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強勢開撕:陰陽五行該不該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2021-01-09 觀察者網

號外,號外!2月25日,陰陽五行之爭重燃戰火,科學家親自上陣,強勢開撕,激辯陰陽五行到底該不該入《準》。

2016年4月,全國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基準》涵蓋了中國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學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識、具備的能力,其中明確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作為其132個基準點之一。消息一出,各家媒體及各位網友迅速分成立場鮮明的兩派,並在從此之後就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互懟。

這場互懟在2月25日晚上達到了最高境界。在SELF格致論道講壇「煮酒論道」第一期的舞臺上,來自中科院和清華的三位科學家繼承春秋諸子百家之遺風,為追求真理和正義,當面進行激辯。

正方英雄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的孫小淳教授,他認為陰陽五行應該入《準》。他儒雅善辯、讓人如沐春風,俘獲一大批自由粉。

反方英雄是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的張雙南研究員,他認為陰陽五行和科學半點關係都不應該有。張教授邪魅狂狷,盡顯硬漢風範,擁有物理學家的傲氣和對硬科學的絕對自信,令現場擁躉們捧心高呼。

兩虎相爭不一定傷,本場活動請來了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吳國盛教授做主持人兼「和事老」。他幽默犀利、直指問題核心!「看熱鬧不怕事大」,問題之犀利令兩位辯手為之瞠目。

高手過招令人目不暇接,現場吃瓜群眾紛紛表示意猶未盡。沒能親眼見到科學大咖的「刀光劍影之唇槍舌戰」也沒關係,小編帶你一起回顧現場,看看究竟發生了哪些火(ku)星(xiao)四(bu)濺(de)的場面。

Round 1:立論回合,辯手10分鐘陳述觀點

正方英雄孫小淳觀點可以簡單總結為:傳播科學並不應該只傳播正確的知識(驚訝臉),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過去的思想和觀點。孫老師指出,陰陽五行是一種概念,可能被誤用,但本身並不是封建迷信。它與現代科學相比起來可能很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科普不僅要傳播科學知識,更要讓人們學會思考、批判、比較。陰陽五行學說是科學的歷史,應該和西方地心說、日心說等學說一樣得到公平對待,讓其「入準」。

反方英雄張雙南並沒有立刻接招。在陳述觀點前,他首先表示,「君子和而不同」,作為孫小淳和吳國盛兩位教授的好朋友,他們相互之間的友誼是絕對堅固的(羨慕臉),並現場合影存照,以示忠貞。

但是,「吾愛朋友,吾也愛真理」!他指出,同西方古代不同,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化體系是缺乏科學因素的。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太陽離我們有多遠,天為什麼不會塌下來這樣的科學問題在中國古代得不到正確嚴肅的對待。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偉大的技術但不是科學。陰陽五行不是科學,沒有產生科學,也不會產生科學,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裡面沒有科學的元素。陰陽五行不應該放到《中國公民科學素養基準》裡面,應該放到《中國公民傳統文化素養基準》裡面。

Round 2:對辯回合,雙方互相提問,見招拆招。

這一回合總結下來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針鋒相對,客氣是什麼東西我們並不知道。

第一招:張雙南→孫小淳

張雙南一出手就搬出了一尊大佛砸了出去:要對手點評一下楊振寧先生「正是易經使得中國沒有產生現代科學,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天人合一」的說法。

孫小淳猝不及防,連忙接招,強調了天人合一的合理性,順便強調,中國古代學問發展不了科學不是天人合一的責任,而是政治體制的禍(笑哭)。

第二招:孫小淳→張雙南

緊接著第二招,孫小淳馬上還擊,直指對方推崇的西方古代科學發展道路,以實驗數學為例,指出實驗數學發源於希臘,但牛頓、克卜勒反而是英國人,請對方答為什麼。

然而這個時候主持人吳國盛「和稀泥」,指出:孫老師強調一種廣義的科學概念,不光指現代科學,也包括歷史上成功存活過的思維方式。張老師是科學家,一直強調一種狹義的科學。說完之後就此徵求了二人的看法。

沒想到張雙南教授「毫不領情」,說出了本場金句之一:我不認為我是狹義的科學觀,我是正確的科學觀。面對如此答案,吳國盛毫不客氣地對張雙南做出評價「科學家就是zhou」,全場爆笑!

Round 3:現場與網絡吃瓜群眾的狂轟亂炸

本場關鍵詞只有1個字:懟。我們見識了科學家懟天懟地懟同行懟觀眾的全過程。

吃瓜群眾問:張老師,量子糾纏超越了時空,按照你的邏輯它還是科學嗎?

張雙南:如果潘建偉老師看到我說不是,肯定會把我掐死。

問:孫老師,陰陽五行「入準」難道不會為騙子神棍提供便利麼,入準之後微博上各路「神醫」、「大仙」歡欣鼓舞,這種情況要怎麼解決?

孫小淳:那是他們自己的問題,這不是陰陽五行的責任。

更多問題:

我們要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朝野上下都呼喚要回歸傳統,您對我們傳統這麼不客氣,這怎麼弄?

許多人的親身經歷都認為中醫是有用的?而陰陽五行恰恰是中醫的理論基礎,這難道不說明陰陽五行具有科學性麼?

面對這些犀利問題專家們又要怎麼回答?堅決支持真理的吳國盛教授遇到了人生中最嚴重的一次頭腦分裂,他到底被哪一方說服了呢?這些就要等待視頻放出後大家一起回顧啦!

關注SELF講壇,你將get到它!

「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中國科普博覽承辦的科學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格致論道講壇」獲取更多信息。本期視頻也將在中國科普博覽上推出,敬請關注。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self@cnic.cn聯繫。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陰陽五行」不能成為一門科學?
    」應不應該寫進《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之前,很有必要弄明白「科學」和「陰陽五行」,是基友還是冤家?陰陽是內容,五行是形式。陰陽互存互變,五行相生相剋,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陰陽五行」哲學觀對中國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醫學和武學等影響巨大。比如,雷電被解釋為「陰陽相激為電」;地震被認為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在中醫中,有「肝屬木、肺屬金、腎屬水、脾屬土、心屬火」的五行觀。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它對中國古代科學理論、哲學思想、文化藝術都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在最低谷的時候,它被社會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乃至在中醫界,大家都避而不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備受質疑。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學術界爭論不休。
  • 帶領青少年在全世界做公益,培養世界公民 | 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綠髮會承辦的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於11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來了,測試得分超過70分者判定為具備...
    近日,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通知》,標誌著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已正式啟動。《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指標十問》中介紹,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 五行起源,陰陽五行到底是什麼
    現在很多人之所以感受不到這種內在的榮光,原因在於特定歷史階段形成了傳統文化的斷層,不學就不懂,不懂又怎知其妙。陰陽五行理論起源於天文和自然科學,對於宇宙和自然的觀察,我們的祖先並不是從人本位、甚至不是從地球本位出發,而是從宇宙的視角看待地球、看待人。遠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發現地球受太陽影響極大,晝夜明暗、冷暖四季都是太陽說了算。
  • 太陽曆與陰陽五行——「太陽與中華文化」之一
    ——劉明武提要: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復興,文化復興繞不開《周易》與《黃帝內經》,解釋這兩部經典繞不開陰陽五行。關鍵詞:苗族太陽曆;彝族十月太陽曆;華夏十二月太陽曆;陰陽五行;中醫文化;中華文化一、陰陽五行真的是「玄學」嗎?    上個世紀20年代,中華大地上發生了一場著名的學術爭論,這就是「科玄之爭」。科,科學也。玄,玄學也。孰為科學?孰為玄學?當時給出的答案是:西方文化為科學,中華文化為玄學。
  • 陰陽五行八卦圖
    陰陽五行八卦圖  陰陽五行八卦太極是天地未分的混沌狀態,後盤古開天地,混沌初開,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是為陰陽兩儀
  • 各國專家縱論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新聞—科學網
    因此,我們建議: 首先,希望將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納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題,搭建世界各國的對話平臺,使得公眾、政策制定者和科學家更好的交流,公眾如何理解科學,科學如何服務公眾,服務社會經濟,以及政策制定如何更加有效; 其二,加強全球開放、信任與合作,建設公民科學素質規範、數字平臺和行動計劃,推動公眾科學素質的分享、經驗和模式的理解,為共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
  • 金庸筆下的陰陽五行
    金庸筆下的陰陽五行題記作為一個金庸迷,本人早已習慣於從金庸小說入手加深對各種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之前學道德經時如此,如今拜入醫門,繼續不自量力,以金庸小說來解析陰陽五行,穿鑿附會,班門弄斧之處因為他的小說法於陰陽,充滿了陰陽五行的元素。陰陽五行本身又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因而能夠發揚光大。《素問》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也,這說明陰陽五行是萬事萬物的規律。《靈樞》曰,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這說明,掌握了陰陽五行,就能掌握萬事萬物的規律。一言以蔽之,武俠小說如果法於陰陽,就是天下之至道,當然會流傳天下。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陰陽學說」的科學之路
    架構在術數思想基礎之上的陰陽家,具備諸子百家中最為接近當代科學的理性思想萌芽,且以五行四時等理論對自然事物運行做了較系統化的解釋。在後世發展過程中,陰陽家經歷了以兵陰陽為表現形式的全盛時期後,逐漸淪為一種邊緣文化,且不被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主流文化圈承認。陰陽家的興衰歷程折射出傳統中原文化體系具有重術輕道、重技輕學、重文輕理的選擇偏好,而這正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固有特性。
  • 周易陰陽五行太極八卦
    它原是屬於哲學範疇的,是樸素的唯物論;但是,後來的一些學者,牽強附會,圖讖預測,宣揚萬物天定的宿命論觀點,使太極八卦摻雜進了唯心主義的內容,塗抹上了迷信的色彩,失去了本來的科學意義。太極八卦圖是中國古老的文化科學遺產,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文明的結晶。它不但在古代為人民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就是在現代也做出極重大的貢獻。1930年一月美國天文學家湯保發現了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棗冥王星。
  • 中天易學論陰陽五行
    所以今天我們第一講就講易學的第一講陰陽學說!陰陽是一個概念!他是一個詞彙!定位的詞彙!把男人定位陽!女人就為陰!這是相對的!如果南邊定位陽!北邊肯定是陰!手背定位陽!手心肯定陰了!這就是定位的五行概念!陰陽的概念!首先我們了解的就是陰陽!所有的易學的知識就是陰陽五行來結合進行推算的!那麼陰陽五行我們首先了解陰陽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他的屬性和各方面的方位!氣候現象!等等!
  • 陰陽五行的本質
    以上不難看出,五星產生寒暑燥溼風,由於五行麗地,所以對大地有著密切聯繫,而且產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或者說是產生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張,也就是說,萬物生長不僅僅靠日月之精氣,而且也依靠五星之精氣,足證日月、五星對人類有很重大影響,    由於日月、五星之精氣由太虛布散到大地,並與相應的物質相應和,所以《史記·天官志》雲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同時也證明陰陽之精氣及盛衰來源於日月
  • 不懂陰陽五行,難入道家醫學及武功大門,道醫有秘訣
    何為陰陽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地萬物理解的一種方式,也可以說是開啟宇宙萬物的一個秘密通道或者說鑰匙。五行」,然而兩者互為關聯,五行必合陰陽,陰陽學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 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舉行,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視頻參加會議時如是說。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
  • 青年中醫淺論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思考
    陰陽學說,是從事物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對立鬥爭,依存互根、消長轉化,來說明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五行學說,是從事物矛盾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等規律,來說明事物的性質及事物間的相互關係。陰陽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則是以經絡、臟腑等為客觀依據,用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分析、研究、歸納、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並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又常常是相互聯繫而不可分割的。
  • 疫情為鏡:「科學共同體」的挑戰與應對
    北京2020年12月21日 /美通社/ -- 12月8日,由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舉辦的「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專題論壇在北京舉行。 失敗是探索未知的「敲門磚」 人們通常認為,「科學」等於「真理」。但在現實中,尤其是在這次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中,科學家之間的觀點相互衝突和對立的情況屢見不鮮。科學是否會犯錯?「科學共同體」該如何應對公眾對科學的質疑?
  • 周易陰陽五行理論和中醫治病整體觀思想
    自古以來,山、醫、命、相、卜並稱為「五術」,均屬於周易學問的分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五術的基本理論思想均離不開陰陽五行,這其中,中醫學是與人們生老病死最為息息相關的學問。自古醫易不分家,周易陰陽五行理論是中醫的根基,沒有了根基中醫學就無從談起。
  • 一個圓圈帶你了解陰陽五行
    在中醫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裡,最難以理解,也最受現代科學詬病的,恐怕就是陰陽五行學說,有人說它是迷信,有人說它是最高哲學,其實本質上,它不過是古人研究這個世界的一個分類法,沒那麼神秘,也絕不是迷信。清朝御醫黃元御被後世醫家認為是對五行理解得最深透的一位大家,故有「學醫不讀黃元御,五行生剋迷蹤趣」的說法,今天咱們就跟著黃宗師的指點,了解一下陰陽五行吧!其實很簡單,它就是一個圈兒:首先是脾胃,脾胃屬土,它的位置在中間,就是圓心。脾主運化,它消化了食物之後呢,運化成了氣血,就把它送到左邊的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