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代表人物——黃帝
黃帝,中華民族之共同始祖。如今所說的「炎黃子孫」中的「黃」即指黃帝。《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傳說他擊敗炎帝神農氏八世,遂代神農氏為天下共主;涿鹿再戰,擒殺蚩尤,天下始定。大定後有很多發明創造,如紀時、數學、軍隊、音樂、衣服、醫藥、文字、鑄造、舟車、弓矢、房屋等。 黃帝生而靈異。漢代緯書中已有不少有關黃帝的內容。軒轅的胸部生來帶有「黃帝子」三個字。
黃帝還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傳》記黃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種用以劾鬼的法器「黃神越章」,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為生人和死者解除災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據對黃帝神力的信仰而來的。現存《素問》,相傳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其內容為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的醫學著作;《道藏》中還有《黃帝陰符經》、《黃帝九鼎丹經》等。
道家代表人物——莊子
莊子,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人,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樸素辯證法因素。 莊子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其中《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道家代表人物——成玄英
成玄英,字子實,唐初道士,傑出的道教學者,道教理論家,陝州人,曾隱居東海。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師,加號「西華法師」,成玄英精研《老子》、《莊子》之學,著有《老子道德經注》、《開題序訣義疏》和《南華真經疏》。他在註疏中著重闡發「重玄」思想,是重玄學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學」成為唐朝初年道教哲學的一大主流。
成玄英闡明、發揮「重玄之道」,深化、擴大了道教的哲理性。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玄」是「不滯」(類似於不執著)的名稱,不滯於有,也不滯於無,是謂「玄」。 二、一切有形之物的名字都是假名,而無形之物(如「道」、「自然」等)不能視為假名。 道是自然之理,使萬物自然而然地生成。
人的主觀心識與客觀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 三、「道」本性靜,眾生皆可修道,只是得返本歸根,靜心養道,方能證得正果。 另外,「重玄之學」對儒家的心性學說之形成亦有不小的啟迪。成玄英的著作《老子道德經注》、《開題序訣義疏》,原文已失。近世學者蒙文通輯成《道德經義疏》六卷,多認為能大致恢復如舊,另有《南華真經疏》傳世。
道家代表人物——王文卿
王文卿,北宋末南宋初著名道士,神霄派創始人,字予道(一說述道),號衝和子,建昌南豐人。自幼慕道,能詩善文,有山水之志,及長,遇異人傳道法,得風雷術。宋高宗二十三年(1153年)八月二十三日,飛升於南豐縣許旌陽曾煉丹之堂。宋徽宗先後敕號為「衝虛妙道先生」、「衝虛通妙先生」。元代,加號為「衝虛通妙真人」,元至順三年夏,加賜為「衝虛通妙靈惠真人」。
王文卿傳神霄五雷法,為神霄派創始人。擅長雷法。有弟子朱智卿,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又有薩守堅,見之於青城山,盡得其秘。其在鄉,得其傳者則有新城高子羽。甥上官氏亦傳其法。此外,尚有別傳弟子多人。王文卿著有《衝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一卷,採用問答形式,專論雷法,強調召雷役神,必須內修為要,至於奏章、符訣等,只不過是符術之末。
道家代表人物——張繼先
張繼先,北宋末年著名道士,字遵正(或說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然子」。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師。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武宗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九歲時繼承教位,為人沉默寡言;徽宗崇寧以後,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並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等。 張繼先提出「心」為萬法之宗,論述心神、無惡與符法的關係。認為人身有「精氣、元氣、元神」三寶,稱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摒棄他法,是謂「破妄」。
他認為人之所以輪迴於三界,出入於生死,乃是由於「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故須「齋戒以神明其德」,應「慎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使「一直澄湛,萬禍消滅」。認為「道不遠,在身中」,「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勸來拜受天師秘者脫去世網,反求諸己,「俱登道岸」。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訟》)、《心說》等傳世。
道家代表人物——王玄甫
王玄甫,名誠,字玄甫,號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漢代東海人。幼慕真風,白雲上真引之入道,遂居於崑崙山煙霞洞,韜光晦跡,又徙居代州五臺山紫府洞天。後授度門人鍾離權,嗣弘法教。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被尊為北宗第一祖。晉穆帝永和元年白日升舉,後稱「中嶽真人」。農曆六月十五生,十月十六飛升。元世祖時敕封「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元武宗時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道教北五祖之一。
王玄甫在人間百年,殊無衰老之容。王曾學道於赤城霍山,服青精石飯,得日精丹景之法,能內見五臟。王玄甫又得白雲上真真傳,精修三年,盡得其妙。於是背負雙劍,行俠仗義。欲除惡揚善時,運太極真一之氣,則雙劍騰空飛起,事畢復還。有詩讚曰:「隱隱龍樓靄瑞霞,風流紫府少陽家。昆吾高聳光千丈,初放全真第一花。」 據《金蓮正宗記》載,王玄甫於白雲上真處受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後於終南山凝陽洞傳長生真訣、金丹火候、青龍劍法與正陽帝君鍾離權,其後形成鍾呂金丹派。
道家代表人物——鍾離權
鍾離權姓鍾離,名權,字雲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穀子,漢鹹陽人。少工文學,尤喜草聖,身長八尺,官至大將軍。後因兵敗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授以至道,乃隱於晉州羊角山。道成,束雙髻,衣槲葉。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意為「天下第一閒散漢子」。全真道尊他為「正陽祖師」,後列為北宗第二祖,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鍾離權也稱「漢鍾離」,據《宣和書譜》記載,「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自謂生於漢,呂洞賓執弟子禮」;據《東遊記》,相傳受鐵拐李(八仙之一)點化,上山學道,後與兄簡同日升天,度呂純陽而去。
農曆四月十五日生,五月十八日上升。元世祖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道教北五祖之二。 據載鍾離權得東華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後又遇華陽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後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軒轅黃帝所藏玉匣秘訣,遂成為真仙。後遊廬山,遇呂洞賓,授之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後形成鍾呂金丹派,對宋元道教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著有《還丹歌》、《破迷正道歌》等。
道家代表人物——呂洞賓
呂洞賓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唐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永濟)人氏,或說京兆人。幼年已有仙道,慕清虛恬淡,不好華飾富榮。後赴長安應舉,於一酒肆中遇鍾離祖師,被以黃粱一夢感化,遂歸道門,賜號純陽子。乃潛心修道,弘揚道法。
宋徽宗封為「妙通真人」,元世祖封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加封為「純陽演化孚佑帝君」。道教北五祖之三。 呂洞賓繼承鍾離祖師的金液還丹法,改丹道黃白(即外丹)為內丹修煉。內丹學思想的顯著特徵是「道佛雙融」,其處世上又有儒士作風,認為「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和「飢來吃飯,困來即眠」也是修道之道,主張性命雙修,主張斷煩惱、斷貪嗔、斷色慾。 著有《指玄篇》、《肘後三成篇》、《直指太丹歌》、《敲爻歌》、《靈寶篇》、《百問篇》、《穀神歌》、《太乙金華宗旨》,另有《呂祖全書》、《九真上書》等,多為後人託名之作。
道家代表人物——張伯瑞
張伯瑞,字平叔,號紫陽仙人,後改名用成,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北宋時天台人。自幼博覽三教經書,涉獵諸種方術。曾中進士,後謫戍嶺南。曾於成都遇仙人授道,後著書立說,傳道天下。 張伯瑞在世時並沒有親自創建學派或教派,但在其身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宗派。按張伯瑞傳石泰、石泰傳薜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輾轉授受至白玉蟾,漸壯大為以《悟真篇》為理論經典的重要內丹流派,稱為「金丹南宗」。
由於張伯瑞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與全真道並列金丹南北宗。張伯瑞、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也被尊為「南宗五祖」。 張伯瑞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禪宗詩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輯有《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簡稱《青華秘文》。其中,於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撰寫的《悟真篇》,以《陰符經》《道德經》為兩大理論依據,「略仿《參同契》」。全書宗承傳統內丹學說,說明內丹煉養的根本原理就是歸根返本,逆煉歸元,並描繪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及闡發丹經要點、修煉內丹的方法。
道家代表人物——王重陽
王重陽,原名中孚,入道後改名,字知明,號重陽子,陝西鹹陽劉蔣村人,家富。曾遇鍾離權、呂洞賓傳業,後四海布道,開創全真道,為全真道創始人。全真傳人尊為祖師。北五祖之一。
王重陽開創的全真教也稱道教全真道,與正一道並稱道教兩大派別。王重陽在理論、修行上持儒(理)、禪(性)、道(命)三教圓融的道德性命之學。「勸人誦《道德清淨經》、《般若心經》及《孝經》,雲可以修證。」並規定「凡立會必以三教名之。」王重陽取全真之名教認為全真即「全精全氣全神」,不使虧汙,以臻仙(真)境。他反對外丹及符驅鬼之術,強調先修明心見性之性功,後修命功。王重陽要求教徒奉行克己忍辱,清修自苦,「不妻」、「素食」的苦行生活,從而修身濟世,超凡入聖。 王重陽的著作有《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立教五十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