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獸按:內地版《踏上心靈幽徑》相比臺灣版,少了五篇文章。如下:
推薦序一 如實知如實見/鄭振煌
推薦序二 靈性:體驗生命中偉大的樂章/趙可式
推薦序三 勘破傳統修行的迷思,走入現代修行的心路/餘德慧
附錄 內觀禪修老師的倫理準則
譯後記 生命、心靈與文字共舞之旅/釋自鼐
本人對照兩個版本,書錄這五篇文章分享給諸位心靈自由的書友。
勘破傳統修行的迷思,走入現代修行的心路|餘德慧
首先觸動我為本書寫序的念頭有兩個來源,一是杏林心靈診所陳俊欽醫師在一篇文章談到「宗教與心理治療永遠脫鉤」的普遍趨勢,而本書在序曲便開宗明義提出「心理衛生專業需要整合靈性」。以前者的觀點來說,宗教本身就含有「自身絕對」的神聖信念,而坊間的心理治療則在一切皆為相對的情況,拒絕將宗教的「自身絕對」納入紅塵生態,使得宗教的「自身絕對」也被俗世相對化,而成為「信者恆信」的信心療法的一部分。
當然,蘊含社會意識的心理治療專業能夠從聖賢業自行脫鉤,不再綁手綁腳,也毋需將聖賢角色往身上攬,確實有其現實的必要;但本書作者認為「精神病患往往會體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那就如同禪修者面對自己的貪婪、無價值感、憤怒、妄想和浮誇」,因此精神病患不應只是藥物的受控者,還需要靈修。此處靈修並不等於宗教修行,卻具有宗教修行的內涵。
雖然這兩個觀點對宗教採取不同的立場,結論卻沒有太大的差別。陳醫師主張「精神疾病的生態觀」,認為許多疾病涉及其周遭親密他人之間的聯結關係,不能只是從個體的病理矯治觀點妄下幹預;本書作者則將「內觀」領入心理治療過程,進行深度自我修煉,也希望擺脫目前主流的藥物控制。
從這個論點出發,我們的修行生活可以有兩層,一層是把肉體放在萬丈紅塵裡,吃喝玩樂與營生,一層放在靈性領域,讓身心安頓。這兩層能像五花肉般混合,不完全相容,也不全然互斥,而是透過相互的對照獲得自我修煉的資質,這一點與傳統修行大相逕庭。傳統修行主張棄俗求聖,只要純淨地安住在靈性層次,而與本書的做法有所差異:傑克.康菲爾德在緬甸叢林修行五年,返回美國結婚生子、攻讀學位,將俗世的心理治療加入靈性的元素,而產生一種新興的現代生活修煉。
我們如何理解這種新興的生活修煉?本書並未提供清楚的答案,但從近年來此股新興生活修煉的趨勢來看,可以從三層的運動循環來了解。現代修行與傳統修行不同之處在於:現代修行不再「直指性命」,換言之,傳統修行的意識型態是「拚死求悟」,希望用最精進、最勇猛的修持直搗黃龍、勘破生死,所以修行者往往得離開紅塵;現代修行卻主張俗世生活的必要性,對生活的食衣住行、性愛、生子、就業、養生都不刻意排斥,原因並非「什麼都要」的討便宜,而是有更深刻的理由。其主要論點有二:
第一,現代修行沒有專一教門的神學論,也沒有明確的教門教義,即使作者修的是阿姜查的南傳佛教,這位現代修行人並不擷取其傳統形式,而只保留其內涵(觀處),這種「毀形取質」的做法已蔚為現代修行的共識;
第二,這個理由比前一個更重要、也更深入,就是將「學習犯錯」當作功課,「清醒地學習犯錯的藝術,引導它們成為心的轉化力量」(本書第六章),這與傳統修行戰戰兢兢地避免犯錯、遵守戒律,完全基於不同的預設立場。傳統修行主張純潔、無垢、無欲,不沾貪、瞋、痴,並避之如蛇蠍;萬一不慎沾染,則自責萬狀,彷彿墜入無間地獄,甚至視之為沉淪。因之,傳統修行視俗世需求為賤斥之物;現代修行則以俗世的生發為對體的力量,透過相互較勁的力道生出修煉的精神力量。俗世的諸般作為是修行者的動力來源,如「懶惰和昏沉是正午之魔,每天午餐之後來報到,我們才有修行的必要。」換言之,現代修行將困境當作修行的滋養品,這不是浪漫的思維,而是所謂「真正的力道」的生發。
現代修行受尼採哲學的影響,講究「真正的力道」來自逆境的阻抗,也就是「反力」的作用;不僅如此,有些修行主張進一步藉助黑暗的力量,如拉岡(Jacques Lacan)精神分析裡的顛峰欲物、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的負性(negativity)作用。現代修行接受苦難的折磨,並在其中轉識成智。這並非苦行,而是苦中行。苦行意識是自己去找苦頭來磨練自己,算是模擬訓練,而非實戰;「苦中行」卻是真正的苦集滅道的運作循環,苦難是動態的過程,它帶來的苦痛必須進入實修,這與一般僅動腦想像的修煉完全不同。苦痛的實修不再仰賴書本或教條,甚至也非任何冥想或想像的修煉,而是隨著苦痛的進程進入「真實本心」的運動,這才是實修。因此,走入黑暗是實修,而端坐禪室卻不見得是修行!
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來闡釋這點,令我頗為欣賞。他舉耶喜喇嘛在加護病房被藥物擊垮的臨終感受,「我的心靈像反對神的異教徒,我的話語如狂吠的老瘋狗」,唯其領悟到必須沉靜以對,才逐漸獲得安寧;鈴木大拙臨終前亦言,臨死的痛苦掙扎不是問題,修行人毋需羞恥。這與傳言的「臨終示瑞」的莊嚴法相完全相反,卻是道地的修行。
修行可以如此令人動容,並不是因為修行者每天坐禪守戒,而是修行者的心能讓他自由地做任何事,而且充滿靈性的真實。在本書第十三章提到瑜伽行者維瑪拉.沙卡爾,她曾隨克裡希納穆提修行,成為瑜伽師,但不久後又回到農村服務。她並不在乎自己是否以瑜伽師的身分修行,而是「當我看到農民沒東西吃而挨餓,沒有乾淨的飲水而生病,我怎能不停下來回應這苦難呢?」相對於這種令人動容的修行,則是徒具修行形式的「假靈性」:假借靈性逃避自己的弱點,或者沉溺於某種境界,無視眾生之苦。
若要破除假修行,我們只消從日常生活中反省哪些部分缺乏慈悲喜舍,我們甚至可以從性愛中體驗慈悲、從營生賺錢中體驗喜舍、從最庸俗的工作裡察覺神聖,而不是事先分類哪些行為是修行,哪些不是。誠如前述,現代修行為俗聖兩者所纏繞,我們可以「無我」,也可以「有我」,兩者表面矛盾,卻都必須真實地實現,人才能覺悟。
傳統修行過度強調「無我」而陷入空虛的概念,所謂「無我」的本質其實是諸種我的流轉,亦即各種的我不斷蛻變,我只處在蛻變的自由裡,我如潮汐般無常,這裡既有我、也沒有我,我只是「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來來去去,我的真如就如此般望盡千帆;是夢也行,是暮靄也好,是朝露也罷,是呼吸之間亦可。只有不以任何方式執著,或者如大圓滿(Dzogchen)教法的理論,讓本然之心安住在閒散的狀態下,就是修行的功夫。
本書在區別修行的真相與假相方面有相當獨到之處。傳統修行矇混了許多似是而非的假修行,例如在喜舍方面,許多慷慨解囊的心思卻是自私自利,人們常送出去一些,然後冀望收回來另一些,表面上喜舍,骨子裡卻巴望別人的互報;表面上「眾生平等」,其實卻對他人缺乏關注的興趣;表面慈悲,實則濫情;表面隱居修行,實則放任自己的孤僻;表面普渡眾生,實則沽名釣譽。幾乎所有表面上看似修行的形式都可能是假相。
作者清楚地區辨修行的真相與假相,其中一項頗值得玩味,即他主張「健康的自我」是修行的基礎。他認為如果沒有「健康的自我」為前提,就無法辨識所有的假修行,造成假修行的矯情、做作、浮誇、虛偽都會拗成修行的「特徵」。因此,他採取有限的慈悲觀,而非濫情的施捨。如此一來,他才能區辨慈悲與憐憫,前者內心溫柔,卻能堅定地對過分的事端說「不」;後者內心激動,無法說「不」,以致事端惡化。
這是一本好書,若讀者因為誤解修行而對修行有所忌憚,本書可以幫你解套;若讀者曾被傳統修行捆綁得喘不過氣,本書可以讓你舒緩身心。順著全書讀下來,會讓人感到現代人能修行其實是最幸福的事,比起醫學上建議的「心理衛生」習慣或通俗的「心理健康之道」,其高明不知凡幾。當我們靜下來,內心通透,比起那紅塵裡的吃喝玩樂,可以想哭,可以想笑,充滿了自由。
(本文作者為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2012年7月23日,17:03書錄完畢,野獸愛智慧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