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朋友們看過筆者寫的《世界本來的層次結構》沒有,裡面已經描述過「佛」、「道」、「儒」的核心思想。
「陰陽作用變化著,心物交感幻化著,情智關係文化著,也就是剎那生滅著,亦因緣流轉著。」其中「佛」的核心講的是「心物」,「道」講的是「陰陽」,「儒」講的是「情智」。下面依次談談它們與「我」的修行關係。
道之陰陽作用,核心為「無」,《易經》講「無極而極」,談的是物質世界的哲理,《道德經》說「無為而為」,是生而為人的處世之道,西方科學談及物質,不離客觀規律或真理。咱們用形象的理氣代替陰陽,以免談起來過於抽象、飄渺又混沌難解。理氣交織構成物質世界,當然包括我們的身體,還有它的生老病死變化,是「我」修行的存在基礎,所以道家為什麼善於養生。而「我」的諸多心理與行為,都是在調理運氣,所以生心以「無」,才能理正氣和。
佛之心物交感,核心為「空」,講究「寂感相應」,其形式就是幻化法相。對應的是「我」的諸般心理活動,人不斷的思維想像,就是幻法化相,形成我們的內心世界,以印證外在的物質世界,否則如何存在下去呢?恰恰就在心物交感之中,人們得以自在,除非向外尋求索取之心不止,患得患失起煩惱。故而「我」的修行應持心以「空」,得失放下心方清淨。當然不是提倡不努力,懶散坐等天上掉餡餅,是注重過程的把握,別太在意結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是這個意思。
儒之情智關係,核心為「中」。關於「中」的解釋很多,在此筆者試著理解為「本來」或「大體」。畢竟儒家思想在倡導社會關係構建秩序,便是本著社會一體、國家一家之意。以情智關係構建社會,形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大家利益一體,離不開和諧,所以儒家有「仁」,並延伸為「仁義禮智信」。對「我」的修行來說,就是入紅塵,與人「共在」,彼此供養,利益眾生。情智關係的體現是「意識」,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來交相呼應,利益往來,所以馬克思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合」。「我」的修行自然要用心以「仁」,行事而「中」,方是彼此成就之道。
上述淺解「佛」、「道」、「儒」的核心思想,並引到「我」的修行,希望對朋友們的自我重建和調理有所幫助,在此貽笑方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