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修行與唯心論

2021-02-08 徐小黃正念微觀

推薦:後臺有些小夥伴留言說看了《做個喜悅的人》這本書很受益,今天再分享一篇,小編還在老家,用手機編輯,排版不是很好。

摘自《做個喜悅的人》作者:苟嘉陵

  人是形式的動物,文化則是內涵透過形式表現在外的連續相。一道菜是一個形式,一種文體也是;一種風俗是形式,一個特定的行為模式也是。而無論是一道菜或一種風俗,只要連續地出現在現象界一段時間,它就構成一個「文化」或「次文化」,同時也就是一個內涵的全部或部分展現。 

  所謂「一個內涵」或「一個文化」,只是相對應於一個形式的方便說法。而事實上「質」上的東西①是無法分割或單獨存在的。例如我們說「非洲文化」,只是一個相對幹某個形式(「非洲」為一地理的形式)的方便說法,來表示和一個地域範疇相關的內涵。事實上那個內涵本身是無所謂非洲的或亞洲的,原始的或精煉的。它只是它。只是若不透過形式,我們很難表達思想。故人類透過各種形式來表達思想及內涵,就有了所謂的文化。 

  人類無法離開形式而單獨存在,而人類存在的本身也是內在的形式表現。 

  修行要憑藉形式,正如人無法離開形式而存在一樣。故佛在世時曾多次地呵責自毀肢體而欲修道者為愚人,也反覆地提出「人身難得」的思想,向修行人指出修行必須仰仗有形的「人身」。正因為佛陀早已證得實相,早已悟出了「性相不二」的道理,並徹底地看出了部分修行人以為離開「相」而別有「性」的謬見,故佛把這一種思想清楚地指為偏激的二邊之一——常見。明白地對學人開示這一種思想是不正確的,不會有利益的,也不會成功地令修行人達到目的。以為現實人生中的東西為不淨,而欲脫離或捨棄這些,為佛在世時印度本土頗為流行的思想。當時的印度人對整個「人類存有」的形式是頗為不耐而厭倦的。他們想擺脫掉形式,排除掉形體。這種心態頗能為當時人的一種宇宙觀——欲界、色界、無色界——表現出來。他們認為真正最高級的存在是連「形式」都沒有的,乃至到一種「無所有處」及「非思非非思處」。佛陀在證果後,清楚地看出了當時印度人的迷夢。但為了要隨順眾生的根性,故佛也慈悲地講這些當時印度人朝思暮想的東西。但講來講去,佛仍沒有離開一個開悟的世間導師的立場。他屢次向學人表示,無論你修到再高層次的「定」,「色界」也好,「無色界」也好,凡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東西,就是因緣所生的,也就是所謂的「有為法」,皆是不安穩,不可依靠的。無論是大小乘經,這一個佛說的基本立場均沒有改變。《金剛經》中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及《法華經》中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就是最好的例證。佛最主要欲向修行人指出的,並不是在三界之外別有一「第四界」或「第五界」,才是真正最究竟、最高級的存在。佛是在徹底地對當時修行人的這一種想要擺脫掉「形式」的思想作批評,指出這一種想法為什麼不合乎緣起法則,及由其而衍生出之修行為什麼不合乎中道。 

  想要完全擺脫掉形式的思想,事實上頗為普遍地存在於許多的宗教與形上學體系裡。這種思想簡而言之就是「厭世」的思想,其根源是人對生命及世間的不滿足,乃至失望甚至絕望。人一旦有了這一種思想,整個的生命和人格就變成「不在當下」了,會成天滿腦子都是那一個不在世間的存在。他就算能把身念處修好,做到語默動靜都覺察到自己的身體和動作,但你若仔細地觀察他整個的人,會發現他真正的人是在「另一個地方」。他也吃飯,也說話,也會笑,也走路,但整個的人格裡有一種「恍惚」的氣質,眼睛裡有一種異樣的光彩,仿佛在說:「這一切都無所謂,只是暫時的。重要的是……」。這一種人並不會真正地關心世上的什麼事情,他並不「存在」在這個世間。你要他去「選舉投票」或去參加公共聽證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他也不會去參與環境保護、支持民權、愛護動物等活動。他如果去參加了,也只是因為那些活動支持他的厭世形上學思想。故修四念處為什麼一定要修到法念處的層次,在此就十分清楚了。當時和佛同時代的那些修行人,不少人的身念處、受念處及心念處可以說都修得很好了,差的就是沒看出自己生命深處的厭世思想。故舍利佛一聽到有人提到「因緣法」,馬上就證果,原因就在這裡。因為畢竟佛法講的是一個人生命徹骨徹髓全面的覺醒。佛陀也正因為這個全面的覺醒,才被人尊稱為「正等正覺」。 

  講到「性」與「相」的層次,已算是佛教中較深的部分了。但仍是在講緣起,並沒有離開佛教最基本的理則。大乘佛教所講的「性相不二」,如果用本章中所稱的形式與內涵來解釋,就是形式雖是內涵的展現,而內涵也同時是由形式所界定。 

  一般講形式是內涵的展現,大部分的佛教徒皆能接受,因為這很符合較傳統的佛教思想。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人內心中不愉快或愉快時,臉上自然就會有不悅或歡愉的表情。但當我們反過來又說內涵是形式所界定時,許多人就覺得矛盾,覺得不合理。但事實上佛教中緣起觀的看法及思想正是如此。事實上無論是「業果律」或業報思想,均是建築在內涵由形式所界定的前提上的。一切的修行及精進,也均是在確定了人的行為(形式)是會對他本身的人格及心靈(內涵)產生巨大的影響之後,才被悟道者提出的。

  世間一切相對待的東西都是「相依」而有的,離開了其相對的東西,那樣東西本身並不能單獨存在而仍有其意義。就好像「有」要相對於「無」才能是有,「善」要相對於「惡」才是善一樣。形式要依內涵而有,而內涵也要依形式才能成其為內涵,否則容易形成一種「唯心主義」的思想,以為一切「相」上的東西都是由「性」上而生起的,而真正存在的本質是一個真常的「心」或能生萬法「性」。這樣就成了一種「單向緣起」的思想了。即相由性生,但性卻為一種本自就有的存在,如此就和佛陀本來的緣起觀法則大異其趣了。 

  和佛說不一樣,倒並不一定是有問題。問題是一旦在最根本的理論基礎上有違緣起法則,就一定會構成一種修行上的障礙,而且也一定會在整體的佛教發展方向上,造成偏差。 

  唯心論思想發展到後期產生最大的流弊,就是造成修行人不注重生活與世間的一切。大家滿腦子都是一些「鏡花水月」的思想,以為眼前的這一切都只是過眼雲煙,不重要也不用太認真。真正重要的是一樣看不見但也摸不著的「性」。於是一天到晚都在修這一樣「性」,以為這樣才是有智慧。事實上這一種思想哪裡是佛陀說法的本懷?不過是末代佛法玄學化的產物罷了! 

  不重生活與生活中的一切而談修行,談的不是修行而是玄想。修行是一樣再實際不過的東西了,它直接的對象就是生活和生命。不重生活的修行是不會有任何效益的,因為修行所當「修」的正是生活中自己一切大大小小的行為。修四念處者不當在自己心中存有一種唯心主義的思想,以為真正重要的只是一個「內在」,而一切外在的形式皆無足輕重。如修行人有這個傾向,則當在「法念處」的觀照下,見到自己有這種思想及因這種思想而興起的行為與價值觀。見到了就要知非即離,不再為這一文化中的障礙所迷惑;當如實地在生命中觀察自己身語意行為的偏差及過失,不斷地調整自己,糾正自己,才不愧是一個修行人。否則無論你能把「二諦」 說得如何圓滿,「體相用」講得如何高妙,只要那個唯心主義的思想仍然存在,你整個的修行人格仍然是「迷」的,是在抓一個「性」。嚴格說來,這種行為是不能算得上修行的。 

  

  唯心論的思想加上「修行」,會得到遁世的人生態度,不但合理而且自然。我曾見到有人批評一般傳統的佛教團體皆不重組織,而不少的傳統佛教徒皆虔誠卻沒有組織能力。我以為這個看法正確但仍不夠深入,因為仍沒有看出這個現象的根由在哪裡。唯心論的思想逐漸透過文字及體系而深入到佛教文化的內層,才是造成佛教徒缺乏組織能力的真正原因。講到這裡,就又回歸到本章的主題之一——形式界定內涵了。但足具反諷性的,是此一被形式界定的內涵——唯心主義的思想,剛好講的是它本身並不被其他東西所界定。若真由四念處修行下手,直觀世間與人生的佛法修行人,一定會是個有群體意識的參與者,而具有關心群體及環境的「政治人格」。中國文化發展到了後期,幾乎已有了頗濃厚的「反政治傾向」,許多人都覺得政治是黑暗的、不淨的,而把參與政治看為流俗之事。不少佛教徒更是一天到晚談心說性,哪會去關心國家的前途與社會問題?以緣起及四諦的觀點而盲,一個政治環境中的知識分子,如許多人皆有這種想法,正是該社會不和諧與無力的病態現象,長久下去是一定會出問題的。只有當這個社會的人皆能修「社會的四念處」,而能去關心這個社會的問題時,情況才有可能好轉。故當有人問我如何修四念處而能「解脫」時,我則往往會問他是否關心政治、環境維護等人類切身的問題。有人覺得我在開玩笑,其實一點也不。修四念處者,尤其是在家人,如果連自己存在環境的政治及衛生情況都不關心,還要去講什麼直觀人生的洞察力與慈愛的人格,豈不好笑?修行人只要對這些很近的事實漠視而滿腦子都是解脫開悟的思想,以我看就是在玄學與唯心論的人格中了。以這種心態要談佛教的四念處修行,恐怕是不大實際的! 

  今天我們研究佛教現代化的修行,如沒有在根本處見到許多現象與問題真正的根,則是怎麼樣也無法改變什麼的。大家仔細想想唯心論的思想,是不是已影響了許多修行人的性格、行為、價值觀與思考模式?在佛教界愈久,我愈能體認佛教真正的問題已不只是一個個人修行或理解的問題了,而是一個整個的文化層次的問題。當這個文化的內涵存在著這樣一種思想時,修行人會有這些「特質」,只屬自然。這也就又是本章所講的「內涵會影響形式」了。不只佛教是如此,整體的中國文化近數百年的發展,我以為皆是如此。道家最後講究修性修命;當然已是唯心論思想的直接代言人,而儒家經過宋明理學家的闡釋與附會後,所發展出來的思想又豈不是有濃厚的唯心色彩,儒釋道如皆走了樣,成為唯心論的信徒,你能說中國沒生病,中國人不受害嗎?只是這一種「害」是殺人不見血的!思想文化上的偏差往往殺人於無形,而且大多數人皆感覺不到,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了。先儒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想法,其氣度是何等的恢宏,而其襟懷又是何等地入世而具人道主義的精神。我以為用這一句話點醒修行人唯心論與不重視現實的迷夢,實屬恰當。尤其是中國的菩薩道行者們,更應以這種勇於承擔的使命感自勉。否則連人間的儒者都比不上,還要談什麼菩薩洞察三界的智慧與慈悲,就離題太遠了。 

  中國近代的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就是因為看穿了佛教發展到了後期產生的偏差和流弊,故提出了「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的理念;要修行人正視人生,用智慧與慈悲去解決人間的問題,解除眾生的苦難。我個人以為佛教徒不能有力地發揮洞察力與離執力,是二位大師的理想尚未能充分實現的原因。而唯心論的思想和人格若不能被修行人看穿並克服,人間佛教的精神是怎樣也不能在佛教徒的生命中展現的。而四念處的修行則可使人看出自己的厭世與唯心論思想,使人間佛教的理想早日實現。 

  故我堅決以為修行不能離開形式,而且要重視形式。修行人當活在當下而走出唯心論思想的偏差,去正視並改善人間的問題。當能在生活中修行,在人間各行各業的崗位上發揮智慧的光和慈悲的熱,去善儘自己的責任,為眾生服務。對佛陀開示的教理和修行法門要研究、實驗及尊重。有人一聽到四諦、八正道、七覺支和四念處,就站在一個頗「玄妙」的立場說這些都僅是「形式」,也就是「枝節」;而佛法真正的核心是「不離一心」的,是「不立文字」的,是「不可言說的」,是「一法通則一切法皆通」的,以為自己懂的才是真正的高等佛法。我建議有這種思想的人放下一切既有的見解,仔細去教典中體會這些佛立的「形式」的真精神,我學法至今,雖談不上什麼成就,就從沒有發現任何理論或法門可取代四諦、八正道、七覺支及四念處的。但今日的佛教徒持以上見解的卻不在少數,說唯心思想存在於佛教而造成了修行人不重形式的苟簡心理,應不僅是我個人的見解吧! 

  修行人只要一旦有了這一種思想,就一定落「常見」,在迷夢中而不自覺。唯心論的思想早已落伍了,只不過是一個偉大的古文化變質後陳腐的餘緒罷了!讀書人若沒有時代意識,講得好聽是書生,講得不好聽是書蟲。在20世紀資訊發達的今天研究佛法,修行人如仍不曉得原始教典的重要性,而能虛心地去體認四諦、八正道的內涵與深度,反而為傳統中種種的神秘主義及唯心論的思想聽惑,真可說是枉為現代人。 

相關焦點

  • 唯心論的矛盾與消極
    這些話題需要慢慢深入的探討,一個主題一個主題的聊,我們今天就來正面談談唯心論。    佛法哲學系統是唯心論的代表,論證佛學是理解唯心論最好的途徑。佛教所敬拜的偶像釋迦摩尼是大徹大悟的人,不是神,由此就將佛教的理論歸於一般意義上的無神論是不合適的。且不說脫離六道輪迴的佛陀,佛經記載天道之下的阿修羅都是有神通的,是為神靈。
  • 西方哲學史丨羅素 :康德——德國唯心論
    因此他便不能主張印象產生關於在我們外面的事物的知識,這是洛克曾主張的,也是貝克萊以一種修正形式主張過的。所以,他本來應當認為自己被關閉在一個唯我主義的世界裡,除他自己的心靈狀態及各心靈狀態的關係以外,一概不知。
  • 印光大師開示:禮佛修行,在於內心而不在於形式,居家修行也一樣
    你要明白,這教書育人比修行重要萬倍還不止,甚至比老衲的什麼文鈔作用勝過萬倍,故此老衲勸你不要想到修行。」諸希賢惶恐領命,還是懇求皈依。大師猶豫再三,只得勉強同意並要求她一邊堅持教書,一邊早晚念佛,賜名「慧心」。
  • 放棄只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
    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所做到的只是放棄,放棄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什麼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如果不能感到輕鬆,心裡還是沉甸甸的就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放下是面對那個自己曾經魂牽夢繞的人時,心裡沒有了起伏不定,在面對曾經讓自己耿耿於懷的事情時,內心變得平靜,坦然處之。真正的放下不是不去聯繫,不是不去思考,而是面對曾經的人和事已經不動心。
  • 勘破傳統修行的迷思,走入現代修行的心路
    現代修行與傳統修行不同之處在於:現代修行不再「直指性命」,換言之,傳統修行的意識型態是「拚死求悟」,希望用最精進、最勇猛的修持直搗黃龍、勘破生死,所以修行者往往得離開紅塵;現代修行卻主張俗世生活的必要性,對生活的食衣住行、性愛、生子、就業、養生都不刻意排斥,原因並非「什麼都要」的討便宜,而是有更深刻的理由。
  • 修行悟道 修行必須得吃素嗎?
    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是否素食,而是齋心,修心才是修道的關鍵。此話一出,讓我茅塞頓開。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修行人,有學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奉耶教的,還有很多其他宗教。其實,無論哪個宗教,只要能認真修行並堅持下去,必定能成就正果。
  • 【修行】一位「驅魔人」為你講述什麼是真正的修行,可能會顛覆你對修行的理解!
    何為「修行」?真正的「修行」就是:你想修「出世間法」你的菩提心一發就會感動靈界,靈界一應立馬就會有魔障來磨你,這些魔障是被你所發的菩提心感召而來的。這些魔障會想盡辦法折磨你的身心,讓你諸事不順、煩惱加劇、身體不適等。你菩提心一發神佛能感知到,魔一樣能感知到。
  • 仁雅:修行,從恭敬開始
    因為皈依不僅是學佛的開始,也貫穿著整個修行,所以我很重視自己的定課。但在修習過程中,自己會昏沉散亂,妄念紛飛。我對此很苦惱:究竟哪裡出了問題?學到皈依後的學處,對我啟發很大。尤其是奉行學處,法義講到「敬佛、敬法、敬僧」,也舉了好幾個例子。例如阿底峽尊者對做工稍次的佛像頂禮,井拿瓦尊者遇到佛經就起立合掌。我想,這些高僧大德已有很高的成就,為什麼在行為上依然那麼虔誠、恭敬呢?
  • 「小我」是修行的最大障礙!
    有沒有想過,你想像中的那個修行人的標準才是你最大的修行障礙。你想像中的那個愛的樣子才是你最大的修行障礙。你好不容易從世俗的「模樣」裡面走出來了,現在又要開始扮演「修行人」的「模樣」。修行人的「模樣」是更大的壓抑和陷阱,你認為我都修行了,所以我不能表現出內在小我的想法,我不能想,我不敢想,因為我修行了。
  • 靈性 | 「小我」,是修行最大的障礙!
    有沒有想過,你想像中的那個修行人的標準才是你最大的修行障礙。你想像中的那個愛的樣子才是你最大的修行障礙。你好不容易從世俗的「模樣」裡面走出來了,現在又要開始扮演「修行人」的「模樣」。修行人的「模樣」是更大的壓抑和陷阱,你認為我都修行了,所以我不能表現出內在小我的想法,我不能想,我不敢想,因為我修行了。
  • 為什麼說末法時期適合在家修行?
    聽眾:都說末法時期適合在家修行,但是弟子還是發願,今生只要因緣成熟的話還是會在師父的道場出家
  • 阿迪亞香提|真正的修行--放下操控
    真正的修行無關技巧的掌握,它是對控制的一种放下。所有其他的東西,實際上都是某種形式的專注而已。
  • 【蔣揚仁欽仁波切】人生處處是修行
    >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為的是我們所愛的家人;其實真正愛一個人,不是給他多少財富,而是給他快樂的保證──佛陀的教法,就是這個保證。有人問我:要如何同時兼顧工作與修行呢?言下之意,這兩者是衝突的。提到修行,一般人馬上聯想到的是念經拜懺,不然就是打坐閉關。這是一般人對修行的刻板印象,認為修行要有一定的場所,或是要有很多的時間,所以導致有個錯誤認知: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回到家中已疲憊不堪,在沒時間又沒場所的情況下,修行成了「以後再說」的事情。
  • 塵緣,要麼修行,要麼看淡
    塵緣是人生與歲月的一場場執手,也是生命在裡程裡的一種修行。是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驚豔,是一曲離歌終是散的清淡。驚豔,是塵緣的境界;清淡,是塵緣的唯美。塵緣是百年一夢的道場,我們在有限的紅塵裡修行。相遇是緣,相守是緣。離別是緣,放棄是緣。緣來緣去,緣盡緣散,方懂生命的真見。生命貴在相知,人生重在相守。相知是人生的維妙,相守是塵緣的盛放。塵緣是生命裡璀璨的花靡,無論燦若煙霞還是浮動暗香,都是生命必在的形式。
  • 真修行從來都是不著痕跡
    修行人,一個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號,似乎距離我們特別遙遠,有時又近若咫尺。不少人以為,修行是關乎宗教的,於是一想到修行,腦海中便會出現一個場景:手持黃卷誦經禮懺,在古剎鐘聲中焚香跪拜叩首……因為世俗的生活太複雜、太累,所以有人選擇出家。
  • 金庸: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念經和修行 ,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何嘗不是在修行呢?保定帝段正明後來出家天龍寺,禪位於其弟段正淳,專心於佛學修行。這些事實足以說明大理國崇尚佛學之風甚濃! 金庸寫故事從大理及天龍寺寫起,其中必有深意。天龍八部的名字本身就是佛家用語。人生在世,就像天龍八部裡面的人物一樣,每個人都在「念經」,每個人都在「修行」,念經其實可以理解為在做事情,都在品味人生,只是念經修行的具體形式和目的不一樣而已。有的人念的是慈善之心,有的人念的是邪惡,有的人走了彎路,有的人一直無法達到彼岸。
  • 適合修行的八字特點
    古時候修行者多為僧道,現今喜歡神秘文化,喜歡周易或在家修行也是修行人,這些在八字命理中是有信息說明的。看看什麼樣的八字利修行。       古籍《喜忌篇》云:「柱中官星太旺,天元贏弱之名;日幹旺甚無依,若不為僧即為道」是也。命書《明通賦》曰:「日幹太旺無依,若不為僧,固宜為道;天元贏弱無輔,若不為技,則當為巫」。從古命理書籍的觀念來看,和尚命、尼姑命或者道士命,都是有理可依的。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01何為修行?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仙堂的一般外在形式
    仙堂的形式取絕於兩點,一是仙緣屬哪一種,保家,出馬,出道,緣份不同形式自然是不同的!第二點是習俗不同堂口形式也自然不同!保家仙是一種善緣的存在,如果你留心一下周圍,好多人家庭事業順利,人也健康多福,其背後都離不開保家仙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