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輕喜劇片《公主日記2》,被吐槽這是一部糟糕的續集電影
公主米亞(安妮海瑟薇 飾)大學畢業後再次回到了吉諾維亞。公主的到來轟動了全國,米亞也為此十分興奮。可是,在一次皇家聽證會上,大法官宣布公主必須成婚了才能繼承王位。米亞必須在30天內訂婚,否則她就不得不讓出王位。王后(茱莉安德魯 飾)只好與助手們匆忙地幫米亞挑選夫婿。 幾經選擇,米亞終於跟一個年輕帥氣的貴族男子訂婚。與她爭奪王位的年輕男孩尼可拉斯(克裡斯派恩 飾)跟米亞之間卻有了說不出的情愫,男孩的姨丈想讓尼可拉斯勾引米亞,讓她在一個月內無法完婚,兩個年輕人之間卻產生了真感情。 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我認識Anne Hathaway 是從穿普拉達的女王開始的。出於對這個巨眼美女的喜愛,才回過頭看了公主日記。一口氣看完兩部,又哭又笑覺得十分過癮。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穿普拉達的女王和公主日記中,Anne Hathaway 扮演的角色都是和一位年長的女性發生很多故事,在這些過程中慢慢成長起來,找到真正的自己。連這兩位年長的女性也有共同之處:她們都是女王。 有所不同的是,穿普拉達的女王是一個時尚女魔頭,而公主日記中的女王,除了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正女王之外,還是當年的著名電影音樂之聲中美麗活潑的女教師。
我想所有人都還記得那首膾炙人口的「哆來咪」吧。那輕快的旋律已經經由歲月的洗禮,銘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裡。如今的女教師已經是奶奶級的人物了。但是她依然美麗、和善、笑容可鞠,並且展示了一個女王應有的高貴、謙和與英明睿智。而且她優美自然的歌聲,依然十分動人,風採依舊。 愛上巨眼美女的同時,我也愛上了這位寶刀未老的女王奶奶。 說Anne Hathaway 是巨眼,一點也不誇張。她的面龐堪比漫畫人物,而在公主日記裡的表演,也充滿了漫畫的氣氛。蹩腳公主出洋相的鏡頭在電影裡比比皆是,但是她的青春活力和真誠善良總是能贏得原諒。 也許很多人要說,這個主題和情節已經太老套。沒錯,關於青春,關於犯錯,關於成長,關於親情和愛情,這些都是被電影工作者翻來覆去表現過很多次的主題,但是,它們也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永恆的主題。再加上皇室背景的華麗包裝和人物表演的細膩揣摩,以及包括女僕、保安、儀仗隊甚至是寵物的精心點綴,這已經變得非常有可看性。關於一個女孩的成長,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能打動我的故事了。而不管是穿普拉達的女王還是公主日記,正好都切合了這個主題。一個是用眩酷的時尚界作為背景,一個用華麗的皇室作為背景,都使影片具備了色香味具全的可口品質。
許多影片放第一部的時候是萬人空巷,到第二部就一落千丈。我不知道這部戲是不是也這樣,不過我是沒啥感覺。因為第一部的情節本來就俗套,這第二部也就不太期望情節多麼離奇。還是點評第一部時說的那句:給我們一個做夢的模板。說實話,當她祖母帶她參觀那間美麗的屋子,尤其打開那一個個抽屜,看眾多的衣服、首飾的時候,我真的後悔自個沒生在帝王之家啊。相信是女孩都會感動的啦。 戲不一定有多好,但肯定的說,這兩部戲真的很能讓女孩們激動,多少少女年輕的夢在這影片裡實現了啊。首先比較排斥的一點是竟然換了男主角,雖然這部的男主角也很帥,但我更鍾愛第一部裡略帶羞澀、城府全無的懵懂少年啊。據說正如影片中鋪墊的那樣,他作為樂隊的主唱去參加巡迴演出了,年輕人精力旺盛檔期真滿啊!第二部的男主呢,比較成熟,可本人覺得那個貴族公子比他帥,我要是編劇的話就極力撮合那對啦,日久生情乃人之本性。無奈這部那王子只能淪為炮灰了,這麼說也不完全對,他最後也抱得美人歸了,只不過不是Mia。 這裡的矛盾衝突是男主的叔叔覬覦王位的寶座,從中作梗想讓侄子當上吉諾維亞的國王。
被美育老師荼毒,哦不,薰陶至深,欣賞一部作品首先要抓住裡面的矛盾進行分析。不料,善良的侄子真跟公主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結尾自然是經過一番波折之後,有情人得以終成眷屬啦。依舊老套的王子公主對對碰,看到開頭就猜到了結局我會亂說。有延續性的地方是第一部中接吻時要翹腳的細節得以保留,真愛降臨時,愛神的丘比特之箭會在你腳上偷偷留下記號。還有男主深夜約會女主那段,唱起了……(原諒我大腦死機無法重啟啊),你以為是萵苣片場呢,隔壁片場右拐不謝。月下共舞的橋段很浪漫,每個女生心底應該都勾勒過這樣的夜晚,和心愛的人牽手漫步在溫柔的月輝下,沐浴著點點星光,徜徉著零星螢光,品嘗著只屬於兩個人的恬靜,哪怕只是靜靜地不說話,任憑此起彼伏的呼吸氤氳著同一片天地。還有公主遊行時好有愛,Mia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牽起孤兒院孩子的手一起走。愛啃手指的小女孩戴上王冠後,逐漸變得自信,仿佛真像一個小公主一般露出久違的笑容。」To be a princess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you are a princess』的主旨傳達到位,不管我們從事著什麼職業,不要讓卑微湮沒了我們的潛力。各國公主們的睡衣party也很贊,壓軸出場的Julie Andrews氣質氣場各種強大,到底是奧斯卡影后級別的人物,豈能跟我們凡人相提並論。
這部應該算是英語入門必擼影片吧,現在才溫習希望為時不晚。 每個姑娘都有灰姑娘情結,雖然自封無所不能女漢子,但是看到安妮海瑟薇對路邊小姑娘們說,我宣布今天大家都是公主。的時候還是哭的一塌糊塗。用我那動不動就哭的哥們兒(注意這不是比喻,他的生理心理性別均為男,屬性,直)的話來說,每個人內心都有柔軟的地方。不知道什麼時候被觸動。潰不成軍。現實奪走了我們去做公主的權利,但是不能奪走做夢的權利,電影就是在意識狀態下的集體之夢。 開頭看這部電影時下了一跳,居然還有個中文名字叫「麻雀變鳳凰」。不過仔細想一下,雖然安妮海瑟薇盡力演繹一個平民公主的形象,但是還是掩蓋不了的一個事實——每個女孩都有麻雀變鳳凰的夢想。 這部影片給了女孩們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知道這幻想是有益的激勵還是會後患無窮的欺騙。 為什麼影片都要走這麼一個套路呢?《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也是這樣的。但是事實往往不是這樣的。我覺得電影也可以讓平民們繼續走自己平常的路,平凡的生活也有很多閃光點可以搬到銀幕上。
從第一集開始,我就不是很喜歡這個片子,就是因為女主角Anne Hathaway的關係吧,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更不是我想像中的公主.於是,雖然片子的陣容很豪華,因為鏡頭總是圍著Anner轉,所以精彩度打了折扣.再加上男主角有點皺的臉...居然還有那麼多人喜歡。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挑剔了。 相比之下,我倒是更喜歡看影片中的女王,Julie Andrews,喜歡她的舉手投足帶出來的幽雅和眼角透出的睿智.藝術家,就是不一樣吧! 不過既然知道當不得真,所以劇情讓它馬馬虎虎過去就好了。實際上,這部片子最美的地方在於它的景色,想想吧,在這個灰暗的冬天,腳下對著電熱爐,手捧著熱茶,眼中見到的卻是如畫的風景,這已經夠享受的了。尤其是公主婚前之夜,跑出來和情人約會的湖畔...真真正正是童話中的月光城堡哎,簡直讓我動了旅遊的心思. 從上一集就是炒作噱頭的珠寶,這一集沒有大手筆的渲染,只是女王給公主看裝修好房間的時候,給了幾個特寫,五顏六色的,好看是好看,不過平時見慣了商場裡單顆珠寶,這樣動輒幾百萬的珠寶,看了沒什麼感覺就是了。
印象最深的是結尾處,當面臨皇位和真愛兩者只能選擇其一的時候,美國人的自由精神一覽無遺,小女孩並沒有像國內主旋律影片所倡導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她還是遵從自己的意願選擇放棄繼續進行婚禮,並且努力用真情感動在座的議會成員,並且一舉通過未婚女子不得成為皇后的法律。原來《公主日記》有第二部,所以我今晚又看了。原本以為這部電影會講Mia和Michael最後走到一起的,偷看了結局之後我才知道原來不是的,她最後愛上的是另外一個人。 看來我對第一部的「有感而發」是錯的。不過說得也是,臺灣的偶像劇裡面不都是這樣嗎?男二號總是那麼深情,有些更是條件超級優越的。他們在男一號對女一號置之不理或者女一號的閃光點並未被大多數人發現的時候已經深深地愛上女一號,只有他們才是真正懂得女一號的好——但偏偏那些女人總是那麼的愚蠢,那麼固執,就是非男一號不可。當然,結局肯定是大家普遍認同的大團圓結局。但是,那真的是大團圓嗎?那些愛得比任何人都深的男二號呢?他們又何去何從呢? 也許某人說得對:"接受一個愛自己的人或者追求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其結果都是一樣得悲慘罷了."不過,雖然話說如此,但是我還是覺得愛情其實也是一種操作性條件反射,你可以愛上一個人,也可以放棄一個人。如果願意,你完全可以用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來讓自己愛上一個人,或者是忘記一個人。
看這一部是因為當時把兩部一起載了下來。一開始第二部只看了一個開頭就想放棄,因為可預見的情節中沒有什麼有意思的內容。等到之後因為想有始有終還是看完它的時候,實在感覺第一次的決策是多么正確啊。情節老套這個不必談了,事實上大多數的故事情節都不會那麼有新意。特別是這樣續集型的故事。想一想編劇也夠可憐的,本來第一部可能是靈光閃現,而第二部卻不免為了討好觀眾,特別是討好上一部的觀眾的做作。小國的美麗依舊,但是美麗的公主找不到美麗的愛情。權力是個可怕的東西,所以總有人為之冒險。而結果自不待言,陰謀家落個悲慘下場,可人兒情愫暗生,小國民眾為勇敢而善良的公主鼓掌。皆大歡喜了,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