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我的三體、靈籠、吞噬星空、星骸騎士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借「科幻」這個外殼,完成其他敘事內核的表達
12月10日,《星骸騎士》的觀影會在北京舉行。於現場播出的第一集,向觀眾們展現了這部科幻動畫世界觀架構的初步輪廓。考慮到它將以周更形式播出,在後續的播出中能夠以劇情衝突去豐滿人設,同時輔以有效的推廣營銷,將會是這部動畫能夠吸引觀眾的重點。
在真人影視市場裡,受制於劇本、資金、特效技術等問題,科幻題材影視作品的產出極為有限。但是在中國網絡動畫行業,近年來已經有數家動畫公司製作了科幻題材動畫,然而這些動畫作品裡最終能夠獲得認可的卻不多。以科幻為背景,在有限的動畫時長裡講有趣的故事——這是不少科幻題材動畫一直無法解決的難題。
儘管困難重重,然而嘗試卻是必須的。
或許是和《流浪地球》電影的成功有關,自2019年開始,科幻題材動畫的立項數量就有明顯增加。在2020年下半年,在各家視頻平臺陸續公布的近200部國產網絡動畫裡,科幻題材動畫的數量相較2019年略有增加。
目前的動畫市場是以玄幻為主,輔以青春、熱血、治癒、冒險、俠義江湖等類型,以多元化的動畫作品類型來滿足國產網絡動畫市場觀眾的觀看需求。科幻題材動畫數量的增加,則向整個市場彰顯了不管是平臺還是製作方,都想要啃下科幻這塊「硬骨頭」的打算。
(2020年多家視頻平臺國產網絡動畫發布會科幻題材項目)
為什麼中國缺乏科幻題材動畫?
一直以來,在中國動漫產業,科幻題材都是動畫人想做卻難去觸碰的一個類型。
從內容創作角度來說,受限於己身創作能力、創作周期和資金投入幾個方面的問題,動畫製作方較難創作出滿足觀眾需求的科幻動畫。
在商業方面,由於國產網絡動畫的變現渠道不夠清晰,而今其主要作用是引流,投資科幻動畫的性價比要低於其他類型動畫。
從整個內容市場大環境來說,科幻在中國始終屬於小眾題材。《流浪地球》創造的高熱度和半年後敗北的《上海堡壘》,也證明了現階段科幻影視化作品的成功終究需要極大耐心。
不過,國產網絡動畫市場對於科幻題材的嘗試從未停止過。從《納米核心》《雙月之城》《雛蜂》這些幾年前面世的作品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國產網絡動畫發展的早期,這些非兒童向國產科幻動畫暴露出來的問題。
作為原創動畫,《納米核心》《雙月之城》的優點在於龐大世界觀的構建。它們的缺點亦很明顯,即有限的劇集內容集中在大量前期鋪墊上,很難有足夠的劇情細節去塑造人物,最終帶來的後果是角色扁平化,同時編劇想要在虛構世界裡構建矛盾衝突,向觀眾講述一個深刻故事的目的也沒能達到。
至於《雛蜂》動畫的問題,儘管有原著漫畫作為故事質量的保證,可惜動畫版卻因為各種原因失敗了。
幾年前,國產網絡動畫在製作技術實力不夠,製作資金不夠的情況下,最終呈現出來的科幻動畫水平都是半斤八兩。整個市場缺乏有亮點的科幻題材動畫,而曾經公布過PV的不少科幻動畫項目,最終也只停留在PV階段。
借科幻外殼,完成其他敘事內核的表達
去年公布的科幻動畫項目,部分已經在今年亮相了。比如《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靈籠》,才開播不久的《吞噬星空》,以及將於本月底上線的《星骸騎士》。這些不同敘事類型的科幻題材動畫作品,代表的是國產網絡動畫市場裡科幻題材的新風向。
曾經「為愛發電」的《我的三體》動畫系列獲得了投資,《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製作更精細,對原著小說的高還原引發了原著粉的狂歡,被認為是最難影視化的《三體》動畫版也被提上了日程。作為宏大有深度的科幻小說,《三體》的動畫能否在滿足書粉的情況下還能吸引普通動畫觀眾,則是它成功的標準。
作為原創動畫的《靈籠》,世界觀的初步介紹就花了常規動畫2集的體量來完成。後續劇情是在對世界觀的完善中不斷推進,同時通過劇情去建立人設,單集的劇情容量大、伏筆多,動畫製作難度較大。因此,第一季劇情12集從開播到最終集上線花了近1年半的時間。
網文作者「我吃西紅柿」的代表作之一《吞噬星空》的改編動畫在開播時就有極高熱度,這部描述未來世界故事的作品,實則是「爽文」小說的「科幻版」。
這些科幻題材動畫面向的是不同喜好的觀眾:科幻迷顯然可以接受《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這種娛樂性不太強的動畫作品;在核心觀眾眼中,《靈籠》則是一部兩極化評價皆有的作品;長期浸淫在網文世界裡的讀者,更期待《吞噬星空》的表現;即將上線的《星骸騎士》則是包含科幻、冒險、懸疑等各種熱門元素的大集合;甚至2019年公布的《默讀者》《殘次品》等作品,則是女性向題材小說改編。
有科幻迷指出,這些作品裡絕大部分都是「不純正」的科幻題材動畫,除了《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其他動畫作品都僅僅是和「科幻」沾邊。在這些「不純正」的科幻動畫裡,科幻元素只是外殼,內容創作者實際是借科幻層面的設定,以完成其他敘事內核的表達。其他已經立項還未公布細節的科幻題材動畫,或許未來都將會以相似形態展現給動畫觀眾。
科幻故事的本質,是作者以真實或想像的科學理論發現為基礎,對人類行為、社會變化、科技發展、未來展望的幻想和思考。不管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都是建立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科幻小說的創作,是基於作者的想像力和文字的魅力,而科幻影視內容的創作,則是以影視內容創作者的敘事能力和影視內容技術的生產力為基礎。
更直白一些,科幻影視內容的成功,看重的是視聽語言的綜合表現。在全球文娛市場,從業者們更希望科幻影視內容能夠在商業訴求上也能有所回報。這種小眾的內容題材,如何在保證一定的科學幻想邏輯前提下,能夠實現豐富的娛樂性?——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難,即借科幻外殼,完成其他敘事內核的表達。
在海外娛樂市場,這種做法早已成常態。大熱的漫威超級英雄故事,某些英雄的設定和科幻掛鈎,比如鋼鐵俠、浩克、美隊,而雷神則是神話世界裡的人物,甚至《復聯4》裡超級英雄們還能在外星球隨便呼吸(好吧,漫威創造的超級英雄世界,你們說什麼就是什麼)。
而將「自我和生命定義」的哲學思辨作為內核的日本漫畫《攻殼機動隊》,改為機械戰警式劇情的好萊塢真人電影,也是基於商業片的前提進行的改動。
其他披著科幻外衣,講述愛情甚至警匪故事的科幻影視劇就太多了,甚至有影評人稱《流浪地球》的本質就是一部災難片。
而今,在國產科幻真人影視作品不濟的情況下,我們能看到國產網絡動畫市場的科幻題材動畫項目又逐漸多了起來。這些作品的本質就是披著科幻外殼,講述其他故事內核的動畫作品,比如《靈籠》其本質是末日災難片,《吞噬星空》其實是玄幻式「龍傲天」故事,但是他們依然能打動特定的動畫觀眾。
這些包含了一定科幻元素的動畫作品,是科幻這個題材大框架和目前流行的其他動畫元素糅合的產物,是對國產網絡動畫市場需要創新題材作品這一需求的回應。未來,在國產網絡動畫市場,當這些「不純正」的國產科幻題材動畫在市場中成為一個相對突出的動畫類型時,或許我們能見到如《瑞克和莫蒂》《星際牛仔》般優秀的國產科幻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