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裡有「四大真人」的說法,這裡的四大真人和道教所謂的「二十四真人」,並非同一類所指。最顯著的區別在於,道教裡所謂的二十四真人,多是虛無的先天真人,如太元真人,太虛真人,上清真人等。在《太上經》明確定義為:太微天中,有二十四氣混,黃雜聚結,有名無氣,變化為真人。道之積成,託形立影,與時翱翔,有名無體,謂之真人。也就是說,這些不過是道教的一些形態宇宙名詞,冠以真人之名。
而道家裡的四大真人,確實有所指的歷史人物,並且在道家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使得道家的理論得以剖析和講解,並得到傳承;同時這四大真人都有著作留下。本篇要說的就是四大真人之首的「通玄真人」。他才真正把老子《道德經》裡「道生萬物」的說法,完整解釋為宇宙形成理論的人。此人就是「文子」,在《漢書·藝文志》的注文中載「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小於孔子)」;《史記》相關的註解中說他是「範蠡之師也」。
史書中並未記載他的生卒年月,但從相關的記載中,大致可以知道其生活的年代在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史記·貨殖列傳》載:「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範蠡、計然」,這裡的「計然」就是文子。姓辛氏,號計然,著《文子》九篇。此書直接關係到「通玄真人」這個道號的來歷。此書在秦初遭到禁毀,漢武帝廣開獻書之路,《文子》一書又得以面世,後該書也有一定程度散佚。唐朝尊崇道教,唐太宗下詔把當時流傳的《文子》,改書名為《通玄真經》;這才有了「通玄真人」其號。
何謂「通玄」,王弼《老子指略》說:「玄,謂之深者也」,即幽深玄遠。來自於老子所謂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可解釋為「通曉幽深玄遠問題的人」。何為「幽深玄遠的問題」,那便是宇宙的形成,老子所謂的「道 」。關於道家的「創世論」,《道德經》裡也不過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於這種用虛幻數字來表述的理論,後世解讀(包括現代)基本是「道是無極,一是太極,二是陰陽兩極,三是天地人三才」。從這樣的解讀來看,還是太過虛幻。其實文子早就在《通玄真經》的首篇《道原》裡具體解釋了「道生萬物」的宇宙形成觀點。
老子沒有明確的說「道」是什麼,文子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算是對「道」比較具體的定義。文子在首篇的解釋,可以概括為「道先天地而生,窈冥無形,渾而為一,一分為天地,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調節五行,四時陰陽亦依此而生,萬物乃得以生存活動」(原文在此不錄)。同時他的思想裡還提出「道也是氣,即陰陽陶冶萬物,皆承一氣而生」(此時道家還未提出這裡的「一氣」就是「元氣」的說法;元氣論出自戰國時代的《鶡冠子》)。
在《文子·九守》的篇幅中,這個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過程,可以總結為:「天地——四時——陰陽——人蟲——剛柔——萬物」。這個說法中比較特殊的是,文子率先提出了「精和神」並與「氣」的概念結合。如「一精一氣為人,粗氣為蟲」。文子在道家裡,影響是極大的。由於其師承與老子,年齡小於孔子,他便把道家兼融仁義的思想結合併傳播。都說墨家與道家有淵源,其實墨家思想的「兼愛」,直接承襲的正是文子的「無私兼愛解釋仁」的說法。在道家中,文子得道很高,漢代思想家王充曾稱「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
關於通玄真人(文子)的最後結局,按照相關史書的記載,其在南方吳越遊歷,隱居在吳興餘英禺山,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