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的核心思想與「我」的修行

2021-01-18 執著子

不知朋友們看過筆者寫的《世界本來的層次結構》沒有,裡面已經描述過「佛」、「道」、「儒」的核心思想。

「陰陽作用變化著,心物交感幻化著,情智關係文化著,也就是剎那生滅著,亦因緣流轉著。」其中「佛」的核心講的是「心物」,「道」講的是「陰陽」,「儒」講的是「情智」。下面依次談談它們與「我」的修行關係。

道之陰陽作用,核心為「無」,《易經》講「無極而極」,談的是物質世界的哲理,《道德經》說「無為而為」,是生而為人的處世之道,西方科學談及物質,不離客觀規律或真理。咱們用形象的理氣代替陰陽,以免談起來過於抽象、飄渺又混沌難解。理氣交織構成物質世界,當然包括我們的身體,還有它的生老病死變化,是「我」修行的存在基礎,所以道家為什麼善於養生。而「我」的諸多心理與行為,都是在調理運氣,所以生心以「無」,才能理正氣和。

佛之心物交感,核心為「空」,講究「寂感相應」,其形式就是幻化法相。對應的是「我」的諸般心理活動,人不斷的思維想像,就是幻法化相,形成我們的內心世界,以印證外在的物質世界,否則如何存在下去呢?恰恰就在心物交感之中,人們得以自在,除非向外尋求索取之心不止,患得患失起煩惱。故而「我」的修行應持心以「空」,得失放下心方清淨。當然不是提倡不努力,懶散坐等天上掉餡餅,是注重過程的把握,別太在意結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是這個意思。

儒之情智關係,核心為「中」。關於「中」的解釋很多,在此筆者試著理解為「本來」或「大體」。畢竟儒家思想在倡導社會關係構建秩序,便是本著社會一體、國家一家之意。以情智關係構建社會,形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大家利益一體,離不開和諧,所以儒家有「仁」,並延伸為「仁義禮智信」。對「我」的修行來說,就是入紅塵,與人「共在」,彼此供養,利益眾生。情智關係的體現是「意識」,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來交相呼應,利益往來,所以馬克思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合」。「我」的修行自然要用心以「仁」,行事而「中」,方是彼此成就之道。

上述淺解「佛」、「道」、「儒」的核心思想,並引到「我」的修行,希望對朋友們的自我重建和調理有所幫助,在此貽笑方家了。

相關焦點

  • 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本書以數術與方技為切口,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儒、道思想並行的新角度,為我們思考中國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本書中,李零用大量的筆墨寫了第四類「房中」,相信仔細品讀,會有大量關於儒道思想的分別體現,李零對於「醫經」這塊描寫較少,今天,我們就以「中國古代醫術」為例,來細細琢磨一下這其中儒、道的並行。
  • 修行 | 縱貫儒、釋、道三家智慧!
    關注「慧悟禪語」為您生命保駕護航,為您的修行提高智慧;傳承中華智慧,助力偉大復興,締造世界大同!!!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儒、釋、道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鬥爭與融合滲透中發展,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歷代也多認為三者之間有著彼此補充的作用,故有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
  • 道系佛系儒系什麼意思什麼梗 出處內涵用法特徵解析
    道系佛系儒系什麼意思?網絡語道系佛系儒系是什麼梗?人們常常用這些詞,去形容一些脾氣直接的人。  最開始是佛系這個詞語走紅的,走紅之後就開始有更多延伸出來的系列詞語。比如說儒系道系等等的詞語,來看看具體介紹~  道系佛系儒系什麼意思  佛系這個詞語的走紅是什麼含義呢?
  • 儒法,不被氣運壓制之法
    儒法或許不如清靜,有些執著;或許亦不如禪教和諧,有些個人,但它的做人之法卻是三家最符合當下人道環境的法門。其實也不能叫法門,只是一種方法,一種理念,讓我們修行人在雜亂的塵世中更舒服地活下去,而不是被排擠,顯得異類。總結,各派的法,都需要你先做人,不做人你得不了法,你高傲沒人傳你法,你不相信前輩你要自悟也可以,但會稍慢。
  • 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儒亦佛的柳宗元
    能詩善文的父親和信佛的母親為他後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藍田尉,後升監察御史裡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
  • 佛教經典:《維摩經》淨土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其實,《維摩經》第一品「佛國品」內所討論的淨土思想,可說是整部經典的核心思想所在。其所展示的內容可說是大乘佛教菩薩真正實踐精神之所在,亦可說這一品的經文是從般若中觀的角度來討論菩薩淨土行的內容,因此是很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學習的。乙、《維摩經》之經題與譯本《維摩經》全名《維摩詰所說經》,此經題乃是在經中所說出。在本經〈囑累品〉中,阿難請問佛陀關於此經的名字。
  • 人類曾經被毀滅 461 儒、道兩家都來自於《周易》的思想體系
    實際上,從儒道兩家的中心思想與具體學說分析,它們並不是相互排斥的,比如像"德"這個問題,在儒道兩家中都是重點,再比如說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儒道兩家也基本一致,只是在對待自然、社會、人生等的態度上,儒道兩家有了區別。或許我們應該這樣來認為:儒和道兩家實際上都來自於一個思想體系,那就是以《周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 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觀論儒佛融合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思想弘一大師出家不久即親近印光大師,晚年講演《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也是倍陳印祖自律、念佛之種種。弘一大師晚年曾說「我出發心在淨土法門,近來對弘律漸漸淡矣。以往注重念佛為多,因年老了,須預備往生為要,不然臨終茫然無前路。若得往生,便能乘願再來,回入娑婆,力量更大,弘律甚是容易。」又說「我生西方以後,乘願再來,一切度生的事業,都可以圓滿成就。」
  • 如果明白淨土宗修行中的難行道和易行道,你才會懂得如何修行
    一是靠自力修行,修禪,修密。聖道門是靠自力的難行道,淨土門是靠他力的易行道。二、「難行道」修行的條件如果修到不退轉地,也叫阿鞞跋。有兩個條件,第一要 「行諸難行」。「行」就是修行,「諸」就是非常多的意思,也就是說,要修種種非常困難的法門。
  • 南懷瑾:人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眾所周知,南懷瑾作為近現代知名人物,讓他聞名於世的不僅僅是他對於文學和傳統文化的追求,更是因為他對於佛、道、儒三家的理解。在我們的思想認知中,佛家、道家、儒家本是三種不同的學派,他們所闡述的思想完全不同。但在南懷瑾的思想認知中,他卻能夠將佛、道、儒三家思想進行對比,並且得出結論。
  • 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佛說了四句偈語,受益匪淺!
    而這些文化都是歷經幾千年歷史文化傳承,如儒釋道三家文化中的佛家文化,雖然是古印度傳入我國,但是在古聖賢者的精進努力下,與我國的儒道思想結合,也被稱為中國化後的佛教。佛教文化,倡導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以自利利他為的因果觀,留給我們更多的善愛思想,真正是利益眾生。佛家說從善積德有福報,福報人人本有,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當下,培植福報。
  • 儒、釋、道開啟智慧心法(綱)
    也就是先修自己做到「內明」,再「外王」做到親民,做事,知道這個先後也就比較接近道了。中國文化、思想受儒釋道影響很大,基本在我們生活的方面面面,已經融入到我們的血液,很多只是大家沒有細微的觀察,沒有體會到。我不是國學大師,沒有對中國古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就我自己所讀所總結,提綱挈領的把三家思想核心抓出來,也不知道對或是不對,供有緣「內明」學問修養的有緣人參考,或許能夠給大家一個方向或者是目標。
  • 王維是佛,李白是道,杜甫是儒,還有哪些唐代詩人是儒道佛?
    儒家經典是唐代詩人學習的主要內容,但道佛的廣泛弘揚傳播對唐代詩人也是有著深刻的影響的,其中道士身份的詩人有一百多人,比較著名的有魚玄機、李冶、司馬承幀、範堯佐、吳筠、張果、韓湘等,而僧人身份的詩人則更多一些,大約兩三百人,其中包括王梵志、豐幹、寒山、懷素、護國、清江、靈澈、皎然等人。
  • 什麼是橫三世佛,什麼是豎三世佛,不明白就會鬧笑話
    只想從傳統文化層面去解讀佛家思想,力求以更簡單直白的文字普及更多的文化知識,做一個有趣味,有思想的人。首先,「佛」是什麼?佛的含義是「擁有智慧,覺悟的人」。這個覺有三層含義,包括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作為佛家修行的最高果位。狹義的佛僅指釋迦牟尼一人。
  • 薔薇花的眼睛:孟郊的3首薔薇詩,以儒、釋、道的思想相望一生
    我且在這大好的春光裡,策馬奔騰;我且在這爛漫的花叢中,思緒飛揚吧!從這首詩裡溢出的躊躇滿志、志得意滿,讓熟悉文學史的我們唏噓不已:這一刻,真的只是三次考試才及第的孟郊,短暫生命中最熱烈、最燦爛的一瞬,過了這一瞬,就是下坡路了。而當年他在長安走馬觀花的時候,那萬花叢中,一定有一雙眼睛,在長安城的無限春光中注視著他,滿懷無限憐憫和嗟嘆。
  • 不可不讀的佛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佛說十善業道經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佛為海龍王說一切法靡不由心,應修十善,遂廣明十善功德,及攝一切佛法。
  • 形式、修行與唯心論
    只是若不透過形式,我們很難表達思想。故人類透過各種形式來表達思想及內涵,就有了所謂的文化。   人類無法離開形式而單獨存在,而人類存在的本身也是內在的形式表現。   修行要憑藉形式,正如人無法離開形式而存在一樣。故佛在世時曾多次地呵責自毀肢體而欲修道者為愚人,也反覆地提出「人身難得」的思想,向修行人指出修行必須仰仗有形的「人身」。
  • 儒、釋、道學修「入門道」的真正訣竅:找到人體隱秘「通道」入口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之所以能夠融為一體,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儒、釋、道的學修「門道」是完全相同的。那麼,什麼是儒、釋、道修行的「門道」呢?從大的背景來看儒、釋、道,都建立在人處於「重疊結構世界」中的大前提下,因此,儒、釋、道學修的環境、形式與最終結果,雖各有不同,但儒、釋、道的基礎學修原理與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心智系統轉換」。
  • 佛系青年?不存在的!老子我擁有了道系內涵
    陳獨秀整頓了衣裳瞄了瞄李大釗,還是我來說吧!希望生活逍遙自在?其實你已經具備了道系的內涵。近年,「佛系青年」火遍網絡,驚現各種佛曰善哉善哉。看到各種標籤,小道士坐不住啦,引進道教之音大大大大大大大佬的哲文來辯證咱們新青年也有美好的「道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