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家經典之四《申子》:道家學說的繼承之作

2021-02-07 問真國學會館
《申子》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的所著。申不害(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7年),鄭國京(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滎陽縣東南)人,韓國滅掉鄭國後,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十五年間便使韓國強盛起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他原來信奉道家思想,後來分化出來,成為法家。


他的著作《申子》原來有兩篇,《漢書·藝文志》中說是六篇。清朝時,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有《申子》的輯本,但不是原貌了。現只在《群書治要》第三十六卷所引《大體篇》和一些佚文。

申不害繼承了道家的學說,主要從道家裡邊吸收了「君人南面之術」,即駕御大臣的權術,以此來加強法家當時所主張的君主中央集權制度。他主張君主「無為」,即不從事任何具體的工作,只是不動聲色地用「術」去駕馭臣子。根據《韓非子·定法篇》中的解釋,「術」的意思是說,君主要按照大臣們的才幹授予官職,還要經常對他們進行督促和考核,根據政績來決定賞罰。

申不害強調,明君是身體,大臣是雙手,君主要掌握權柄,大臣去做具體的工作。即君主要把立法、任免、賞罰等大權掌握在手,做事要抓要害,抓大事。因此,君主要防止大臣蒙蔽君主的視聽,防止大臣主權獨斷,侵害君主的權力,那樣很可能導致大臣謀殺君主而自立為王。

申不害主張的「術」,最典型的就是「藏於無事,示天下無為」,這是具體的駕御大臣的權術。要求君主「去聽」、「去視」、「去智」,就是裝聽不見,裝看不見,裝不知道事情真相,避免暴露自己,這使大臣摸不清君主的底細,沒辦法投其所好,也就沒法掩蓋他們自己的缺陷。而君主則可以看得明白,辨別出忠臣和姦佞小人。


韓非認為,「術」是必要的,但只講術而忽視法,會導致法令前後矛盾,給人可利用的機會。所以,韓非批評申不害是只懂得「術」而無法,所以改革成效不大。


相關焦點

  • 申子不害
    韓昭侯說:「這可是從你那裡學到的治國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勞大小授以官職等級,如今又請求為沒有建立功業的兄弟封官,我是答應你的請求而拋棄你的學說呢?還是推行你的主張而拒絕你的請求呢?」申不害慌忙請罪,對韓昭侯說:「君王真是賢明君主,請您懲罰我吧。」
  • 中華傳統文化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學說 — 莊子篇
    莊子遊歷多國,對各學派思想都有研究,學問淵博深厚,深受推崇,楚威王就曾派使者攜厚禮相請,但莊子崇尚自由、主張無用之用,所以用寓言故事委婉地拒絕了楚威王的聘請。莊子看到戰國諸侯混戰的局面,越發厭惡仕途,辭官隱居,潛心研究,著書立說。莊子代表作品為《莊子》。
  • 莊子學說有何哲理之美?
    相對於儒家的入世、法家的功利,道家的思想是那麼崇尚「無為」。而道的根本又是什麼?莊子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他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並加以發揚。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他的哲學繼承了老子的「道」的學說,崇尚「無為而治」。
  • 道家經典著作,《老子》居然沒排進前三
    道家養生經典——《周易參同契》《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簡稱《參同契》,黃老道家養生經典。繼承先秦兩漢道家元氣論的哲學思想,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元氣」,事物都是由「元氣」變化生成的,同時還提出「太陽、太陰、中和」的「三合相通」觀點。在政治和社會道德方面,政治上主張平均財富。修持上主張反本。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結合,社會道德上提倡「忠孝」。
  • 從《查第格》看伏爾泰與道家思想之關聯
    可見,除了伏爾泰對查第格不忠妻子下場的處理不同於《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中庄子之妻田氏羞憤自殺的結局以外,《查第格》第二章基本上全盤借鑑了《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的主要情節。除了借鑑中國古典小說的情節以外,《查第格》中是否同時有對這一東方小說蘊含的思想內涵的借鑑呢?《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本身為道家題材,主人公莊子正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之一。
  • 道家的核心太厲害
    談到老子,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道家。實際上,所謂的道家,就是以老莊學說為核心的一個學術派別。它形成於先秦時期,它的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把道作為世界的最高真理,把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把道作為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
  • 道家和陰陽家的關係
    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 一人一本成名之作,這些大神的封神之作你都有看過嗎?
    大家好,我是馬哥,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人一本成名之作,這些大神的封神之作你都有看過嗎?
  • 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道家代表人物——莊子 莊子,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人,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樸素辯證法因素。 莊子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 心學之「心」,究竟是什麼?
    程朱理學之前的儒家,其實是樸素的事功學,程朱理學之前的道家,是樸實的哲學,唯有到了朱熹之後,才成功地將三者結合,開創出新的儒家學派出來,就是「理學」。 理學又因為對「理」的認識分出主、客觀流派。道家思想是樸素的唯物主義——「道」是天地之間客觀存在的,所以二程一朱對「理」的來源是坦然的,和道家的「道」一樣,是天然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稱之為客觀唯心主義。
  • 老子韓非列傳:一篇道家思想學術史
    老子之學「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莊子著書「以明老子之術」,申子「本於黃老而主刑名」,韓非之學「其歸本於黃老」。司馬遷又在傳記結尾處總結四人「皆原於道德之意」。可見,貫穿此篇傳記的中心綱領正是老子之學。申、韓雖以法家名世,但是司馬遷撥開雲霧,指明其學問之道家淵源,實為不刊之論。例如,韓非的《解老》《喻老》為集中闡釋老子學問之作,韓非理想中的喜怒不形於色、柔弱無為、執一任法的君王南面之術亦從道家而來。
  • 曾經「黃老獨盛,壓倒百家」,還以為黃老之學只會修身養性?
    一、黃老之學雖源於道家,卻是經世之學從名字我們當然可以看到,黃老之學源自道家,並與老莊學派並稱道家的兩大學派。但與老莊清靜無為、注重自我修養不同,黃老之學全面繼承和發展的是道家社會政治主張,是一門實實在在入世的實用學說,有關宇宙哲學、個人修養等方面的主張則概括性吸收。
  • 「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梁元帝
    這種理念強調的是一種「分」, 因為「分」已註定, 所以就無須作非分的想法和努力。它其實宣揚的是一種無為治國理念, 認為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既定位置, 並只能在這個位置上勤勉工作、循規蹈矩、安分守己,一切都是註定了的自然運數, 是不得改變也無法改變的, 從而國家治理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是不得改變也無法改變的, 從而國家治理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春秋時期,在空桐山南約100公裡處誕生了道家學派著名的創始人老子。戰國時期,在空桐山西北80公裡處誕生了道家學派著名的繼承者莊子。而在老莊之間,誕生了融合道墨的宋子,他屬於道家的黃老學派,在老子和莊子之間構建了一座聯絡橋梁。宋鈃,正是介於老莊生活時期之間的宋國思想家,上將老子的學說傳承弘揚,下啟莊子的逍遙無為思想,其地位無可比擬。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陰陽家的學問「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古代大家與近代學者多認為陰陽家源於道家,近代出土竹簡《三十時》等證實早期陰陽家著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 「田陳篡齊」~黃老之學
    之後,老子在秦默默無聞,老子的後人,也沒有任何歷史記載繼承老子道家學說出仕、治學、立學,老子的道家學說由老子創立後,寂寂無聞,並沒有成為當時的顯學。  老子學說未雖顯達於廟堂,但是在當時的知識界,並沒有被湮滅在歷史裡,大約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老子逝於秦,享年101歲,《莊子.養生主》中說:「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 《天地劫手遊》繼承系列精神的誠意之作
    只可惜,流年不利,隨著製作方漢堂國際的分崩離析,一代經典在遺憾中草草收場。但毫無疑問,《天地劫》的影響力一直都在,隨著《天地劫:幽城再臨》(以下簡稱天地劫手遊)項目的成立,這個經典的IP或許又有了新的希望。不過,IP改編手遊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鮮有精品,換皮手遊不斷消磨玩家們耐心,一次次期望換來一次次失望。
  • 主張以「道家」救世的林語堂,用一首詩概括了老子的思想!
    林語堂著有《老子的智慧》一書,此外,在其很多著作和散文隨筆中,都談到老莊和道家思想,往往充滿了欣賞和推崇。對儒家文化思想,林語堂的看法是遊移不定的;但他對道家思想的認同,卻是一以貫之的。他認為儒家學說的本質是都市哲學,而道家學說的本質是田野哲學。在儒家思想裡,「主體被遺失,主體只淪為一種工具,這樣,個體生存必將被漠視。」
  • 《劍來》:細數儒家三位聖人的主要學說,三四之爭不可避免
    儒家就是這三教聖人之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學派,儒家學說不同於佛家和道家學說那樣對於自身內容的絕對認可。儒家反倒是多了很多矛盾,舉一個例子,儒家的學說更多是在推翻先前已經有的那一套學說。按照我們現如今的視角看卻也不難發現,隨著儒家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各種各樣儒家內部的學說體系也變得矛盾起來。
  • 百家爭鳴十二大家之道家
    道家是對華夏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春秋前期道家稱謂道德家,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上古道德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思想乃是華夏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