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
網下新股配售,在上周成為行業聚焦的熱點。根據此前媒體的報導,有個別基金和基金專戶在過去幾個月的網下新股配售中,申購規模可能存在超越自身總資產的情況。這樣的申購行為並不符合早前發布的相關法規的具體要求。
參與新股的詢價以及網下配售,是基金作為詢價機構的重要責任,客觀上也帶來了很不錯的經濟效益。業內機構參與熱情高漲,是可以預見的。
但部分基金在實際操作中,悄然超越法規規定,抬高自身申購規模,期望獲得更多的新股配售,則是性質完全不同的行為。
一方面,這種行為違背了法規的要求,也損害了新股網下配售股份分配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超量的配售,也暴露了相關機構在風控上的意識淡漠,給自身業務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從新股網下配售的流程看,申購信息由人工遞交,且主承銷商並沒有精力和充分信息來核對每個參與申購的基金的總資產規模。因此,給部分基金和專戶提交超標的申購請求創造了技術條件。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的情況實際上也是對基金公司和其投資、風控崗位的自律水平,進行一場測試。最終的結果是,絕大部分基金和專戶都通過了考驗,但亦有個別基金或專戶沒有通過這個測試。
從動機上分析,部分基金利用網下新股配售程序上的空間,謀取更多的新股網下配售和回報,或許只是這種行為的一種解釋。另一種可能是,個別基金在網下新股的申購操作上,存在疏忽,導致了偶發的申購失誤。從目前市場挖掘中的案例看,這兩種行為都有可能。
另外,儘管大部分基金公司在遵規守紀方面都相當嚴謹,但也不可否認,在業內個別機構的身上,還是存在一種強烈的冒險投機的思維。只要法規有空子可鑽,就要在這個領域裡大幹猛幹一番,斬獲非同尋常的回報。
這樣的思維,反映在股票投資上就是有違基金契約精神的集中投資,反映在新股建倉上就是充分利用6個月的建倉期做波段操作,反映在新股申購上則是在各種規定中尋找可能有利於自身操作的解釋,進而放大自身的申購規模。
這樣的操作也枉顧了以下的事實,即A股市場的歷史中,出現過不止一次案例,由於採取不恰當的申購策略,導致基金投資組合出現流動性困難的狀況。究其原因,就是風險意識淡漠。
《禮記·大學》裡有句名言:「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意思是任何行為,總是在大眾的監督之下。這句話值得業內反覆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