動物。」不論是因為安娜本身枯燥的婚姻(或者更準確說是聯姻)還是伏倫斯基瀟灑的外表和風度,不論是欲望驅使還是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了,這兩個人在第一次相遇就互相有好感。於是才會有這一幕,安娜一句話之後,伏倫斯基轉身回去自己掏腰包給了意外身亡的鐵路工人。

這一個小細節透露出兩個信息。1)伏倫斯基對安娜在這一幕之前已經有了好感;2)伏倫斯基的這一善舉並不是出於自己的自發,而是為了討好安娜。

有好感不一定會在一起。兩個人真正搭上線兒,是在後來的一次舞會上,伏倫斯基主動邀安娜跳舞,兩人就在這眾目睽睽之下,明送秋波。

故事裡還有一個支線就是吉蒂和列文的感情線,這條線之所以重要除了它展現了另一種感情模式(可能也是託翁自己最認同的),還有就是吉蒂和伏倫斯基原本是曖昧關係。

再加上後面故事中安娜和伏倫斯基終於名正言順在一起之後,伏倫斯基對於安娜相比於熱戀時變得冷漠。從一個當代人的角度來看,無疑算個渣男。

此時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基本也就有了。

如果你認為對一個渣男轟轟烈烈、不顧一切地愛是真愛,那安娜追尋的就是真愛。

如果你認為對一個渣男的愛只是女主腦子挖特了(壞掉了),那安娜追尋的就不是真愛。

在我看來,安娜眼裡愛的,是她幻想出來的,或者說熱戀期伏倫斯基展現出來的那一面,她沒有想到伏倫斯基的另一面,她也不想要那一面。這不是真愛,這叫幻想。

這是本文對於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帶著這個答案開始看第三個問題。


究竟是安娜頭腦太熱沒能識別渣男,還是伏倫斯基太渣不好識別。

我覺得從當代人角度看,這兩個因素都不成立。因為稍微有點兒情商的當代人就知道,伏倫斯基這個級別的渣,在當代社會是渣不下去的。

不過是在火車站靠自己家族的經濟實力裝了一下善良,再在舞會上跳了一段那個年代是個貴族就會的舞蹈,然後說了幾句不需要什麼文學素養就能說出來的情話,就把聖彼得堡貴族圈公認的第一美人得到手了?

這也就是那個時代沒有吐槽大會,要不然伏倫斯基怕是李誕都給洗不白。

那是安娜頭腦太簡單嗎?

也不是。安娜在和伏倫斯基結婚後很快就鑑別出自己眼裡原來完美的情夫不過是一個渣男(可能那個時代不這麼叫),所以才會心灰意冷,才會有跳軌自殺。

安娜不是蠢,只是,那個時代,一個渣男都顯得那麼難能可貴。

只能說安娜是不幸的,沒碰上一個值得她所有勇敢舉動的男人。

相比之下,吉蒂是幸運的。

她和安娜都被伏倫斯基吸引過,都為之著迷痴情。

不同的是,伏倫斯基選擇了安娜,吉蒂因此逃過一劫,然後和列文圓滿地在一起。

列文和吉蒂是真愛嗎?

取決於你怎麼定義真愛。

至少他們最終愛的,是那個真實的對方,而不是幻想或者包裝出來的。至少,他們彼此不辜負。這算是真愛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吧。

總結

至此為止我已經回答了我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總結如下:

1)安娜是一個勇敢追求愛情的女性;

2)安娜和伏倫斯基不是真愛,安娜愛的只是那個幻想、包裝出來的片面的伏倫斯基;

3)時代環境導致了安娜想逃離自己枯燥的婚姻大概率只能選擇伏倫斯基這樣的渣男。


由此回到我開頭說的:《安娜》是一部關於時代、關於社會的悲劇,而不是關於愛情的悲劇。


這一點其實在故事開頭就有線索。

不要忘了一切故事的起源是因為安娜的哥哥私通家庭教師被妻子發現,安娜收到哥哥來信前往莫斯科勸說嫂子。

這既是安娜與伏倫斯基相遇的原因,也正是諷刺的地方。

上一幕還在勸說嫂子,相信和出軌的哥哥仍是真愛。下一幕安娜自己在宴會上和新歡翩翩起舞。

說到底,安娜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愛。

遇到伏倫斯基之前,她覺得自己和卡列寧(原配)的婚姻雖然是聯姻,但令人羨慕,甚至還可以引以為傲地來勸說哥哥和嫂子。遇到伏倫斯基之後,她又覺得這才叫真愛。

(想到這個梗我笑了5分鐘,請自己腦補全整個片段)

安娜如此,故事中的其他人亦如此。

安娜的嫂子在丈夫與家庭教師通姦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還聽信安娜說「他通姦那叫欲望,和你才是愛情「這樣的話。哥哥本身也在兩個女人間不會取捨。列文追求愛情也是一路曲折。吉蒂也被伏倫斯基騙過。

幾乎故事裡的每個人在那個時代,一開始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是他們的問題嗎?

也是。但更多的是時代的問題,時代對於情感的壓抑、對於內心的壓抑,導致故事裡的大部分人,要麼想得卻不可得,要麼想得卻不敢得。時代和社會造就了這樣的角色。但在此我不想展開探討,不是本文的重點。

最後不得不提的一個角色,就是安娜的原配,阿力克斯·卡列寧。

大部分影評或書評都會認為這個角色就是一個冷酷、無情、乏味的權貴階級,是典型的反派,或者說是早就上述社會悲劇的因素的具象化。

我個人認為不是。

卡列寧也是這個悲劇的一部分,只不過他是悲劇裡沒有被毀掉的那一個。2012版電影對這個角色的塑造特別好。託爾斯泰的作品之所以偉大,一大原因在於人物的鮮活立體,不是類型片裡的刻板角色。

這個角色固然令人討厭,尤其在和主角安娜的對比之下,他又是某種意義上導致整個悲劇的深層原因。

他的鮮活,就在於他對於安娜和伏倫斯基的處置方法。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放過安娜,成全了這對戀人。要知道以他的地位、權力,一句話就可以了解這件事情。但他沒有。他可能是整個故事裡擁有最高自由度做選擇的人。而面對一個他聯姻的配偶,他嘴上說的再狠,最終選擇了寬容成全對方。這是愛嗎?肯定有愛的成分,但愛的表現方式有很多,有的人因愛生恨,可列寧也生恨,但最終在行動上,他展現出了他冷酷外表下可愛的一面。

他就像《雷雨》裡的周樸園,的確很多人討厭,但也是整個故事裡最複雜的人物之一,這種複雜性就是他身上的可恨和人情味兒的交織。他也有感情,所以才會在最後有了那一幕的爆發。他是有愛的,他才會在最後選擇了放過安娜而沒有採取任何報復或懲罰。只不過這種愛,不是安娜要的。可能也不是大多數人要的。

其實這樣的人,才是最真實的。

寫在最後

安娜不是天使

卡列寧也不是魔鬼

他們都是人

那個時代下的人

安娜的可貴在於勇氣、真誠

而不在於真愛

因為她不懂,什麼叫真愛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diss、互動。

大過年的,關注訂閱一個再走唄

相關焦點

  • 重溫經典《安娜·卡列尼娜》:一場愛而不得的愛情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一部活的生活啟示錄。《安娜·卡列尼娜》從平淡的貴族社交和瑣碎的鄉村生活展開,作者通過高超的人物描寫技法,塑造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形象,人物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張複雜而龐大的關係網。作者以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恨糾葛以及列文的故事和人生思考為主線展開了一系列對愛情、家庭、倫理道德、社會義務乃至生命的意義的追問和探索。
  • 社會寫照——《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該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 淺析安娜·卡列尼娜與杜十娘之命運悲劇
    淺析安娜·卡列尼娜與杜十娘之命運悲劇——試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進行解讀摘要:安娜·卡列尼娜和杜十娘,都是為人熟知的文學經典形象,一個是俄國小說家託爾斯泰筆下的貴族少婦,一個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刻畫的風塵女子。兩人雖然時代不同、出身不同,但都為了追求愛情歷盡艱辛。
  • 豆瓣9.2《安娜·卡列尼娜》:對婚外愛情的勇敢,是對生活的任性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內心的滋味五味雜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安娜·卡列尼娜》講述的是俄國貴族婦女安娜在婚姻之外擁有一段愛情的故事。安娜在俄國聖彼得堡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她的丈夫卡列寧是俄國高層官員,同時,她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這樣的家庭讓無數人羨慕。然而,她在去往莫斯科的途中遇到的為她傾心,她也傾心於對方的年輕軍官伏倫斯基,同樣是貴族的伏倫斯基英俊瀟灑。
  • 《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好多作品都是這樣的拱形結構,這樣的結構顯得非常結實,天衣無縫,很能承重,什麼都可以加進去,這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上的完美性。寫《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樣,他本來是想接下來寫彼得大帝的改革的,也收集了很多材料,但一位客人告訴他的一個故事卻使他寫起這個「家庭故事」來。
  • 視頻 | BBC版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二)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反映的是十九世紀俄國貴族社會發生的故事,很多觀眾對它不了解、不熟悉,尤其在一些青年朋友當中反映更加強烈。有的人認為安娜是個「墮落的女人」、「傷風敗俗」,是個「教唆犯」;有的則崇拜她「追求」愛情的勇氣;有的指責安娜說:身在福中不知福,有那麼富裕舒適的生活,還說沒愛情、沒有生活,她是自作自受、罪有應得。安娜·
  • 《安娜·卡列尼娜》俄國上流社會,用生命成就婚外戀的美麗女子
    安娜邂逅了一段熱烈的婚外戀,她被誘惑著故事開始於一場偶然的邂逅,但這場命運安排的悲劇總會到來,不在此時,就在彼時。安娜·卡列尼娜本來是去解決哥哥家的家庭糾紛的。她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已經是五個孩子的爸爸了,卻仍和法國家庭教師發生戀愛。在車站,他就這樣認識了這個給她帶來幸福與不幸的人——青年軍官弗龍斯基。
  • 演出愛情百轉千回百般模樣的《安娜·卡列尼娜》 | 高清放映No.42
    俄語音樂劇高清影像恢弘再現列夫·託爾斯泰不朽愛情悲劇俄羅斯四大吟遊詩人之一尤裡·金操刀作詞
  • 高清放映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 | 安娜啊安娜,甜和痛都上頭
    的敬而遠之,那麼當你知道託爾斯泰一生叛逆,在82歲時候還離家出走追求平民生活,一個月後就客死他鄉付出生命代價,會不會對他和他的作品產生一些好奇?高爾基說託爾斯泰「貴族式的魅力屬於高貴的野性」,實是因為他和安娜一樣,在無關名利的純粹精神指引下,背叛了自己的貴族階層,與整個世界為敵。
  • 怎樣看《安娜·卡列尼娜》作者:楊成純
    怎樣看《安娜·卡列尼娜》怎樣看《安娜·卡列尼娜》(作者:楊成純 原載於1982-1-24 《解放日報》)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將播放由英國BBC廣播公司製作的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這部電視劇是根據俄國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
  • 《安娜·卡列尼娜》!有生之年系列的國際大戲觸手可及了!
    世紀之隔的《安娜·卡列尼娜》回溯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引起了沒完沒了的爭論, 毀譽參半, 褒貶不一,似乎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安得烈·葉夫娜·託爾斯泰婭託爾斯泰的同代人關於安娜·卡列尼娜的爭論頗為認真, 似乎爭論的不是一個虛構的人物, 而是其命運震撼了俄羅斯社會的一個真實的女人。莫斯科的夫人們竟然派自己的僕人去印刷廠向排字工人打聽書中人物未來的命運。
  • 視頻 | BBC版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一)
    安娜提出離婚遭到拒絕,兒子也無法相見,此時愛人拋棄了她,社會輿論對她的壓力也很大,悲憤的安娜臥軌自殺的悲情故事。怎樣看《安娜·卡列尼娜》作者:楊成純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將播放由英國BBC廣播公司製作的電視連續劇《安娜·卡列尼娜》。這部電視劇是根據俄國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
  • 為什麼說《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最好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學出版社有人說,傑作猶如大動物,它們通常都有平靜的外貌。這個說法用於列夫·託爾斯泰似乎是再恰當不過了。我感到託爾斯泰的作品仿佛一頭大象,顯得安靜而笨拙,沉穩而有力。《安娜·卡列尼娜》雖說沒有《戰爭與和平》中那麼多的議論和哲學說教,但對於「靈魂得救」這一主題的展開,作品中的思辯色彩和宗教情緒卻要濃烈得多,而且,託爾斯泰晚期作品中的許多主題,傾向和敘事特點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都有所表露。
  • 豆瓣評分9.2《安娜·卡列尼娜》,在宿命與欲望的漩渦中掙扎
    哪怕你沒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你也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著名的名言就出自這部小說的開場白。《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的經典名著。豆瓣評分高達9.2分,在作家圈裡,沒人敢輕視《安娜·卡列尼娜》。
  • 《安娜·卡列尼娜》:華麗的舞裙遮住時代的背景
    觀看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前提是你要先將原著的印象抹滅,做好在戲劇與電影這兩種不同的視聽藝術之間來回切換的準備,喬·懷特此次對原著從內容到形式都做了很大的改動。影片一開始,導演就將觀眾視作劇院裡的觀眾,所以在觀影中會有一種強烈的現場感。場面的轉換採用典型的舞臺轉場方式,人物表演戲劇化,動作舞蹈化。
  • 美國電影《安娜·卡列尼娜》高清完整版
    導    演: 伯納德·羅斯 編    劇: 列夫·託爾斯泰、伯納德·羅斯 類    型: 愛情 主
  • 《安娜·卡列尼娜》:最後嫁得好的,都是有這個特徵的女人
    但如果你讀過原著就會發現,列夫·託爾斯泰帶給我們的啟示,遠遠不止愛情、婚姻和家庭。還有關於人生的抉擇,關於女性的自我,關於男性的修養,關於宗教的信仰等等。 可以說,《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綜合性的,人生啟示錄。
  • 英文電影《安娜·卡列尼娜》內地10月16日上映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2012)  導演: 喬·懷特  編劇: 湯姆·斯託帕德 / 列夫維坎德 / 多姆納爾·格利森  類型: 劇情 / 愛情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2-09-07(英國) / 2012-10-16(中國大陸)  劇情簡介: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根據俄國文豪列夫·託爾斯泰1877年同名小說改編,通過女主角安娜追求愛情的悲劇故事
  •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須懂得正視欲望
    另一種說法是:當時託翁聽到一個婦女因愛情問題而臥軌自殺的消息,使託翁感到非常震驚。這也許就是他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最近重溫《安娜·卡列尼娜》,又有了一番全新的領悟。說實話當年讀此書時,特別喜歡安娜敢愛敢恨的個性,崇拜她敢於衝破傳統道德倫理追求浪漫愛情的真性情。時過經年,我也漸入中年,再次重溫此書,心境已全然不同。
  •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述了貴婦安娜追求愛情,最後無奈自殺的故事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旨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電影安娜·卡列尼娜:述了貴婦安娜追求愛情,最後無奈自殺的故事!給大家推薦《安娜·卡列尼娜》這部電影。安娜並沒有真正的愧疚,也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選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