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龍門派是正宗道家,為何明朝時期提倡三教合一?

2020-12-24 歪史

在佛教的催化之下,中國本土道教在宋朝時期,逐漸產生了全真教和正以教,南方是正一教,北方是全真道,也算是南北對峙之下的別樣景觀,因為元朝的統一,全真道一家獨大。

在成吉思汗西徵的時候,全真派丘處機曾經受邀前往軍營宣揚道法,實際上是成吉思汗聽說丘處機是神仙,想跟他學習長生不老的辦法,但是丘處機到了軍營之後,勸成吉思汗不要亂殺人,也不要隨便亂發脾氣,這樣就可以保證益壽延年。

丘處機勸成吉思汗不要亂開殺戒,成吉思汗和後來的繼承者都對丘處機非常尊敬,也對全真道非常寬容,甚至委任丘處機為總管天下道門的國師,身份地位十分尊崇。

丘處機呢,是王重陽的徒弟,在射鵰英雄傳中是一個非常牛氣的人物,並非金庸杜撰,而是史上實有其人,比小說中更加的牛,他在拜入王重陽門下之後,開創道教龍門派,後來金國皇帝、宋朝皇帝和蒙古皇帝都對他禮敬有加,但是丘處機冷靜的親近蒙古人。

這一次行動,給全真道換來百年發展機遇,後來蒙古人縱覽天下,道教尊崇一時,而丘處機的龍門派也成了道教的顯赫派別,在元朝時候盛極一時,勢力非常龐大。雖然後期佛教後來居上,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直受到皇室的優待。

進入明朝之後,雖然朝廷不在格外優待,而發跡於南方的明朝對正一道有格外的情感,北方的全真道於是逐漸衰落,不復往日的風採,幸好有最大支系龍門派支撐才不至於滅亡。

由於明朝對理學的加持,朱元璋主張以儒家為主,官方面前佛道兩家都很脆弱,但是在民間,千百年浸潤下,基礎非常雄厚,而且對釋儒道的區分不是很多,早就融合一體。

元朝末年,因為佛教泛濫,明朝開始對此有了糾正,而尊儒之下也更加奠定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在這樣朝廷推崇儒家,抑制佛教的情況下,道教雖然衰弱,但是依然有足夠的生命力。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民間的融合趨勢推動上層職業宗教人士的主動融合,於是道家龍門派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歪史認為,他們提出的背景主要是在失去朝廷支持,甚至刻意打壓的情況下,各宗教勢力不得不變換思路。

三教合一則是可以完全互相融合,互相扶持,這也是延續道教命脈的一種策略。畢竟衰落的宗教在八股文之下,存活受到影響,活著才是硬道理。

另外,也不排除龍門派核心人物也確實對三教合一有不一樣的認識,那就是認為三教核心一樣,或者終極結果是一致的,不過是表現形式、修煉途徑不一樣,但是終究殊途同歸。於是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張,互通有無。

相關焦點

  • 三教合一的村莊因寺廟得名,雖然不是旅遊景點,但卻讓遊客嚮往
    眾所周知,中國經常看到三教,所謂三教,就是儒釋道三教,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道兩家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佛道兩家的創始人,道家是大家熟悉的老子,中國最著名的三教殿屬於山西大同的懸空寺,今天,小羊介紹了一個三教合一的村莊,這個村莊以寺廟命名,雖然不是旅遊景點,但卻讓很多遊客嚮往,這個村子就是秦嶺深處的三教殿村
  • 儒釋道為何都提倡「吃茶去」?
    「酒」和「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飲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但「茶」和「酒」不同,「酒」在某些時候會被防範,甚至招來批評,但「茶」卻一直是得到了儒釋道三教的一致好評,這是為何呢?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人們認識到茶的價值的時間應該很早,據說神農時期,茶就被當做一種草藥而服用,諺語曰:「神農遇毒,得茶而解。」
  • 歷朝歷代都有好男風者,為何明朝時期卻堪稱頂峰?
    關於喜好男風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幾千年來雖然各朝各代都有,但最為盛行的時期還是在明朝。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是現代,現代畢竟只是一股網絡熱潮,這種喜好更多的是存在於虛擬網絡當中,現實卻是少之又少。到了隋唐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糜亂,再加上唐朝時期社會風氣極度開放,此風繼續盛行。但是宋朝時期,這種風氣的流行,則與宋朝的社會狀況有脫不開的關係。宋朝時期,程朱理學廣為推崇,道家的虛偽在這個時期被發揮到了極致,社會的人們遭遇到相當極端的性壓抑和性禁錮。可是極致的壓抑會帶來極致的反彈,宋朝的男風之好以另一種極端的形式展現出來——男妓。
  • 道家經典著作,《老子》居然沒排進前三
    繼承先秦兩漢道家元氣論的哲學思想,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元氣」,事物都是由「元氣」變化生成的,同時還提出「太陽、太陰、中和」的「三合相通」觀點。在政治和社會道德方面,政治上主張平均財富。修持上主張反本。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結合,社會道德上提倡「忠孝」。
  • 《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只是一介書生,他為何懂得許多道家秘聞
    《封神演義》成書時間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由於該部小說世界觀頗為宏大,還充斥著許多神仙鬥法的場景,也是遠播海外,成為中國最著名的神鬼小說之一。甚至還有不少朋友覺得:為何四大名著沒有《封神演義》這部作品?然而,不少人只知《封神演義》精彩,卻不清楚該作品作者到底是誰。
  • 金庸筆下最厲害的六大門派,雖巔峰時期獨步天下卻短命
    1、逍遙派:逍遙派,是金庸作品《天龍八部》中的門派,行事瀟灑,而低調的門派,也因此在江湖上絕少有人知道。此派輕功天下第一,劍法、拳法飄逸靈動,《玉女心經》更是全真教武功的剋星。《倚天屠龍記》時期黃衫女子登場後揭破峨嵋派第四代掌門周芷若所使的「九陰白骨爪」,並且同以正宗「摧堅神爪」和周芷若激鬥,最後大勝。明教教主張無忌問她的姓名,她回答了一句:「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
  • 金庸武俠小說實力最強的十大門派是哪些?
    要說金庸小說中實力最強的十大門派我看遍金庸武俠,總結出的這十大門派,一定會讓小夥伴們滿意。十、神龍教神龍教出自《鹿鼎記》,神龍教主是洪安通,手下有五龍使,陸高軒、胖瘦頭陀等人,教中弟子何止百萬,又喜歡招收一些年輕的男女,連小郡主沐劍屏都加入了神龍教,使得神龍教勢力愈加龐大。
  • 道家和陰陽家的關係
    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 1.6 三教合一
    西遊記裡多次出現一個說法叫做「三教合一」,四十七回,猴哥對車遲國國王說道,「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 歷史上有一個真正修仙的門派,大隱於市,逍遙自在
    可能漢朝時期的人覺得是正一派,元朝時期的人覺得是全真派,也確實,這也是道教之中發展最大的兩個門派,但其實,修真者比較尊奉的還是隱士文化,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修仙者的門派應隱於市中,沉默、龐大,卻又不被世人所知,近幾天,我在翻閱一些典籍的時候還真的發現了這麼一門派系,而且,我認為這可能是最正統的一個門派了,這個門派的作風也絕對符合大多數人眼中的修真者形象。
  • 金庸小說中,朱元璋出身明教,歷史上明朝真的與「明教」有關嗎?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將「明」定為國號,據說有一個原因便來源於「朱明」的含義。眾所周知,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有歷史原型的,在《倚天屠龍記》中出現的明教同樣如此。在小說中,六大門派將明教稱為魔教,對之頗為忌憚,還曾經圍攻光明頂。但是明教明明是以抗元為己任的,為何成為了魔教呢?
  • 明朝時期倭寇橫行,為何到了清朝時期卻蹤影全無?
    從元末時期開始,由於日本政局的急劇動蕩,再加上明朝的海禁政策,以至於日本浪人與漢人走私集團勾結,頻繁侵擾朝鮮和明朝沿海地區,倭寇之亂日趨嚴重,並在明朝嘉靖年間達到巔峰,然而作為明朝一大外患的倭寇,在清朝時期卻極少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呢?
  • 道教門派番外篇:高道輩出鼎盛百年的茅山宗,龍門半天下的龍門派
    茅山宗的特點有三:其一,只重出家清修,其弟子皆稱為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其二,吸收儒家與佛教精華,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其三,重視信物傳承,將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作為茅山宗的「鎮山四寶」代代傳承。自陶弘景後,茅山宗發展迅速,人才輩出。
  • 《鬼吹燈》中,觀山太保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是四大門派的剋星?
    隨著《龍嶺迷窟》的熱播,人們對劇中胡八一、王胖子和雪莉楊這三位摸金校尉也越來越感興趣。但同時也會迷惑:這三人為何都是半路出家,幹起了摸金校尉這行當?這就需要從《龍嶺迷窟》中出現的兩位人物:陳瞎子和孫教授說起了。其中尤其是孫教授,這位不起眼的小人物,卻是一大門派的嫡系傳人,且此門派,還堪稱是四大門派,尤其是摸金校尉的剋星!
  • 中華傳統文化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學說 — 莊子篇
    莊子其人▼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先祖宋戴公是宋國第十一代國君,可以說莊子是宋國的公室後代,出身高貴。>莊子主張順從天道、反對人為,心靈不被外物拖累,從而與天地相通、天人合一,做到齊物忘我,達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逍遙」的境界。
  • 馬鈺是全真教大師兄,他武功為何不是最高的,看王重陽是怎麼說的
    《射鵰英雄傳》中,王重陽是第一次華山論劍時期的天下第一。像所有武學名家一樣,王重陽成名後也收了七個弟子,人稱「全真七子」。
  • (許三泉原創)「道」是科學不是神話《第十集》道家南宗派
    三泉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道家的南宗。 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禪。南宗思想分為兩體第一階段張伯端。第二階段石泰、白玉蟾等。南宗是道教的重要派別。南宗丹法,重在命功,先命後性。創始於北宋張伯瑞,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輕視符籙,並視外丹為邪術。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
  • 明朝滅亡,王陽明要負什麼責任
    王陽明的「陽明之學」對於明朝理學的衝擊是有的,「心學」對於個人主義的推崇也是顯而易見的。那麼,王陽明是否真的具有「滅明」的責任嗎? 顯然不行。除了一個思想、學問的形成與發展乃至壯大並非一人或一個學派之功外,王陽明如果真有滅明的能力,他就不會怕劉瑾暗害自己了。過高的看中了王陽明的作用,忽略了思想變化也要有物質變化作為前提。
  • 明朝的明來自明教麼,朱元璋為何在靠其奪得天下後對教眾趕盡殺絕
    比如說楊逍曾對張無忌口述說,「明教是以抗元為己任的」,然而在六大門派眼中它卻是不折不扣的魔教。再比如劇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國功臣常遇春皆出自明教,前者更是直接取國號為「明」,那這裡的「明」是否跟明教有關呢了,而坐擁天下之後的朱元璋為何又對明教趕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