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連中國]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2020-12-26 人民網

在江蘇鹽城喆·菲酒店的後廚,一大碗蟹黃豆腐、一盤紅燒雞被分裝進5個小盤子,配上豌豆等蔬菜後,整齊碼放在餐檯上;一條鱸魚被切段擺盤,方便食客取用;獅子頭、陽春麵等都以「客」為單位標價,方便消費者點餐。

酒店負責人沙蕾介紹說,疫情發生後,酒店用餐逐漸改為分餐制,「很多客人對分餐方式很肯定,覺得衛生方便。」

實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是保衛「舌尖安全」的有效舉措。5月以來,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疫情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據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北京、河北、上海、安徽等多省份已發布具體條例或細則推廣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如今各地推行效果如何,百姓接受程度如何?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

分餐風潮漸起,多地餐館主動提供公筷

甘肅國際大酒店走廊內的醒目位置張貼著海報,提醒人們使用公筷。王文嘉 攝

甘肅蘭州,甘肅國際大酒店電梯門對面的牆上, 「就餐請使用公筷」的海報十分醒目。酒店餐飲部副總監王永梅告訴記者,酒店不僅為每位食客準備了一雙公筷、一雙私筷,每上一道菜也會隨菜再提供公筷或者公勺,方便顧客分餐進食。

甘肅國際大酒店為每位食客都準備了公筷、公勺、公夾。王文嘉 攝

安徽亳州的懷養堂藥膳餐廳創新推出「大盤套小盤」的分餐模式。「有的菜品,來幾個顧客我們就上幾個小盤,客人取用放心,服務員收拾起來也方便。」餐廳負責人懷凱說,如今更多客人選擇打包,令餐廚垃圾減少了三分之二。「分餐制雖然增加了廚房工作量,但餐廚垃圾處理工作減少了,員工總體勞動量並未增加。」

北京東三環的一家粵式餐廳內,每個餐位都擺放著紅、黑兩雙筷子。北京市民張小姐供圖

一些食客也是分餐制的擁躉者。在北京一家粵式餐廳就餐的張小姐發現,與之前相比,每個餐位上都多擺了一雙公筷;點餐時,工作人員也會宣傳「公筷行動」。這些做法讓張小姐和朋友衷心「點讚」。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我們一家人在外聚餐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家裡的老人率先帶頭用公筷,還要求我們一起使用。」蘭州市民劉玉說,「剛開始我還有點不習慣,有時吃著吃著就會忘記用公筷。現在,我們在外就餐已經完全適應用公筷了。」

傳統合餐觀念成分餐制推廣「堵點」

儘管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分餐制也願意嘗試公筷,但受傳統合餐制的影響,仍有部分食客覺得不太能接受分餐。一位受訪者告訴記者,親朋好友聚會時,總感覺使用公筷公勺會影響餐桌上的熱烈氣氛,有點「多此一舉」。

27歲的王強在江蘇南京一家國企工作,周末經常約朋友一起聚餐。「我喜歡大排檔的氛圍,夏天和朋友在一起吃小龍蝦喝啤酒,輕鬆又解壓,這要是搞個分餐,氛圍都被破壞了。」

上海市民趙先生說,家裡的長輩一般會通過夾菜、餵食這樣的親暱行為來表達對小一輩的關愛,年輕情侶之間也會通過夾菜來表達感情,「這個時候你讓人家用公筷,就好像特別做作,感情沒到位的樣子。」

雄安新區容城縣聚湘食飯店內,每道菜都配備了公筷公勺。李兆民攝

在雄安新區容城縣月霖園飯店,店裡會在用餐時間段循環播放文明用餐提示,但據飯店董事長劉會林觀察,真正使用公筷的顧客不多,「服務人員上菜時會提醒顧客使用公筷,顧客也會說『好』,但在我們店真正使用的還不到三分之一。」

合肥獅城徽宴樓酒店每道菜餚旁邊均擺放了公筷。苗子健攝

在合肥獅城徽宴樓餐飲集團政務區店,記者發現,有的顧客在用餐時,因為習慣的原因,會無意識地直接用公筷進食。為此,該店在每個包廂放了數十雙公筷,以便及時換下不能繼續使用的公筷。

為了鼓勵更多顧客加入到分餐制行動中,不少餐飲企業推出優惠「大禮包」。上海一家餐飲企業表示,凡客人進店使用公筷公勺,每桌贈送特色農家菜一份;在微信朋友圈中轉發宣傳使用公筷公勺圖文者,集滿15個贊,可獲贈1瓶啤酒,點讚越多,獎勵越多。這些獎勵措施推行後,受到顧客的青睞和推崇。顧客謝先生告訴記者,「剛開始還有點不相信,沒想到我們使用了公筷公勺,老闆還真的免費送了一個菜。」

多地相繼出臺措施促分餐制儘快落地

據記者梳理,「公筷分餐」的倡議並非新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烹飪協會就多次向全國餐飲業提出「分餐制」改革。2003年的非典疫情後,許多餐廳也主動為食客提供公筷。但受傳統就餐習慣等因素影響,分餐制在各地推行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

在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營養科學分會會長張振芳看來,這與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文化發展有關。「中國人最重視的就是人情世故,因此誕生了各式各樣的酒桌文化、飯桌文化。不習慣分餐制的人,可能會覺得家人之間實行分餐制是對家人親密性的冒犯。」張振芳認為,實行分餐制、公筷制僅靠政府提倡和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國家各級人大作為立法機關,應為有序推進分餐制、公筷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為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提供了新的契機,多地相繼出臺相關舉措,希望能讓大眾接受和習慣 「公筷分餐」的就餐方式。

3月18日,安徽省文明辦、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等七部門聯合發出《文明餐桌行動倡議書》,倡議全省廣大幹部群眾和餐飲服務單位增強衛生意識,分餐就餐,使用公勺公筷。

在實際的推廣過程中,安徽亳州市文明辦創建協調科副科長李威介紹,亳州在對幹部群眾發出倡議的同時,融入本土元素設計「公筷公勺」主題公益廣告,傳播到大街小巷。同時,還在微博開展「我為公筷公勺代言」活動,動員亳州道德模範、各級各類好人、志願者等積極參與,通過拍攝微視頻、照片,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等,讓更多人主動使用公筷公勺。

上海市商務委、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於4月29日發布上海市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分餐制管理規範》,圍繞「分派式」「位上式」「公筷公勺自取式」和「自助餐式」這四種分餐模式,重點制定了分餐制的服務、保障、管理等要求,對分餐時使用的餐具、場所、人員、流程等各個環節都作出了規定。

北京則把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等生活方式寫入《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於今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同日起施行的還有《甘肅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該《條例》規定,甘肅將推進文明餐桌行動與創建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鄉鎮等工作有機融合,從大中型餐館、機關食堂入手,逐步向集體聚餐場所、小型餐館拓展延伸,最終實現全覆蓋。

河北省商務廳、河北省市場監管局、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省文明辦則聯合制定印發《河北省餐飲業分餐制、公勺公筷服務規範》,對公勺公筷的配置要求、使用要求、衛生消毒要求等做出具體規定。(於新怡 董兆瑞 朱鵬濤 鄔迪 唐小麗 董志雯 龔莎 葛俊俊 王奕澄 韓震震 王文嘉 王紅 李雪晴 實習生邢思雨) 

點擊進入專題查看更多

此前報導:

(責編:於新怡、唐嘉藝)

相關焦點

  • 「網連中國」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多地相繼出臺措施促分餐制儘快落地據記者梳理,「公筷分餐」的倡議並非新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烹飪協會就多次向全國餐飲業提出「分餐制」改革。2003年的非典疫情後,許多餐廳也主動為食客提供公筷。但受傳統就餐習慣等因素影響,分餐制在各地推行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
  • 多地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新食尚」
    據記者梳理,今年以來北京、河北、上海、安徽等多省份已發布具體條例或細則推廣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如今各地推行效果如何,百姓接受程度如何?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 分餐風潮漸起,多地餐館主動提供公筷甘肅蘭州,甘肅國際大酒店電梯門對面的牆上, 「就餐請使用公筷」的海報十分醒目。
  • 各地出臺政策大力推行分餐制 公筷「夾」出餐桌新文明
    各地出臺政策大力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餐桌新文明受到疫情影響,小楊一直沒有在外面的飯店吃飯。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好轉,餐飲業也逐漸恢復。恰好趕上「五一」假期,小楊就謀劃著和許久未見的朋友們相聚。
  • 泉州石獅: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制」成為「新食尚」
    日前,關於是否應該普及「分餐制」話題再次引起熱議,對於分餐問題網友看法不一。近日,針對這個問題,記者在石獅市進行走訪調查,發現石獅市一些婚宴、餐廳都在積極推行分餐制。同時,大多數市民表示應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和科普工作,鼓勵使用公筷公勺。
  • 公筷公勺漸成新食尚,這波潮流你得跟上
    晚上7 點,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一家火鍋店的大廳,基本已經客滿。 小編在採訪中發現,大部分顧客對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都表示認同,但還需要時間來適應這種用餐新風尚,尤其是在與親友共同進餐時。
  • 調查|長沙超五成餐飲店重啟堂食服務,公筷公勺有人用嗎?分餐制推行...
    >但不適合中國人飲食習慣分餐制推行究竟難在哪?「中餐講究豐盛,以三口之家吃4個菜計算,分餐制則需要12個碗盛菜,不說桌子擺不下,正常家庭也沒必要儲備這麼多餐具。」95後黃小姐表示,分餐制應考慮中餐飲食習慣下的實際操作難度,吃蛋炒飯、蓋碼飯、麵條時也屬於分餐制的變種。餐廳如何將公筷公勺作為基本服務保障的同時,引導消費者建立分餐習慣?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不讓分餐制推行難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不讓分餐制推行難,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因為疫情,各類隔離辦法展現在人們視野當中,當然引起民眾好感的政策之一的分餐制,在多個省份被大為推行。但推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分餐制似乎又消失了。究其原因,餐廳覺得成本高,增加了運營壓力,沒有動力;消費者也不甚在意。
  • 讓公筷分餐成為「時尚」
    近日,深圳晚報刊發關於公筷分餐制系列報導引發社會熱議,不少讀者紛紛留言,表達自己對公筷分餐的支持。但是如何堅持公筷分餐,讓這一文明用餐習慣成為社會主流共識,依然面臨很大的阻力。深晚記者採訪多名行業代表,共同探討公筷分餐的社會推廣路徑。
  • 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
    疫情之下,西安多家餐廳主動實施分餐制。專家也呼籲,分餐制可以極大降低疾病的傳播率。西安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也呼籲推廣分餐模式,響應「推廣公筷公勺、倡導文明餐飲」倡議,積極推行分餐制,提供廚師分餐、服務員分餐和就餐者自行分餐等不同分餐模式,主動提供公筷公勺。
  • ...是愛不是見外,公筷分餐文明風尚漸起,多方獻策推廣文明餐飲習慣
    近日,深圳晚報刊發關於公筷分餐制系列報導引發社會熱議。不少讀者紛紛留言,表達自己對公筷分餐的支持。但是如何堅持公筷分餐,讓這一文明用餐習慣成為社會主流共識,依然面臨很大的阻力。深晚記者採訪多名行業代表,聆聽各方聲音,共同探討公筷分餐的社會推廣路徑。
  • 「台州製造進萬家」你需要一雙健康合金公筷!
    近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紛紛倡導推廣分餐制,鼓勵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公筷公勺在我國歷史上的時間更長,直到清朝,共食制才真正取代了分餐制,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吃飯方式,並延續至今。多地倡導推廣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3月9日,北京烹飪協會、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聯合發布《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議書》,號召全市餐飲行業推行公筷公勺行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 「筷子問題」引發關注:泰州出臺全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標準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全國人民的衛生意識提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常消毒,所有人都遵守著外科醫生般的消毒流程,但還有一個問題,一直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個問題就是筷子問題。
  • 教小朋友用公筷 全國首套公筷主題繪本《公小筷和公小勺》亮相上海...
    「小朋友們,你知道什麼是公筷嗎?你有用公筷的習慣嗎?你知道公筷的歷史嗎?你聽過宋朝的皇帝宋高宗,竟然不好意思讓宮人吃自己的口水,吃飯堅持要用公筷的故事嗎……」8月15日晚上8點,在上海書展少兒館活動區,新鮮有趣的故事讓現場的小讀者們聽得入了迷。講故事人正是全國首套公筷主題繪本《公小筷和公小勺》的創作者阿基米姐姐。
  • 和女朋友吃飯,她用公筷,你介意不?
    復工以來,推行「分餐制」,「公筷制」的成了餐廳的難題。在2003年「非典」期間,分餐制和公筷制就已被政府提出,但時過境遷,效果甚微。原因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分餐制度對於餐廳的人力、運營成本帶來壓力;二來則是中國消費者喜歡熱鬧吃飯的消費習慣,短期內難以被改變。
  • 「分桌餐」「小份菜」——分餐制的新探索前景幾何?
    【來源:新華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分餐模式開啟飲食新風。各地餐飲企業搶抓市場機遇,紛紛出招,「一人食」「小份菜」等模式引發關注。當前分餐制推行有何「堵點」?消費者傳統習慣依賴、餐廳成本加劇等難題如何破解?近日記者在甘肅省蘭州市進行了走訪調查。
  • 北京市餐廳全面推行公筷公勺
    來源:北京日報全面推行公筷公勺、停止承辦酒席宴會等群體性聚餐活動、每個包間限開一桌……近日,由市商務局制定的疫情期間餐飲服務單位經營服務指引4.0版正式對外發布,進一步明確了餐飲服務單位的防控標準,根據指引要求,體溫正常且「北京健康寶」狀態為
  • 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伴隨疫情在國內逐漸得到有效控制,餐飲業逐漸復工復產,我們身邊有關安全飲食、使用公筷、推廣分餐制的政策、討論和倡導也越來越多。早在2月,上海市四部門即聯合發布了「關於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書」,次日上海首批100家餐廳對外承諾,將做到根據用餐人數、菜品數量配備相應的公筷。3月9日,北京烹飪協會、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聯合發布了《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議書》。
  • 新鮮出爐|2020廣東二模作文淺析「「分餐制」與公共衛生安全」
    但2020年春天,廣東州北京等多地衛生部門發出倡議,推廣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為此,小武爸媽決定開始在家裡實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須用公勺公筷從公盤裡取食物。但爺爺奶奶對此頗有微詞,認為家人、親朋之間,分餐而食不僅生分,也讓人有被嫌棄的感覺。
  • 人民大會堂現「史上最強分餐制」,能否成為餐廳經營主流?
    「分餐制」能否成為餐廳經營主流,這也成了很多人關注的重點。近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提出倡議推廣「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對很多人來說,分餐制似乎是舶來品,是西方飲食文化的產物,有悖於現代中餐基調。其實,中國古代曾長期實行分餐制,席地而坐,鋪上筵席,一人一案。
  • 惟哇提醒您公筷使用與否將對我們的生活有多大影響
    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各種傳染性疾病都產生了更加複雜的變化,惟哇傾情提醒廣大民眾,推行分餐制將成為我們抵抗傳染性疾病侵襲的基礎操作。一直以來,惟哇都積極倡導使用公勺公筷這種更加健康的文明用餐方式。尤其是在今年的疫情發生之後,人們對於惟哇提倡的分餐制,表達了充分地理解,並在生活中加以實行,這對社會文明發展以及對於健康產業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