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教,道教主流教派之一,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輔極帝君王重陽 。以全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全真道北五祖,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支派——全真教(又稱全真道)所尊的北宗五祖,他們分別是:青陽起派紫府東華帝君輔元立極天尊(王玄甫祖師)、正陽繼派終南洞天帝主飛行救劫天尊(鍾離權祖師)、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呂洞賓祖師)、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啟南興教天尊(劉海蟾祖師)、重陽廣教興玄育德帝君飛雨妙化天尊(王重陽祖師)
全真道派,也稱全真教和全真道,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始終代表著全球道教主流,被天下奉為「太上玄門正宗」。該宗嗣太上老君遺教,秉東華帝君演教,承正陽帝君鍾離權和純陽帝君呂洞賓二祖傳教,開宗於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以全老莊之真為宗旨,從更高的地方向老莊回歸,並逐漸包容合併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雖提倡「三教平等」但從未敢離道,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東華帝君王玄甫
東華帝君王玄甫祖師,道經中稱之為「少陽帝君」。《金蓮正宗記》稱其為太上之傳人(太上 金母 白雲 帝君),號東華子,稱」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為北五祖之第一祖,又稱之為漢代人,生而奇表,幼具玄風,白雲上真喜而愛之,攜入山中,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授之。後傳道於正陽帝君鍾離權。後於終南山凝陽洞傳長生真訣、金丹火候、青龍劍法與正陽帝君鍾離權,其後形成全真鍾呂金丹派。
白雲上真見而愛之曰:天上謫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全套道家秘而不傳的功法。遂隱於崑嵛山中,修養性命。後傳其道於正陽帝君鍾離權,再傳呂洞賓,王重陽遂開全真道教。而《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則說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裡皆不詳。得太上之道後隱修於崑嵛山,號東華帝君;復居於五臺山紫府洞天,故稱「紫府少陽帝君」;後顯靈於終南山凝陽洞,以道授鍾離子。宋德方之弟子秦志安所撰《金蓮正宗記》(成書於1241 年),序言中說:「 是教也,源於東華,流於重陽,派於長春。」 卷一所載全真道祖師傳記,首列東華帝君······授度門人正陽真人鍾離雲房,嗣弘法教。所有聖跡,不能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立之以為全真第一祖也。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敘述就比較詳細,帝君不僅有名有姓,而且有誕辰日、成道日、籍貫、修煉思想等,文曰:「上仙姓王名玄甫,漢代東梅(今江蘇連雲港西部)人,師白雲上真,得道。一號華陽真人,六月十五陣世,十月十六上升。後傳道於鍾離覺,即正陽子鍾離權也。有詩一章載《棍成集》,其詩曰:
華陽山裡多芝田,華陽山叟復延年。
青松巖畔離柯下,白雲堆裡故飛泉。
不寒不熱神蕩蕩,東來西往氣綿綿。
三千功行好歸去,休向人間說洞天。
綜上所述,東華帝君一般認為得道為仙是經過由人而神的過程,即先人後神的過程。但也有生而為仙者,據杜光庭《仙傳抬遺》載:「帝君蓋青陽之氣,萬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宮。紫云為蓋,青云為城,仙僚萬億,校錄仙籍,以稟於老君,所謂王仙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族也,斯言蓋得之歟!」可見唐以後,東華帝君的地位十分顯赫。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正月,詔封其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後,元武宗又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全真列祖賦》載:「龍漢以前,赤明之上,全真之教固已行矣。但聖者不言而天下未之知耳。逮我東華帝君王公者,分明直指曰:此全真之道也,然後天下驚駭傾向而知所歸依矣。帝君乃結庵於青海之濱,受訣於白雲之叟,種黃芽於岱阜,煅絳雪於崑嵛,陰功善被於生民,密行遠沾於後裔,然後授其道於正陽子鍾離公者。」
王玄甫在人間百年,殊無衰老之容。王曾學道於赤城霍山 ,服青精石飯,得日精丹景之法,能內見五臟。王玄甫又得白雲上真真傳,精修三年,盡得其妙。於是背負雙劍,行俠仗義。欲除惡揚善時,運太極真一之氣,則雙劍騰空飛起,事畢復還。有詩讚曰:「隱隱龍樓靄瑞霞,風流紫府少陽家。昆吾高聳光千丈,初放全真第一花。」
《仙傳拾遺》云:帝君蓋青陽之元氣,萬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宮,紫云為蓋,青云為城,仙僚萬億,校錄仙籍,以稟命於老君。所謂王姓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族也。斯言蓋得之歟。元世祖皇帝封號東華紫府少陽帝君,武宗皇帝加封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
元彭致中編《鳴鶴餘音》卷三收有王重陽祖師的《滿庭芳》詞,上闋云:「汝奉全真,繼分五祖,略將宗派稱揚。老君金口,親付與西王聖母,賜東華教主。東華降鍾離承當,傳玄理,富春劉相,呂祖悟黃梁。」可見,全真道將東華帝君尊為始祖,認為王玄甫祖師即是東華帝君下降,並尊其為「北五祖」之首。王玄甫祖師,又名王少陽,師事白雲上真,為漢代山東人。元世祖時敕尊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元武宗時加尊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
正陽帝君鍾離權
帝君姓鍾離名權字雲房(參見八仙條),號正陽子,五代京兆鹹陽(今陝西鹹陽)人,一雲燕臺(今北京)人。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貫文通武,長八尺七寸,須髯過腹,目含神光,仕漢為將軍,出兵不利,隱遁終南山,得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於東華帝君。後又隱於晉州羊角山,與世隔絕,束髮為雙譬,採槲葉為衣,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道成,天真喝號太極 太宮真人。神遊人間,變化無常,世人往往遇之,有詩頌曰:
生我之門死我聲,幾個惺惺幾十誤;
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自人做。
作《破迷證道歌》、《靈寶畢法》行於世。今終南山凝陽洞傳道觀即為其遇東華帝君處;鹹陽周曲灣正陽宮即為其故居。
《白雲仙表》稱正陽帝君曾祖諱樸,祖諱守道,父諱源,當後漢末年皆據要律,有功於國。師少工文學,尤善草聖,身長八尺七寸。仕至佐諫議大夫,因表李堅邊事不當,謫為南康知軍,漢亡復仕於晉,與偏將軍周處領兵,失利逃於亂山,得遇東華帝君,遂棄俗入道。
《宣和書譜》卷十九云:「神仙鍾離先生名權,不知何時人,而間出接物。自謂生於漢,呂洞賓於先生執弟子禮。」
鍾離權著《破迷證道歌》,認為修道應以先天一炁為本,「一炁循環無阻礙,散在萬物與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鉛汞交結,龍虎合歡,子母相會,神炁歸根,合於混沌未分真,則金就丹成。這樣就能產生仙胎,煉成純陽之體,「聚則成形,散則成炁,返本還原太虛同」。強調內丹煉養,創內丹藥物、採取、火候之理論,崛起內丹道之先聲,故被全真教尊為北派第二祖。元世祖詔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加封為「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呂洞賓
純陽祖師孚佑帝君呂洞賓,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師。名喦("喦」或作「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河東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現在山西運城市芮城有元代丘處機奉皇帝御旨興建的永樂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呂洞賓是道教中的大宗師。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陽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張紫陽真人)、東派(陸潛虛)、西派(李涵虛),還有隱於民間的道門教外別傳,皆自謂源於呂祖。原為儒生,40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64歲遇鍾離權傳丹法,道成之後,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傳說,被尊為劍祖劍仙(天下劍仙之首)。據《全真詮繹》記載,於北宋期間應八仙之首鐵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筍山聚會時列入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藍採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之列。
孚佑帝君姓呂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唐德宗貞元丙子年(796年)四月十四日生於山西蒲坂縣(今山西濟縣)永樂鎮招賢裡,幻登仕途,屢考不第。後遊灃水之上而遇正陽子,歷經「十試」後,始知「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遂入道,得金丹太乙之功於正陽子,後隱廬山修成仙道。常翱遊人間自稱回道士,時隱時現,變幻莫測。時有詩曰:
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東畔月華西;
於中煉就長生藥,服了還同天地齊。
曾在邯鄲逆旋,授於盧生一枕,又於東鄰沈氏家賦詩以榴皮書壁,其靈跡正籍野史中不可勝數。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稱其生於唐貞元丙子年(796年),鹹通三年(862年)六十四歲,進士及第,遊於長安酒肆(今西安東關八仙宮門前)遇鍾離權,經十試皆無所折,連得授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其潛心修煉,百餘歲而童顏,故《宋史·陳持傳》曰:「步履輕疾,傾到數百裡。」
《歷代神仙通鑑》稱其曾祖諱延之,終浙東廉使。祖諱渭,終禮部恃郎。父諱讓,為太子右庶子,遷海州刺史。母王氏夫人,於貞觀丙午年(646年)四月十四巳時,天樂浮空,一白鴻似鶴,自天入懷而生。取名紹先,有黑子於左眉角。大如箭頭,後變赤色,周歲即能誦讀。五歲時,諸子之經無不皆通,二十歲時,娶劉稜尉之女為妻,但終不肯近之。既長,身長八尺二寸,淡黃笑臉。
純佑帝君劉海蟾
純佑帝君姓劉名操字宗成,號海蟾子,又字昭遠。道教尊為「海陽嗣派九天扶正帝君」、「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啟南興教天尊」等,居海陽洞天。五代燕山(今北京西南宛平)人。在遼應舉,中甲科進士,事五代燕主劉守光,官至丞相。平素好性命之學,崇尚黃老之道。相傳一日一道士拜謁,自稱正陽子,海蟾師之以賓禮,問其姓名,默而不答。向海蟾索要十枚銅錢和十月雞蛋,間而相壘而不墜。海蟾驚呼曰:「危墜!」道人即笑曰:「相公地位比這更危險!」說完,棄雞卵、銅錢於地,長笑而去。海蟾忽然開悟,於是散家財,辭官職,離妻別子,易道服,遠遊秦川。他常往來於華山與終南山之間,復遇正陽子授以丹訣,後得道仙去。曾有歌曰:
醉騎自驢來,倒提銅尾柄。
引具碧眼奴,擔十獨胡癭。
自忘塵世事,家住葛洪井。
不讀黃庭經,豈燒龍虎鼎。
獨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請。
欲攜霹靂琴,去上崑崙頂。
吳牛賣十角,溪目耕半頃。
種黍釀白醪,便是神仙境。
醉臥古松蔭,閒立白雲巔。
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彩。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49稱,劉祖於五代仕燕主劉宗光為相,先遇正陽子鍾離權祖師點化,辭官尋道,後遇呂純陽祖師,授以丹道,乃歸隱代州鳳凰山。《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劉海蟾》稱,劉祖年十六,登遼之甲科,仕至上相。嗜性命之學,未究玄蘊。忽有道人來謁,師以賓禮延之。問其姓名,默而不答,惟索雞卵十,金錢一,以金錢置案上,壘壘疊十卵不墜。師嘆曰:「危哉。」道人曰:「公身命俱危,更甚於此。」師復問曰:「如何是不危底?」道人乃斂雞卵、金錢擲之於地,長笑而去。劉祖於是頓悟,因夜宴,盡碎寶器。第二日便解相印,易道衣,佯狂歌舞,遠遊秦川。再次遇道人,得授丹訣,才知是鍾離權祖師。
簡單地說,有道士來訪,祖師以賓客之禮相待,問道士的姓名,默而不答,只是要他拿出雞蛋10個,金錢10文,以每一文錢間隔一個雞蛋,將錢和蛋層層壘疊,10蛋和10錢壘成了一個塔狀,而並沒有墜下來。海蟾驚嘆說:「危險!」道士告訴他:「你身家性命面臨的危險,更甚於此。」海蟾問:「如何擺脫這種危險?」道士並不作答,而是拿起雞蛋、金錢,擲之地上,然後長笑而去。
原來,道士是說他身居高位,這高位就像疊壘起來的雞蛋一樣,隨時有可能墜毀。而要擺脫危險,免去殺身之禍,就要拋棄榮華富貴,就像道士將雞蛋、金錢擲於地上一樣,棄榮華富貴如敝履。第二天,解下相印,穿上道士的服裝,假裝發狂而舞,出了燕國,遠遊秦川去了。在路上又遇到那位道士,道士授給他服丹成仙的口訣。海蟾方知他是正陽子鍾離權祖師。
劉祖後再遇到純陽子呂洞賓祖師,得授於清靜無為、養性修命、金液還丹等道法,得道成為真仙。並追隨鍾呂兩位祖師遁跡於終南、太華之間,不知所終。後傳門人董凝陽、張紫陽。著有《還金篇》、《黃帝陰符經集解》等。
據《列仙全傳》卷七記載,劉祖遁跡於終南山下,丹成,有白氣自頂門出,化為鶴,飛沖天。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二云:海蟾子姓劉名昭遠,華山陳摶館之道院,與种放往來。蓋五代宋初人。宋柳永《巫山一段雲》詞:「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閉。」清代《通俗編》中也有「劉元英,號海蟾子,廣陵人,仕燕主劉守光為相……海蟾二字號,俗呼海蟾,更言劉海戲蟾。」據傳劉祖修道後,道號「海蟾」,連起來就叫作劉海蟾,而後來就漸漸地演變成劉海「戲」金蟾了。金蟾以金為食,劉海捉金蟾時,常用一串金錢為誘餌,相釣金蟾。
於是,民間就有「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之說。在我國南方,每當稻田裡的糧食成熟之際,孩子們就用自製的「釣杆」,下到田裡,以棉團、蝗蟲、蚯蚓等為餌,去釣田裡的青蛙等小動物,這或許也是仿照「劉海戲蟾」的緣由。因而,劉祖在某些地區的被尊為財神,信仰頗廣。
輔極帝君王重陽
輔極帝君王重陽祖師(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北宋末京兆鹹陽(今陝西鹹陽)大魏村人。
中國宋代道士。出生於庶族地主家庭。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歲,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遊,自稱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
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收弟子7人,後世稱全真教七真人。十年攜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卒於開封途中。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
(修煉)要旨
王重陽重視性命之學及內丹修行,主張去除世俗慾念。他曾經對馬鈺說「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財氣、攀緣愛念、憂愁思慮,此外更無良藥矣」。王重陽的詩詞中有仔細陳述酒、色、財、氣對修行的害處,例如在《西江月四害》一詞中云:堪嘆酒色財氣,塵寰被此長迷。人人慕帶似醯雞,亂性昏神喪慧。獨我搖頭不管,介然甘守孤恓。粗衣糲食淡黃虀,養就胎仙既濟。
法論自轉圖
他認為酒、色、財、氣會令人沉淪,喪亂失神,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應以簡樸為主,才能在修行上取得成功。他又以詩分別論述四害如何損害人的精神及身體:
在《酒》詩中,王重陽認為「酒」惡唇,贓口,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在《色》詩中,王重陽認為「色」多禍,消福,損耗身體,敗壞仁德。
在《財》詩中,王重陽認為「財」作孽,為媒,淪喪德性,招惹災禍。
在《氣》詩中,王重陽認為「氣」傷神,損胃,爭強好勝於情於法都不符合。
除了戒絕酒、色、財、氣外,王重陽亦教導門人要保持心中清靜,過簡單自然的生活,修養性命。他在《三州五會化緣榜》中教導會眾:修行不要走旁門左道,飢來吃飯,睡來合眼,刻意的打坐、學道都不用,只需屏除雜念,心中清淨,自自然然就是修行。
上述的教導應該是王重陽在五會草創時對教徒的概略指點,因此勸勉他們不用急於求成,而是應該先由生活的基本做起,以清靜為基礎,再實踐「真功真行」。後來全真道士晉真人在解釋何為「真功真行」時就指出:要修得道果,必須積德行善,自然可以感動天地。除了真心實意的清修,還要濟貧拔苦,救人患難,勸人向善,只有言行都先人後己,沒有一點私慾,才是真正的「真功真行」[32] [33] 。所以「真功」是指靜慮心神後的內練功夫,「真行」就是指無私的助人善業,當中包括入世的救濟及弘道宣教。
王重陽在修行上十分注重性與命的修持,例如他在《重陽立教十五論》、《第十一論混性命》中提到「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可見他認為性與命對修行同樣重要,是互相增益的。王重陽亦視內丹為通向證道的階梯,在他關於修行主題的詩詞中有大量運用內丹術語的作品。例如以下這首以《修行》為題的七言律詩:斷雲飛盡月光明,返照神舟傍岸行。水火相逢開正路,木金間隔定長生。黑鉛赤汞分南北,白虎青龍換甲庚。依此修持真了了,空中結就玉絲棚。
方中煉神
他另外一首以《金丹》為題的七言絕句亦直接表現出重視返歸真性、去除凡思俗念、以身體作丹爐的內丹修持思想:本來真性喚金丹,四假為鑪煉作團。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袞出入仙壇。
北五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大道開先,玄元闡化。教垂今古,諡號東華。接漢室之將軍,隱終南而仙契。過化每超於劫運,示現長在於塵寰。啟唐朝之英賢,悟神仙之秘訣。飛劍貨藥,警化無方。金廷丞相之高標,寶印力辭之勇決。霞裾上陟,南北統宗。天復挺於人豪,道遍通於四海。發金蓮之七朵,演仙派於十方。長生理被於古今,玄妙天垂於率土。恢弘至道,廣度愚迷。慈悲濟苦,全真祖師。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重陽全真開化極輔帝君。五祖闡道天尊。
全真七子為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丹陽子)、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
王重陽修成正果飛升後,全真七子在北方廣泛傳播全真教,並且各立支派,即:馬鈺遇仙派、丘處機龍門派、譚處端南無派、劉處玄隨山派、郝大通華山派、王處一全真派、孫不二清靜派。這其中,又以丘處機及其龍門派影響最大。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雖各創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馬丹陽(1123—1183)原名從義,字宜甫,後更名為鈺,字玄寶,號丹陽子。山東寧海人。家世為地方大族。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到寧海傳布全真道,他拋棄千金家產,皈依其道。自此勵行苦節,潛心修煉。王重陽臨死以前,將全真秘訣傳與丹陽,託為全真傳道事業的直接繼承人。後來歷盡艱辛,矢志宏道,後人贊評他為「啟迪全真,發揮玄教者也」。傳有全真道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燦》、《漸悟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平部。另《道藏》太玄部收有《丹陽真人語錄》一卷,題為馬鈺述,金人王頤中集。
孫不二(1119—1182) 法名不二,號清淨散人,或稱孫仙姑。寧海人。馬丹陽之妻,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陽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訣。她獨處靜室,面壁煉心,七年功成。後遊歷伊、洛,傳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羽化於洛陽。傳有全真教清淨派。元至元六年(i269年),贈封為「清淨淵真順德真人」。《道藏精華錄》收存有《孫不二元君法語》一卷、《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
譚處端( 1123—1185)原名玉,字伯玉。後改名為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寧海人。涉獵經史,尤工草隸,為人慷慨重孝義。素患風痺,藥石不能治。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來山東傳道,便投奔重陽,求其醫治,隔宿而愈。自此誠心皈依全真道,追隨王重陽,朝夕參請,多得玄旨,摒絕思慮,泯滅人我,苦心修煉。王重陽逝世後,隱跡伊、洛之間。大定二十五年卒於洛陽朝元宮。傳全真道南無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有《水雲集》傳世,今存於《道藏》太平部。
郝大通(1140—1212)名磷,字太古,號恬然子,又號廣寧子,自稱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寧海人,好讀黃老莊列方外之書,擅長卜卦佔筮之術,尤精於《大易》。金大定八年(1168),受王重陽法啟發,皈依全真教。金大定十五年(1175),乞食沃州,突有所悟,遂靜坐於沃州橋下,忘形煉功六年,從不言語,人稱「不語先生」。相傳九轉功成後,杖履北遊,在真定間傳教度人。崇慶元年在寧海先天觀羽化。創有全真教華山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為「廣寧通玄太古真人」。著有《太古集》四卷,收存於《正統道藏》。
王處一(1142—1217) 號玉陽子,一說號全陽子。寧海人。金大定八年(1168)被王重陽收為弟子。長期隱居文登縣雲光洞,「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鍊形九年,終得大道之要。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應召赴闕主持萬春節醮事。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召問養生之道、性命之理,答以道家清靜無為、內丹造化、不為而成諸說,「所對莫不允合上心」。金宣宗貞韋佔五年(1217)羽化於聖水玉虛觀。傳有全真教嵛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贈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撰有《雲光集》四卷,《西嶽華山志》一卷,均收入《正統道藏》中。
劉處玄(1147—1203)字通妙,號長生子。東萊人。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陽攜馬丹陽等人到掖城傳道,收劉處玄為徒。從此跟隨王重陽,王重陽去世後,獨自隱遁於京洛,靜心煉性。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在昌陽主持齋醮,設壇禱雨,頗有應驗。承安三年(1198年),金章宗派使者接入宮庭,待如上賓。次年乞請還山,章宗賜銘「靈虛」,以光耀祖庭。泰和三年羽化。傳有全真道隨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贈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著作為《黃帝陰符經注》一卷、《黃庭內景玉經注》一卷、《無為清淨長生真人至真語錄》、《仙樂集》五卷,均收入《正統道藏》之中。
長春真人丘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丘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敬重,並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行程35000裡)。丘祖十九歲出家,次年拜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羽化後,他在陝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六年,苦心修道。後來又隱居在龍門山勵志精修七年。
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藉口,下詔禁罷道教,於是東歸棲霞。貞祐二年(1214)秋季,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義軍。元太祖聞其名,派使者召請,丘處機率弟子十八人從萊州出發,兩年後抵達西域大雪山。返歸燕京後,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並下詔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賦稅差役。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處機羽化於寶玄堂。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後世稱為「長春真人」。龍門派為全真道傳承的主要教派。他基本繼承王重陽的思想,主張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撰有《大丹直指》二卷。另外還著有《磻溪集》六卷,收存於《正統道藏》;《攝生消息論》一卷,收入《道藏精華錄》。元世祖時,追尊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為紀念「邱神仙」的無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為燕九節,歲歲慶祝至今,現已成為京津地區的著名風俗之一。
早年經歷
1148年(皇統八年)農曆正月十九日,丘處機生於山東登州棲霞。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從童年時就嚮往修煉成「仙」,少年時棲身村北的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傳說,他為了磨鍊意志,曾一次次將銅錢從石崖上扔進灌木叢,直到找到為止。[2]
年十九出家寧海崑嵛山,(今牟平境內)。1167年開始學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
1169年(大定九年),王重陽攜弟子4人西遊,途中得道飛升於汴梁城,囑咐:「處機所學,一任丹陽。」自此,丘處機在馬丹陽教誨下,知識和道業迅速長進。和其他師兄弟合稱「全真七子」他們是: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全真七子隨王重陽一起弘揚道教全真派,丘處機在王重陽仙化後入磻溪穴居,歷時六年,行攜蓑笠,人稱「蓑笠先生」。後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之一。
1168年(大定八年)至1170年(大定十年)間,丘處機跟隨王重陽在山東和河南傳教。
1170年(大定十年)春,王重陽在河南汴梁升天后,丘處機跟隨同門馬鈺、譚處端和劉處玄到陝西終南山拜會王重陽的朋友,及後於1172年將王重陽祖師靈骨遷葬終南山。
聲名大振
1174年(大定十四年)8月,丘處機隱居磻溪(今陝西寶雞境內)潛修7年,又到隴州龍門山潛修6年。這期間,他「煙火俱無,簞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獨坐」,生活極為清苦,但「靜思忘念,密考丹經」,潛心於養生學和道學的研究,並廣交當地文人學士,獲得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1188年(大定二十八年)三月,丘處機應金世宗召,從王重陽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陽、馬丹陽(時已去世)像於官觀,並職「高功」,主持了「萬春節」醮事。對皇帝作出了「持盈守成」的告誡。此時丘處機已名聲大振。[3]
1191年(明昌二年)秋,丘處機東歸故裡,修建了一處修道之所,金章宗賜匾額「太虛觀」,即後來的太虛宮。因該宮地處濱都裡村,棲霞人俗稱之濱都宮。
到訪嶗山
丘處機多次到訪嶗山,開創了全真道教的「龍門派」。《太清宮志》載:「宋慶元元年乙卯,真人丘長春……七真來嶗山。止於本宮,講道傳玄,宏闡教義,道眾大悟,各受戒律。」太清宮三皇殿之後巨石上刻有他的石刻十首。
1208年(泰和八年),他到萊西永真觀後又來嶗山,較長時間在這裡修道,今白龍洞(仰口景區)有他的石刻20首。他認為「牢山」名不好,山如同一座大鰲伏於海畔,命名為鰲山,因而明代在山畔建「衛城」的時候叫「鰲山衛」,海畔叫「鰲山灣」,是青島藍色矽谷主要「一極」。後又來青島,在上清宮有題「詞」和「詩」。
嶗山有許多丘長春的題詞、詞、詩的刻石,多為丘長春所寫,後人上石刻字,如上清宮旁的丘長春詞《青玉案》:「長春真人於大安己巳年膠西醮罷,道眾邀請來此山,上至南天門,命黃冠士奏空洞步虛畢,乃作詞一首,名曰《青玉案》。」白龍洞刻詩20首,是嶗山最大的一片石刻。
掌教時期
1203年(泰和三年),劉處玄去世,丘處機任全真道第五任掌教。丘處機掌教時間長達二十四年,期間他在政治和社會上積極發揮自己的影響,使全真道乃至整個道教的發展都進入了興盛時期。
在1203年(泰和三年)至1219年(興定三年)間,他在山東蓬萊、芝陽、掖縣、北海和膠西等地傳教;1214年(貞祐二年),山東發生楊安兒起義,金朝駙馬都尉僕散朝恩請丘處機協助招撫亂民,憑藉丘處機的聲望,登州和萊州等地很快恢復平靜。
1216年(貞祐四年),金宣宗下詔派東平軍王庭玉召丘處機赴汴梁,但丘處機認為金朝皇帝有「不仁之惡」,推辭未前往。
至1219年(金興定三年,宋嘉定十二年),宋寧宗派遣將領李全、彭義斌持詔書敦請丘處機赴臨安,丘處機認為南宋皇帝有「失政之罪」,也推辭未前往。
一言止殺
1222年(興定六年)四月,丘處機途經鐵門關抵達「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八魯灣行宮覲見成吉思汗,實現了龍馬相會(成吉思汗屬馬,丘處機屬龍)。成吉思汗稱他為「神仙」。同年秋冬,成吉思汗三次召見丘處機,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向他以「敬天愛民」、減少屠殺、清心寡欲等為回應。及後,成吉思汗下詔耶律楚材將這幾次的對話編集成《玄風慶會錄》。
1223年(元光二年)春天,丘處機向成吉思汗辭行,成吉思汗下詔豁免全真道的賦役,並沿途派兵護送,一行人於冬天抵達宣德府。跟隨丘處機一路西行的十八名弟子之一的李志常,根據一路上的西行見聞,後來寫成《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萬裡西行
1219年(興定三年)五月,成吉思汗派使者劉仲祿等人攜帶詔書前往山東邀請丘處機前往蒙古帝國相見,十二月,劉仲祿到達山東萊州昊天觀,奉命邀請丘處機前往蒙古帝國與成吉思汗會面,丘處機說:「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處無敢違。」欣然同意前往。
1220年(興定四年)農曆正月,丘處機挑選門人弟子趙道堅、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名弟子離開山東昊天觀,啟程西去,這時他已經年屆73歲。幾個月後到達大蒙古國統治的燕京(原金朝中都,1215年5月31日被蒙古帝國攻陷後改名燕京),丘處機一行人入駐玉虛觀,得到當地官員的熱情接待。此時,丘處機聽說成吉思汗已經於1219年(興定三年)六月統兵西徵中亞的花剌子模沙朝,而自己年事已高倦冒風沙,欲約成吉思汗來燕京會見,於是寫了一份陳情表。劉仲祿乃令曷剌急馳報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忙於西徵戰事,不能東到燕京,便寫了回復詔書,派遣曷剌帶回復丘處機。
丘處機知道燕京會見不可能,便於1221年(興定五年)春天繼續西行。當時劉仲祿欲為成吉思汗挑選處女,丘處機當即勸阻,他說,「春秋時期齊景公為了削弱魯國,派人挑選美女80人送給魯定公。定公與國相季氏朝歡暮樂,朝政日衰,孔子為此指責定公:君相沉溺於聲色,國家何以圖強?」後成吉思汗知悉而罷選。
1221年(興定五年)四月出居庸關,途經漠南和中亞地區,在漠北草原拜會鐵木哥斡赤斤後一路西行,途經鎮海城時接納田鎮海的建議留下宋道安、李志常等九名弟子修建棲霞觀,然後再經回紇城、昌八刺城、阿里馬城、賽藍城。於同年冬天抵達撒馬爾幹。
主要經歷
全真道創教人王喆(王重陽)共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這七大弟子成為全真道興旺發展的骨幹,各自形成門派,後稱「北七真」。
王重陽在山東半島創教、傳教的時間只有三年,大定九年(公元1169)秋,他留王處一、郝大通在崑嵛山修煉,自己攜邱劉譚馬四大弟子返關中,抵開封而逝。王重陽的大弟子馬鈺在其之後,繼任掌教,其餘六真在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傳教,在民間逐漸擴大了影響。馬鈺掌教期間,教旨以無為為主,離塵去俗,識心見性,以道士的樸素苦行吸引社會人士信向,尚未與統治者結上關係,也未營造宮觀。這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一階段。
公元1187至1219年,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是全真道進一步發展而漸漸壯大的時期,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活動中心。此時的全真道,特別注意爭取金朝統治者的承認和重視,並開始營造宮觀,建立宗教活動基地。
金庸小說中的全真七子
泰和元年(公元1201)、三年(公元1203)王處一兩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進了它在民間的流傳。
從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到達鼎盛,促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是丘處機。丘應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歲高齡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內),勸其戒殺,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稱他為丘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賦稅。丘處機於公元1224年東歸,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極觀(後改名長春宮),該觀從此成為全真道首腦機關所在地。丘處機提出「立觀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大為展開,全真道觀逐漸遍布北方。公元1227年,丘處機卒,葬於長春宮處順堂,即今天的北京白雲觀。丘處機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發展。
全真七子的思想特色:
一曰修心,全真道認為人生是假是空,真性是本來面目,人生短暫,速修為要,修心要鎖心猿意馬,去俗行塵情,要忍辱苦行,還要孝行、慈悲、濟世、救難。
二曰清淨,王重陽認為,「只要心中清淨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性命雙修,而以性功為主。
三曰內丹,馬鈺的內丹功法,強調無為虛靜,一心清淨,養氣全神;丘處機的丹法體系在《大丹直指》一書中,分九步煉法,有小成、中成、大成三個層次,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合道;郝大通則是卦爻周天丹道,用《周易》原理指導煉丹法度火候;孫不二則有女丹功,照顧到女性生理特點。
四曰三教合一,這是全真道的突出特點,全真道吸收儒家的孝行,佛家的見性,在道家內丹功的基礎上,融佛攝儒,以達到成仙超度的目的。
社會影響(全真七子對全真教發展的影響)
全真道在山東創立之後,逐步走出山東,走向全國。王重陽攜丘、劉、潭、馬四大弟子西行,仙逝於開封,四子葬師於陝西重陽故裡劉蔣村。守葬畢,馬鈺在終南山一帶修道、闡教,丘處機則在磻溪、龍門苦修十三年,陝西遂成為全真道新的基地,鑑於陝西在歷史上的中心位置,全真道由此走向全國最為方便。譚處端、劉處玄、孫不二則宣教伊洛一帶,郝大通行化河北。這樣,全真道就在北方流行開來,並引起金廷重視,後來又受到成吉思汗關注。丘處機與成吉思汗的歷史性會見,一方面實現了全真道濟世救人的理想,另一方面也成為全真道發展的重大轉折點,從此全真道迅速繁榮,並流布到全國,實現了王重陽「使四海教風為一家」的原意。
七子中的丘處機是全真道興旺發達的扛鼎人物,他以超常的見識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感動成吉思汗,止殺救民,積無量功德,也借著元朝的支持,使全真道發達興旺。丘處機的西行雪山傳道,可與佛教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相比美,同為宗教史上的偉大事件。七真之後,其弟子道行堅毅,繼續開拓全真事業,可視為齊魯文化的餘緒不絕。由此可見,「全真道在山東的興起及其向全國的流布,乃是齊魯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的生機創發和對中國文化的新貢獻。
七真寶誥
志心皈命禮
道先一炁,世顯七真。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還丹之訣。甘泉潤物,變朽回春。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衛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壁間墨跡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三井有多生之記,一時著顯化之功。磻溪六年,龍門七載。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石上談玄,空中飛蓋。元主屢宣而問道,甘霖刻日以濟民。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清靜散人,探玄得道。蓬萊仙路,億劫獨持。慈悲救苦,全真祖師。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七真演化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