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私募老鄭近日經歷了一場悲喜劇。原本他因為能參與新股發行網下詢價而頗感得意,但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今天我們參加了兩家公司的網下詢價!這就是提早準備的好處!」1月6日,老鄭得意地發了這麼一條微博 。根據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規定,參與網下詢價需先向主承銷商申請備案,經審核後,由主承銷商代為向兩所申請一份CA證書用於保證在電子平臺上的操作安全。由於新股發行市場火熱,投資者為獲取CA證書排起了長隊,快則七八天,一般也得半個月才能拿到。但老鄭早在兩年前就獲得了一份CA證書和交易員代碼登錄系統。「那時股市冷清,券商都是求著我們打新股,所以老早就辦了一個。」擁有先發優勢的老鄭志得意滿,卯足了勁準備搶嘗「頭啖湯」。
發了那條微博一天之後,他發覺自己高興得太早了。1月7日,新寶股份公布IPO重啟後的第一份定價單,發行價格確定為10.50元/股。根據公告,有效報價投資者數量將控制在10-20家。如此排下來,老鄭的報價比第20家高出0.2元,沒能入圍。
老鄭的優越感消失殆盡。「太難了,誰要是能猜中這個價格,買彩票簡直就可以中大獎了。」他感嘆說。詢價公告顯示,新寶股份共收到505家投資者的初步詢價申報信息,報價區間為3.00元-21.10元,剔除無效申購的報價後,網下詢價機構達481家,認購倍數達146倍,報價範圍跨度為5.1元-21元。
數據顯示,截至1月9日,共8隻新股公布發行價格。到目前為止,老鄭參加詢價的幾隻一無所獲。「沒想到,進了茶館也喝不到茶,這與在外面看熱鬧沒什麼區別。報價哪能報得那麼準?早早要了個詢價資格,居然一點用都沒有。」他懊惱地說,完全沒有辦法提升中籤率,只能祈求老天對自己好一點,「讓瞎貓撞上死耗子吧」。
他認為,由主承銷商審核詢價對象的資格和確定發行價格不夠科學。「只有20家入圍,這個數量太少了。」他建議,由電腦系統根據綜合考慮發行人基本面、所處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市場情況、有效募集資金需求、承銷風險等因素,確定3個價格範圍。在這3檔價位中,選取詢價對象報價最多的一檔確定發行價格,在該範圍內的所有詢價對象均能按比例配售。
相比之下,老鄭的私募朋友李廣(化名)更加淡定。他所在的私募並未將精力放在打新上。他認為,打新的「中獎率」太低,拉低了資金效率,還不如在上市首日衝進去賺「快錢」。
另有私募選擇做最後的「拾穗者」。上海某私募基金經理老楊表示,雖然自己的團隊早已透徹地研究了新股,但並不打算參與。隨著新股上市的數量越來越多,投資者的熱情最終會逐漸平息,新股上市首日大幅上漲的行情將消失,甚至可能破發。他打算等新股上市後股價實現價值回歸時,低價揀漏,享受價值投資的「大餐」。
(責任編輯:DF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