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裡,最難以理解,也最受現代科學詬病的,恐怕就是陰陽五行學說,有人說它是迷信,有人說它是最高哲學,其實本質上,它不過是古人研究這個世界的一個分類法,沒那麼神秘,也絕不是迷信。
清朝御醫黃元御被後世醫家認為是對五行理解得最深透的一位大家,故有「學醫不讀黃元御,五行生剋迷蹤趣」的說法,今天咱們就跟著黃宗師的指點,了解一下陰陽五行吧!
其實很簡單,它就是一個圈兒:
首先是脾胃,脾胃屬土,它的位置在中間,就是圓心。
脾主運化,它消化了食物之後呢,運化成了氣血,就把它送到左邊的肝。
肝屬木,木主生發,元氣從這裡開始往上升,升到最頂上去滋養心神。
最頂上是心。元氣從心這裡升到了頂點,就要開始下降,分成兩股,一股送到脾胃去滿足它的需求,另一股降到中間是肺,從肺出來以後繼續往下降,就到了腎。
腎這裡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儲存起來備用,另一部分從腎再往上升,跟從脾來的元氣在肝混合,繼續下一圈運行。
在這個圈裡,從腎到肝,再從肝到心的這一段是上升的,屬於陽的一面,從心到肺,在從肺到腎的這一面是下降的,屬於陰。升不上去就是陽虛,降不下來就是陰虛。
這就是咱們體內元氣運轉的路線。中醫認為,所有的病都是這個圈出了問題,或者是元氣少了,或者是轉得慢了,或者是某個地方堵了,或者是有的地方倒轉了。
咱們中國文化向來講究天人合一,人的運行規律跟天地之間的萬物是一樣的。舉個例子來說,自然界中的水是這樣運行的:
看!是不是一樣?
大地熱起來,才能帶動地下水上升,滋養山川樹木,水分蒸發到空中變成雲,遇冷又變成雨落下來,最後回到地下。如果這個水運行的圈兒出了問題,無論在那兒堵了,大地是不是就要得病了?
人也是如此。無論什麼病,都能從這個圈上找到位置。要想治好病呢?一方面要匡扶正氣,讓元氣充足,另一方面要祛除風寒溼邪,讓這個圈兒通暢,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