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021-03-02 清朗天空

點擊上方「清朗天空」即可關注

19世紀70年代,莫斯科的一場音樂會上,當劇場中響起《如歌的行板》這支弦樂四重奏時,當時在場聆聽音樂的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突然哭了。此時的他剛剛寫完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後半部分,託爾斯泰認為他書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和這首曲子所傳達出的悽苦和絕望是一致的。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於1873年,在1877年完稿並發表第一版。作品問世後,被快速翻譯成了包括英語,法語在內的多個語言版本,並14次被搬上了電影大銀幕。我們今天推介的影片,就是它的第14個版本,2012年由英國導演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莉、裘德·洛等出演的英國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 《安娜·卡列尼娜》海報

她是德國默片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出演了1919年德國版的安娜。只可惜年代久遠,這個版本的安娜現在無緣得見。


《安娜·卡列尼娜》(1919)劇照:安娜(萊雅·瑪拉飾)


↑ 《愛》(1927)劇照:安娜(葛麗泰·嘉寶飾)

我們現在能欣賞到的最早一部《安娜·卡列尼娜》電影,安娜的飾演者就是這位瑞典女星,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葛麗泰·嘉寶。她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水準最高的安娜飾演者。她曾兩次在電影中詮釋安娜這一角色。1927 年,她出演了默片版本,片名被改為《愛》,這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後一個默片版本,也是所有《安娜·卡列尼娜》無聲電影中最成功的一部。

進入到有聲片時代,第一部名留影史的《安娜·卡列尼娜》仍然由嘉寶主演。這就是1935 年米高梅出品的美國版。嘉寶是瑞典人,她的瑞典口音不僅沒有使她在有聲電影誕生之後喪失地位,反而成就了她。因為在美國人聽來,瑞典口音與俄語很相似。這部影片獲得了1935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海外電影獎,為米高梅的黃金 30 年代留下豔麗的一筆。


↑ 《安娜·卡列尼娜》(1935)劇照:安娜(葛麗泰·嘉寶飾)

也許 1935 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太過令人印象深刻,直到 1948 年,新的改編版本才問世,而安娜的飾演者是誰呢?就是她,憑藉《亂世佳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好萊塢電影女神,費雯·麗。


↑ 《安娜·卡列尼娜》(1948)劇照:安娜(費雯·麗飾)

1997年,又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上映。在挑選女主角安娜的飾演者時,導演希望尋找到一位「具有華貴動人的外表和神秘氣質的女演員。」最終詮釋安娜的就是這一位,有著「法蘭西玫瑰」之稱的法國女星蘇菲·瑪索。一雙棕綠色的眼睛,和東方神秘氣質的面容,使得蘇菲·瑪索版的安娜非常接近小說中那個華貴的俄羅斯上流少婦。


↑ 《安娜·卡列尼娜》(1997)劇照:安娜(蘇菲·瑪索飾)

而在2012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再次挑戰安娜的,則是英國女星凱拉·奈特莉,不過在她看來,對安娜的塑造不單單只是外表上的形似,為此她讀了十遍《安娜·卡列尼娜》的小說。


↑ 《安娜·卡列尼娜》(2012)劇照:安娜(凱拉·奈特莉飾)

凱拉·奈特莉的出色發揮,其實離不開她的老搭檔,同樣來自英國的導演喬·懷特。算上今天的《安娜·卡列尼娜》,這已經是他們合作的第三部影片,並且凱拉都是當仁不讓的女主角。

↑ 導演:喬·懷特

2005年,他們首次合作了改編自簡·奧斯汀同名小說的《傲慢與偏見》,凱拉飾演了聰穎的伊莉莎白。該片不僅是導演喬·懷特的處女作,也為凱拉·奈特莉贏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 《傲慢與偏見》(2005)劇照:伊莉莎白·班納特(凱拉·奈特莉飾)

時隔兩年,他們合作的第二部作品《贖罪》上映。同樣出自著名小說改編,但在導演日趨成熟的影像風格下,本片也一舉獲得了第65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配樂,和當年6項奧斯卡提名,成為喬·懷特導演事業的高峰。


↑ 《贖罪》(2007)劇照:塞西利亞(凱拉·奈特莉飾)


↑ 詹姆斯·麥卡沃伊 凱拉·奈特莉 喬·懷特

面對《安娜·卡列尼娜》這樣一部俄羅斯經典文學名著,英倫導演喬·懷特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他用舞臺化的場景設計,來詮釋出小說中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兩地的貴族生活。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再大的改編依舊不會脫離原著小說和他的作者,列夫·託爾斯泰。託爾斯泰生於1828年俄羅斯一個貴族家庭,17歲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言系學習,21歲隨兄長前往高加索參軍,之後回到家鄉,直到1869年的《戰爭與和平》發表,其文學創作終於迎來高峰。而《安娜·卡列尼娜》也緊隨其後誕生。雖然沒有了前一部宏大的格局,但是《安娜·卡列尼娜》卻通過一個貴族家庭的瓦解,展現出農奴制改革後俄國資本主義產生的災難性後果,也使得俄國文學的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是一個最最溫暖、溫馨的地方, 但每個家庭的組成,都有一段時間不定的磨合期。  有的家庭總是吵吵鬧鬧,時不時就爆發一次家庭大戰,有的家庭冷冷清清,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這樣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語非常震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有哪些地方相似?小編想,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是: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我看到整車的人都笑了,善意地看著小男孩像個大人般地做著保證。如果小編在場的話,簡直想給這位爸爸鼓掌。因為寵愛妻子,是家庭幸福的基本法則。曾有一位爸爸向美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梅迪納教授請教:教授,你告訴我,我怎樣才能幫兒子考上哈佛大學?梅迪納回答說:從現在開始,你回家好好愛你的老婆。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
    ,都有一段時間不定的磨合期。有的家庭總是吵吵鬧鬧,時不時就爆發一次家庭大戰,有的家庭冷冷清清,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這樣說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當你想家的時候,你最先想到的絕不會是吵架,而是那些珍貴而又美好的回憶。她和周杰倫結婚的時候才21歲,而且已經懷孕了,但是她不甘心做個家庭主婦。於是她不顧家人反對,經常帶著孩子飛往世界各地去工作。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託爾斯泰《安娜.卡列琳娜》我生長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家庭條件一般,母親是一名基層派出所民警,父親是一名下崗工人,從很小的時侯,我就記得他們兩個人每天都在打仗,原因是,我的父親是個十惡不赦的賭棍,90年代中期父親在外面輸了有四萬多元,兒時的記憶裡,家門口每天堵著門口要債的人都在排隊,終於,媽媽在一次次原諒後,終於忍受不了父親的嗜賭成性,帶著我回到了外婆家,和他離婚了,那也是我記憶裡最後一次見父親,
  • 《我家那閨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爸爸已經去世,媽媽也另組幸福家庭,餘下的日子越來越少,實在沒有追究的必要了,但那些傷疤卻將陪伴她的一生。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王鷗就是這不幸中的一員,雖然她現在事業有成,但內心依然被童年的創傷緊緊禁錮住。
  • 從《人民的名義》看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
    人們往往把欲望的滿足看成幸福本書開頭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作者是不幸的,安娜也是,更多貴族階層的人也是.這本書的故事很長,進展地很緩慢,對每個人物描寫都很到位,對社交細節描寫很豐富,對每個人物內心的千迴百折更是準確.而書中看似沒有交集的兩條主線,讓我們產生了對比和反向思考,向懦弱的人學習勇敢,向虛偽的人學習正直,向高傲的人學習謙虛,向粗陋的人學習和善,見賢思齊便是如是.
  • 《奧麗芙·基特裡奇》不幸的家庭也很相似
    一,「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話說「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讓我說的話,有些不幸的家庭也很相似。比如,故事裡的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奧麗芙的兒子小時候的不幸複製了她小時候的不幸。大多數強勢的自以為是的父母對孩子的否定苛責與冷漠疏遠,孩子的心理多多少少都不健康的,這樣的家庭也必然沉悶得毫無生氣,與幸福也就背道而馳!
  • 託翁與司湯達:幸福的女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女人卻各有各的不幸
    這兩位作家雖然國度不同,生活時代不同,但他們筆下的《紅與黑》與《安娜·卡列寧娜》的女主人公,德·瑞那夫人與安娜·卡列寧娜的命運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都出身於上流社會,嫁給了顯貴勢要;她們並不放蕩無恥,卻都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最後在愛情的幻滅和痛苦的掙扎中以悲劇結尾。
  • 《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男女陷入生活,不幸的男女尋歡作樂
    據傳聞,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因不幸生活在吃人的舊社會、所以沒能追求到幸福愛情的婦女。但其實根據原著裡的描寫,她是個養尊處優、不太懂事的貴婦人,而且她那位身居高位的丈夫其實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那麼,大文豪託爾斯泰究竟想說什麼呢?這篇文章會結合 2012 年版的英國電影《安娜·卡列尼娜》,詳細講一講故事中的三對男女。雖然書有一千頁,但電影只有一個半小時哦。
  • 《三十而已》大火:幸福的感情千篇一律,不幸的感情各有各的不幸
    在她們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你或者你身邊人的影子。這三個人物不再是被打上高光的安迪、曲筱綃式人物。她們各有各的歡喜與憂愁。王漫妮,聰明漂亮,孤身一人漂泊上海,奢侈品櫃姐。好不容易遇到優質男梁正賢,沒成想人家已經有一個相戀七年的女朋友。鍾曉芹,上海本地姑娘,單純善良。相親認識了鳳凰男陳嶼並且結婚。然而婚後的生活卻一言難盡。二人長期缺乏溝通,結婚更像搭夥過日子。
  • 《三十而已》大火:幸福的感情千篇一律,不幸的感情各有各的不幸
    在她們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你或者你身邊人的影子。這三個人物不再是被打上高光的安迪、曲筱綃式人物。她們各有各的歡喜與憂愁。怎麼看顧佳都是人生贏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女人,卻也被老公背叛。02託爾斯泰曾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在這部劇裡,可以這麼說:幸福的感情千篇一律,不幸的感情各有各的不幸。
  • 幸福的家庭從何而來?不幸的家庭因何痛苦?
    一部可以讓家庭走向幸福的大電影!《醒來之愛的呼喚》院線電影免費手機觀看APP下載流程提示:每個帳號只能完整看一次,6月7日將下線,請珍惜!當代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人情也愈發冷漠,其實,每個人天生都有一顆善良的內心,只是還未覺醒。
  • 《安娜·卡列尼娜》:最後嫁得好的,都是有這個特徵的女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女人亦是如此,幸福的女人大抵只有一種樣子,而不幸的女人,卻有著獨屬於自己的不幸的方式。 這是列夫·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裡的一句話,這句話概括了整部小說。 用兩段婚姻和兩個女人做對比,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何時拉開的。
  • 一個家庭的不幸,從女人說這三句話開始
    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對夫妻在剛結婚的時候,都很恩愛幸福,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和期待,但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每個家庭之間的差異也開始明顯起來了,有的家庭依然幸福美滿,日子越過越好,而有的家庭則是雞飛狗跳,爭吵不斷。
  • 幸福家庭所必不可少的10件事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語非常震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哪些地方相似?我想,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是: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基督徒的家庭弟兄若愛主, 姊妹就蒙福, 父母若愛主, 兒女就蒙福。那麼如何才能讓家庭幸福呢?有人說:「金錢做主,家就充滿貪心。名譽做主,家就充滿妒嫉。丈夫做主,家就充滿矛盾。
  • 《刺蝟的優雅》幸福都是一樣的,但不幸卻各有各的不同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刺蝟,都有著堅硬的外表,但不斷的發掘,在鏡頭前的表白,最終我們都會發現自己最溫柔、最軟弱的那一面。「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我在死的那一瞬間明白了什麼是愛……觀看影片的過程讓我想到了女作家朵麗絲·萊辛,也是一人一貓組再次感慨法國人怎麼能把文藝片拍得這麼讓人有共鳴??重要的不是你什麼時候死,而是死的時候正在做什麼,她正準備去愛一個人。
  • 《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崛起的裡程碑
    好多作品都是這樣的拱形結構,這樣的結構顯得非常結實,天衣無縫,很能承重,什麼都可以加進去,這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上的完美性。寫《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樣,他本來是想接下來寫彼得大帝的改革的,也收集了很多材料,但一位客人告訴他的一個故事卻使他寫起這個「家庭故事」來。
  •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人們大多相同,這3個習慣你有嗎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希望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生活的壓力,家庭的負擔,他人的期許,這一切的一切似乎讓幸福變得遙不可及。大多數的人覺得,只要實現財務自由,不再負債,就幸福了;只要小孩長大離家了,沒負擔,就幸福了。
  • 幸福的家庭各個相似,不幸的人生果真箇個不同嗎?
    先請第一位觀眾,泣不成聲的家庭主婦,取出她的信封,念給大家聽。 家庭主婦哭成了淚人,拿出信紙,邊抹眼淚邊念:「你不是沒有考慮過擺脫眼下的一切,但你狠不下心來。善良已經成為你的軟肋,讓你屢遭欺騙。你知道這對你來說太不公道,只是為了你的至親所愛,你選擇了隱忍。但你的心,越來越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