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刷老電影,看了劉德華幾年前的一部電影《失孤》,影片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夥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
電影的總結詞是:「找孩子的時候,我才是一個父親。」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事件改編,這位父親叫郭剛堂,還在尋子路上,他幫1000多個家庭找回了孩子,他還創立了尋親網站,幫助更多的被拐家庭找到親人,治癒傷痛。
當年看電影感覺沒那麼深,直到自己做了母親,重看電影,內心波動很大。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一個家庭孩子的丟失,就是這個家庭的災難,父母和孩子的一輩子就這樣毀了。
前幾天看了一個新聞,一位父母尋找十幾年,花光家裡的財產還外債十幾萬,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兒子,這樣的結局還算好的,有大部分的被拐兒童是找不回來的,所以父母從小教育孩『子防誘拐極為重要。
《兒童自我保護·安全教育繪本 防誘拐》這套書一共有五冊,包含了《找不到媽媽了怎麼辦》《我不跟陌生人走》《我不告訴陌生人家在哪兒》《我不吃陌生人的食物》《我不給陌生人開門》5冊內容,相對於暴力挾持,誘拐事件是可以有效防範的,提高孩子的安全警惕性就是非常好的保護。
這套書的背後是專業的兒童圖書作家團隊,長期與韓國生活安全協會和首爾向日葵兒童中心的專家們合作,為少年兒童創作繪本故事。「兒童自我保護安全教育繪本」系列的創作初衷是希望孩子們能樹立安全意識,守護自己,健康地成長。
故事演繹,讓孩子潛移默化中提高安全警惕性
5冊書中用五個故事講了五件生活中容易被誘拐的事件。找不到媽媽了應該如何做,陌生人讓你跟他走可以嗎,可不可以告訴陌生人家在哪裡,陌生人給的食物能不能吃,陌生人敲門可不可以開,這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遇到的事,尤其是最後一項。
每次有快遞或者送水的工人來敲門,兒子總是很興奮地去主動開門,有一次我在廚房做飯,開著油煙機,沒有聽到敲門聲,過了一會我隱約聽到有人說話,出來一看,原來是兒子在和一個快遞小哥說話,給對方開了門。後來我著實後怕,所幸是真的快遞小哥,若是壞人,我想我都來不及報警了。
如果父母嚇唬孩子告訴孩子也許起不到效果,或者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通過繪本故事的形式,把這些防範意識傳達給孩子,讓孩子容易理解,也不至於變得膽小怕事。
拿到這套書給兒子講了,兒子立刻就想到了他平時主動開門這件事。故事可以讓孩子代入場景,讓孩子更加理解故事所傳達出來的道理。講了這套書,兒子都是先問好是誰在去開門或者直接不開,等我去開。
五本書,五個夥伴,陪孩子一起鬥壞人
孩子小的時候,因為自我意識的形成,有時候大人的話他們不會聽,甚至還會對著幹,反著來,對他們說一些小心的話,他們幾乎是聽不進去的,只是聽聽,遇到真實的事件時,孩子們也會不知道如何應對。
書中用同伴經歷的形式,把防誘拐的做法,話語表達出來,讓孩子直接就知道方法,講什麼話,如何應對,並且每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小主人公,這也是一種「同伴效應」。四五歲的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卻能聽得進同伴的話,這個時候書中的人物就成了孩子們的夥伴,而書中夥伴的做法也讓孩子可以接受,然後學習。
說說這本書收到這本書的當天,兒子就一直在看,第二天讓我給講,每本講了不下五遍,繪本好不好,孩子的反應直接體現了。
書的色彩印刷顏色鮮亮,人物表情刻畫的非常的好,色彩保護孩子的眼睛,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美育。
圓角的設計非常貼心,不用擔心孩子劃傷。每個故事的最後有一個安全守則,看完故事有個總結,講給孩子聽加深孩子的防範意識。
這套繪本旨在增強孩子防誘拐意識,讓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