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歷經了社會動蕩和外族入侵等種種磨難,但中華文化卻始終延續不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相比世界上其他三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他們的古老文化如今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少量的古蹟,還在顯示著當年的輝煌。
中華文化為什麼能夠從無間斷的延續至今,這個問題已經被很多人從很多的角度探討過很多次了,也有過很多精僻的論述。
如果從古代天文學的角度來探討,就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跟其他文明古國的天文學,有著完全不同的思想理念。
據說是起源於古代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是以黃道上太陽所在的位置來確定星座的,還把人出生時太陽所在的星座,來作為人的星座。
例如一個人是3月初出生的,此時太陽正處在雙魚座的星座上,那這個人就屬於雙魚座。
在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中,除了二十四節氣的曆法,是用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之外,在星象方面,都是採用每天晚上在東方升起的二十八宿,來作為每個季節的星宿的,並以此形成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布局。
很顯然,由古巴比倫傳到西方的星座,是以太陽所在的位置來確定星座的;中國古代的二十八宿,是以每天晚上在東方升起的星宿來確定的,這就是中國和西方在思想理念上的不同之處。
西方人所用的星座,是太陽所在的位置上的星座,所以人在生日的那天,是看不到自己的星座的,因為白天不可能看到星星,晚上看到的又是別的星座,比如雙魚座的人,在生日那天是看不到雙魚座的,就是晚上也看不到雙魚座,要看也只能看到雙魚座對面的處女座。
西方的天文學,之所以會採用太陽所在星座來劃分黃道十二宮,無疑是因為太陽對人類的巨大作用,出於對太陽的崇拜,才讓古代的巴比倫人和西方人,覺得應該以太陽的位置來確定星座。
後來又結合古希臘的神話,把太陽所經過的星座,想像成太陽神阿波羅的行宮,於是就形成了黃道十二宮。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則是根據月亮在星空中,運行一周的時間為二十七天多一點,差不多每天晚上月亮停留在一個星宿上,於是就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宿劃分為二十八宿。
按照中國的二十八宿,就是在春天的晚上,在東方升起的是東方七宿,夜半的時候東方七宿在夜空的南中天,天亮之前在西方落下。
整個春天的晚上,排列在東方夜空中的是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排列在南方夜空中的是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排列在西方夜空中的是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排列在北方夜空中卻看不到的是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這樣就形成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星象。
此時的雙魚座,也就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的奎婁胃宿,在春天的晚上處在西方的夜空中,是馬上快要落山的星宿了。
很顯然,中國的二十八宿,是以晚上能夠看得見的星宿來確定的,跟西方天文學中,根據太陽所在的星座來劃分的黃道十二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想理念。
為什麼中國人會跟西方人不一樣,並沒有產生對太陽的自然崇拜,也沒有用太陽的位置來劃分星座呢?這是因為中國人有著古老而獨特的陰陽學說,而西方人卻從沒有產生過類似的思想學說。
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是一門簡單樸素而又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在經典《黃帝內經》中,對陰陽學說有著完整的論述。
《黃帝內經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靈樞 陰陽系日月》:陰陽者,有名而無形。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是一個有名而無形的哲學名詞,是對萬事萬物的概括和總結,陰陽學說是一切理論的根本。
陰陽學說,就是把萬事萬物都分為陰陽兩個方面,把世界分為天為陽、地為陰,把天上的日月分為日為陽、月為陰,把天氣分為熱為陽、冷為陰,把日子分為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把人也分為男人為陽、女人為陰等等。
陰陽學說認為,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等等都屬於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等都屬於陰。
陰陽學說還認為,陰陽是對立又互根的,是同等重要的,陽不可以離開陰,陰也不可以離開陽,這就是「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
這就是中國的古人並不崇拜太陽,而只重視陰陽的原因,只有中國的古人,才會非常重視晚上的星宿對人的影響。
中國的古人很早就知道,天上三寶日月星,當然不會只注重太陽一寶而拋棄了月亮和星星這兩寶。
中國的古人還從一年四季中,發現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個規律,所以就把春天晚上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作為春生的星象;把左玄武右朱雀前青龍後白虎,作為夏長的星象;把左白虎右青龍前玄武后朱雀,作為秋收或者秋殺的星象;把左朱雀右玄武前白虎後青龍,作為冬藏的星象。
可惜還有很多人,並不清楚這個道理,也不管自己的目的是什麼,只知道左青龍右白虎,還要像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華府老師一樣,把左青龍右白虎紋在身上,這就是典型的不知變通,哪有不吃虧的呢!
像古巴比倫這樣的思想理念,只知道太陽之陽非常重要,卻不知道月亮和星星之陰,也是同樣的重要,更不知道在一年四季中的星宿布局也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文化也就註定是不會長久的。
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還認為,陰陽是互為消長又互相轉化的,就是欲陰先陽、欲陽先陰,也就是欲要得到陽,自己先要陰,欲要得到陰,自己先要陽,這就是道家經典《陰符經》「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的道理。
這也正是中國古代的哲學,無一不強調先要成就自身屬於陰的內在修養,然後再成就屬於陽的建功立業;無一不強調先要成就陰的內聖,然後再談得上陽的外王,中國的道家經典《老子》更是反覆講述:先要拋開自我的情緒私慾,做到柔弱、不爭、處下、如谷,讓自己的心靈達到虛無的境界,達到像道一樣的空靈,道的生生不息才能在自己的心靈上產生作用,才能讓自己得到智慧,有了智慧才談得上開創功業。
這也就是《老子》直接提出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這個思想理念。
中國的古人,就是把陰陽學說,既應用在天文學上,也應用在兵家、醫家等其他方面,更是應用在自身的修養上,所以中華文化就能夠像一年四季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樣,始終循環不已而永無中斷。
只要中國人能夠始終運用好陰陽學說,始終注重自身內在的修養,就一定能夠讓中華文化經久不衰,就一定能夠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