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正月初一徐來勒真人於會稽上虞山傳經於葛玄真人
經文最後稱太極真人徐來勒以己卯年(199)正月一日在會稽上虞山傳葛仙公《靈寶經》。後葛玄又於吳赤鳥年間在天台山傳弟子鄭思遠、沙門竺法蘭、釋道微、吳主孫權。鄭...
五雲深鎖洞門深,躡履攀蘿特地尋。煙霧不藏塵外路,神仙遺下水中金。自古以來作為神仙宅地、洞天福地的括蒼洞在中國道教史上、在唐、宋朝庭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榮譽。在國內有關道教的歷史著作和地方志書中,都有著道教第十大洞天括蒼洞的記載。尤其是關於括蒼洞修仙十二人的傳說。
歷史上,神仙居真正與仙道有關的人,並最早見於史籍記載的是漢代的徐來勒。徐來勒,字元和,《本濟經》說他「昔在赤明劫一百八身,為道士」。另據《寶藏名山記》記載「括蒼洞周回三百裡,徐真人所治。真人名來勒,嘗得道上升,至東漢為大極法師,蒞職洞天,總司水旱罪福之籍」。為此,徐來勒可以說是仙居歷史上最早的一位道教人物,也是括蒼洞的最早開發者。在中國道教史上,道教界被尊為「太極真人」的全國只有三位,第一位是全國道教第一洞天山西王屋山洞的杜衝;第二位是西漢時安徽淮南劉安;第三位就是仙居括蒼洞的第一任住持徐來勒,北宋徽宗皇帝於公元 1103年嘉封他為「靈應真人」。括蒼洞興盛時期擁有的範圍非常廣闊,據有關古書記載,南宋高宗時期,括蒼洞擁有宮田1169畝、宮地1276畝、山林1858畝,合計4303畝, 括蒼洞的興盛和地位可見一斑。唐宋時期有六朝皇帝對括蒼洞作過賜名賜物。唐朝共有22代皇帝,其中第八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他是個道家,他尊奉老子李聃為「我烈祖玄元皇帝」。於公元748年他對仙居括蒼洞頒布詔書,首建洞宮,並放榜賜名為「成德隱玄」之天,他是對括蒼洞頒發詔書的第一個皇帝。而沉迷道教文化的詩仙李白曾留下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吳芾、劉光、徐崇點、吳詠、林侍晨、張望、章憑、張無夢等歷代名臣賢達也曾遊括蒼洞,留下許多讚美的詩篇,足見當時括蒼洞環境優雅、香火旺盛,前來朝拜的人群川流不息。
《靈寶威儀經訣》,全名《太上太極太虛上真人演太上靈寶威儀洞玄真一自然經訣》,又簡稱《真一自然經訣》。為「古靈寶經」之一,約出於東晉末。陸修靜《靈寶經目》已著錄此經一卷。原書《正統道藏》未收。據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錄編》著錄,敦煌遺書中有此經殘抄本三件(P2356、P2403、P2452)。此外南北朝及唐宋道書中亦保存此經佚文頗多。經文乃太極真人徐來勒及葛仙公講說,主要宣揚《靈寶經》威德,以及傳授《靈寶經》之科儀法事。據稱「太上靈寶洞玄天書,道之至真,尊大無上」。傳授《靈寶經》須治備信物,盟誓受經後有啟告、讚頌、奉師等法事。經文最後稱太極真人徐來勒以己卯年(199)正月一日在會稽上虞山傳葛仙公《靈寶經》。後葛玄又於吳赤鳥年間在天台山傳弟子鄭思遠、沙門竺法蘭、釋道微、吳主孫權。鄭思遠後於馬跡山傳經於仙公從孫抱樸子葛洪。葛洪於建元六年(344?)三月於羅浮山傳之於世。據此可知本書當即東晉末年道士葛巢甫所造。南朝陸修靜撰《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多受此經影響。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神氣養形論 編 著:卷 數:四篇同卷 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 命字號 涵芬樓本第571冊 新文豐本第31冊 三家本第18冊 道藏提要:編號827 中華道藏:四輔真經太清攝養經 第23冊
神氣養形論,作者不詳。約成書於唐宋間。《通志•藝文略》著錄作一卷。今本收於《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雲笈七籤》卷三十四亦收錄,題作《神炁養形說》,其中有缺文。此篇論述神、炁、形相守之內修術。謂神與炁相結而成形,神炁相守則可以養形。又稱耳目為神之戶牖,陰陽為炁之幹戈,修行者須閉戶牖,息幹戈,清靜虛無,以養神炁。能積精累炁,守中抱一,心遊於淡,炁合於漠,則其寢不夢,其覺無憂,而為真人矣。
靈寶宗師葛玄本生事跡
葛玄(164年-244年),字孝先,丹陽句容(今江蘇句窖市)人,為道教靈寶派祖師。
他出身名門,高祖廬為漢驃騎大將軍,封下邳侯;祖矩仕漢為黃門侍郎,父德儒歷大鴻臚登尚書,素奉道法。其侄孫葛洪,著《肘後方》、《抱樸子》,亦為高道。
葛玄祖師
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門。自幼好學,博覽五經,十五六歲名震江左。性喜老、莊之說,不願仕進。
後入天台赤城山修煉,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變經》《太清九鼎金液丹經》《三元真一妙經》等,後遨遊山川,周旋於括蒼、南嶽、羅浮諸山。
後漢室傾覆,三國戰亂,於是刪集《靈寶經誥》,精心研誦「上清」、「靈寶」諸部真經;曾囑其弟子鄭思遠,在他死後將「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品經籙付閣皂宗壇及家門弟子,世世籙傳。
據說,吳嘉禾二年(233),葛玄逕往閣皂東峰建庵,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
後葛玄傳法於弟子鄭隱,並囑鄭隱,在他死後將「上清」、「三洞」、「靈寶」中諸品經籙付閣皂宗壇及家門弟子,世世籙傳。
後鄭隱傳給葛洪,再輾轉傳給葛巢甫,自此靈寶經大行於世。故後世靈寶道士奉為閣皂宗祖師。
葛玄 採自明王世貞《列仙全傳》(資料圖)
2
創祭煉之法,導大乘之道
道教齋醮科儀之中,祭煉之法為其中重要的一門,可以濟度亡魂,使之脫離鬼爽,得升人中天上,而祭煉之法也創自葛玄仙翁。
《太極濟煉內法》張遜序云:「太極祭煉內法,葛仙公祭鬼之法也。人死魂升而魄降,是其常也。
其變化也,則有魂魄不能升降而淪滯於昏冥之中,其饑渴之愨,幽暗之識。」
「茫茫長夜無有己時,是以仙翁憫之,在法中有祭煉之道。所謂祭者,設飲食以破其饑渴也;所謂煉者,以精神開其幽暗也。
至使淪滯之徒,釋然如冰消凍解,以復其本真,則其法大矣。吳人鄭所南,述其所傳,刻諸梓以教人」。
靈寶齋法始徐、葛、鄭三師。徐為徐來勒,葛為葛玄,鄭為鄭所南。
昔葛仙公於若耶山中精思靜處,一旦感天上鬱羅翹、真定光、光妙音三真人,從空乘鳳輦而下,授仙公以法輪經,且大讚嘆,開闡仙公濟度幽爽之心。
為救眾生三毒之苦,故設三乘之道(資料圖)
《無上大乘要訣妙經》中,元始天尊為救眾生三毒之苦,故設三乘之道。經云:「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三乘:地仙、天仙、無上道乘。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貪著粗弊聲色香味之類;若貪著生愛,則為火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下仙、中仙、上道之乘。」
而三乘之中,以大乘之道最為殊勝。《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中記載在吳赤烏三年的正月初一日,太極葛仙公登上勞盛山,靜齋念道。這天中午的時侯,為地仙道士三十三人,演說大乘因緣,揭示大道本行。
葛仙翁告訴地仙說,學道接受經典的教育,積累的善功太少,只想如何救度自己,未念及救度他人,只顧盼自身求道,不關心幫助他人得道,
不相信大乘道教經典的弘遠之辭,不履行齋戒,不尊重三洞法師,對小乘道教卻十分樂意喜好,只能獲得地仙之道。
儘管地仙也能夠去來自在,長生不死,然而做不到超凌三界進入玉京金闕。
「布散道德,助國扶命,拯拔一切,救物為先」 、「濟物之功未備,登仙之路猶遠」 、「行法做神仙,功行要為先。
濟民並救苦,白日可升天」 、「欲成大乘,大乘以溥濟為先,溥濟以開化為急,急教眾生,守一存三行五無懈,必究大乘」
眾地仙聽了仙公的一番諄諄教誨,都恍然大悟,一同向仙公稽首禮謝,表示都願意重新建德立功,發大誓願救度眾生,最終諸位地仙也都如願以償,得證大乘妙道。
3
「角公」與「葛公」
「角公」是天台人對薔薇科植物覆盆子、蓬蘽等的方言稱呼。
《本草匯言》:"蓬蘽,養五臟,益精氣之藥也。此藥雖養五臟,充足在肝,
但肝主發生,又主疏洩,倘服食過多,性味有偏,發生急而疏洩多,未免有反激之患,而肝木自戕其體矣,慎之慎之。"
天台人為什麼叫「角公」(葛公),說來還有一段民間故事。
野果「角公」(資料圖)
傳說,有一年的春季葛玄重來天台山,看到華頂山下的村莊裡有不少人臉色發黃,有氣無力。
他斷定村民得的是腎病,但手頭沒有治療的藥,葛玄抬頭看到漫上遍野的野果,當即自己動手並動員村民採摘,然後晾曬,
等果子乾後葛玄放入鍋中加水煮,每天熬湯給村民喝,幾天後,村民的毛病好了,人也精神了,沒多久,葛玄悄悄離開。
從此,村民們知道這種野果可以熬湯當茶喝治療腎病。但村民不知道這種植物叫什麼,為了紀念葛玄,村民們就把這種植物叫做「葛公」。
從此,「葛公」這個名稱就在天台叫開了。而後因為「葛公」、「角公」音相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天台人諧音叫成「角公」了。
葛仙公寶誥
至心皈命禮。
天台得道。閣皂成真。昔受東華。復傳西蜀。詔命玉京金闕。位證太極仙班。
慈憐拯拔於沉淪。恩念普資於苦爽。葛天氏遺風顯著。勾漏令丹砂俱存。括蒼仍遊。羅浮乃止。修簡玉笥。
修理金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玉京。東吳太極。左宮仙翁。雷霆玄省。天機內相。玉虛紫靈。
普化玄靜。常道衝應。孚佑真君。垂恩廣教。慈悲大帝。度人無量天尊。
搜索微信號:QQ8409896
或查找公眾號:靈善道觀
靈善道觀 地址:蒼南縣金鄉鎮吳家堡金炎路64號 電話0577-6457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