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2021-01-07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道家代表人物——黃帝

黃帝,中華民族之共同始祖。如今所說的「炎黃子孫」中的「黃」即指黃帝。《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傳說他擊敗炎帝神農氏八世,遂代神農氏為天下共主;涿鹿再戰,擒殺蚩尤,天下始定。大定後有很多發明創造,如紀時、數學、軍隊、音樂、衣服、醫藥、文字、鑄造、舟車、弓矢、房屋等。 黃帝生而靈異。漢代緯書中已有不少有關黃帝的內容。軒轅的胸部生來帶有「黃帝子」三個字。

黃帝還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傳》記黃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種用以劾鬼的法器「黃神越章」,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為生人和死者解除災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據對黃帝神力的信仰而來的。現存《素問》,相傳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其內容為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的醫學著作;《道藏》中還有《黃帝陰符經》、《黃帝九鼎丹經》等。

道家代表人物——莊子

莊子,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人,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樸素辯證法因素。 莊子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其中《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道家代表人物——成玄英

成玄英,字子實,唐初道士,傑出的道教學者,道教理論家,陝州人,曾隱居東海。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師,加號「西華法師」,成玄英精研《老子》、《莊子》之學,著有《老子道德經注》、《開題序訣義疏》和《南華真經疏》。他在註疏中著重闡發「重玄」思想,是重玄學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學」成為唐朝初年道教哲學的一大主流。

成玄英闡明、發揮「重玄之道」,深化、擴大了道教的哲理性。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玄」是「不滯」(類似於不執著)的名稱,不滯於有,也不滯於無,是謂「玄」。 二、一切有形之物的名字都是假名,而無形之物(如「道」、「自然」等)不能視為假名。 道是自然之理,使萬物自然而然地生成。

人的主觀心識與客觀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 三、「道」本性靜,眾生皆可修道,只是得返本歸根,靜心養道,方能證得正果。 另外,「重玄之學」對儒家的心性學說之形成亦有不小的啟迪。成玄英的著作《老子道德經注》、《開題序訣義疏》,原文已失。近世學者蒙文通輯成《道德經義疏》六卷,多認為能大致恢復如舊,另有《南華真經疏》傳世。

道家代表人物——王文卿

王文卿,北宋末南宋初著名道士,神霄派創始人,字予道(一說述道),號衝和子,建昌南豐人。自幼慕道,能詩善文,有山水之志,及長,遇異人傳道法,得風雷術。宋高宗二十三年(1153年)八月二十三日,飛升於南豐縣許旌陽曾煉丹之堂。宋徽宗先後敕號為「衝虛妙道先生」、「衝虛通妙先生」。元代,加號為「衝虛通妙真人」,元至順三年夏,加賜為「衝虛通妙靈惠真人」。

王文卿傳神霄五雷法,為神霄派創始人。擅長雷法。有弟子朱智卿,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又有薩守堅,見之於青城山,盡得其秘。其在鄉,得其傳者則有新城高子羽。甥上官氏亦傳其法。此外,尚有別傳弟子多人。王文卿著有《衝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一卷,採用問答形式,專論雷法,強調召雷役神,必須內修為要,至於奏章、符訣等,只不過是符術之末。

道家代表人物——張繼先

張繼先,北宋末年著名道士,字遵正(或說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然子」。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師。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武宗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九歲時繼承教位,為人沉默寡言;徽宗崇寧以後,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並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等。 張繼先提出「心」為萬法之宗,論述心神、無惡與符法的關係。認為人身有「精氣、元氣、元神」三寶,稱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摒棄他法,是謂「破妄」。

他認為人之所以輪迴於三界,出入於生死,乃是由於「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故須「齋戒以神明其德」,應「慎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使「一直澄湛,萬禍消滅」。認為「道不遠,在身中」,「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勸來拜受天師秘者脫去世網,反求諸己,「俱登道岸」。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訟》)、《心說》等傳世。

道家代表人物——王玄甫

王玄甫,名誠,字玄甫,號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漢代東海人。幼慕真風,白雲上真引之入道,遂居於崑崙山煙霞洞,韜光晦跡,又徙居代州五臺山紫府洞天。後授度門人鍾離權,嗣弘法教。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被尊為北宗第一祖。晉穆帝永和元年白日升舉,後稱「中嶽真人」。農曆六月十五生,十月十六飛升。元世祖時敕封「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元武宗時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道教北五祖之一。

王玄甫在人間百年,殊無衰老之容。王曾學道於赤城霍山,服青精石飯,得日精丹景之法,能內見五臟。王玄甫又得白雲上真真傳,精修三年,盡得其妙。於是背負雙劍,行俠仗義。欲除惡揚善時,運太極真一之氣,則雙劍騰空飛起,事畢復還。有詩讚曰:「隱隱龍樓靄瑞霞,風流紫府少陽家。昆吾高聳光千丈,初放全真第一花。」 據《金蓮正宗記》載,王玄甫於白雲上真處受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後於終南山凝陽洞傳長生真訣、金丹火候、青龍劍法與正陽帝君鍾離權,其後形成鍾呂金丹派。

道家代表人物——鍾離權

鍾離權姓鍾離,名權,字雲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穀子,漢鹹陽人。少工文學,尤喜草聖,身長八尺,官至大將軍。後因兵敗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授以至道,乃隱於晉州羊角山。道成,束雙髻,衣槲葉。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意為「天下第一閒散漢子」。全真道尊他為「正陽祖師」,後列為北宗第二祖,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鍾離權也稱「漢鍾離」,據《宣和書譜》記載,「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自謂生於漢,呂洞賓執弟子禮」;據《東遊記》,相傳受鐵拐李(八仙之一)點化,上山學道,後與兄簡同日升天,度呂純陽而去。

農曆四月十五日生,五月十八日上升。元世祖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道教北五祖之二。 據載鍾離權得東華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後又遇華陽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後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軒轅黃帝所藏玉匣秘訣,遂成為真仙。後遊廬山,遇呂洞賓,授之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後形成鍾呂金丹派,對宋元道教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著有《還丹歌》、《破迷正道歌》等。

道家代表人物——呂洞賓

呂洞賓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唐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永濟)人氏,或說京兆人。幼年已有仙道,慕清虛恬淡,不好華飾富榮。後赴長安應舉,於一酒肆中遇鍾離祖師,被以黃粱一夢感化,遂歸道門,賜號純陽子。乃潛心修道,弘揚道法。

宋徽宗封為「妙通真人」,元世祖封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加封為「純陽演化孚佑帝君」。道教北五祖之三。 呂洞賓繼承鍾離祖師的金液還丹法,改丹道黃白(即外丹)為內丹修煉。內丹學思想的顯著特徵是「道佛雙融」,其處世上又有儒士作風,認為「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和「飢來吃飯,困來即眠」也是修道之道,主張性命雙修,主張斷煩惱、斷貪嗔、斷色慾。 著有《指玄篇》、《肘後三成篇》、《直指太丹歌》、《敲爻歌》、《靈寶篇》、《百問篇》、《穀神歌》、《太乙金華宗旨》,另有《呂祖全書》、《九真上書》等,多為後人託名之作。

道家代表人物——張伯瑞

張伯瑞,字平叔,號紫陽仙人,後改名用成,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北宋時天台人。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曾中進士,後謫戍嶺南。曾於成都遇仙人授道,後著書立說,傳道天下。 張伯瑞在世時並沒有親自創建學派或教派,但在其身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宗派。按張伯瑞傳石泰、石泰傳薜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輾轉授受至白玉蟾,漸壯大為以《悟真篇》為理論經典的重要內丹流派,稱為「金丹南宗」。

由於張伯瑞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與全真道並列金丹南北宗。張伯瑞、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也被尊為「南宗五祖」。 張伯瑞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禪宗詩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輯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簡稱《青華秘文》。其中,於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撰寫的《悟真篇》,以《陰符經》《道德經》為兩大理論依據,「略仿《參同契》」。全書宗承傳統內丹學說,說明內丹煉養的根本原理就是歸根返本,逆煉歸元,並描繪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及闡發丹經要點、修煉內丹的方法。

道家代表人物——王重陽

王重陽,原名中孚,入道後改名,字知明,號重陽子,陝西鹹陽劉蔣村人,家富。曾遇鍾離權、呂洞賓傳業,後四海布道,開創全真道,為全真道創始人。全真傳人尊為祖師。北五祖之一。

王重陽開創的全真教也稱道教全真道,與正一道並稱道教兩大派別。王重陽在理論、修行上持儒(理)、禪(性)、道(命)三教圓融的道德性命之學。「勸人誦《道德清淨經》、《般若心經》及《孝經》,雲可以修證。」並規定「凡立會必以三教名之。」王重陽取全真之名教認為全真即「全精全氣全神」,不使虧汙,以臻仙(真)境。他反對外丹及符驅鬼之術,強調先修明心見性之性功,後修命功。王重陽要求教徒奉行克己忍辱,清修自苦,「不妻」、「素食」的苦行生活,從而修身濟世,超凡入聖。 王重陽的著作有《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立教五十論》等。

相關焦點

  • 全真教起源與人物關係,王重陽竟是呂洞賓的徒孫,東華帝君是始祖
    這背後究竟有怎麼樣的故事,又涉及到哪些人物?一文幫大家理清全真教的起源以及重要人物關係。起源之由漢成帝年間,西方浮屠入中原,傳經白馬寺,發展迅速。道門為了與其抗衡,太上老君的徒弟東華帝君下界轉世王玄甫,傳授黃老之術,演化全真道。王玄甫之後授道鍾離權,鍾離權又在老君的旨意下集齊八仙,尋找到了呂洞賓,並且點化和授道呂洞賓。
  • 王重陽的背景你了解多少,豬八戒是他師叔祖,呂洞賓是他師父
    當時的天下第一是王重陽,他創立的全真教才是「玄門正宗」。八仙過海我們知道王重陽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他確實是全真教的開教祖師。全真教是道教北宗,他所共尊的「北宗五祖」為: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和王重陽。這其中,王玄甫是鍾離權的師父,鍾離權點化了呂洞賓,呂洞賓又傳承了劉海蟾和王重陽。是不是一提這些名字就很有一種神話的色彩?因為這些人物經常在神話之中出現,有很多故事我們耳熟能詳。鍾離權和呂洞賓是八仙裡的兩位仙人,而八仙過海的故事在民間早有流傳。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也充分顯現了中國人對財富的追求之心。
  • 王重陽在漢鍾離呂洞賓後,第一祖是東華帝君
    王重陽在漢鍾離呂洞賓後,第一祖是東華上仙道教神仙體系紛繁龐雜,說法不一,道教的祖師爺,都有哪些?排在首位的當是老子李耳莫屬。老子又稱太上老君,曾著作有五千言《道德經》;第2位是天師張道陵,他是「天師道」的創始人,張道陵排在天庭四大天師之首,後人又稱其為「老祖天師」。相傳,張道陵還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後代。第3位是王重陽真人。
  • 【梨鄉傳說】鍾離權是呂洞賓的師傅!
    蓬萊島上的八仙,看中了這塊寶地。一日,他們駕著雲彩飄飄搖搖,來到梨鄉,邊看邊叫好,呂洞賓說:「好地方,好地方!」說著說著他想:要能把這塊寶地搬到蓬萊島,遊玩起來不是更好嗎? 鍾離權手搖著芭蕉扇,搭上了岔:「嗯,是塊寶地!怎麼,你想得到它?那是做夢吧!」這話,挑起了呂洞賓的好勝心,便對鍾離權說:「怎麼,我姓呂的就不能得到這塊寶地嗎?
  • 道教仙人呂洞賓真有其人?一生經歷坎坷,並在陝西終南山修行
    據說呂洞賓早年汲汲於功名,屢次落榜,人到40歲仍沒有實現仕途之夢,於是來到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參加進士考試。在酒樓裡遇到了後漢將軍鍾離權(即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兩人言語投機把酒言歡。酒到酣之時,呂洞賓睏倦睡去,做了一枕黃粱夢,夢醒忽然領悟,富貴妻女皆是空相,人生不過一場夢呀!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五回:崆峒山道家元聖地,陳兆坤傳承武醫術
    這陳兆坤集崆峒道家武醫於一身,有一首藏頭詩單道他:陳君有心登崆峒,兆修隱蹤道家功。坤德居心研古方,良性養醫除疾兇。如今先說這崆峒山,前文有述,崆峒山有「道家第一山」之稱,傳說黃帝問道於崆峒山之廣成子,因此被稱為「天下道教第一山」、「西來第一山」。
  • 呂洞賓,黃粱一夢修真仙
    呂洞賓猶疑不定,沒敢接話兒。鍾離權見他此時尚未開悟,不便勉強,就又說:「你可以作一首絕句,讓我來了解一下你的志向與胸懷。」呂洞賓沒有介意道士的直白,隨即揮筆題詩一首:生在儒家遇太平,懸纓垂帶布衣輕。誰能世上爭名利,臣事玉皇歸上清。鍾離權一看,暗自驚嘆:「果然有些根器!」心中不免喜悅,便取出一些黃粱米,準備柴草,燒火做飯。
  • 王重陽竟然是八仙的徒弟?
    在陝西鹹陽大魏村,村裡有個孝廉姓王,原名中孚,字允卿。出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幼年時家中財雄鄉裡,相當富有。王孝廉年少時習文練武,樣樣精通。16歲時,即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中國北方被遊牧民族女真人的王朝「金」國所佔領。
  • 鍾離權千百年為何只成功收得呂洞賓一人為徒,揭秘真傳承的艱難
    自古以來,八仙的傳說眾多,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恆言裡就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洞賓曰:「師父計年一千一百歲有零,度得幾人?」師父聽洞賓說完,呵呵大笑:「弟子住口!世上眾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廣。不仁不義眾生,如何做得神仙?吾教汝去三年,但尋得一個來,也是汝之功。」
  • 八仙中的「鍾離權」,為何被誤傳成了「漢鍾離」?
    我國傳統民間傳說的「八仙」中,有一位袒胸露乳、手搖棕扇、大眼睛、紅臉膛、頭上扎了兩個丫髻、神態自若的神仙,他就是鍾離權。而在《列仙全傳》、《歷代神仙通鑑》等道教神仙典籍中,鍾離權被描述成了漢代的一位將軍。他是鹹陽人,字寂道,名號頗多,有和穀子、王陽子、雲房先生等數種。
  • 農曆四月十四日,恭賀純陽真人呂洞賓聖誕!
    《宋史·陳摶傳》載:「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裡,世以為神仙。」兩宋之際文學家洪邁的著作《夷堅志》中記載,北宋末期的商販市民就已經將呂祖的掛畫或塑像供養家中。北宋《楊文公談苑》中載「呂洞賓者,多遊人間,頗有見之者」。
  • 王重陽和張三丰對道的理解感悟哪個更深?
    金庸的「射鵰」三部曲,一頭一尾,分別塑造了中國道教史、文化史上的兩大宗師級人物:王重陽和張三丰。 拋開金庸的小說不提,歷史上真實的王重陽和張三丰,對推動道教的發展貢獻,對道教修行教義的領悟,誰更厲害一些呢?
  • 王重陽到底會不會武功?
    王重陽真的不會武功?堂堂武狀元為何如此不堪一擊?」1.我們知道,王重陽華山論劍奪魁的故事,是金庸小說裡虛構的。但是,作為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的確考中過武舉甲科,甲科共分三等,如果是一甲第一名,那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武狀元。
  • 八仙傳;呂洞賓:「寧度動物,不度人
    張果老所持寶物魚鼓能佔卜人生;呂洞賓的寶劍可鎮邪驅魔;韓湘子的笛子使萬物滋生;何仙姑的荷花能修身養性;李鐵拐的葫蘆可救濟眾生;鍾離權的扇子能起死回生;曹國舅的玉板可靜化環境;藍採和的花籃能廣通神明。道家修煉講究天命,遵從上天的安排。天意不可違!八仙的成仙之路上,處處是過關、處處是考驗、處處是魔難,眾神都在注視著這群修道之人。其師太上老君也一直慈悲的看護和點化著他們。
  • 歷史上真實的王重陽是個什麼樣的人?
    金初興起的三大新道派中,全真教出現最晚,勢力最大,教團骨幹人物的文化程度最高,留下的著述、史料也最豐富,約佔三派新道教史料的三分之二以上,足以提供相當清晰的全真教歷史面目。金代劉祖謙《重陽祖師仙跡記》稱他「美須髯,目長於口,形質魁偉,任氣而好俠」,是一個頗有豪氣、才氣的富家子弟,和出身於這種家庭的大部分人一樣,王喆年輕時熱衷於仕進,然生不逢時,世途多艱,青年時期,正值宋、金交兵,生靈塗炭。當時一般抗金起義的人,都把希望寄託於南宋。
  • 中華傳統文化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學說 — 莊子篇
    莊子其人▼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先祖宋戴公是宋國第十一代國君,可以說莊子是宋國的公室後代,出身高貴。但莊子無意進取仕途,雖然與梁惠王、齊宣王、楚威王等同時期,可以憑藉才學謀得高位,但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而且時間不長。莊子遊歷多國,對各學派思想都有研究,學問淵博深厚,深受推崇,楚威王就曾派使者攜厚禮相請,但莊子崇尚自由、主張無用之用,所以用寓言故事委婉地拒絕了楚威王的聘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