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學說 — 莊子篇

2021-02-08 精華學校

莊子其人▼

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先祖宋戴公是宋國第十一代國君,可以說莊子是宋國的公室後代,出身高貴。但莊子無意進取仕途,雖然與梁惠王、齊宣王、楚威王等同時期,可以憑藉才學謀得高位,但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而且時間不長。

莊子遊歷多國,對各學派思想都有研究,學問淵博深厚,深受推崇,楚威王就曾派使者攜厚禮相請,但莊子崇尚自由主張無用之用,所以用寓言故事委婉地拒絕了楚威王的聘請。莊子看到戰國諸侯混戰的局面,越發厭惡仕途,辭官隱居,潛心研究,著書立說。莊子代表作品為《莊子》。莊子成為老子之後道家理論重要的繼承者和開創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的學說▼

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

與老子相同的是思想學說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肯定事物變化,強調對立轉化,崇尚「道」,主張順其自然,主張無為,思辨「無用」與「有用」的轉化關係。

對老子的學說思想進一步明確或延伸的是在「道」的理解方面,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生於天地萬物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本質上是虛無;價值觀方面,提倡有用不如無用,大無用就是有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愧於萬物」的「追求自由」,也就是放得下、不在乎的曠達處世觀;政治方面,對老子的「無為」思想有所發展,不是提倡隨波逐流或冷眼旁觀的消極無為,也不是從個體出發的無為,而是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和工具機心的「無為而治」,強調寬刑簡政、休養生息、官無為而民自化、上無為而下有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等,是非常智慧的治國大道;宇宙觀和精神境界方面,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平等的,是絕對的「齊」,反對有所崇尚,反對差別和等級,認為「天」與「人』也是相平等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自然,而「人」代表人為,莊子主張順從天道、反對人為,心靈不被外物拖累,從而與天地相通、天人合一,做到齊物忘我,達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逍遙」的境界。

代表作《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的道家代表作。原有五十二篇,現通行本為郭象本,僅三十三篇。

分「內篇」 「外篇」 「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是莊子所寫,「外篇」十五篇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相對複雜,應當是莊子學派後學或者後來學者所寫。

《莊子》是莊子繼承並發展老子思想的集中體現。書中以寓言故事為主要的呈現形式,構成了飽含哲理的形象世界,體現出莊子尊重天性、清靜無為、逍遙無恃、天人合一、無為而治、追求自由等主張。



相關焦點

  • 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道家代表人物——莊子 莊子,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人,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樸素辯證法因素。 莊子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 莊子學說有何哲理之美?
    莊子在出世與入世之間,他選擇了出世、無為。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給了中國文人一片可以休息的土壤和桃花源。相對於儒家的入世、法家的功利,道家的思想是那麼崇尚「無為」。而道的根本又是什麼?莊子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他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並加以發揚。
  • 道家和陰陽家的關係
    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 道家經典著作,《老子》居然沒排進前三
    中國的思想家、文學藝術家很多都是道家信徒,漢代的張良、劉安、張衡、左思,晉代的陶淵明、嵇康、唐代的李白、吳筠、張旭、吳道子,宋代的蘇軾、李清照……他們豐富了道家的文化內涵,增強了道家的人文魅力。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唐代的大詩人李白,最後還成為了名義上的道士。
  • 略談中國文化
    開宗明義, 與西方近代科學傳統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關注的主要是人,特別是人和人的關係。這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管理,人倫和藝術等等。中國因為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在地球上獨步天下,兩條大河的衝積平原相距不遠不近,地處溫帶。廣大的地貌又豐富多變,加上周邊的地理屏障。因此早早的就演化出一個中央之國和天下文明。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自認為是獨步天下的。
  • 陳鼓應:莊子的藝術心境
    陳鼓應,當代最著名、最具權威性與影響力的道家學者,臺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關注「心」就是關注生命的一個體現。人的生命有兩個重要的部分:一個是形,一個是心,古人是這樣認為的。對人類處境的關懷、對人類困境的關注、對生命的關心,就變成了孟子、莊子思考的重要課題。我們說莊子哲學是一個生命哲學,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人的生命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心神。從內七篇來看,它們都跟心有關係。我特別要說的是孟、莊關注心的作用;心思、心神的作用;精神生命、思想生命的作用。孟子、莊子的關於心的學說,影響了中國古代兩千年的歷史。孟子開闢的是一個倫理、道德的心,而莊子是審美的心。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這「老莊」連字還表另一含義,即老子在歷史上存在於莊子之前,老子是春秋末期人,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的人物。「老莊」連字同時又指道教三玄經中兩部經典: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經》(又稱《老子》)和莊子的代表作《莊子》。其中《道德經》為大經,《莊子》被視為小經。「老莊」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視為世界東方智慧的重要源頭,啟迪著世世代代的人們。
  • 《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
    《天下》是《莊子》33篇的最後一篇。很多人都不明白,這一篇之所以放在最後,是為了壓軸。
  • 《莊子》10句名言,感悟道家智慧
    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和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的代表作是《莊子》,因為唐玄宗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所以又稱為《南華真經》。 1、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莊子.列禦寇》 點評: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看陰陽學說在古代天文中的運用,就能知道中華文化一定會經久不衰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歷經了社會動蕩和外族入侵等種種磨難,但中華文化卻始終延續不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相比世界上其他三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他們的古老文化如今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少量的古蹟,還在顯示著當年的輝煌。
  • 莊子漁父篇,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
    莊子這本書歷來為人們所重視,甚至在近現代其思想直接影響到了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而其中的混沌理論也吸引起了一些物理學家的興趣。不過莊子這本書中最重要的還是其所蘊含的一些不同尋常的見解,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新刷新人們的認知。
  • 敗家經典之四《申子》:道家學說的繼承之作
    《申子》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的所著。
  • 從《查第格》看伏爾泰與道家思想之關聯
    明末崇禎年間,抱甕老人從「三言二拍」中選了四十篇擬話本小說編成《今古奇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被收人其中,為第二十卷。可見,除了伏爾泰對查第格不忠妻子下場的處理不同於《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中庄子之妻田氏羞憤自殺的結局以外,《查第格》第二章基本上全盤借鑑了《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的主要情節。除了借鑑中國古典小說的情節以外,《查第格》中是否同時有對這一東方小說蘊含的思想內涵的借鑑呢?《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本身為道家題材,主人公莊子正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之一。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文化丨道家琴曲《神遊六合》的藝術內涵解讀
    古琴音樂作為傳統文人音樂的一種重要形態,經過歷代的創作,逐步形成了大量的古代琴曲作品,其藝術內涵極為豐富,就存世琴曲的表現題材來說,均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道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大家人物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
  • 道家莊子思想的3個核心,真正會用的人,可成為人群中的強者
    歷史上有名的道家人物,有周朝的姜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劉邦的功臣張良、陳平,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太宗的宰相魏徵,明朝的劉伯溫等等,都是傑出的賢良俊才。現代人,提到老莊思想,就馬上聯想到「無為」和「遁世」,或者「養生」,這是以偏概全,一知半解。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以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的奇人——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以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的奇人——莊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中國有其他宗教盛行,但它們都是外來的。可是有些奇怪的是,本土的道教沒能發揚光大,反而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不過今天介紹的不是道教,而是道教的根基細想道家思想中的代表人物——莊子。
  • 5000年的中國文化浩如煙海,沒有一個朝代的文化能夠代表中華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從遠古走來,又走向遙遠的未來,嚴格意義上講,沒有一個朝代能夠代表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日益發展的中國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構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的確,唐朝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比較繁盛的時代,唐朝時儒教、道教和佛教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唐朝以道教為國教,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經典開科取士。
  • 百家爭鳴十二大家之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列子等。代表著作有《老子》、《逍遙遊》、《列子》等。學派主旨是道法自然、無為自化、應物變化。道家是對華夏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春秋前期道家稱謂道德家,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上古道德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思想乃是華夏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