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金庸先生塑造的武俠世界,很多的朋友肯定都很嚮往,裡面有一個很厲害的教派,全真教,全真七子可是令人尊重的存在,那麼全真教的創派人相信都不陌生了吧,但就是相對神秘一些的王重陽了。王重陽其實是個富家的大少爺。少時精硏儒家經典,同時也喜歡舞劍弄棒,並在金初應試武舉,而一舉成功,少年得志,意氣昂揚,躊躇滿志,把名字都改成世雄,一心想成為一世梟雄,光宗耀祖。但是,可能是跟上層的官吏關係沒搞好,王重陽被派往一個貧寒的村落,當一名收酒稅的小吏,這個結局使王重陽憤怒至極,深感屈辱而棄官回家。
回到家鄉後,王重陽鬱鬱不樂,日夜借酒澆愁,行為狂放不羈,開始了自暴自棄的生活,時鄉人稱他為「王害風」。在此期間他還一度打算皈依佛教,但沒有成功。正如孟老夫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這位整天泡在酒館裡的瘋子,自稱在他四十八歲那年在甘河鎮的酒肆中,遇到二位仙人,向他傳授金丹口訣,據後來好事者的附會,說王重陽見的是鍾離權和呂洞賓的化身。由此為契機,王重陽便皈依道教,這段奇異的經歷也被全真教的徒子徒孫稱為「甘河遇仙」。
第二年,王重陽又遇見了另一位著名的神仙劉海蟾,這使他堅定了信心,離開了妻子兒女和喧鬧的凡市,改名喆,字知明,在終南山挖了一個深達四米的洞穴,命名為「活死人墓」,並在墓中靜修,表明與他過去的生活告別而脫胎換骨。一段時間後又回到劉蔣村結廬修行傳道。但是鄉裡人成見難改,以為「王害風」又發什麼瘋,沒有一個人願意跟他修行。絕望的王重陽便憤而燒掉他的茅廬,出走山東,開創局面。
俗話說,遠來的和尚好念經,王重陽在山東很受歡迎,先後在寧海、文登、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建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等五個教會,皆冠以「三教」名稱,以示兼收並蓄儒釋道三教的精髓,從此得到了眾多弟子的擁戴。這之後又陸續招收了丹陽子等七人,號稱「全真七子」,成為全真教的骨幹。王重陽在山東獲得巨大的成功,便想回鄉傳教,於是他就領馬、譚、劉、丘四大高足西歸。但剛到開封,王重陽便病倒了。從此一病不起,次年便去世了。王重陽仙逝之後,大弟子馬珏執掌教主之印,「全真七子」在守喪三年後,由馬珏留守在劉蔣村作為本部,其他弟子四出傳教,全真教聲譽日隆一日。
但是進一步使全真教達到全盛的則是丘處機。丘處機早年隨王重陽傳教,王重陽死後,他便西入硒溪穴居六年,後又遷到隴州龍門山隱居七年。苦修異行,驚動世俗,並聲播朝廷。被皇帝詔至燕京主持「萬春節」醮事,這也是全真教首次被統治者所重視,但是後來全真教被以「惑亂民眾」為名下詔禁罷全真道教,但丘處機的名聲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日盛一日。
後來南宋朝廷和金朝廷看到全真教可資利用,先後遣使來召,但目光遠大的丘處機早已看到成吉思汗的輝煌前景,因此都婉言謝絕。是年冬,遠在中亞的成吉思汗遣使來召,丘處機不顧關山萬重,沙漫風寒,路途彌遠,慨然應命,帶領十八位弟子,歷時三年,旅途萬餘裡,終於在來到的成吉思汗帳前。成吉思汗在行宮內接見了這群蓬頭垢面的疲憊之客,向丘處機詢問治國之道和長生久視之方,丘處機則告以「敬天愛民」為治國之本,「清心寡欲」為長生之道,使成吉思汗龍顏大悅,當即稱丘為「仙翁」,並下詔免除全真教的賦稅差役,並發給虎牌璽書,令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又派甲士千人護送。丘處機這次西行奠定了全真教在元代興盛的基礎,使之迅速成為佔統治地位的道教。
小編個人覺得在全真教的發展中雖然王重陽是創教始祖,但是實際的貢獻確是丘處機的比較大一些。一個教派的壯大需要一個有遠見的領導人,無疑丘處機就做到了。不遠千裡擇明主。才有了後來全真教的全盛時期。其實從全真教的發展還可以看出來古代帝王的統治手段。有用的、可以利用的教派就加以利用。一旦超出了控制範圍就會直接的覆滅它。
你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交流哦。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