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擠眉弄眼,別大意,很可能是抽動症!

2021-01-18 陳青說健康

孩子無故眨眼、縮脖、皺嘴角?當心患了兒童抽動症!

隨著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抽動症兒童被發現,經過調查發現抽動症病例也在逐年上升,雖然被發現了,但是治癒率卻不高這正是因為很多家長對於兒童抽動症的誤區,很多家長都覺得小兒抽動症沒什麼危害,以後長大了自己就好了,導致很多自閉症兒童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期,有些孩子成年後不但沒有自愈,反而更加嚴重了。

抽動症其實是一種神經精神性疾病,又叫抽動-穢語綜合症,一般發病多在18歲之前,其抽動多表現為一種反覆以同一方式出現的突然的、不自主的、快速的動作或發聲,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接下來具體說說抽動症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抽動症有哪些臨床表現呢?

抽動症的表現形式是指身體上下任何部位會出現不由自主,沒有目的,重複和快速的收縮動作,與其他運動障礙不同,抽動是在運動功能正常的情況下發生,且非持久地存在。

面部肌肉抽動:眨眼、斜眼、揚眉、皺眉、咧嘴、聳鼻、作怪相等;

頭頸部肌肉抽動:點頭、搖頭、挺脖子、聳肩等;

軀幹部肌肉抽動:挺胸、扭腰、腹肌抽動;

上肢抽動:搓手指、握拳、甩手、舉臂、扭臂;

下肢抽動:抖腿、踢腿、踮腳甚至步態異常。

喉部肌肉抽動:異常發音,如乾咳聲、吼叫聲、吭吭聲,或隨地吐痰,甚至有時候會不由自己的罵人。

抽動症不及時治療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1、引發學習困難:

抽動症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從而不能認真聽課,長期下去學習成績會下降,老師安排的作業也常常因為走神而無法完成。長期下去將會對學習事情心情,產生逃學厭學的行為。

2、導致個性偏執:

一般患有抽動症的兒童情緒偏激,容易暴躁,再加上其他夥伴的嘲笑,抽動症兒童又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很容易產生消極厭惡的心理,與周圍的人關係不好,經常自己一個人不能正常與他人交流,容易產生偏激行為。

3、引起孩子社會退縮和交流障礙:

抽動症兒童常常會有被害心理,所以不能與別人和家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他們會認為周圍的人都不相信他,都在嘲笑他們,所以常常在與別人接觸的時候會不自覺產生自我保護意識,在與人溝通時,經常迴避對方的身體接觸甚至是視線接觸,因此產生溝通交流障礙。

孩子的幸福和健康都是家長們的願望,希望家長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對孩子的身體情況多加關注,有異常情況不要舊思想,要及時帶孩子去找正規醫院和醫生檢查,一起守護孩子的快樂童年。#抽動症#

相關焦點

  • 孩子擠眉弄眼說髒話 可能是得了抽動症
    可是原本不多話的孩子突然話多,而且愛罵人,還擠眉弄眼,家長就要注意了,孩子很可能是患上了抽動穢語症候群。近日,福州6歲的男孩飛飛(化名)就在福州總醫院兒科診斷出該病。 男孩原本話不多 突然髒話連篇 飛飛今年6歲,家住福州市鼓樓區。從小他雖然調皮,但話不多,可近來飛飛不僅變得多話,還愛罵人,一直說髒話。半個月前,飛飛又開始出現眨眼、撅嘴、歪嘴等小動作,有時候還會搖頭晃腦。
  • 孩子總愛擠眉弄眼?這可能不是可愛,是一種病
    別看動畫片了,眼睛要看壞了。」範媽媽發現自家女兒看iPad時一直不停地眨眼睛,起初還以為是看電視造成的,就沒多在意,但過了1個星期,電視也少看了,手機也沒收了,結果女兒還是一直眨眼睛,問她又說眼睛沒有不舒服。範媽媽覺得奇怪,於是帶女兒來到了天醫兒科。
  • 孩子愛「擠眉弄眼」,家長千萬別忽視,可能是得了「妥瑞症」!
    對於孩子的這些行為,我們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所處的環境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3到6歲的孩子正處於活潑、好動的階段,表現為好奇心強、貪玩、調皮、注意力分散的情況,這屬於孩子的正常現象。但是除了孩子調皮淘氣,孩子愛「擠眉弄眼」可能是患有結膜炎、鼻炎、抽動障礙、癲癇等疾病引起的,這需要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千萬別給孩子亂貼「標籤」。
  • 做鬼臉、頻繁眨眼、發出怪聲……警惕抽動症給孩子「搗蛋」
    「平常在家裡,這孩子就總是發出怪聲,還動不動做鬼臉、眨眼,本以為上學就好了,沒想到,上學第二天我就被老師留下談話了。」門診室裡,一位媽媽向兒科主任王曉燕訴說著,臉上滿是不開心。王曉燕說,這位家長是聽了鄰居的建議,想看看孩子是否有多動症才來就診的,可一番診斷之後發現,這個孩子是得了「抽動症」。「現在得抽動症的孩子很多,經常會在門診接收到這樣的患兒。」
  • 孩子患有抽動症,如何降低對孩子的心理影響?
    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家長們不要擔憂抽動症的孩子長大會落下什麼毛病,絕大多數孩子發生的習慣性抽動行為,對孩子的精神活動和身體健康並無影響,只要家長懂得怎樣去正確地對待孩子,適當進行調理和治療,孩子的抽動行為就會好轉和痊癒。 3、是孩子學的壞毛病,強制其行為就好了。
  • 孩子總是擠眉弄眼做鬼臉,千萬當心
    據深圳市兒童醫院微信公號24日消息,好好回想一下:你家孩子,有沒有一些奇怪的動作?比如不停眨眼睛、一直清嗓子、老愛擠眉弄眼、總是聳肩、頻繁甩頭……家長別不當回事,孩子很有可能,得了抽動症。
  • 什麼是抽動症?孩子得了抽動症怎麼辦?
    可能與遺傳因素、軀體性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圍產期因素以及藥源性因素有關。男孩較多見,大多數患者表現出簡單的運動抽動障礙,少數患者會出現發聲抽動障礙。發現孩子患了抽動症,一定要重視,接受正規治療,孩子的症狀才能得到緩解,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長大了,就能自己好,被動和消極的處理方式並不能疾病消失。
  • 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患抽動症
    抽動症致病病因中家庭因素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不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離異等都容易導致孩子患上抽動症。因此單親家庭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謹防孩子患上抽動症。單親家庭的家長可以這樣做:1.了解孩子可能表現的不良性格單親家庭的孩子常常孤僻、憂慮、失望,煩躁、冷漠、自卑。較正常家庭的孩子而言,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不良性格更多。比如產生自卑心理、猜疑心理、逆反心理、補償心理等,這些不良性格都會對孩子的人格塑造影響很大。家長要注意到孩子的這些性格並且幫助孩子排解這些情緒。2.
  • 孩子愛「擠眉弄眼」?警惕抽動症
    專家顯露,這些愛「指手劃腳」的小孩大概不是存心頑皮,而是得了一種易被誤診、名叫「抽動症」的疾病。在我國,抽動症的發病率為5%擺布,此中2歲到芳華期的男孩非常易患抽動症。抽動症要緊闡揚為不自立的、呆板的行動,如頻仍眨眼、擠眉、聳肩、嘴巴抽動;其次為發聲性抽動症狀:尖叫、發出怪聲、清嗓、說髒話等;另有一種較為少見的感受性抽動症狀,孩子會感應脖子、肢體痛苦等。
  • 「擠眉弄眼、噘嘴吸鼻」當心是小兒抽動症
    哈醫大四院兒童康復中心專家提醒:「擠眉弄眼、噘嘴吸鼻」 當心是小兒抽動症生活報訊 (宋微 記者霍營) 孩子愛「擠眉弄眼」,家長第一反應會覺得這是孩子的一種壞習慣,或是眼部、五官科疾病。哈醫大四院兒童康復中心發育行為科呂起副主任介紹,這很有可能是由小兒抽動症引起的。小寧今年7歲了,一年前出現反覆眨眼症狀,家長一開始以為是結膜炎,用了眼藥水、眼膏等,始終不見好轉。之後小寧出現嗓子難受、咳嗽、出怪聲的情況,家長以為孩子得了咽炎。
  • 哪些孩子容易得抽動症?
    據有關資料顯示,近8成的抽動症患兒被延誤治療,其中30~40%的抽動障礙會延續到成年。那麼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得抽動症呢?根據研究一般認為有以下因素的孩子容易患抽動症:1)遺傳因素:家庭中如果有抽動症親屬,則孩子發生本病的機會要比沒有者明顯增高,遺傳方式傾向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不完全外顯。
  • 孩子有抽動症?抽動症的類型有哪些?來看看兒科主任怎麼說!
    所以,家長要對抽動症有足夠的了解,這樣孩子如果患有抽動症,家長可以冷靜的面對,那種什麼是抽動症呢?抽動症的類型又有哪些呢?我們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小兒抽動症又叫多發性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患兒在4-12歲之間發病,男孩患病率比女孩高,一般指不自主的突然的多發性抽動及在抽動的同時伴有暴發性發聲和穢語為主要表現的抽動障礙。
  • 總擠眉弄眼 發出怪聲……杭州不少孩子得了這種病
    杭州日報訊 這兩天,無論是在家做作業,還是與爸爸對弈,二年級男孩明明一著急,就忍不住擠眉弄眼,嗓子裡還發出怪聲。李女士最擔心的事情出現了:兒子明明的抽動症有了復發的跡象!但這麼懂事的孩子,卻患上了身體抽動的怪病,這讓媽媽李女士既發愁,又心疼。「兩年前,我就發現孩子不時眨眼睛,清嗓子,有時候還會歪嘴巴,一開始以為只是壞習慣,後來才知道是小兒抽動症。」按照醫囑,李女士讓明明減少用眼,多到戶外活動,服用中藥兩周後,孩子的病症暫時消失了。
  • 孩子的抽動症總也治不好,原因竟是因為離婚的母親過於追求完美?
    如果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也許可以滿足所有的要求,或者在各種要求之間找到平衡點,達到盡善盡美;如果智商或情商不太高,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要求,就會陷入類似於「雙重束縛」的狀態,導致「精神崩潰」。三年前,她第一次來找我。她給我的印象是漂亮、高雅、幹練。她是為兒子的事而來的。十年前,她在辦離婚的時候,兒子得了抽動症。
  • 孩子經常擠眉弄眼 也可能是病
    門診經常會遇到家長諮詢:「大夫,我的孩子最近常常擠眉弄眼,就像是要打噴嚏打不出來的樣子,其他人都說是孩子淘氣,我在網上查了一下,不會是抽動症吧?」家長有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兒童的行為表現是需要根據年齡特點和所處環境來具體分析的。
  • 你家小孩愛做鬼臉嗎?警惕這種可能!
    這娃怎麼這麼愛做鬼臉,該不是有多動症……也不是說給孩子拍表情包就不對,但作為小孩子的父母,日常多謹慎一點總是沒錯的!部分患兒伴有多動症狀這種症狀,在臨床上被稱為多發性抽動症。病初,不少家長和醫生往往忽略,誤以為是眼病、喉病而看五官科,延誤了病情;也有的家長認為這些動作只是「壞習慣」,待孩子長大自然痊癒;還有的家長或醫生把這種抽動症和「小兒多動症」混為一談。這都是錯誤的。
  • 小孩坐不住,是患上抽動症嗎?若伴隨3種現象,最好帶孩子就醫
    人貴在個性鮮明,性格開朗的小孩子調皮搗蛋,愛跑愛笑,整日裡閒不住,給家長朋友們增添了許多幸福的負擔。但是有些家長不免擔心孩子過於活潑就真的好嗎?會不會是患上了「小兒抽動症」?萬事不能妄下論斷,一起了解過小兒抽動症之後再做判別吧!「小兒抽動症」也叫「小兒抽動穢語綜合症」,是一種多發於兒童時期的複雜慢性神經精神症候群。
  • 孩子擠眉弄眼,也許是病,認識妥瑞氏症
    其發作症狀的嚴重性,必須考慮到是否影響自己或是他人生活,另外,妥瑞症也可能合併其他相關精神疾病。約有一半的妥瑞兒同時會有過動症,些許則有強迫症等合併症。但這類型的孩子智力正常,甚至常有超出常人的潛能等待發掘,像是知名的音樂家莫扎特就是妥瑞症的患者。
  • 孩子咳嗽老不好、成了「表情包」……當心是得了抽動症
    「我家孩子總是吸鼻子,以為是鼻炎,五官科醫生卻建議去看神經科,懷疑是抽動症,有道理嗎?」「我兒子經常被老師告狀,被懷疑得了多動症建議要上醫院,小孩子生性活潑嘛,有必要小題大做嗎?」據悉,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深入推進婦幼健康促進行動,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四川省衛生健康宣教中心聯合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小兒神經科,首次在四川範圍發起多動症與抽動症兒童科普教育活動,以引導社會大眾、患兒及其家屬正確認識多動症及抽動症疾病知識,早發現潛在的患兒人群,為患有多動症、抽動症的兒童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 小男孩擠眉弄眼,父母規勸不成!醫生:不是調皮,是病
    本應快快樂樂、健康成長的陽光少年卻在八年前開始經常出現擠眉弄眼,同時還發現喉嚨時不時發出「哼哼」或「咳咳」的聲音。這種情況在遊戲、情緒激動或生氣時特別明顯,而在安靜或睡覺時則極少出現。隨後,這種情況越來越明顯,老師也經常反映上課時間經常擠眉弄眼。漸漸地又發現呲牙咧嘴、甩頭扭脖子,同時還伴隨肩膀和上肢的舞動,身體東搖西晃,小動作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