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2020-11-19 騰訊網

我個人認為《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最好的作品,我當然是從文學的角度看的,從長篇小說寫作技巧的角度看的。我和很多作家談過,他們都覺得這部小說寫得幾乎沒有瑕疵。託爾斯泰寫出《戰爭與和平》之後,俄國人歡呼雀躍,歐洲人刮目相看,毛姆說那是最好的長篇小說,羅曼·羅蘭說它是當代的《伊利亞特》。其實,另有很多歐洲作家不完全服氣,他們認為俄國人會打仗,所以俄國人會寫戰爭小說,但俄國人寫愛情小說、家庭小說、悲劇小說還是不靈,也就是說,不在少數的歐洲作家認為俄國作家不會講故事,其實到現在,我們依然會發現,俄國文學的可讀性一般來說是不如西歐小說。你也可以說俄國作家不樂意講故事,他們更樂意精神傳道,這當然是正面的說法。內行的作家往往會說,俄國作家寫作時比較粗線條,不大會精雕細作。其他的歐洲語言我不懂,但是我懂中文和俄文,也懂一點英文,我發現,俄國作家在寫作中確實沒有中國作家和英語作家那麼關注文字本身。中國作家寫作的美文傳統特別深厚,你故事再好,如果你表達的文字是粗糙的,那麼你在中國就不是好作家,甚至不是作家,但是俄國作家,有的時候語言實際上不是特別講究。這是兩個國家不同的文學傳統,但是,《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例外,無論在情節結構還是文字表達上,它都是無可挑剔的,對於《安娜·卡列尼娜》全世界的作家都是服氣的。談起《安娜·卡列尼娜》,大家經常會說它有一種拱形的結構,一邊是安娜和伏倫斯基的關係,一邊是列文和吉娣的關係,這兩個情節開頭各自發展,最後逐漸靠攏,形成一個拱頂。好多作品都是這樣的拱形結構,這樣的結構顯得非常結實,天衣無縫,很能承重,什麼都可以加進去,這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上的完美性。

·託爾斯泰對待安娜的態度轉變

把《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做一個比較,是蠻有意思的話題。在這兩部長篇小說的寫作過程中,託爾斯泰都有過嚴重地改變初衷的情況,也就是他寫作的構思和創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託爾斯泰寫作《戰爭與和平》的時候本來沒想寫這場戰爭,他想寫的是十二月黨人起義,可後來他意識到,俄國歷史上對改變俄羅斯民族意識來說更為重要的事件可能還是1812年的衛國戰爭,於是他就轉過來寫這場戰爭。寫《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樣,他本來是想接下來寫彼得大帝的改革的,也收集了很多材料,但一位客人告訴他的一個故事卻使他寫起這個「家庭故事」來。起初,他決定寫「一個不忠的妻子以及由此引發的全部悲劇」,我們通過這句話能感覺到,他一開始寫這部小說是想告訴別人,一個不忠的妻子會給家庭和社會造什麼結果,也就是說,他在準備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是站在安娜的對立面上的,是準備說這個女人怎麼不好,她的不好又造成了什麼結果。但在寫作過程中,安娜的人物性格邏輯卻改變了託爾斯泰最初的構思,託爾斯泰還是寫了她的不忠,以及這個不忠所造成的悲劇,但是他更多地寫到了我們後來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也就是這個悲劇的來源問題。他一開始想寫的一定是安娜自身的問題,要麼是她的情慾帶來的結果,要麼是她在上流社會的隨波逐流,要麼是一個偶然事件,總歸是不正常的愛情造成的糟糕結果。但是寫著寫著他發現,安娜跟上流社會女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她的愛是真愛,如果安娜也是逢場作戲的話,一點問題沒有,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那樣。安娜正是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成了上流社會的攻擊對象,成了社會輿論的犧牲品。寫到這裡,託爾斯泰的同情心轉到安娜一邊了,面對的是安娜周圍那個市民氣濃厚的社會,安娜變成他同情的對象。我們經常會說,有時候作品的藝術邏輯能改變作家自己,託爾斯泰寫作這兩部作品的時候,都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程度不等地改變了自己的創作初衷。

《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延續

或許有人認為,從《戰爭與和平》到《安娜·卡列尼娜》,託爾斯泰的創作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也就是從史詩開始轉向家庭,從寫戰爭開始轉向寫愛情,從寫四大家族轉向寫兩個人的戀愛、私情,也就是一種收縮,一種轉折,甚至是一種下降。這樣把這兩部作品做題材上、風格上的對立,其實是一種比較幼稚的方法。

託爾斯泰在寫《戰爭與和平》之前十年的作品,幾乎全部在為《戰爭與和平》做某種準備,儘管有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而《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很自然的延續。《戰爭與和平》體量非常大,他後來的作品某種意義上都是這部作品中某些分主題的延續。在《戰爭與和平》中,「和平」的生活佔有很大一部分,這個「和平」就是貴族的生活,其實《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貴族生活這個分支的一種延續。此外,《戰爭與和平》不是一部史詩,也是一部關於貴族生活的小說愛情也好,舞會也好,貴族之間的爾虞我詐也好,這些在《戰爭與和平》都很多。另一方面,《安娜·卡列尼娜》絕對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託爾斯泰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作家,他出名比託爾斯泰早,去世也比託爾斯泰早,託爾斯泰開始寫作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名氣已經非常大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卡列尼娜》發表以後認為,這部小說首先是一部社會小說,而不是愛情小說。也就是說,對一部長篇小說的定性恐怕不能僅僅看它的情節和內容,也要看到它和那個時代的關係,也要看到和它之前和之後作品的關係。所以,《安娜·卡列尼娜》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在託爾斯泰的三大長篇小說中是一部承前啟後的作品。比如,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貴族生活的這一部分自然地延續到《安娜·卡列尼娜》,在《安娜·卡列尼娜》開始更多地摻入他本人對貴族階級的審視、批判,正是這樣一種對貴族階層的反省促使他改變了對安娜的態度,從而對貴族階級這一整體進行反省,最後過渡到《復活》裡對整個階級和制度的否定。這三部作品之間其實有著很強的邏輯聯繫。總之,《戰爭與和平》除了史詩之外也是家庭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了是家庭小說外也是社會小說

「《安娜·卡娜》一個意義特殊的事實

我們把《戰爭與和平》定性成英雄田園詩,所謂英雄田園詩一定是壯闊的,昂揚的,樂觀主義的,歷史樂觀主義的;但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話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特別有名的一句話。其實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所有的人都是不幸的,即便是列文和吉娣,託爾斯泰特別想把他倆寫成特別幸福的一對人,但是看完這部作品後沒有多少讀者覺得他們的生活是高度理想化的。的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每個人都「各有各的不幸」。從《戰爭與和平》昂揚的歷史樂觀主義頌歌,過渡到《安娜·卡列尼娜》中關於俄國貴族階層的傷感再現,整體的調性是不一樣的。

有俄國學者認為,1880年前後整個西方對俄國的看法出現一個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在某種意義上就來自《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問世之後,西方人並不完全服氣,覺得託爾斯泰不一定會寫愛情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徹底徵服了大多數西方作家,覺得即便寫歐洲意義上的長篇小說,當時的歐洲作家依然寫不過俄國人,寫不過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自己辦的雜誌《作家日記》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是一個意義特殊的事實》,他在這篇文章的開頭記敘了一次街頭偶遇,說在涅瓦大街上突然遇到了作家岡察洛夫,這是一個非常慵懶的人,他寫的《奧勃洛莫夫》前面幾十頁都在寫主人公怎麼起床,作家本人也有些像他的主人公,這個作家是個貴族,他很有錢,但一輩子都沒結婚,因為覺得結婚太麻煩了。這樣一個安靜的貴族在街上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遠就漲紅著臉問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沒有讀過「那部小說」,這兩個人心照不宣,「那部小說」指的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激動不已的岡察洛夫手指著西邊的天空說:「他們是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的!」「他們」指的就是西歐的作家。這兩位俄國大作家的心態是具有代表意義的,也就是說,當時的俄國作家都在較一個勁兒,看他們什麼時候能寫得比歐洲作家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章中介紹了這次相遇之後,就寫道:「從這個時候開始,因為有了《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因為有了列夫·託爾斯泰,俄羅斯人就可以在歐洲的文學和文化中昂首挺胸了,歐洲人也應該開始覺得俄羅斯人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是個文學動物,是個文明的動物。從此,整個西方開始轉變對俄國的看法。」

這個例子使我們感覺到,文學有時的確讓人感到沒什麼用,不是高科技,創造不出多少產值,可是文學的用處有時大到你無法想像的地步。你覺得你有多少錢,別人因此就一定會尊重你、高看你,事實上,別人可能恐懼你,但未必尊重你,而文學和藝術就能換來尊重。《安娜·卡列尼娜》在歐洲和全世界所產生的影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相關焦點

  • 誰是最美的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金面具獎」給了她
    面對故事複雜、情感跌宕的恢弘巨著,現代芭蕾編舞大師們自然難掩喜愛之情。同時,原著豐沛的內涵也為現代芭蕾的肢體語彙提供了充分的表達空間。集俄羅斯戲劇最高獎項「金面具獎」最佳編舞、最佳舞美獎和最佳女舞者獎於一臺,立陶宛安吉利卡·喬麗娜舞團的芭蕾舞劇《安娜·卡列尼娜》,即將於本月在廣州大劇院演出,已引起不少芭蕾粉絲的關注。 足尖上的安娜,究竟會以怎樣的面貌呈現?
  • 《安娜·卡列尼娜》:華麗的舞裙遮住時代的背景
    將一部文學名著搬上銀幕本身就是一件難事,而將一部文學名著以舞臺戲劇的方式呈現在銀幕上,那就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喬·懷特以自己高超的電影創意、複雜多變的場面調度、華麗炫目的畫面進行了這場改編試驗。《安娜·卡列尼娜》問世以來,對安娜悲劇產生源頭的解讀層出不窮。有人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她身上體現了俄羅斯文化中的悲劇性,即人的本能欲望與信仰之間的深刻矛盾。但是在新版中,我們很難看到安娜·卡列尼娜因為意識到自身罪惡所帶來的懺悔,相反她比原著中更加肆無忌憚,與兩個愛她的男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之主演凱拉·奈特莉那種瘦骨嶙峋的外貌,在某些場景中甚至有些面目猙獰的感覺。
  • 北京青戲節9月開幕,俄羅斯話劇《安娜·卡列尼娜》開場
    本屆青年戲劇節將從9月一直持續到11月,除了來自俄羅斯、法國、立陶宛、比利時、巴西五大戲劇強國5部戲劇作品外,華語戲劇的版圖也將不再局限於北京,來自上海、南京、深圳、廣州、天津、西安、濟南和杭州等多個城市的16部青年創作者戲劇佳作都將現身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的舞臺,2019年青戲節將在「培養青年創作人才、推出優秀青年戲劇」宗旨之上,以「未來、創意、希望、夢想」為關鍵詞,更加注重多元及青年文化。
  • 《安娜·卡列尼娜》!有生之年系列的國際大戲觸手可及了!
    >1月,載有《安娜·卡列尼娜》第一至十四章的《俄羅斯導報》第一期出版,列夫·託爾斯泰的這部小說立刻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俄羅斯貴族夫人的悲劇不僅震動了俄國社會, 而且其衝擊波遠越出了俄羅斯國界。《 安娜·卡列尼娜》問世不久,歐洲各國先後譯成本國語版, 最早外文版本的是1881年的捷克文版, 接著是1885 年的德文版和法文版, 後來英文版、義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和丹麥文版。《安娜·卡列尼娜》徵服了歐洲。
  • 艾夫曼版一個月前才上演,這部《安娜·卡列尼娜》怎麼那麼「敢」?
    繼上個月艾夫曼芭蕾舞團用舞劇《安娜·卡列尼娜》引爆申城,昨晚,俄羅斯格林卡國家模範歌劇芭蕾舞劇院也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用與艾夫曼截然不同的風格詮釋這部俄羅斯文學經典。劇院院長弗拉基米爾·多薩耶夫表示:「我們想要將最地道的俄羅斯文化、最純正的俄羅斯古典芭蕾獻給上海觀眾。」
  • 高清放映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 | 安娜啊安娜,甜和痛都上頭
    眼下在國際戲劇影像展放映的這版《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羅斯製作的第三部原創音樂劇,獲得俄羅斯Ticketland.ru網站頒發的「2018年最受歡迎音樂劇」榮譽,長演三年多,已經算是站到了俄羅斯音樂劇的最前線,重寫俄羅斯音樂劇票房歷史。
  • 《世界名著大師課俄羅斯卷》:帶你走進大師雲集的俄羅斯文學世界
    高爾基俄羅斯文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給先輩文學愛好者以滋養。莫言在散文《童年讀書》中回憶說:「我從一個很賞識我的老師那裡借到了一本《鋼鐵是怎麼樣煉成的》……我個頭矮,只能站在門檻上就著如豆的燈光看書。普希金俄羅斯經典文學作品不勝枚舉,普希金、果戈裡、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這些文學大師的名字更是個個如雷貫耳。
  • 【觀影】《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927 年,她出演了默片版本,片名被改為《愛》,這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後一個默片版本,也是所有《安娜·卡列尼娜》無聲電影中最成功的一部。進入到有聲片時代,第一部名留影史的《安娜·卡列尼娜》仍然由嘉寶主演。這就是1935 年米高梅出品的美國版。嘉寶是瑞典人,她的瑞典口音不僅沒有使她在有聲電影誕生之後喪失地位,反而成就了她。因為在美國人聽來,瑞典口音與俄語很相似。
  • 安娜·卡列尼娜:讀不下去的時候請放下,懂我時再看
    很多人讀《安娜·卡列尼娜》,會覺得這樣經典的作品,自己居然看不下去。因此而嚴重懷疑自己的文學閱讀能力。其實這種情況很正常,很多人讀一本書,也是在不同階段試了多次後才看完的。東西方文化背景,導致閱讀產生落差我們讀本國作家的作品,很容易進入狀態,因為讀者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習俗,也了解小說人物所在的時代背景。
  • 《西伯利亞的理髮師》:一部俄羅斯民族的壯麗史詩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文化藝術品味極高的民族,不管是文學、音樂、建築還是電影,在以英美為輿論主導的近幾十年,俄羅斯的藝術從業者能夠打破政治壁壘,取得全世界範圍內的普遍認同,不得不令人嘆服,而電影界的佼佼者,就非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莫屬。
  • 為什麼安娜·卡列尼娜難逃一死?
    新京報:這些年在寫作的同時,你也在重讀經典,寫了一些解讀西方經典的隨筆,其中不少是關於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等俄羅斯作家。在重讀俄羅斯文學的過程中,相較於從前,有哪些不同的體悟?任曉雯:以前不了解《聖經》的時候,對很多基督教傳統之下的經典文學會有非常嚴重的誤讀。
  • 託爾斯泰的中國知音草嬰:他為讀者搭建了一座通往俄羅斯文學的橋梁
    他們相遇在世界文學的雲端。 日前,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振亞,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趙麗宏,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孫甘露,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做客滬上最高書店——朵雲書院,談論託爾斯泰作品對中國讀者的影響,回憶他們與草嬰先生交往的點滴。
  • 藝術×冷知識|《無名女郎》與安娜·卡列尼娜
    19世紀後半期,俄羅斯學院美術逐漸走向模式化和規範化。美術學院的學生對現狀有著不同意見,他們吸收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思想,認為「美是生活「,他們想要脫離學院僵化的」命題作畫「模式,繪製自己頭腦中最好的畫卷。
  • 《世界名著大師課》解讀俄羅斯的文學魅力所在
    俄國的許多名著是世界文學的偉大財富,毛姆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加上狄更斯和巴爾扎克,是史上四大小說家; 馬爾克斯認為《戰爭與和平》是史上最好的小說;紀德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文學的天神;博爾赫斯認為巴別爾《鹽》是史上最好的短篇之一;尤金·奧尼爾和田納西·威廉士都相信契訶夫是20
  • 現代神話學丨「蘇俄轉播」和21世紀中文語境俄羅斯文化擬像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對當代俄羅斯流行文化近乎一無所知。這是一個違背日常經驗的結論:作為中國的重要鄰邦,在當前中文網際網路生態環境下,俄羅斯/蘇聯文化傳播廣泛,佔據著重要的亞文化位置。但這些俄羅斯/蘇聯文化的來源都並非一手信息,俄羅斯文化的主動傳播能力是欠缺的,俄文在國內並不流通,和當代俄羅斯文學藝術和流行文化引進衰微。
  • 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
    2011年7月4日,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專門為學習俄語的朋友開設了適合不同級別和需求俄語培訓班。俄語培訓班設有綜合的學術課程,根據俄羅斯聯邦教育和科技部的規定按照符合俄羅斯標準的對外俄語教學方式全面和系統的授課,從最基本的俄語學習到掌握豐富的語言詞彙和語法。
  • 《安娜·卡列尼娜》揭幕2019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
    在既有的「培養青年創作人才、推出優秀青年戲劇」宗旨之上,本屆青戲節以「未來、創意、希望、夢想」為關鍵詞,更加注重多元化、國際視野和青年文化。今年,青戲節多元綻放,展演時間從9月持續到11月;5部國際大戲;16出國內青年好戲;13個青年戲劇節和演出季打造 「中國青年戲劇聯盟」,5個戲劇工作坊和朗讀會;更有48小時V戲劇等多個活動,形式多樣。
  • 從《凱薩琳大帝》看俄羅斯的藝術文化
    今年5月,一部講述俄羅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崛起之路的英劇火遍全網。這部蘊含著女性主義及現代意識的《凱薩琳大帝》,將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傳奇一生推向觀眾眼前,也吸引了人們對俄羅斯歷史文化的好奇心。
  • 艾夫曼芭蕾舞團的《安娜·卡列尼娜》為何能讓舞迷甘願二刷三刷?
    圖說:舞劇《安娜·卡列尼娜》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昨晚,被譽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第三度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帶來早已徵服無數舞迷的
  • 由10部俄國文學改編電影來「理解」俄羅斯
    原著文本承接了俄羅斯文學家對於自我、他人、社會,以及國家的理解和反思,改編電影則是透過了俄國與他國導演的眼睛,理解俄羅斯從何而來,如何形塑成今日的模樣,並且探問是否能透過這些文學結晶摸索出俄羅斯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