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過海」可以說是咱們中國人都知道的經典神話故事,很多人以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只是明代小說家吳元泰(著有小說《八仙出處東遊記》)編造出來的神話人物,其實不然,人家真的有自己的真實名字——巖,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出生日期:唐貞元十四年(798年),祖籍:山西芮城縣永樂鎮。
據說呂洞賓早年汲汲於功名,屢次落榜,人到40歲仍沒有實現仕途之夢,於是來到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參加進士考試。在酒樓裡遇到了後漢將軍鍾離權(即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兩人言語投機把酒言歡。酒到酣之時,呂洞賓睏倦睡去,做了一枕黃粱夢,夢醒忽然領悟,富貴妻女皆是空相,人生不過一場夢呀!
鍾離權度化呂洞賓之後傳之以劍術(另有一說,呂洞賓遇鄭火龍真人獲得劍術,64歲遇鍾離權得丹法)。《宋史·陳摶傳》說:「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年百餘歲。」意思是說,呂洞賓的劍法出眾,而且長壽,活到了100多歲。
呂洞賓把劍術分為道劍和法劍,「道劍出入無形,法劍則世俗共睹,治人以技藝。」後世的道家門徒把他的劍法稱為「純陽劍法」。儘管受人點化,而且功夫了得,但呂洞賓卻沒有斷了求取功名的念頭,唐鹹通三年他又參加了進士考試,最終如願以償得中進士,但只當了一名普通地方官吏,直到64歲仍然不得志。逐漸心灰意冷,此時正逢唐末,時局混亂,於是呂洞賓一狠心拋棄了功名仕途,和妻子棄官從道,回到了今陝西西安的終南山修行。
兩口子這次歸隱一人選了一個山洞最為修行地,而且相距不遠,抬眼就能看到對方,也比較方便平時相互照應。因此,他給自己正式取名為「呂洞賓」,「呂」是兩口,特指「夫妻兩口人」,「洞」指的是修行地是個洞穴,「賓」是時刻提醒自己只是來山洞做客的人,必然會有「出洞」的一天。
修行圓滿之後,呂洞賓遍遊各地,所到之處施醫布道,懲惡揚善,行俠布道。唐末動亂,修道之人甚多,有人仕途無望,從道教尋找寄託,有人專修方術在亂世中求自保或救助貧弱。呂洞賓就屬於這兩類人的結合體,在民間深得人心。人們說他可以飛劍取人頭、懲處惡人,還說他精於各種方術……人們把各種傳說附會到他身上,呂洞賓逐漸被傳為神仙,而後人為呂洞賓塑像都是以一幅身背寶劍的俠客模樣示人。
呂洞賓對道教最大的改革是主張將外丹修煉改為內丹修煉,而他在民間的廣泛影響,對道教發展意義深遠。呂洞賓身後,內丹學說沉了寂近三百年,直到生於南宋末年的王重陽接受了呂洞賓的衣缽,將內丹學說發揚光大,成為一代教宗,最終完成了中國新道教的建道大業。
王重陽正是看重呂洞賓內丹學說的革命性,並尊他為師,還追根溯源地將呂洞賓的故居創建為永樂宮(門票40元/人),而呂祖和全真教與民間宗教的密切聯繫,也是後來全真教發展壯大的原因之一。
到了明代以後,上至國家層面——清朝不斷給呂洞賓加封號,「呂祖」的地位持續上升,下至民間信仰——對「呂祖」的崇拜與民間信仰相互契合,全真教逐漸向民間發展。
離開重陽宮,我們又以自駕遊客的身份深入探訪了王重陽修煉地之一的「活死人墓」,它在離重陽宮僅幾公裡處的成道宮(免門票,今屬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祖庵鎮),離西安市區約55公裡。熟悉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的人也許還記得小龍女和楊過曾住過的「活死人墓」,他們在此生活、練功,盤根錯節的地道如同迷宮。
活死人墓確有出處。金大定元年(1160年),王重陽來到終南山的南時村,修築了「活死人墓」,並在此修煉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敘述了修煉方法:「活死人兮活死人,風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藥,換了凡軀一點塵。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閒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如今碑石上「活死人墓」幾個字清晰可見。
據說以前挖墓時,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且深不見底,為了保護古蹟,用土封住了。現在的墓穴很小,是一個半地穴式的草棚子,小草棚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王重陽曾在「活死人墓」的四角各種了一棵海棠,寓意「四海教風為一家」。雖然這個理想他沒能親自實現,但他的門徒卻將預言變成了現實:全真教從金元以後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道教門派。
話說王重陽創教的理想不斷在關中受阻,卻在山東半島完成,他在金統治下的寧海州,今山東牟平(轄境在今山東大沽河以東地區)收下了「全真七子」——馬丹陽、譚處端、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劉處玄。金大定九年四月,王重陽在文登建立第一個全真道的下層民眾組織——「三教七寶會」,接下來王重陽又帶著弟子在各地傳道,建立下層民眾組織,號稱「三州五會」。「全真七子」的收齊,「三州五會」建立,標誌著作為一種宗教——全真道正式創立了。王重陽在山東建立的第二個下層民間組織,叫「三教金蓮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