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老子,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道家。實際上,所謂的道家,就是以老莊學說為核心的一個學術派別。它形成於先秦時期,它的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把道作為世界的最高真理,把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把道作為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東周諸子百家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們又相互融合,產生了共同點。僅從對老子思想的繼承來看,「道」的思想已經融入了許多學派。
道的核心,就是「道」。
無論是道無為,還是道法自然,都是道家思想主張的核心。這一樸素的辯證思想,雖不象儒學那樣盛行,卻是諸子百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流派。由於道家思想具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特點,因此,無意之中,「道」思想就逐漸融入了其他學派,並被百家學者所借鑑。
在司馬談眼中,道家具有「以陰陽之大順,取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移,應物變,立俗而行,無所不用其極」的特點。黃老道家橫空出世後,它兼具儒學、墨學和法學三大流派,豐富了道家自身的理論體系,使其更符合社會現實,並對其他流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但凡以黃老道家思想為治國之本的王朝,都是文化繁榮,思想開放的時代。從先秦開始,道家就形成了兩個主要的學說。黃老道家在魏晉玄學興起前一直居於主導地位,但隨著魏晉空談派的崛起,老莊派逐漸取代了黃老道家。但是不管是黃老道家還是老莊道家,其本質就是老子的思想。
「道德經」和「莊子」是並行不悖的兩部經典,它們分別代表了道家的兩個主要分支。事實上,《道德經》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黃老思想的有機結合,在《莊子》中,並不缺乏黃老思想的精神成分。
法家,就學術淵源而言,實際上是老子思想的延伸。自然,法家除了吸收老子之外,還吸收其他學派,孕育出獨特的思想內涵。最能為法家所借鑑的,是老子關於「道」規律的論述。從事物發展的規律出發,對法家對道與理的關係進行了剖析。在這種意義上講,法家實際上是老子思想的另一種延伸。對於韓非子整合後的法家來說,其中頗有特色的「術」與「勢」,其本源還是黃老道家。
了解法家思想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法家思想中有很多是和老子思想相吻合的,這兩個學派都是「人君南歸」。但從學派思想的原則性來看,道家堅持「道本清淨」,無疑與法家思想相悖,這也是兩者最大的區別所在。此外,道家對其他學派也持包容態度,而法家主張禁百家,這也是兩派的分歧之處。
而先秦時期最盛行的儒學,又與黃老道家有何關係?
前面我們提到,黃老思想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它整合和吸收了各個學派的精華。儒學中的階級制度和仁義思想,在黃老思想中已轉化為己用。另外,黃老還借鑑了部分法家思想,提出了「刑德並用」的新觀點。這種主張對儒法思想的發展又有深遠的影響。
按照歷史發展規律,單純運用儒學治國,無疑會引發王莽篡漢之類的災禍。所以後世的統治者都是多學多用,而不是選擇偏聽偏信一家之言。漢以後的統治者,大都實行「外示儒、內施黃老」的政策,也有「外儒內法」的政治主張。特別是建國初期,黃老與儒學相結合,使統治者能夠在與人民休養生息的同時,完成對人民的教化,使社會經濟文化在短時間內迅速復甦。
因為,黃老思想來者不拒,並將諸子百家思想融為一體,所以,黃老思想呈現出一種比較駁雜的形態。後人研究黃老思想時,往往把它與雜家思想混淆起來。事實上,黃老思想雖然借鑑了其他學派的思想,但本質上仍然是道家思想,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永恆的。
如《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雖然它們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但它們的主旨仍然是道家思想。關於《晏子春秋》,這本書是純雜家之作,在這本書裡我們找不到主幹。所以,黃老思想雖然和雜家思想一樣,是相輔相成的,但兩者的本質還是有區別的,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