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破傳統修行的迷思,走入現代修行的心路

2021-02-09 心靈自由

野獸按:內地版《踏上心靈幽徑》相比臺灣版,少了五篇文章。如下:


推薦序一 如實知如實見/鄭振煌
推薦序二 靈性:體驗生命中偉大的樂章/趙可式
推薦序三 勘破傳統修行的迷思,走入現代修行的心路/餘德慧
附錄 內觀禪修老師的倫理準則
譯後記 生命、心靈與文字共舞之旅/釋自鼐

本人對照兩個版本,書錄這五篇文章分享給諸位心靈自由的書友。

勘破傳統修行的迷思,走入現代修行的心路|餘德慧

首先觸動我為本書寫序的念頭有兩個來源,一是杏林心靈診所陳俊欽醫師在一篇文章談到「宗教與心理治療永遠脫鉤」的普遍趨勢,而本書在序曲便開宗明義提出「心理衛生專業需要整合靈性」。以前者的觀點來說,宗教本身就含有「自身絕對」的神聖信念,而坊間的心理治療則在一切皆為相對的情況,拒絕將宗教的「自身絕對」納入紅塵生態,使得宗教的「自身絕對」也被俗世相對化,而成為「信者恆信」的信心療法的一部分。

當然,蘊含社會意識的心理治療專業能夠從聖賢業自行脫鉤,不再綁手綁腳,也毋需將聖賢角色往身上攬,確實有其現實的必要;但本書作者認為「精神病患往往會體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那就如同禪修者面對自己的貪婪、無價值感、憤怒、妄想和浮誇」,因此精神病患不應只是藥物的受控者,還需要靈修。此處靈修並不等於宗教修行,卻具有宗教修行的內涵。

雖然這兩個觀點對宗教採取不同的立場,結論卻沒有太大的差別。陳醫師主張「精神疾病的生態觀」,認為許多疾病涉及其周遭親密他人之間的聯結關係,不能只是從個體的病理矯治觀點妄下幹預;本書作者則將「內觀」領入心理治療過程,進行深度自我修煉,也希望擺脫目前主流的藥物控制。

從這個論點出發,我們的修行生活可以有兩層,一層是把肉體放在萬丈紅塵裡,吃喝玩樂與營生,一層放在靈性領域,讓身心安頓。這兩層能像五花肉般混合,不完全相容,也不全然互斥,而是透過相互的對照獲得自我修煉的資質,這一點與傳統修行大相逕庭。傳統修行主張棄俗求聖,只要純淨地安住在靈性層次,而與本書的做法有所差異:傑克.康菲爾德在緬甸叢林修行五年,返回美國結婚生子、攻讀學位,將俗世的心理治療加入靈性的元素,而產生一種新興的現代生活修煉。

我們如何理解這種新興的生活修煉?本書並未提供清楚的答案,但從近年來此股新興生活修煉的趨勢來看,可以從三層的運動循環來了解。現代修行與傳統修行不同之處在於:現代修行不再「直指性命」,換言之,傳統修行的意識型態是「拚死求悟」,希望用最精進、最勇猛的修持直搗黃龍、勘破生死,所以修行者往往得離開紅塵;現代修行卻主張俗世生活的必要性,對生活的食衣住行、性愛、生子、就業、養生都不刻意排斥,原因並非「什麼都要」的討便宜,而是有更深刻的理由。其主要論點有二:

第一,現代修行沒有專一教門的神學論,也沒有明確的教門教義,即使作者修的是阿姜查的南傳佛教,這位現代修行人並不擷取其傳統形式,而只保留其內涵(觀處),這種「毀形取質」的做法已蔚為現代修行的共識;

第二,這個理由比前一個更重要、也更深入,就是將「學習犯錯」當作功課,「清醒地學習犯錯的藝術,引導它們成為心的轉化力量」(本書第六章),這與傳統修行戰戰兢兢地避免犯錯、遵守戒律,完全基於不同的預設立場。傳統修行主張純潔、無垢、無欲,不沾貪、瞋、痴,並避之如蛇蠍;萬一不慎沾染,則自責萬狀,彷彿墜入無間地獄,甚至視之為沉淪。因之,傳統修行視俗世需求為賤斥之物;現代修行則以俗世的生發為對體的力量,透過相互較勁的力道生出修煉的精神力量。俗世的諸般作為是修行者的動力來源,如「懶惰和昏沉是正午之魔,每天午餐之後來報到,我們才有修行的必要。」換言之,現代修行將困境當作修行的滋養品,這不是浪漫的思維,而是所謂「真正的力道」的生發。

現代修行受尼採哲學的影響,講究「真正的力道」來自逆境的阻抗,也就是「反力」的作用;不僅如此,有些修行主張進一步藉助黑暗的力量,如拉岡(Jacques Lacan)精神分析裡的顛峰欲物、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的負性(negativity)作用。現代修行接受苦難的折磨,並在其中轉識成智。這並非苦行,而是苦中行。苦行意識是自己去找苦頭來磨練自己,算是模擬訓練,而非實戰;「苦中行」卻是真正的苦集滅道的運作循環,苦難是動態的過程,它帶來的苦痛必須進入實修,這與一般僅動腦想像的修煉完全不同。苦痛的實修不再仰賴書本或教條,甚至也非任何冥想或想像的修煉,而是隨著苦痛的進程進入「真實本心」的運動,這才是實修。因此,走入黑暗是實修,而端坐禪室卻不見得是修行!

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來闡釋這點,令我頗為欣賞。他舉耶喜喇嘛在加護病房被藥物擊垮的臨終感受,「我的心靈像反對神的異教徒,我的話語如狂吠的老瘋狗」,唯其領悟到必須沉靜以對,才逐漸獲得安寧;鈴木大拙臨終前亦言,臨死的痛苦掙扎不是問題,修行人毋需羞恥。這與傳言的「臨終示瑞」的莊嚴法相完全相反,卻是道地的修行。

修行可以如此令人動容,並不是因為修行者每天坐禪守戒,而是修行者的心能讓他自由地做任何事,而且充滿靈性的真實。在本書第十三章提到瑜伽行者維瑪拉.沙卡爾,她曾隨克裡希納穆提修行,成為瑜伽師,但不久後又回到農村服務。她並不在乎自己是否以瑜伽師的身分修行,而是「當我看到農民沒東西吃而挨餓,沒有乾淨的飲水而生病,我怎能不停下來回應這苦難呢?」相對於這種令人動容的修行,則是徒具修行形式的「假靈性」:假借靈性逃避自己的弱點,或者沉溺於某種境界,無視眾生之苦。

若要破除假修行,我們只消從日常生活中反省哪些部分缺乏慈悲喜舍,我們甚至可以從性愛中體驗慈悲、從營生賺錢中體驗喜舍、從最庸俗的工作裡察覺神聖,而不是事先分類哪些行為是修行,哪些不是。誠如前述,現代修行為俗聖兩者所纏繞,我們可以「無我」,也可以「有我」,兩者表面矛盾,卻都必須真實地實現,人才能覺悟。

傳統修行過度強調「無我」而陷入空虛的概念,所謂「無我」的本質其實是諸種我的流轉,亦即各種的我不斷蛻變,我只處在蛻變的自由裡,我如潮汐般無常,這裡既有我、也沒有我,我只是「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來來去去,我的真如就如此般望盡千帆;是夢也行,是暮靄也好,是朝露也罷,是呼吸之間亦可。只有不以任何方式執著,或者如大圓滿(Dzogchen)教法的理論,讓本然之心安住在閒散的狀態下,就是修行的功夫。

本書在區別修行的真相與假相方面有相當獨到之處。傳統修行矇混了許多似是而非的假修行,例如在喜舍方面,許多慷慨解囊的心思卻是自私自利,人們常送出去一些,然後冀望收回來另一些,表面上喜舍,骨子裡卻巴望別人的互報;表面上「眾生平等」,其實卻對他人缺乏關注的興趣;表面慈悲,實則濫情;表面隱居修行,實則放任自己的孤僻;表面普渡眾生,實則沽名釣譽。幾乎所有表面上看似修行的形式都可能是假相。

作者清楚地區辨修行的真相與假相,其中一項頗值得玩味,即他主張「健康的自我」是修行的基礎。他認為如果沒有「健康的自我」為前提,就無法辨識所有的假修行,造成假修行的矯情、做作、浮誇、虛偽都會拗成修行的「特徵」。因此,他採取有限的慈悲觀,而非濫情的施捨。如此一來,他才能區辨慈悲與憐憫,前者內心溫柔,卻能堅定地對過分的事端說「不」;後者內心激動,無法說「不」,以致事端惡化。

這是一本好書,若讀者因為誤解修行而對修行有所忌憚,本書可以幫你解套;若讀者曾被傳統修行捆綁得喘不過氣,本書可以讓你舒緩身心。順著全書讀下來,會讓人感到現代人能修行其實是最幸福的事,比起醫學上建議的「心理衛生」習慣或通俗的「心理健康之道」,其高明不知凡幾。當我們靜下來,內心通透,比起那紅塵裡的吃喝玩樂,可以想哭,可以想笑,充滿了自由。

(本文作者為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2012年7月23日,17:03書錄完畢,野獸愛智慧居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修行】破除色慾的幻境——阿姜譚的修行心路
    在巴蓬寺度過短暫的三年後,阿姜譚先後前往Wat Fakram和Wat Marp Jan兩所寺院,在兩地共修行9年。隨後於1990年獨自前往Wat Boonyawad修行,1992年,經信眾提議並供養,阿姜譚開始在此地建寺。寺院道風嚴肅,專注修行,生活以禪修和經行等修行內容為重心。每年僅舉辦一次法會,以慶祝佛陀的誕辰——衛塞節。
  • 【修行】一位「驅魔人」為你講述什麼是真正的修行,可能會顛覆你對修行的理解!
    我想跟大家說個道理,這個道理是說給修行人聽的,對修行人的破迷及提升境界一定很有幫助。我是一位「驅魔師」,專門從事清理擾亂人間的各種妖魔鬼怪。二十年來驅魔無數,也從中知道了很多不為人知的靈界真相。所以說發菩提心立志修行的人是最可貴的,非大智大勇大舍之人不可。可現在社會上,那些邪師和不明真相的人為了所謂的功德,以「普度眾生」為名宣傳鼓動大家都來入教修行,美其名曰「修今生、修來世」;「只要入教修行就會今生得福、來世上天堂」……導致了多少人身受魔障的折磨一生不得解脫。行善不等於修行,修行也不僅僅是行善。這是兩碼事。
  • 修行、就要向自己的內心深處走去
    首先你得是個修行的人,你得是一個修行過程當中不斷精進努力增上修持的行者,你才能夠起到真正的弘法和普度眾生的作用。弘法,這種事只有修行的人可以做,凡夫是做不了的。為什麼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我們所體驗到的這個世界,它並不是真實的實有的。
  • 環宇拜願的心路歷程與修行體悟(音文版)
    他說了兩個方面的題目,一個叫心路歷程,一個叫修行的體會。這兩個方面其實可講的東西很多,特別是修行體會這一塊兒。我先圍繞這兩個問題,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這個心路歷程,從學佛的角度說,就好比一件事情的緣起。環宇拜願這件事是怎麼起來的呢?這個事情,也是說來話長。我是50多歲往60跑的人了,是八四級的大學生,六六年出生。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01何為修行?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 靜坐冥想:念好自己的經,在自己的世界修行
    念好自己的經,在自己的世界修行。各人有本難念的經,但還是要用心去念,還是要自己去詮釋和註解。因為,日子是你的,生活是你的。人生活在世上,就離開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避免不了各種的財色名利牽絆。所有這些,只有自己在靜坐冥想中,在那個屬於你的時空,去求解,去透視,去勘破,去了悟,都在自己的那本經上。「衣食住行有妙用,卷舒自在任白雲;自性空中現光明,逍遙乾坤一閒人;心地清淨方為道,來去無礙波自平」。這是成都文殊院《智慧禪曲》中的詞句,一直縈繞在那裡,細細體味,般若味重重,更是日常生活中修行的真經。
  • 佛教:修行佛法的你,真的清楚在家與出家的異同在哪嗎?
    一說到修行佛法,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些在寺廟裡面專職修行的出家和尚,而很少會想到那些在家修行佛法的居士,的確,作為直接承繼佛法的「佛法僧」三寶之一,僧寶因為其獨具一格的形象特色而深入人心。,然後才能決定自己的修行方式。
  • 修行錄影
    一直至中學,遇上兩個同學,彼具善根,經常一起討論宇宙、人生、社會及修行問題(當時中國大陸還沒有出版宗教書籍,特別是我們家鄉,當時連一個修行道場都沒有。寺院早毀,且在山區)。因我們所談與常人不同,同學們聽不懂,就給我們取了「三怪」之稱。一九八五年因商量準備去深山野林修行,故練習各種適應野外生存的能力,學習識別野草野菜。
  • 形式、修行與唯心論
    一般講形式是內涵的展現,大部分的佛教徒皆能接受,因為這很符合較傳統的佛教思想。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人內心中不愉快或愉快時,臉上自然就會有不悅或歡愉的表情。但當我們反過來又說內涵是形式所界定時,許多人就覺得矛盾,覺得不合理。但事實上佛教中緣起觀的看法及思想正是如此。事實上無論是「業果律」或業報思想,均是建築在內涵由形式所界定的前提上的。
  • 《修行教言》(中)
    我說《大圓滿前行》裡面的意思是針對上等修行人來講的,而你們還是可以當中等修行人和下等修行人。不然大家好像會特別失望一樣。因為《大圓滿前行》裡面有幾種比喻,世間法和出世間永遠都是不能相容的。「我們現在也不可能捨棄所有世間的單位、家庭、工作,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不算修行人?」我說:是「否定低劣」前面加上否定詞,實際上你們也是修行人。但是你們不是上等修行人。
  • 妙印法師:修行,不是一生一世,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
    走入社會,競爭激烈,急功近利思想嚴重。好似物質和精神上的汙垢,是多年的沉積。看到別人見性的故事,就認為見性特別容易,認為頓悟就是那一瞬間!其實沒有多年修行,沒有漸悟的過程,頓悟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那也是兩個極端。所以我放棄過去,從最基本做起,隨大師修行。
  • 成功人生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三部曲
    其實成功的人生離不開自我的修行。由史而來但凡成就偉業的成功人士都是有著一定程度的修行境界,他們的事業成就都是他們的修行之道的衍生品;絕不是靠損害身心、勞心勞肺的術所能成就的。所謂大成成於道,小成成於術,包括養生也是如此。修行其實沒你想的那麼深奧難懂,所謂大道至簡,世間最深奧的往往就是最簡易的。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那當如何修行?真要修行,就要踏踏實實做事,本本份份做人。人自從曉事就知痛苦,時時不離,片刻不棄,乃至神魂顛倒,左右迷離。哀聲切切,念念不寧。當受者,往往以逃遁痛苦為解脫,或以奮鬥進取為超然。夢幻游離,妄想牽纏神識暗昧,不明所以如何是真解脫?眾生莫若一是!願真解脫否?若願真解脫,有一妙法乃是接受痛苦!坦然接受了痛苦,那痛苦再不是痛苦!
  • 修行悟道 修行必須得吃素嗎?
    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是否素食,而是齋心,修心才是修道的關鍵。此話一出,讓我茅塞頓開。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修行人,有學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奉耶教的,還有很多其他宗教。其實,無論哪個宗教,只要能認真修行並堅持下去,必定能成就正果。
  • 佛教所說的修行要先從破我執開始
    佛教以開悟,尋找自性,找到真我為修行目的,找到這個真我,其實就是找到了如如不動的本性,即心即佛。十字街頭好修行,現在好多修行人沒有條件脫離家庭,還要在工作之餘學佛。如何在幹擾中不受幹擾,並且找到那個不受幹擾的是誰,這就是功夫,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 對此生起穩固定解,修行的基礎才算打好了.
    現在學佛的團體中,表面上皈依、出家的形象修行人相當多,但實際上,從心坎深處看破世間的卻寥寥無幾。所謂「看破」,是指對世間一切美好毫不希求,而並不是因受精神挫折,見到外境許多醜陋,進而開始厭棄世間。只有真正看清了六道皆苦的本性,並對此生起穩固定解,修行的基礎才算打好了。
  • 真修行從來都是不著痕跡
    修行人,一個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號,似乎距離我們特別遙遠,有時又近若咫尺。不少人以為,修行是關乎宗教的,於是一想到修行,腦海中便會出現一個場景:手持黃卷誦經禮懺,在古剎鐘聲中焚香跪拜叩首……因為世俗的生活太複雜、太累,所以有人選擇出家。
  • 不可思議錄——修行人切忌沉迷幻境走火入魔
    作者----郭和卿(1907-1986),系現代著名學者,藏學家,翻譯家,師從昂旺朗嘉、充格西等高僧。此文出自其所著《不可思議錄》章甫是我(郭和卿)童年的同學,我到康藏學習經商時,他也放棄讀書,奔赴重慶進入藥行當學徒。後來,重慶那邊調他到康藏當店員。
  • 從清明開始,為自己積福修行!
    從清明開始,為自己積福修行!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清明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與墓祭的好時節。盞消災燈(消災滅障,日無險事,所做吉利)◎ 35盞逢兇化吉燈(逢兇化吉、遇難呈祥、福祿殊勝)◎ 42盞滅罪燈(為生者滅罪祈福,為亡者引路離苦)◎ 49盞無上圓滿燈(七七四十九,一切皆可圓滿成就)◎ 108盞百願長明燈(點起108盞光明燈,以破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