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醫淺論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思考

2021-01-10 青年中醫李鐸

陰陽學說,是從事物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對立鬥爭,依存互根、消長轉化,來說明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五行學說,是從事物矛盾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等規律,來說明事物的性質及事物間的相互關係。

陰陽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則是以經絡、臟腑等為客觀依據,用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分析、研究、歸納、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並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又常常是相互聯繫而不可分割的。如論述臟腑功能時,概括地說,髒為陰、腑為陽,而具體分析某一髒或腑時,除某一髒或腑有著不同的陰陽外,由於臟腑之間存在著生克制化關係,所以,任何一髒或腑的陰或陽的變化,都會涉及到與之有關臟腑的陰或陽的變化,如腎陰虛可引起肝陽上亢或心火亢盛等等。

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還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中醫界普遍認為,陰陽五行學說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指導思想和說理工具。筆者認為這種評價還是較為恰當的。

陰陽五行學說,基本上符合唯物辯證法、符合客觀規律。其根據是:

①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中醫學所談的陰陽五行,是結合精、神、氣、血、津液以及臟腑、經絡而言的,與唯心論的玄學絕然不同,它否定了神權迷信和天命觀。

②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則。

③對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促進與制約、以及發展過程的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規律,也有初步的認識。

但是,應該指出,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和樸素的性質,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宇宙。對於陰陽五行學說,一方面要認識到它來源於實踐,屬於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在中醫學發展史上起到一定的進步作用,現在還仍然在一定的範圍內,對中醫的醫療實踐起著指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它的理論形成,由於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能擺脫唯心論和形上學的影響。

特別是五行學說,由於它採用直觀的「比類取象」的方法,有些是以不完全科學的抽象來代替具體的事物,以機械、呆板的五行生剋乘侮模式,代替事物的本來辯證法,因而不可能全面地反映臟腑及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過程及疾病的發展變化。作為現代人還是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地總結,繼承它的合理部分,揚棄它的不合理部分,這是我們對待陰陽五行學說的正確態度。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在最低谷的時候,它被社會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乃至在中醫界,大家都避而不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備受質疑。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學術界爭論不休。在我看來,無論陰陽五行是否科學,這套理論可以流傳幾千年,顯示出它的生命力。 它至少是一套具有廣泛現實指導意義的學術理論。為了探索未知的心境,本文揭示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神秘面紗,為指導人生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 一、什麼是陰陽? 首先,我們來談談陰陽的概念。
  • 從陰陽五行看運氣學說
    我們知道中醫講究陰陽之氣的運行,各個臟腑都保持著陰陽之氣的平衡,才保持著人體的正常與健康。人體與大自然是一體的,互為影響的。宇宙天體的運動,海洋的運動,氣象的變化都在陰陽之氣的變化中做運動。大氣做大動,小氣做小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
  • 陰陽學說與神秘的太極圖
    尋找事物的起源、發展、消亡是一切智慧生命的終極思考,哲學中的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尋求解答的秘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預測。陰陽、五行、易經八卦其實就是解開這些問題的鑰匙。
  • 陰陽五行的本質
    以上不難看出,五星產生寒暑燥溼風,由於五行麗地,所以對大地有著密切聯繫,而且產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或者說是產生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張,也就是說,萬物生長不僅僅靠日月之精氣,而且也依靠五星之精氣,足證日月、五星對人類有很重大影響,    由於日月、五星之精氣由太虛布散到大地,並與相應的物質相應和,所以《史記·天官志》雲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同時也證明陰陽之精氣及盛衰來源於日月
  • 五行學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古人對五行學說的應用太牛了
    一切盡在五行中,是在戰國時期達到鼎盛了,還是……——一位奇門遁甲研習者運用五行學說,對文明與文化關係的闡述我們為什麼會研究奇門遁甲?奇門遁甲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系統之上?他最主要的根基是什麼?奇門遁甲來自於陰陽學說和五行文化首先,學說是什麼?學說就是一種學問,一種說法。中國的漢字具有表意、象形,另外音也有表意的作用,漢字是多種寓意的一個綜合體。我們在解釋母語的時候,按字意大致就能夠追溯到他的根基。陰陽五行學說是預測學的理念依據,陰陽包含著五行,五行中又包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屬性都可以分為陰陽兩類。
  • 除了陰陽範疇,還有五行八卦等學說
    但中國思想認為天地之別不過是陰陽之分。何為陰陽?陽源於太陽,陰來源於月亮。由此而來,陰陽是事物存在的兩種本性。它幾乎不可以明確地規定,但常常被解釋為肯定和否定、積極和消極、主動和被動等。《周易》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種不同的元素和力量。但陽的代表就是乾元,即天;陰的代表就是坤元,即地。乾元的特性是崇高偉大,坤元的特性是寬廣厚重。
  • 中醫理論與五行學說
    今天我將跟大家共同學習中醫理論五行學說。首先讓我們來看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一生氣就會胃痛、胃脹,甚至會出現唉氣頻頻?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會越累越睡不著?這個人通常會描述已經精疲力竭,但就是睡不著。要回答上述的兩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中醫理論五行學說中去尋求答案。五行學說,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學習。首先是五行的基本的概念。
  • 太陽曆與陰陽五行——「太陽與中華文化」之一
    《周易》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作,《黃帝內經》是中醫文化的代表作;《周易》的基礎在陰陽,《黃帝內經》的基礎在陰陽五行;可以這樣說,陰陽五行玄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就玄了;陰陽五行死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就死了;陰陽五行活了,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就活了。源頭文化中,無處不在的陰陽五行真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嗎?認識了天文曆法,才能真正認識陰陽五行。太陽曆中的陰陽五行,是那樣的精美精緻,是那樣的規律永恆。
  • 周易陰陽五行理論和中醫治病整體觀思想
    五術的基本理論思想均離不開陰陽五行,這其中,中醫學是與人們生老病死最為息息相關的學問。自古醫易不分家,周易陰陽五行理論是中醫的根基,沒有了根基中醫學就無從談起。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從最初中醫學的邊緣地位,慢慢轉化成中西醫結合,再逐步到中醫的深度介入主導,無不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祖國傳統醫學的偉大。
  • 中天易學論陰陽五行
    我們知道天幹地支和陰陽全部是易學的基礎!即使命理的基礎又是風水易學的基礎!還是其他等等易學學科的基礎!所以今天我們第一講就講易學的第一講陰陽學說!陰陽是一個概念!他是一個詞彙!定位的詞彙!把男人定位陽!女人就為陰!這是相對的!如果南邊定位陽!北邊肯定是陰!手背定位陽!手心肯定陰了!這就是定位的五行概念!陰陽的概念!首先我們了解的就是陰陽!所有的易學的知識就是陰陽五行來結合進行推算的!
  • 五行起源,陰陽五行到底是什麼
    陰陽五行理論起源於天文和自然科學,對於宇宙和自然的觀察,我們的祖先並不是從人本位、甚至不是從地球本位出發,而是從宇宙的視角看待地球、看待人。遠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發現地球受太陽影響極大,晝夜明暗、冷暖四季都是太陽說了算。而且除了太陽,還發現了與地球最近的其它幾顆行星同樣對地球磁場影響很大,並分別以金木水火土命名。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陰陽學說」的科學之路
    陰陽家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屬於小眾化、邊緣化的學說。架構在術數思想基礎之上的陰陽家,具備諸子百家中最為接近當代科學的理性思想萌芽,且以五行四時等理論對自然事物運行做了較系統化的解釋。在後世發展過程中,陰陽家經歷了以兵陰陽為表現形式的全盛時期後,逐漸淪為一種邊緣文化,且不被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主流文化圈承認。
  • 陰陽五行八卦圖
    陰陽又再分陰陽,陰中之陰為少陰,陰中之陽為少陰,陽中之陽為太陽,陽中之陰為少陽,是為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在四象的基礎上繼續分陰陽,生成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後人用八卦定吉兇。四象對應五行的木火金水,木者少陽,火者太陽,金者少陰,水者太陰。土寄四隅,由四象混合而成,木火金水,對應東南西北四方,四方交匯處即為土,為中央。由此可見八卦、五行同出陰陽。
  • 一個圓圈帶你了解陰陽五行
    在中醫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裡,最難以理解,也最受現代科學詬病的,恐怕就是陰陽五行學說,有人說它是迷信,有人說它是最高哲學,其實本質上,它不過是古人研究這個世界的一個分類法,沒那麼神秘,也絕不是迷信。清朝御醫黃元御被後世醫家認為是對五行理解得最深透的一位大家,故有「學醫不讀黃元御,五行生剋迷蹤趣」的說法,今天咱們就跟著黃宗師的指點,了解一下陰陽五行吧!其實很簡單,它就是一個圈兒:首先是脾胃,脾胃屬土,它的位置在中間,就是圓心。脾主運化,它消化了食物之後呢,運化成了氣血,就把它送到左邊的肝。
  • 周易陰陽五行太極八卦
    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剋來推算人的命運。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道家學說中。它強調整體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如果說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 為什麼「陰陽五行」不能成為一門科學?
    陰陽是內容,五行是形式。陰陽互存互變,五行相生相剋,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陰陽五行」哲學觀對中國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醫學和武學等影響巨大。比如,雷電被解釋為「陰陽相激為電」;地震被認為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在中醫中,有「肝屬木、肺屬金、腎屬水、脾屬土、心屬火」的五行觀。
  • 科學家強勢開撕:陰陽五行該不該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2016年4月,全國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孫老師指出,陰陽五行是一種概念,可能被誤用,但本身並不是封建迷信。它與現代科學相比起來可能很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科普不僅要傳播科學知識,更要讓人們學會思考、批判、比較。陰陽五行學說是科學的歷史,應該和西方地心說、日心說等學說一樣得到公平對待,讓其「入準」。 反方英雄張雙南並沒有立刻接招。
  • 陰陽—五行—八卦系統的特徵
    陰陽—五行—八卦系統經歷代改善後,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八卦與五行配套。
  • 金庸筆下的陰陽五行
    這是中醫最多的微信平臺——中醫書友會乙未年三月廿二第616期內容。新書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快速關注。因為他的小說法於陰陽,充滿了陰陽五行的元素。陰陽五行本身又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因而能夠發揚光大。《素問》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也,這說明陰陽五行是萬事萬物的規律。《靈樞》曰,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這說明,掌握了陰陽五行,就能掌握萬事萬物的規律。一言以蔽之,武俠小說如果法於陰陽,就是天下之至道,當然會流傳天下。
  • 十二地支配陰陽五行
    十二支是取地上的五行構成的,地上有十二節,即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天(一晝夜)有十二時。以五行配十二節、十二時,就是十二支,所以十二支又叫地支。以五行配十二節、十二時是:亥、子為水;寅、卯為木;巳、午為火;申、酉為金;戌、醜、辰、未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