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新年吉祥物:「塗黑臉」小丑背後的黑奴貿易與種族主義

2021-01-11 澎湃新聞

今天是波斯歷的新年,年前大街小巷上總是可以看到「塗黑臉」穿紅衣的伊朗人唱歌跳舞,問路人討賞。這個形象叫做菲魯茲小丑(Haji Firuz),類似於聖誕老人於西方的聖誕節之意義。不過他的臉為什麼是黑的呢?其背後遷出了自十五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主宰的黑奴貿易,為伊朗帶來的幾個世紀的蓄奴史,直到二十世紀的上半葉,國會才全面廢除奴隸制,讓黑人成為了伊朗社會的成員。然而,黑人卻並沒有被這個社會所接受。廢奴後迎來的是巴列維王朝從納粹德國舶來的」雅利安主義「身份建構,讓伊朗人認為自己是白的、西方的、先進的,而不是落後的東方的、」有色「的。

3月21日是伊朗新年,波斯文稱為諾魯茲(Noruz,又做納吾肉孜節、耨儒孜節),意即新的一天的意思,該節日可以追朔到古波斯帝國時期,即使伊朗人後來歸信了伊斯蘭,這個傳統節日,以及其中濃厚的瑣羅亞斯德教(又稱拜火教)色彩仍然被保留下來。作為迎接春天和新的一年,伊朗新年的核心是歡樂與慶典,其中有個值得注意的民俗角色:菲魯茲小丑(Haji Firuz)。

在伊朗新年期間,菲魯茲小丑會出現在各個伊朗市鎮的街上,唱歌跳舞給路人散發祝福,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大紅色的衣服,高帽,以及黝黑的皮膚——通常都是由白皮膚的伊朗人「塗黑臉」,手上拿著鈴鼓。就跟他在西方的對比角色聖誕老人一樣,做為民間人物是自發性民眾自己打扮,人們看到菲魯茲小丑載歌載舞就知道現在是伊朗新年時節。有些想要在新年時節發點節慶財的人自發打扮成菲魯茲小丑到街上表演,收點零錢打賞。

起源考古:拜火教、列王記還是黑奴貿易?

菲魯茲小丑這個角色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目前聽過有三種解釋。最常見的第一個是,他是古代拜火教負責照顧火盆的人。在拜火教教義中,火是最神聖的元素,象徵光明與善良。Haji Firuz的臉如此黝黑正是因為長期被火灰薰的關係。這個版本的故事最為廣泛流傳,因為劇情簡單,而且符合伊朗新年本身與拜火教的直接關係。

第二種解釋則跟菲爾多希所做的波斯史詩列王記(Shahnemeh)有關聯,菲魯茲小丑代表犧牲之神塔木茲(Dumuzid)的重生,相傳塔木茲每年年尾都會死亡,並在新年重生,年復一年。菲魯茲小丑黑臉正是從充滿灰燼的陰間歸來的證據,而身上的紅衣服則是象徵列王記裡希亞瓦溼(Siavash)王子的鮮血。希亞瓦溼王子遭到國王猜忌跟王后通姦而被要求騎馬通過火堆,如果安然無恙則是清白,希亞瓦溼王子成功穿過,但仍逃往國外,並最後死於異鄉。跳火推是伊朗新年重要的活動之一。列王記史詩是於14世紀所做,如果這個版本為真,則菲魯茲小丑追朔到14世紀。

第三種解釋筆者認為則牽強一點,該解釋主張原型來自於七世紀薩珊帝國的士兵卑魯茲·納哈蘭迪(Piruz Nahavandi),原本在波斯名將魯斯坦 (Rostam Farrokhzad)底下效力,在新崛起穆斯林帝國攻打波斯時,被阿拉伯人俘虜。因為展現對伊斯蘭極大的興趣,獲得阿拉伯人的信賴,並成功刺殺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根據這個版本,因為他曾經待在過阿拉伯所以獲得Haji 的稱號,而且,他利用娛樂形象成功殺死阿拉伯領導,一報波斯被阿拉伯人徵服的恥辱。這個版本未免有點腦補,而且未能解釋黑皮膚跟紅衣服的特色,更多可能是滿足伊朗人私底下揶揄阿拉伯人的心態。

無論是哪個版本,菲魯茲小丑很可能是伊朗原生的民俗腳色,恐怕還得從伊朗的歷史與社會去找尋答案。

伊朗學者賈法爾·沙哈裡Jafar ahri認為,菲魯茲小丑不該追朔到五六百年前,而是近代的產物。他的社會原型可能是非洲裔奴隸在過去富裕的伊朗人家裡服務,負責表演娛樂的工作,黑臉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原本的膚色。有幾點可以佐證,第一,富裕人家通常會給奴僕取古波斯名字,菲魯茲就是其一。第二,如果從菲魯茲小丑經常會唱的經典歌曲歌詞來看,他是一名奴僕(同樣也可以套用在第三種解釋)。

Arbāb-e od-am salāmo aleykom, (你好,我的主人)Arbāb-e od-am sar-eto bālā kon! (抬起你的頭,我的主人)Arbāb-e od-am be man nigā kon, (看著我,我的主人)Arbāb-e od-am lof-i be mā kon. (幫我一個忙,我的主人)Arbāb-e od-am boz-boz-e qandi, (傻呆的鹿,我的主人)Arbāb-e od-am erā nemiandi? (你為什麼不笑呢,我的主人)

如果菲魯茲小丑是非洲裔,那他是怎麼進入伊朗的?根據賓州大學歷史博士生比塔·巴古力扎德( Beeta Baghoolizadeh) 研究,十五世紀開始,就有阿拉伯人主宰了印度洋的奴隸貿易,將奴隸從東非,大約於今天的肯亞與坦尚尼亞,運送到波斯灣甚至南亞;這也是為何整個波斯灣沿岸國家都有蓄奴的歷史。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個非洲人到伊朗都是奴隸,而伊朗也不只有非洲裔奴隸而已。到了19世紀的卡加王朝,非洲裔奴隸到伊朗做為士兵、護士、水手,以及特別是富裕人家的奴僕。直到1929年,伊朗國會全面廢除奴隸制,並給予他們平等的權利,作為世居在伊朗的非洲裔,他們也當是伊朗社會的一分子。

即便如此,非洲裔伊朗人卻未被主流社會所認同。巴古力扎德還談及如果一名黑皮膚人走在伊朗容易被當成外國人,如果出口流利波斯語,反而會問你為何皮膚是黑的。不被認同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數的非洲裔伊朗人都住在地廣人稀的伊朗南部,絕大多數居住於北部的伊朗人沒見過,他們也少出現在主流報章媒體上。有些伊朗人甚至認為他們皮膚黝黑是因為南部太熱的關係。

雅利安迷思下,伊朗當代的種族主義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原因是,伊朗近代國族建構上的雅利安人神話,這也是圍繞在菲魯茲小丑最重要的一個癥結。20世紀巴勒維王朝為了向歐洲看齊,虛構了伊朗人也是先進種族的雅利安人後裔,而忽略伊朗複雜多元的帝國歷史。這個被稱為「波斯種族主義」本身就是舶來品,原本是西方列強合理化自己徵服印度及東方的藉口,反過來被巴勒維王朝拿證明伊朗繼承古代偉大文明,並且跟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等閃族民族是不同族群(其中,波斯語作為印歐語系的一員,大部分的歐洲語言都是印歐語系)。意即伊朗人是白的、西方的,先進的,而不是落後的、東方的、」有色「的。實際上伊朗境內波斯人只有60%,其他包括突厥人、庫德人、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和菲魯茲小丑所屬的非洲裔移民等。儘管廣義的「伊朗人」是只要出身波斯文化背景,說波斯語就行,但在這個種族主義的極端版本下,少數族群無形之中是被刻意忽略和排擠的。

這個國族主義建構如此根深蒂固,即便1979年伊斯蘭革命都未能完全消除,甚至在近年來有復甦的趨勢。近年伊朗統治階層意識到什葉伊斯蘭的的合法性光環衰退(民眾不再如此虔誠、伊斯蘭政權的表現差強人意、教士階層腐敗等等),便重新啟用波斯民族主義,例如在政治宣傳海報上放上波斯史詩的英雄。但訴諸於前伊斯蘭時代古波斯文化遺產的波斯民族主義,在根本上與伊斯蘭政權存在衝突,極端的版本甚至認為伊斯蘭是導致今天伊朗各種問題的根源(連同對阿拉伯人的鄙視,又是一個種族主義的表現)。伊朗當局在操作民族主義上也是備慎小心,例如前年在古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日那天,大批民眾前往他位於伊朗南部的陵墓慶祝,甚至大喊「居魯士大帝是我的父親」。去年同一天伊朗當局就刻意封鎖,顯然不希望民眾「自發性」慶祝與官方宣傳口徑不符的日子。

實際上,菲魯茲小丑可能都不見容于波斯民族主義或者伊斯蘭政權的意識形態,但或許是歡樂無害的形象,可以留存在某種灰色地帶。菲魯茲小丑的名字本身就帶有阿拉伯色彩,以及非洲裔奴隸的原鄉背景,與波斯民族主義格格不入。反過來說,菲魯茲小丑慶祝的是前伊斯蘭時代,瑣羅亞茲德教的節日,唱歌跳舞也不太受宗教保守人士歡迎。也許更貼切的說法是,菲魯茲小丑代表的是伊朗複雜交織的歷史與文化,很難要求每件事情都必「須純粹波斯」的,或者「純粹伊斯蘭」的。

菲魯茲小丑黑臉、奴僕狀的形象在近年引起了知識圈的不安,認為這是伊朗人對非洲人、黑皮膚的歧視,並且對奴隸制度不思反省。阿巴斯·加馬裡(Abbas Jamali)在德黑蘭時報(Tehran Times)一篇文章就主張,生於全球化的我們,不應該繼續維持這種隱含壓迫與歧視的角色形象,特別是小孩容易被動接受。

反對者則宣稱,伊朗的奴隸制只存在於富裕人家當中,跟殖民主義時期那種美洲大規模的蓄奴完全無法相比。何況針對非洲裔的種族歧視,是美國自己的問題跟現象,伊朗何必跟風還得放棄自己的傳統?再者,菲魯茲小丑背後的故事說明他臉黑是因為火灰,而非天生,街上大部分裝扮成菲魯茲小丑的表演者,也通常不是由皮膚黝黑的人來扮演。

不過這樣關於菲魯茲小丑的種族歧視討論,更多隻存在知識階層的同溫層當中,大部分的伊朗人仍是樂於見到菲魯茲小丑在街上載歌載舞,迎接新的一年來臨,也不盡然會將菲魯茲小丑跟對黑皮膚的種族歧視連在一起。可以預見的,菲魯茲小丑仍將繼續作為伊朗新年的傳統存在,對菲魯茲小丑的來源、故事、意涵等討論也會持續爭論不休。

註:Haji Firuz譯作菲魯茲小丑是本篇的譯法,並無約定俗成譯法,Haji ()只是尊稱的用詞,在伊朗有幾個知名角色都以Haji 冠稱。Haji 在阿拉伯文化中指稱那些曾到過麥加朝聖的人,或者有時只是尊稱,不管有沒有朝聖過。Firuz是阿拉伯化的波斯字(將P音轉成F音,因為阿拉伯字母裡面沒有P的音),意思是勝利。)

相關焦點

  • 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被下架:因給角色塗「黑臉」
    由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反種族主義怒火還在持續燃燒,繼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宣布下架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後,網飛公司及BBC旗下平臺也宣布下架知名喜劇小品系列劇《小不列顛》,原因則是因為劇中白人演員在扮演黑人角色時塗了「黑臉」。
  • 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被下架:因給角色塗「黑臉」 - 上遊新聞...
    由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反種族主義怒火還在持續燃燒,繼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宣布下架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後,網飛公司及BBC旗下平臺也宣布下架知名喜劇小品系列劇《小不列顛》,原因則是因為劇中白人演員在扮演黑人角色時塗了「黑臉」。
  • 不列顛崛起之路——英國黑奴貿易發展簡史
    黑奴貿易 在小編上文《除了香料,葡萄牙憑什麼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中,葡萄牙靠壟斷黑奴三角貿易賺得盆滿缽滿,再加上東方香料貿易壟斷的獲利一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殖民帝國
  • 關於黑奴貿易的真相,絕大部分的貿易,其實是非洲黑人自己幹的
    眾所周知,黑奴貿易一直是人類歷史上最可恥、最卑劣一段記憶,尤其是對於非洲黑人這一族群來講,更是巨大傷痛。在大西洋的海底深淵,不知道埋葬了多少黑人奴隸的骨骸。而作為這場買賣的始作俑者,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等這些歐洲的白人奴隸販子,可謂是罪大惡極。如果不是他們開啟貿易,販賣運輸,黑人們也不會背井離鄉,遭受折磨。但是,話說回來,黑人自己也有責任。
  • 萬聖節塗成大黑臉,結果被黑人兄弟揍紅了眼
    「黑臉坎爺·韋斯特」主導年度種族主義萬聖節裝扮場景西肯塔基大學政治學教授桑德拉·阿德雷表示,「無論是黑臉,還是棕臉、黃臉、紅臉,如果它不屬於你本來的臉,那它就是種族主義黑臉是歷史教科書前的「隱形人」。以至於沒犯到頭上,誰也不知道塗個黑臉就能被網際網路黑成狗。
  • 糖、黑奴、海盜:一杯朗姆酒,半部殖民史
    蔗糖是隨著阿拉伯人崛起後侵略歐洲以及歐洲發動十字軍東徵來回拉鋸的過程中,從印度和波斯等地傳入歐洲的。甘蔗這種來自於熱帶的植物,很難在歐洲高緯度的廣袤土地上種植,所以最開始局限在地中海上賽普勒斯、羅得島、克裡特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等溫暖的島嶼上。產量的低下,使蔗糖成了一種奢侈品。受阿拉伯醫學的影響,歐洲人把糖當成一種藥品,認為它能夠治療各種說不清的淋巴病和體液病。
  • 歷史上最早的黑奴貿易,我國也曾大量購買,但為何沒出現黑化問題
    近代有關販賣黑奴的三角貿易,相信很多人都在歷史課上學習過。現在美洲的大量黑人有相當大一部分都是那個時候被販賣到當地的黑奴的後代,所以說現在發生在美洲的黑人問題,其實有一點自作自受的意思。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歐洲人進行三角貿易之前,阿拉伯人就已經開始向世界販賣黑奴了,而且還持續了上千年,我國還曾經大量購買過這些黑奴。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踏上了非洲的土地,第一站是在蘇丹地區,之後逐漸向尼羅河兩岸遷徙。之後阿拉伯人在當地的人口不斷增加,最高時達到了1365萬,佔當時總人口的39%。
  • 歷史上黑奴有多慘?被當成貨物販賣,為提高利潤進行「特殊處理」
    在歷史中比較典型的奴隸制則是在歐洲的古羅馬,當時的歐洲對種族歧視十分嚴重,正因為如此才造成了慘痛的悲劇,而「黑奴」的貿易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儘管「黑三角貿易」已經過去多年,但在這期間對黑人造成的上海是不可磨滅的,那時歐洲的商人會在非洲用廉價的物品換取大量黑奴。
  • 英喜劇《小不列顛》因給角色塗「黑臉」被下架
    (原標題:《亂世佳人》後,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也被下架:因給角色塗「黑臉」)
  • 黑奴解放者,卻以解放黑奴為恥!撕開美國的美化,透視真實的林肯
    這段歷史,在美國的國家敘述中,成了林肯反對種族主義、追求黑人平權的明證。他的種族主義觀點,相較於南方奴隸主,並無任何超前,甚至更為保守—— 1842年,林肯與瑪麗·託德結婚,其妻子家就是一個奴隸主家庭,林肯從政的資金來源,便有部分來自林肯老丈人從事的奴隸買賣。 林肯「唯一的好友」約書亞·史匹德也出生在奴隸主家庭。
  • 黑奴販子的歷史:阿拉伯人最兇殘,黑人最貪婪
    為什麼黑奴貿易能夠發展的如此迅速,不僅僅要歸功於西方國家作為消費者對於資本主義積累的迫切需要,更是因為販賣黑奴的完整鏈條已經被兩個人群建構完善,這就是在黑奴貿易鏈條中最兇殘的阿拉伯人以及自己坑自己的貪婪的黑人。
  • 《亂世佳人》後,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也被下架:因給角色塗...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崔妍】由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反種族主義怒火還在持續燃燒,繼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宣布下架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後,網飛公司及BBC旗下平臺也宣布下架知名喜劇小品系列劇《小不列顛》,原因則是因為劇中白人演員在扮演黑人角色時塗了「黑臉」
  • 森巴舞:這種歡樂的舞蹈,起源竟是心酸的黑奴貿易
    後來,黑奴被當作商品進行交易,殖民者用巴西的蔗糖、棉花等換來黑奴。後來,巴西發現了金礦,越來越多的黑奴被帶到了巴西。從16世紀開始,葡萄牙殖民者大約販賣了1200多萬非洲黑奴到巴西。在甘蔗園、咖啡園、橡膠園、礦山,到處都遍布著非洲黑人。此外,他們還從事家政等低端服務業。
  • 被運往美洲的黑奴,沒日沒夜的生產,一般能活幾年?
    文丨華夏史譜(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殖民貿易時期,曾經有三種膚色的奴隸被運往美洲大陸。這三種膚色的奴隸分別是白奴、黃奴和黑奴。在這三種奴隸中,黑奴是最廣為人知的,黑奴貿易也已經成為殖民貿易時期的一個代名詞。他們隨著一艘艘的黑奴船去往美洲,淪為專門替白人幹活的卑賤奴僕。
  • 伊朗最美的名信片—— 波斯地毯
    每一張圖案精美,色彩絢麗的地毯背後,都需要7到8名熟練工人,耗費多年時間,才能編制出一張上乘地毯。地毯的製作工藝十分嚴格,優秀的手工地毯要求不掉毛、不掉色,無需使用者耗費大量精力維護,依然能使用百年。正宗波斯地毯的材料通常為純羊毛和真絲,塗上天然顏料,保證色澤自然。來到伊朗,立於神話與現實重合點,品味一張張精美的波斯地毯,仿佛聽見它們在向我們呢喃地訴說著波斯往事。
  • 曾擁有百餘名黑奴,用黑奴牙齒做假牙
    但是有一個事實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華盛頓也有購買黑奴為自己服務的傳統。這種現象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是合法的,也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在黑奴得到解放之前,美國的社會就是黑人奴隸制度。這一制度從三角貿易開始就出現了。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歐洲的殖民者們對世界各地的其他國家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殘酷性殖民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