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是從事物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對立鬥爭,依存互根、消長轉化,來說明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五行學說,是從事物矛盾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等規律,來說明事物的性質及事物間的相互關係。
陰陽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則是以經絡、臟腑等為客觀依據,用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分析、研究、歸納、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並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又常常是相互聯繫而不可分割的。如論述臟腑功能時,概括地說,髒為陰、腑為陽,而具體分析某一髒或腑時,除某一髒或腑有著不同的陰陽外,由於臟腑之間存在著生克制化關係,所以,任何一髒或腑的陰或陽的變化,都會涉及到與之有關臟腑的陰或陽的變化,如腎陰虛可引起肝陽上亢或心火亢盛等等。
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係,而且還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複雜的關係,從而有利於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中醫界普遍認為,陰陽五行學說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指導思想和說理工具。筆者認為這種評價還是較為恰當的。
陰陽五行學說,基本上符合唯物辯證法、符合客觀規律。其根據是:
①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中醫學所談的陰陽五行,是結合精、神、氣、血、津液以及臟腑、經絡而言的,與唯心論的玄學絕然不同,它否定了神權迷信和天命觀。
②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則。
③對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促進與制約、以及發展過程的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規律,也有初步的認識。
但是,應該指出,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和樸素的性質,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宇宙。對於陰陽五行學說,一方面要認識到它來源於實踐,屬於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在中醫學發展史上起到一定的進步作用,現在還仍然在一定的範圍內,對中醫的醫療實踐起著指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它的理論形成,由於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還不能擺脫唯心論和形上學的影響。
特別是五行學說,由於它採用直觀的「比類取象」的方法,有些是以不完全科學的抽象來代替具體的事物,以機械、呆板的五行生剋乘侮模式,代替事物的本來辯證法,因而不可能全面地反映臟腑及臟腑之間的生理、病理過程及疾病的發展變化。作為現代人還是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地總結,繼承它的合理部分,揚棄它的不合理部分,這是我們對待陰陽五行學說的正確態度。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