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全真七子

2021-02-10 呂梁信息網

  金庸先生的一部《射鵰英雄傳》,因其同名改編影視作品的精典而燴炙人口,而其中長春子邱處機也為廣大《射鵰》迷所熟悉。可是要說到歷史上真實的「全真七子」,知道的恐怕就不多了。


  提起「全真七子」,還得先從他們的師傅王重陽說起。《射鵰》把王重陽描繪成天下武功第一人,在華山論劍中技壓群雄,奪取《九陰真經》。王重陽死後,各大高手對其所遺《九陰真經》的爭奪,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

  那麼歷史上真有王重陽其人,他真的武功蓋世嗎?

  王重陽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道教重要派別全真教的創始人,出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據說因為他喜歡陶淵明,便改名知明。又因與陶淵

  明一樣喜愛菊花,而菊花在重陽節開放,便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重陽子。

  王重陽出身於一個「家業豐厚」的富裕家庭。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淪亡,金人入侵,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青年時代,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曾於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得中文、武雙舉人,有志於拯救民族危難。但由於南宋政權孱弱,捨棄廣大北方人民不顧,苟且偏安,王重陽的抱負沒有能夠施展。

  抗金失敗後,王重陽掘地穴居,稱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云:王害瘋(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東至今山東東部傳教。在寧海(今山東牟平)講道時,他對被宋徽宗寵信的道士林靈素弄的喪失人心的傳統道教進行了改造,創立了全真教。在國難當頭、「南渡君臣輕社稷」的大背景下,王重陽舉起全真教的旗幟,為的是留住中國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保存於宗教社會、民間社會。這實屬無奈之舉。

 王重陽在山東傳教過程中收納了許多弟子,其中又以馬鈺(丹陽子)、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七人為翹楚,人稱北七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全真七子」。

  王重陽死後,全真七子在北方廣泛傳統全真教,並且各立支派,即:馬鈺遇仙派、丘處機龍門派、譚處端南無派、劉處玄隨山派、郝大道華山派、王處一全真派、孫不二清靜派。這其中,又以邱處機及其龍門派影響最大。

  丘處機(公元1148-1227),字通密,道號長春子,是道教龍門派的創立者。在《射鵰》中,丘處機武功平平,但在歷史上,丘處機的名聲頗大。這不是因為武功,而是因為他通過自己對蒙元統治者的影響,拯救了無數的中原百姓。

  在金、宋、元交替時期,以詩、醫、道三術而名滿天下的邱處機,是各方拉攏的對象。在先後拒絕了金、宋皇帝的徵召後,他於1220年,不遠萬裡,遠赴西域昆都斯(在今阿富汗),覲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邱真人之行的目的何在?且看看他出發前贈給朋友的一首詩——「十年兵火萬民愁,萬千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遊。不辭嶺北三千裡,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顯然,邱道長不遠萬裡,為的還是中原百姓免受屠戳。

  當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漢向邱處機詢問長生之術時,邱處機不像通常道士那樣慫恿成吉思汗煉丹求仙,而是坦言,「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 一代天驕畢竟是一代天驕,雖然心中無限失望,但成吉思汗沒有責怪丘處機,反而對他的坦誠極為敬重。在丘處機逗留期間,成吉思汗給他提供了非常優裕的生活條件。在軍務閒暇的時候,成吉思汗還經常向丘處機求教養生之道。

  在成吉思汗身邊呆了一年之後,丘處機自北印度回歸中原。雖然當時戰事頻仍,成吉思汗還是派出騎兵五千,予以護送。為了表達對丘處機的尊崇,成吉思汗賜丘處機虎符璽書(在帝王的習慣上,這等於封王封侯),號神仙,封大宗師,讓他「掌管天下所有的出家人」。

  在《射鵰英雄傳》裡,丘處機的武功雖難蓋世,但在歷史上,他卻用自己的智慧,徵服天下的成吉思汗。蒙古兵入主中原之後,丘處機到燕京修道,今天故宮中的長春宮,據說就曾是他修道之處,而現在北京乃至全國最重要的道觀之一——白雲觀,就是他親手創立的。

  憑著虎符璽書,丘處機師徒挽救了大批中原人,「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至之」(引自《元史》)。到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時候,繼丘處機執掌全真教的弟子尹志平,還憑藉丘處機留下的虎符璽書,庇護了很多人的生命財產。

  當國難當頭之時,一個新興的道教宗派挺身而出,承擔了存續文脈的工作,並盡己所能保護百姓,這種貢獻,只能用功德無量來形容。此外,有人認為,丘處機的弟子李志常寫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為後來吳承恩的《西遊記》提供了素材。

歷史上真實的王重陽,雖然也文武雙全,但武功是不是真的天下第一卻很難說。不過就憑他所創立的全真教,在道教的歷史上,王重陽這個名字就不能被忽視。

  王重陽這個名字,現在知名度極高,不過這主要得益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但凡讀過金庸武俠的,誰不知道華山論劍中技壓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的天下第一高手王重陽。歷史上真實的王重陽,雖然也文武雙全,但武功是不是真的天下第一卻很難說。不過就憑他所創立的全真教,在道教的歷史上,王重陽這個名字就不能被忽視。

  王重陽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原名王嚞(相當于吉字),又名中孚,大概是出於《易經》上的話:「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王重陽還有一堆其他的別名:字允卿,後易名為德威,字世雄、知明等等,號重陽子。好在王重陽當年沒有現在這樣的人事檔案表,不然我們要懷疑這許多的名號在「曾用名」那一欄中哪裡寫得開。

  王重陽是陝西鹹陽劉蔣村人,雖然僻處鄉村,但王重陽家裡是非常富有的,他也非常的聰明,於是少年的王重陽就刻苦攻讀詩書,從前面我們引過的王重陽的詩來看,王重陽的文才是相當不錯的。不過王重陽初出茅廬的應試卻並不是很光彩,第一,他參加的是金人扶植的偽齊政權組織的考試,第二,還名落孫山,沒有考中。當然,這也不能說明王重陽的水平不行,科舉腐敗,自古有之,何況偽齊那樣的破爛政權。

  王重陽可能也氣得不行,心想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章再好,他說不好,你就沒有什麼辦法。乾脆就棄文習武,改應武舉——我把他們都打趴下,不能還算趴在地上的第一吧?所以到了金熙宗天眷初年再應武舉時,就中了甲科。但當時金人的政權,肯定覺得漢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只是讓王重陽作了個徵酒稅的小吏。王重陽覺得很窩囊,於是也不好好安心於本職工作,經常縱酒狂放。雖然王重陽對金人並無太多的好感,但王重陽也並非像《神鵰俠侶》中寫的那樣,是個類似於辛棄疾一樣早年曾組織義軍堅持抗金的失敗英雄。

 王重陽四十八歲這年,正在戶縣甘河鎮當監酒稅的小官,閒著無聊就去酒館飲酒,突然遇到兩個形貌氣質都很奇異的人在街上行走,素有慧根的王重陽,立刻意識到他們定是非凡之人。於是他跟在後面,來到僻靜之處向他們請教,得到道家修仙秘訣。據說這兩個仙人,便是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和呂巖。

  此後,本來就狂放無羈的王重陽瘋得更厲害了,索性棄官辭職,拋家棄子,在甘河鎮的南時村挖了一個土坑住下,名之為活死人墓——不像《神鵰俠侶》中寫的那樣是一個規模宏大、布置重重機關的軍用地下倉庫,充其量也就是個地窖。王重陽自稱為「王害風」(神經病的意思),並在墓外放上「王害風之靈位」的牌位。其實,王重陽大概是躲在裡面專心修煉內功吧。就這樣過了三年多,王重陽突然放火燒掉了活死人墓邊的草屋,附近的老鄉心腸還挺好,看到著火了,還都挑著水桶來救火,但是王重陽卻哈哈大笑,在火邊狂歌亂舞。然後,王重陽就提著一個鐵罐走了,如果是拍電視劇的話,恐怕要用特寫的鏡頭關注一下王重陽映著熊熊火光遠走的背影,可惜,當時鄉裡的村農,恐怕大多數都在想,王瘋子終於走了,這下倒清淨了。

  王重陽燒掉了自己的草廬後,就化緣乞食,雲遊四方。看來是「人挪活,樹挪死」,一來王重陽此時功夫可能已頗有進境,再者俗話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人們對於陌生人總是要有些神秘感的,所以王重陽來到山東後,一下子就聲名遠播,收下了不少弟子。

  馬鈺家中非常富,有「馬半州」之稱,雖然稱不上「富可敵國」這四字,但也是非常有錢了。馬鈺見到王重陽後,感覺他就非尋常人物,於是就留他在家中住,不時向他請教清修之道。王重陽的全真派和正一派大大不同,那些道士們照常吃酒吃肉,娶妻生子,和俗人沒有什麼兩樣,只是到畫符捉鬼的時候,才穿上行頭裝模作樣一番。而全真派類似於佛教中的苦修行徑,要求拋棄產業,割斷愛欲,才能修成大道。馬鈺要是個光棍漢子,典型的無產階級,那倒好說了,但他有妻有子,有那麼多的家產,一時還真下不了這個決心。不過這時候,四面八方不少慕名而來的人都來拜王重陽為師,像棲霞的丘處機,是個父母雙亡的孤兒,首先來拜見王重陽,一番長談後,丘處機五體投地,誠心拜在王重陽的門下。

  對馬鈺和其妻孫不二觸動更大的是譚處端的到來,譚處端當時患有「風疾」——也就是半身不遂,四肢難以動彈,據說是因為他喝醉了酒睡在雪裡睡出來的毛病(看來譚峭那樣雪中睡臥的行為可是不宜胡亂模仿的),到處求醫也不見好轉。王重陽讓他抱住自己的腳,譚處端頓時感到如坐在火盆裡一般,渾身大汗淋漓——這大概是王重陽用精深的內功為他治病吧?次日早晨起床後,王重陽又將自己的洗臉水讓譚處端接著洗。譚處端一洗之後,比任何高級化妝品都管用,病容痼疾一洗而盡,康復如常。譚處端算是服了,知道王重陽真的是得道高人,於是他也誠心拜王重陽為師。

  馬鈺看到眼裡,也是驚異無比,更認定王重陽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但馬鈺的心思確實機敏,他恐怕懷疑譚處端別再是個王重陽的託兒,於是就決定親自再考驗一下王重陽。他把王重陽住的屋子周圍都用高牆圍起來,五天才送一次食物,當時正值隆冬,氣溫降到零下十幾度,馬鈺想,如果這個王重陽是個騙子,就讓他真凍成關節炎、半身不遂什麼的。但王重陽卻在屋中吟詩寫字,打坐練功,自得其樂,絲毫不懼。說來也怪,這樣冷的天氣,王重陽屋內硯臺中的水卻並不結冰——看來人家王重陽,這重陽還真不是白叫的,陽氣還真盛。經此一試,馬鈺和孫不二才心悅誠服,散盡家財後,皈依王重陽門下出家。

  王重陽在山東半島這一片地方,屢屢顯示神通,據《全真教祖碑》說,有一次在崑嵛山開洞時,山上突然滾落一塊大石頭,眼看就要壓死下面幹活的一大堆人,就在此時,王重陽大喝一聲,這塊石頭像聽了「立正」的口號一樣,立刻停住,就此紋絲不動。是不是王重陽大喝一聲的同時使出劈空掌之類的功夫,那就不得而知了。但由於此事,很多人親眼所見,故而「山間樵蘇者歡呼作禮,遠近服其神變」,對王重陽佩服極了。 後來牟平附近有個叫周伯通的(真實的周伯通似乎並非小說中所寫的老頑童形象,大概也是個像馬鈺一樣的財主,小說的周伯通形象倒類似於明朝時真實的周顛),他接王重陽到家裡住,並把王重陽住的地方掛上個匾,大書「金蓮堂」三字(和潘金蓮無關),王重陽住在裡面,當晚「有神光照耀如晝」,好像點了個1000W以上的大燈泡,但當時並沒有電燈一說,人們都以為是失火了,紛紛驚起來看,但只見王重陽正在光明中端坐——看來王重陽功夫更進了一層,原來只是能發熱為譚處端治病,現在練得居然能發光了。又有一次,王重陽到蓬萊閣上遊玩,突然一陣狂風把他刮到了海裡,人們正驚訝呢,王重陽又一躍而回到了閣上。到過蓬萊閣的朋友都知道,蓬萊閣非常高,距海面大約有兩三層樓高,落在海裡又能一躍而上,殆非仙人不可為。

  王重陽雖然「神通廣大」,但是性格在眾人眼中還是有些古怪的,比如:有人誇王重陽的眼非常好看,王重陽就故意做出歪鼻子斜眼的樣子來,有人說王重陽是神仙不漏之體,連尿也不撒,王重陽隨即就在州衙前拉開褲子當眾撒了一泡尿。看來王重陽還是未脫「王害風」的本色。

  然而,不知道為什麼,王重陽的壽命卻非常短,王重陽在公元1170年就突然去世了,當時年僅五十八歲,這個年齡對於修道之人來說實在是有點早。《射鵰英雄傳》中寫王重陽曾死後復活,破了歐陽鋒多年的蛤蟆功,歷史上記載也有死後復活這一說,不過遠沒有小說中傳奇,只是說當王重陽死了之後,眾弟子都號啕大哭,王重陽就又醒了過來,安慰眾弟子說:「哭什麼啊?」然後又讓馬鈺附耳過來,悄悄囑咐了一番,這才真的死去。 王重陽自出活死人墓,到山東傳道,不足三年,但卻收下了七個出類拔萃的弟子,全真教後來也盛極一時,說來道教自宋末以來,已逐漸衰落,像林靈素、郭京那樣的大騙子更是使得道教聲名狼籍。全真教反本復原,以老莊之說為宗,更以開闊的胸懷兼收並容儒、佛二教的優點,從而為道教增加了新的生命力。

  全真教不搞「畫符、煉丹、捉鬼、打醮之類的玩藝兒,講究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在衣食住行上澗飲穀食,耐辛苦寒暑,堅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加上王重陽和全真七子都是文武全才,能詩善詞的人,文化修養極高,也和那樣不學無術的江湖騙子型的道士不同,使得一些官員紳士之流也對他們青眼有加,於是刷新了道教的形象,道教的面貌為之一新。其實正是這樣,一個人也好,一個教派也好,如果勵行苦節、衣食簡樸,號召力就大得多。像我黨當年,很多投降過來的國民黨士兵,見共產黨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不免深受觸動,就此一心跟著共產黨的隊伍了。相反,如果一些大腹便便、腦滿腸肥的傢伙,經常溺於酒色之徒,再大談什麼高尚情操,文章道德,不免只能令人反胃。

  當然,全真教的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輝煌時期還是在王重陽的七弟子掌教的時代。金庸先生的小說中經常借黃藥師等人之口說什麼王重陽教得徒弟膿包之類的話,其實不然,在真實的歷史中,王重陽這七個弟子,個個非同一般,為全真教的大興於世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裡只說一下最為有名的丘處機。

  金庸小說中,全真七子的武功以丘處機最高,這一點倒是比較貼切的。確實,對於全真教貢獻最大,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丘處機了。丘處機開創了全真教龍門派,也拜見過金世宗,並主動請命對當時聚眾抗金的山東楊安兒義軍進行招安,受到金主的讚賞。看來歷史上的丘處機並非是小說中那個滿腔義憤,誅殺金賊漢奸毫不留情的「丘處機」,倒是和金人沆瀣一氣,如果楊康拜在這個真丘處機門下,倒是得其所哉。

 當然,丘處機抓住的最大一匹黑馬就是當時蒸蒸日上的蒙古勢力,全真教的興盛,固然有全真七子四處傳教而形成的星火燎原之勢,但更重要的是丘處機得到了蒙古最高統治者成吉思汗的信任和支持。丘處機見了成吉思汗後,成吉思汗一高興,就賜以虎符、璽書,命其掌管天下道教,並免除道院和道人一切賦稅差役。當時蒙古人兇悍異常,狠不得殺盡中原漢人,騰出地方來東邊放馬西邊牧羊,丘處機拿著符璽據說解救了數以萬計的中原人。丘處機東歸後,也不回山東老家了,就住在了燕京的太極觀中,後來該觀就改名為長春宮。從此丘處機成為北方道教的領袖人物,長春宮也成為北方道教的中心。全真道於是進入了最燦爛鼎盛的時期。

  丘處機的大弟子尹志平,金庸原著中寫他曾姦污小龍女,德行有虧,最後橫死在劍下。但在民族大義上卻堅持正義,和漢奸趙志敬之輩做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但歷史上卻恰恰相反,姦污小龍女一事純屬子虛烏有,尹志平活到八十多歲善終,比王重陽和全真七子都長壽。

  尹志平年老後,就讓位於李志常。李志常這個人物在金庸小說中著墨不多,只是在《神鵰俠侶》最後章節中露了一露頭,書中寫本來想讓他當北方的主將,但周伯通要當,對他說:「志常,你敢和我爭這主將做麼?」李志常躬身道:「弟子不敢」。全書中李志常就這四個字的臺詞。但歷史上的李志常,敢不敢和周伯通爭主將無可查考,但他卻敢和喇嘛教的首腦八思巴等人辯論。蒙古統治者還是向著喇嘛們更多一些,李志常也沒有看明白風頭,在辯論中哪裡還有不失敗的道理,於是被蒙古人勒令焚毀道經,並將參加辯論的幾個道士強行剃度為和尚,李志常弄了個灰頭土臉,不久就被氣死了,全真教也就此走上了下坡路。

  不過即便如此,全真教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我們在《龍虎天師——張道陵》一篇中說過,張天師創立的道教,主要是民間神道方術為主,雖然也講奉老子為宗,但對道家的思想發揮的很不好,所以正一道在檔次上比之佛教就低得多。而全真教在修持的形式上借鑑了佛家的方法——出家吃素,清心寡欲,在內容上返歸本源,以老莊理論為本旨,加上全真七子知識水平都比較高,使得道教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為之一新。後世把道士分為兩類,一類是出家的全真道士,再就是原來正一派的火居道士。一般來說,全真道士在人們印象中要高於火居道士,這正是全真教對道家和道教的貢獻。直到今天,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白雲觀,還是中國道教協會的所在地,全真教的創立,對於道家和道教史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金庸小說中,有一首詩讚王重陽,並且說是王重陽的情人林朝英和東邪黃藥師合寫的,其實這首詩是元朝人商挺寫的,名為《題甘河遇仙宮》詩,是寫王重陽在甘河鎮遇仙的故事,全詩如下:子房志亡秦,曾進橋下履。佐漢開鴻基,矻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遊,功成拂衣去。異人與異書,造物不輕付。

  重陽起全真,高視乃闊步,矯矯英雄姿,乘時或割據;

  妄跡復知非,收心活死墓,人傳入道初,二仙此相遇。

  於今終南下,殿閣凌煙霧,我經大患餘,一洗塵世慮,

  巾車徜西歸。擬借茅庵住。明月清風前,曳杖甘河路。

(小說中去掉了最後六句)對於此詩,我覺得也只是二三流的水平,金庸先生小說中說是林朝英和東邪黃藥師所寫,不免有些辱沒了兩人,其實最能傳神描繪出王重陽的風採的還是他自己的這首詩:一住行窩幾十年,蓬頭長日走如顛。

  海棠亭下重陽子,蓮葉舟中太乙仙。

  無物可離虛殼外,有人能悟未生前。

  出門一笑無拘礙,雲在西湖月在天。

相關焦點

  • 救民於水火 歷史上真實的全真七子
    金庸先生的一部《射鵰英雄傳》,因其同名改編影視作品的精典而燴炙人口,而其中長春子邱處機也為廣大《雕》迷所熟悉。青年時代,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曾於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得中文、武雙舉人,有志於拯救民族危難。但由於南宋政權孱弱,苟且偏安,王重陽的抱負沒有能夠施展。  抗金失敗後,王重陽掘地穴居,稱之為「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云:王害瘋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到今山東東部傳教。
  • 揭開中國歷史上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真實面目
    不過就憑他所創立的全真教,在道教的歷史上,王重陽這個名字就不能被忽視。  王重陽這個名字,現在知名度極高,不過這主要得益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但凡讀過金庸武俠的,誰不知道華山論劍中技壓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的天下第一高手王重陽。歷史上真實的王重陽,雖然也文武雙全,但武功是不是真的天下第一卻很難說。不過就憑他所創立的全真教,在道教的歷史上,王重陽這個名字就不能被忽視。
  • 告訴你歷史上真實的全真七子
    金庸老先生的《射鵰英雄傳》,因其同名改編的數個影視作品精典而燴炙人口,尤其是83版的,其中的長春子丘處機也為廣大《雕》迷所熟悉。而說到歷史上真實的「全真七子」,知道的恐怕就不多了。王重陽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道教重要派別全真教的創始人,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據說因為他喜歡陶淵明,便改名知明。
  • 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真實存在,那麼小龍女呢?
    不僅如此,很多人對於王重陽所建立的全真教以及天下第一高手王重陽和他的弟子全真七子也印象深刻。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全真教,王重陽,全真七子是真的。王重陽建立的全真祠堂重陽宮位於Xi鍾南山下緯一區安祖鎮,稱為全真祠堂和重陽萬壽宮。重陽宮門口一塊大石頭上寫著四個字。當你進入重陽宮時,它是非常安靜和古老的。有山門、鐘鼓樓、靈官殿、旗珍殿、重陽殿、重陽之父墓等建築。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全真七子|丹陽真人馬鈺
    至心皈命禮:伏波苗裔,閬苑飛仙,領袖諸真,為重陽之高弟,精融丹液,開後學之津梁,梳三髻以示,誓不忘師,戰千魔以能,備臻大道,惟一點丹田,暖擁遂三千,薄海神周濟度,無窮靈奇莫罄,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全真領教
  • 當全真七子遇到武當七俠
    王處一被武當七俠圍攻,本自不敵;好在俞蓮舟等只想問個就裡,不下殺手;王處一仗著輕功精絕,且戰且走,上得終南山,直到重陽宮來,氣息悠長,劍法不亂,殷梨亭等也暗贊「玉陽子當真了得」。只聽得殿內丘處機喝道:「王師弟,布天罡北鬥!」原來全真六子早已迎候在此。王處一一揮袍袖,拂開莫聲谷長劍,左腳已跨進門檻,身子一縱,已在「玉衡」位盤膝坐下,馬鈺等六人也均坐定。
  • 【有趣的中文】全真七子
  • 武當七俠VS全真七子
    而全真七子……對不起要我去笑一會。就算他們中間武功最高的丘處機,放在武林中是個什麼水平?可能也就跟霍都打個平手吧!其他人……不說別的,基本上有強敵來襲,全真七子也就只能靠真武七星陣多打一,單挑都不行。這七人雖非一母同胞,卻早已經勝似親兄弟。而全真七子可曾真正做過一件行俠仗義的事情?反過來,全真教的內鬥倒是蠻厲害的,最後差點整體投降蒙古大汗,這應該不是偶然。你說,同樣都是大宗師,怎麼教出來的人,咋就這麼不一樣呢?
  • 都是7人組合,武當七俠比全真七子強太多了?
    不過金庸筆下有兩個特別相似的組合:全真七子與武當七俠,他們都有一個非常強勁的師父,都屬於道教,都是七人組合,但是給我們的感覺明顯是武當七俠的整體實力要高於全真七子,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 全真七子之孫不二成道記
    而我本人之前對於全真七子的認識,則完全來自於武俠小說裡的人物,那唯一的一名女道士孫不二,出場不多,卻常常給人衝動、冷漠且武功不高的感覺。後來,我才知道,這些小說裡的人物,都是為了迎合故事情節而做了虛構,借用他們的名字,是為了讓讀者感覺到更真實而已。
  • 王重陽武功天下第一,為何全真七子武功不強?答案藏在周伯通身上
    其曾創立了全真教,在道教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王重陽的弟子,第一代門徒只有七個,為全真七子。全真七子的實力如何?只能說是武林中的一流高手,但是不屬於頂級高手,尤其是在四絕中的東邪黃藥師、西毒歐陽鋒眼中:全真七子個個草包。問題隨之而來,為何王重陽為天下五絕之首,武功曾經天下第一,教出來的弟子,卻被四絕所小覷呢?
  • 王重陽與全真七子不是金庸筆下的樣子丨《妙真觀記碑》詳註
    全真七子(後立者,影視形象)可是小說並非歷史。請看《妙真觀記碑》上的描述:四方風靡波蕩,學其(全真教)道者,雲集霧委,仙壇道觀,鬱乎相望。繼此以來,黃冠之侶,莫不修立觀宇,繪塑聖像,而致其敬。了解了全真教歷史的真實後,在某些自媒體人那裡,就為全真教貼上了「某奸」的標籤。
  • 王重陽武功天下第一,全真七子怎麼那麼菜?
    王重陽在第一次華山論劍中奪得天下第一的稱號,無人不服,後來他收了七個徒弟,合稱全真七子。王重陽的武功屬於超一流,而他七個徒弟中最厲害的丘處機也只能算是準一流。師父神功蓋世天下無雙,徒弟卻有點一塌糊塗。這是怎麼回事?是王重陽不會教徒弟,還是全真七子都太菜呢?下面一起分析一下。
  • 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周伯通,而不是全真七子?
    自從王重陽去世之後,以馬鈺為掌門的全真七子就集體領導了全真教很多年,七人同氣連枝,生死與共,遇到強敵不畏避、不退縮,視死如歸,恩怨分明,尤其是在民族大義上更是立場堅定(當然史實並不如此),規模上不是天下第一大幫,但威望上儼然為武林的領袖。
  • 從射鵰到神鵰,全真七子的武功進步
    七子從射鵰出場到神鵰逐步退場,武功是有很大進步的,黃蓉以自己父親黃藥師還有同為五絕的洪七公為標準,自然是看不起七子,實際上七子作為雙鵰江湖的一流高手,是沒有掉隊的。全真七子七子中的實戰之王:丘處機首先來說七子中最強的丘處機,丘處機出場很早,剛出場時僅三十來歲,三十來歲正是武功飛速進步的時期,遠沒有定性,因此到了十八年後郭靖在趙王府劇情發生時,馬鈺曾說丘處機近年來武功大進,為本派放一異彩。
  • 什麼是全真教和全真七子?
    >祖師始創,人們都稱之為「全真教」或「全真道」。自創立以來,與正一道派並列為道教的兩大宗派,長期以來在道教史上佔有主導地位。而「全真」二字裡又包含有修煉的思想內容。雖然晚出,卻具備黃老道家思想的底蘊,在涉世和自己行為方面,謙虛遜讓等同儒家,勤勞艱苦等同墨家,慈善兼愛等同佛家。
  • 金庸武俠小說的最強組合,武當七俠和全真七子,誰更強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江南七怪、全真七子、武當七俠這三個七人組合。江南七怪七人武功不強,全真七子的丘處機幾乎一個人,就單挑了江南七怪。但江南七怪培養出了郭靖這樣的大英雄,這是誰也比不了的。言歸正傳,在金庸武俠小說裡。全真七子和武當七俠,應該就是最強的組合了,而且他們都是,道家武學門派的中流砥柱。
  • 單論武功,全真七子和武當七俠究竟有多大差距?有兩個決定性因素
    誠然在道教文化中「七」這個數字有著自身的文化屬性,可是這兩組七人組合在各個方面卻有著很大的差距。相信說到這裡,很多資深的金迷就已經猜到我說的是誰了。沒錯,就是全真派的王重陽旗下的「全真七子」和武當派的張三丰旗下的「武當七俠」。我們今天就從武功修為這個角度入手,仔細分析一下這兩個組合的差異,以及造成如此差異的背後原因,讓大家在茶餘飯後多一個談資。
  • 金庸小說中,全真七子中的武功如何排名?丘處機是不是最強
    全真教的創始人王重陽座下有七位嫡傳弟子。他們分別是馬鈺、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郝大通、劉處玄和孫不二,他們七人被稱為「全真七子」。在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女》中,王重陽被譽為天下五絕之首的中神通,其武功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 《射鵰英雄傳》中,陳玄風不死並聯手梅超風,是全真七子對手嗎?
    黑風雙煞陳玄風和梅超風是桃花島主黃藥師的得意弟子,武功在江湖上是一流水平,單個拿出來,可能僅次於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宗師,以及老頑童周伯通和鐵掌水上漂裘千仞。而全真七子武功參差不齊,最強的是丘處機和王處一,接著是全真首徒馬鈺。剩下的幾人武功就不太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