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韓劇挺無聊的,鬧來鬧去不過是俊男靚女排除萬難終成眷屬,後來國產劇如江河日下,鬧來鬧去全是俊男靚女因為腦殘而終成眷屬,才覺得韓劇真是業界良心,至少故事情節很少會被廣告搶了風頭。
講故事的人在哪個時代都不會少,但認真地表現故事的人,卻是一向稀缺。
《春夜》是由韓國導演安畔錫執導的。這個人大抵算是一個認真表現故事的人。他導演的《妻子的資格》、《密會》、《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等等,都有著不錯的評分。《春夜》從開播到現在,也頗受好評,一直佔據著作家圈的高分榜。
都說文人相輕,但我所知道的大部分編劇或者小說創作者,都不吝於給予《春夜》讚美。
簡單來講,還是有些俗套的愛情故事。就我不長也不豐富的觀影經驗而言,大多數言情故事都逃不過「兜兜轉轉竟然是你」、「兜兜轉轉還是你」以及「兜兜轉轉一直是你」的設定。文學是有母題的,尋找母題、成長母題、復仇母題等等,《哈姆雷特》和《琅琊榜》相距甚遠,但都沒能逃過復仇母題的範疇。
而這個「竟然是你/還是你/一直是你」則有點像言情故事裡的母題吧。比如《何以笙簫默》是「還是你」系列,《請回答1988》則是「一直是你」系列,《春夜》大抵是「竟然是你」系列吧。無論怎麼變化,都是殊途同歸。
在走向同一個終點的道路上,則是體現創作者才華的地方。《春夜》不俗套的地方在於人物的背景設定。男主人公是個單親爸爸,雖事業樣貌均為上等,但由於帶了個孩子而產生了許多俗世間的顧慮;女主人公有交往多年正準備結婚的男友。兩人在冗長無聊的平凡生活中遇到彼此,然後生發愛情並決心維護這段愛情。
蠻好玩的設定。在通常情況下,(精神/物質)出軌都是於道德不容於情理不合的滔天之罪,所以當創作者選擇以此為主題而又不準備給予批判,難度是相當大的。他要不斷地弱化因為「出軌」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要不斷地直接或間接地體現真正的愛情的偉大。這是需要能力和才華的。
《春夜》在表現愛情的偉大的時候,手法就如「春夜」二字一樣曖昧婉轉。一般導演會用一些親密的互動來表現兩性之間的甜蜜,而《春夜》則擅於用剖析內心來表現。男主人公一開始礙於各種亂七八糟的束縛而決心斷了念想,向女主人公稱「會一直注視著你,但不會被你看到」,略微心酸的一句話,女主人公的回答則更令人覺春意湧動——「那我呢?」其中的九曲百折展露無遺。震驚程度就如同《卡薩布蘭卡》裡的那句: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城市,城市裡有那麼多的酒館,她卻偏偏走進了我這間。
除了直接剖析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之外,《春夜》的創作者還高效利用了配角來對比以及烘託。分別是女主人公的姐姐與妹妹。女主人公的姐姐是不幸婚姻的犧牲者,她聽從父親的命令而結婚,婚後才發現所遇並非良人,甚至都不是人。有了這層對比便多了一層想像空間。若是女主人公與頗受父親青睞的事業有成的男友成功結婚,結婚前該男友已經習慣性地輕視自己,結婚後難道就能變成忠心伴侶嗎?
女主人公的妹妹則是另一個神助攻。她起到的是烘託的作用。大抵是受到西方國家進步思想的影響,妹妹活得瀟灑奔放,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遵從個性,拿得起放得下;看不起世俗,不會被普世道德束縛。女主人公自己喜歡上了有孩子的男人,擔心妹妹會因此而失望,但妹妹卻說:確實很失望,但是是對於那個輕視有孩子的男主的「姐夫」。這個角色多少有點理想主義,但著實讓人喜歡得緊,而且在她這個角色的烘託下,女主人公選擇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與單親爸爸在一起,則又多了一分理所應當的底氣。
我原本還想誇另一個點,但是在之後的劇情裡,這個點被毀掉了。很多創作者為了表現A的美好,就不斷地增加B的醜惡。比如市面上的大多數女主善良而女配陰險狡詐的故事。這種黑白分明的設定應該止於《三國演義》時期,但不曾想它居然存活至今,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春夜》的前幾集裡,女主的男友並沒有很明顯地被貶低,我還很驚訝,覺得如果按照這個設定下去,故事結局一定會更加驚心動魄。但在之後的劇情裡,男配的形象越來越膚淺。略感失望。
大抵再有才華的人都逃不過一些固有的套路吧。但創作就是從A寫到F,如果你只能寫到C,又為什麼要寫呢?任何領域都需要突破和創新。
總的來說,《春夜》值得推薦。就目前更新的劇集而言,10分制給8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