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清朗天空」即可關注
19世紀70年代,莫斯科的一場音樂會上,當劇場中響起《如歌的行板》這支弦樂四重奏時,當時在場聆聽音樂的俄國大文豪列夫·託爾斯泰突然哭了。此時的他剛剛寫完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後半部分,託爾斯泰認為他書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和這首曲子所傳達出的悽苦和絕望是一致的。
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於1873年,在1877年完稿並發表第一版。作品問世後,被快速翻譯成了包括英語,法語在內的多個語言版本,並14次被搬上了電影大銀幕。我們今天推介的影片,就是它的第14個版本,2012年由英國導演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莉、裘德·洛等出演的英國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 《安娜·卡列尼娜》海報
她是德國默片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出演了1919年德國版的安娜。只可惜年代久遠,這個版本的安娜現在無緣得見。
《安娜·卡列尼娜》(1919)劇照:安娜(萊雅·瑪拉飾)
↑ 《愛》(1927)劇照:安娜(葛麗泰·嘉寶飾)
我們現在能欣賞到的最早一部《安娜·卡列尼娜》電影,安娜的飾演者就是這位瑞典女星,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葛麗泰·嘉寶。她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水準最高的安娜飾演者。她曾兩次在電影中詮釋安娜這一角色。1927 年,她出演了默片版本,片名被改為《愛》,這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後一個默片版本,也是所有《安娜·卡列尼娜》無聲電影中最成功的一部。
進入到有聲片時代,第一部名留影史的《安娜·卡列尼娜》仍然由嘉寶主演。這就是1935 年米高梅出品的美國版。嘉寶是瑞典人,她的瑞典口音不僅沒有使她在有聲電影誕生之後喪失地位,反而成就了她。因為在美國人聽來,瑞典口音與俄語很相似。這部影片獲得了1935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海外電影獎,為米高梅的黃金 30 年代留下豔麗的一筆。
↑ 《安娜·卡列尼娜》(1935)劇照:安娜(葛麗泰·嘉寶飾)
也許 1935 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太過令人印象深刻,直到 1948 年,新的改編版本才問世,而安娜的飾演者是誰呢?就是她,憑藉《亂世佳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好萊塢電影女神,費雯·麗。
↑ 《安娜·卡列尼娜》(1948)劇照:安娜(費雯·麗飾)
1997年,又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上映。在挑選女主角安娜的飾演者時,導演希望尋找到一位「具有華貴動人的外表和神秘氣質的女演員。」最終詮釋安娜的就是這一位,有著「法蘭西玫瑰」之稱的法國女星蘇菲·瑪索。一雙棕綠色的眼睛,和東方神秘氣質的面容,使得蘇菲·瑪索版的安娜非常接近小說中那個華貴的俄羅斯上流少婦。
↑ 《安娜·卡列尼娜》(1997)劇照:安娜(蘇菲·瑪索飾)
而在2012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再次挑戰安娜的,則是英國女星凱拉·奈特莉,不過在她看來,對安娜的塑造不單單只是外表上的形似,為此她讀了十遍《安娜·卡列尼娜》的小說。
↑ 《安娜·卡列尼娜》(2012)劇照:安娜(凱拉·奈特莉飾)
凱拉·奈特莉的出色發揮,其實離不開她的老搭檔,同樣來自英國的導演喬·懷特。算上今天的《安娜·卡列尼娜》,這已經是他們合作的第三部影片,並且凱拉都是當仁不讓的女主角。
↑ 導演:喬·懷特
2005年,他們首次合作了改編自簡·奧斯汀同名小說的《傲慢與偏見》,凱拉飾演了聰穎的伊莉莎白。該片不僅是導演喬·懷特的處女作,也為凱拉·奈特莉贏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 《傲慢與偏見》(2005)劇照:伊莉莎白·班納特(凱拉·奈特莉飾)
時隔兩年,他們合作的第二部作品《贖罪》上映。同樣出自著名小說改編,但在導演日趨成熟的影像風格下,本片也一舉獲得了第65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配樂,和當年6項奧斯卡提名,成為喬·懷特導演事業的高峰。
↑ 《贖罪》(2007)劇照:塞西利亞(凱拉·奈特莉飾)
↑ 詹姆斯·麥卡沃伊 凱拉·奈特莉 喬·懷特
面對《安娜·卡列尼娜》這樣一部俄羅斯經典文學名著,英倫導演喬·懷特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他用舞臺化的場景設計,來詮釋出小說中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兩地的貴族生活。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再大的改編依舊不會脫離原著小說和他的作者,列夫·託爾斯泰。託爾斯泰生於1828年俄羅斯一個貴族家庭,17歲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言系學習,21歲隨兄長前往高加索參軍,之後回到家鄉,直到1869年的《戰爭與和平》發表,其文學創作終於迎來高峰。而《安娜·卡列尼娜》也緊隨其後誕生。雖然沒有了前一部宏大的格局,但是《安娜·卡列尼娜》卻通過一個貴族家庭的瓦解,展現出農奴制改革後俄國資本主義產生的災難性後果,也使得俄國文學的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 《安娜·卡列尼娜》劇照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