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其人▼
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先祖宋戴公是宋國第十一代國君,可以說莊子是宋國的公室後代,出身高貴。但莊子無意進取仕途,雖然與梁惠王、齊宣王、楚威王等同時期,可以憑藉才學謀得高位,但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而且時間不長。
莊子遊歷多國,對各學派思想都有研究,學問淵博深厚,深受推崇,楚威王就曾派使者攜厚禮相請,但莊子崇尚自由、主張無用之用,所以用寓言故事委婉地拒絕了楚威王的聘請。莊子看到戰國諸侯混戰的局面,越發厭惡仕途,辭官隱居,潛心研究,著書立說。莊子代表作品為《莊子》。莊子成為老子之後道家理論重要的繼承者和開創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的學說▼
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
與老子相同的是思想學說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肯定事物變化,強調對立轉化,崇尚「道」,主張順其自然,主張無為,思辨「無用」與「有用」的轉化關係。
對老子的學說思想進一步明確或延伸的是在「道」的理解方面,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生於天地萬物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本質上是虛無;價值觀方面,提倡有用不如無用,大無用就是有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愧於萬物」的「追求自由」,也就是放得下、不在乎的曠達處世觀;政治方面,對老子的「無為」思想有所發展,不是提倡隨波逐流或冷眼旁觀的消極無為,也不是從個體出發的無為,而是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和工具機心的「無為而治」,強調寬刑簡政、休養生息、官無為而民自化、上無為而下有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等,是非常智慧的治國大道;宇宙觀和精神境界方面,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平等的,是絕對的「齊」,反對有所崇尚,反對差別和等級,認為「天」與「人』也是相平等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自然,而「人」代表人為,莊子主張順從天道、反對人為,心靈不被外物拖累,從而與天地相通、天人合一,做到齊物忘我,達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逍遙」的境界。
代表作《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的道家代表作。原有五十二篇,現通行本為郭象本,僅三十三篇。
分「內篇」 「外篇」 「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是莊子所寫,「外篇」十五篇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相對複雜,應當是莊子學派後學或者後來學者所寫。
《莊子》是莊子繼承並發展老子思想的集中體現。書中以寓言故事為主要的呈現形式,構成了飽含哲理的形象世界,體現出莊子尊重天性、清靜無為、逍遙無恃、天人合一、無為而治、追求自由等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