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1年1月2日,應北大校友白乂民師弟之約,在一個學佛群舉辦講座。事後整理錄音與大眾分享,有說「如醍醐灌頂」、「深受教益」者。唯錄音近兩小時,難以一次聽完。感恩張仕敏師兄,幫助整理為文字。值此辛丑年正月初九日,謹以此語音+文字版講座供養大家。
主持人:
聶師兄,你就正式開始吧。
小東老師:
好的,好的。大家晚上好,我們國內現在的時間,是晚上八點。我目前在巴西的一個城市,叫做卡斯卡維爾,現在是早晨的九點鐘,跟國內有11個小時的時差。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接受白乂(yì)民師兄的邀請,到這個地方來跟大家做一次分享。
這是2021年第一次分享。事實上也是環宇拜願上路三年以來的第一次分享。因為在這之前,曾經有過多次的機會,被邀請去跟大家聊一聊,分享一下,但是我都婉言拒絕了。我就跟大家說,要到2021年才會公開說這件事。
為什麼要到2021年再說呢?因為到2021年,環宇拜願就將滿1000公裡。我說的這個1000公裡,是指在路上三步一拜的距離。因為如果在一開始就去廣泛的跟大家去講,說我要做這件事情,那你還沒有做。因為這確實還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有很多的艱難險阻,甚至生命的危險。所以我就給自己立了這麼一個小規矩:要到2021年,將要滿1000公裡的時候,如果有機緣,就可以跟大家一塊兒來聊一聊。
所以啊,在去年年底的時候,白乂民師兄跟我提到這件事兒,我心裡還是為之一動,也說明咱們還是有緣分。
就環宇拜願這件事,跟大家來分享,我的感覺呢,是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有千言萬語,因為三年下來經歷了很多。我已經去了40個左右的國家和地區。目前的這個城市,是第284個城市。去過很多地方,在我們中國的長江大橋上拜過,在日本的海底隧道拜過,在美國洛杉磯海邊的沙灘上拜過,在挪威北極圈往北,還有350公裡的極光聖地特羅姆瑟拜過,那個地方很寒冷。也在格林蘭島拜過。最近在巴西首都,全程在墓地拜。經歷了很多事情,包括在玻利維亞被狗襲擊,腿上被咬得鮮血淋淋的。在一些伊斯蘭教國家受到阻擾,有人在路上撿泥塊砸我。類似的事情很多,經歷很豐富,所以說可說的東西很多。
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覺得好像沒有什麼可說的。因為確確實實在自己的內心,沒有什麼東西。所以白乂民師兄跟我講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也跟他說,要不就請大家提問題,大家想了解什麼,想討論什麼,就我所知道的,跟大家簡單說一點。
所以我今天坦率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準備。我們就這個元旦假期期間,有這麼一個因緣,大家在一起閒聊。想到哪說到哪,說到哪就哪兒了(liǎo)了。
我先簡單跟大家報告一點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跟白師兄說,然後我再根據大家的問題,做一些交流、分享和探討。
白師兄在講座之前幫我理了理,今天要講的內容大概是什麼。他說了兩個方面的題目,一個叫心路歷程,一個叫修行的體會。這兩個方面其實可講的東西很多,特別是修行體會這一塊兒。我先圍繞這兩個問題,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
這個心路歷程,從學佛的角度說,就好比一件事情的緣起。環宇拜願這件事是怎麼起來的呢?這個事情,也是說來話長。
我是50多歲往60跑的人了,是八四級的大學生,六六年出生。那麼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在上學的期間,多多少少還是讀過一些書。在讀書過程當中,難免就會思考,人們常說的人生幾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當然這三個大問題,是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概括。
我系統地讀過儒家、道家的書。但在開始的時候,對佛教沒有任何接觸。因為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在中學的時候,所受到的教育,就說宗教是一種封建迷信,是精神鴉片,所以對它唯恐避之而不及。儘管在家裡因為長輩的關係,有的時候也拿香跟著拜,但從內心來說,對它還是排斥的。
看了儒家和道家的書,接觸了他們的思想,確實很深刻,講得也觸動人心,但是在內心深處,總覺得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直到後來機緣成熟,在2001年,跟浙江光明禪寺的住持淨眺法師結緣,了解了佛教以後,可以說就一發不可收,慢慢就找到了這個感覺。
學佛的過程很漫長,經歷了很多,參訪過很多人,去過很多地方,我們今天都不講。那麼由於學佛,自己受益很大,漸漸的就有了,用我們佛教的話來說,一種「大願」的心,就去思考人類社會的未來。
正好我們趕上了風起雲湧的一個巨大變化的年代。特別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給生活、生產、工作,都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自己就去思考,新技術革命,已經、正在,而且還將繼續給我們帶來深刻的變化,那麼人類往哪裡去啊?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師兄,多多少少可能也想過這個問題。那麼我自己呢,經過十多年的修行,身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化之一,就是我已經基本不再用過去的那種邏輯性思考,而是把自己心靜下來,把自己空掉,從空靈當中去獲得一種感應。用莊子的話說,叫做「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那麼在打坐、入定中,會有很多東西,自己到腦袋裡來。
2012年,對於未來的這些觀照,基本上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我給這套體系起了一個名字,叫「圍爐」。後來專門寫了書,2017年在臺灣出版。但是2012年的時候,「圍爐「的整個體系就形成了。2013年1月,正好是八年之前,正式註冊了圍爐商標,著手來做一些事情。
我首先是在揚州,我的老家揚州,註冊了一個基金會,叫「圍爐教育基金會」。是2014年成立的,經過了一年多的籌備,想推動一些事情。但是,可能因緣不太成熟,推了一段時間以後,覺得跟我想像的差得比較遠。
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陷入了一種混沌,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所以又不斷的去入定,不斷的去感應。於是,一個想法就跑到我心裡來,說我應該去世界各地去拜願,去祈願這個目標得以實現。
當這個想法到我內心來的時候,我從這個相對來說比較定的狀態當中出來的時候,我自己是大吃一驚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件事太難了,我過去從來沒有想過,也是前無古人的事情。當然客觀上來說,古人沒有這種旅行的條件,不可能到世界各地去三步一拜。那麼現在,我們有了旅行的條件,可以到世界各地去走,但是三步一拜這種形式,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夠理解,更何況我現在基本上是一個人在路上,語言不通,文化衝突等等,這些方面的事情,需要自己一個人去面對。所以當這個想法到內心來的時候,我是很吃驚的,就覺得是不是感應錯誤。但是呢,在後來連續若干次,在定中感應的過程當中,這個信息非常的清晰而明確。我就知道了,這件事我該去做。
所以坦率跟大家講,環宇拜願不是我主觀上發了這個願,而是它自己到我內心來。來了以後,我一開始還不是很確定。但是經過了數次在定中去感應,知道這是我的使命,也就義無反顧地走上這條路。環宇拜願就是這麼來的。
環宇拜願有三個祈願的內容,分別是:祈願人民幸福與完善;祈願思想交流與融合;祈願人類社會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這三個內容是怎麼形成的?它的背景是什麼?這跟圍爐的思想體系,是密切相關的。
我們先說第一個,祈願人民幸福與完善。
這個祈願內容的形成,是有一個認識。這個認識就是:人類社會在整體上,已經走在了錯誤的道路上,我們已經迷失了應該追求的方向。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看起來在不斷的進步,每天都有各種各樣先進的、甚至被稱為黑科技的這些東西在出現,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但這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標。它可以是目標,但不是最根本的目標。
我們這個社會,對外部世界,在不斷的花力氣去改變它、改進它、改善它。我們有了越來越好的手機,有了越來越好的汽車,有了越來越好的環境,這些都很重要。但是有一條,如果人類自己沒有變得更好,外部的一切更好,都沒有意義。
那麼現在的情況是什麼?是外部環境、外部的世界,在看起來變得越來越好的同時,人類自己在某種意義上,不是在進步,而是在墮落。這就促使我們去思考一個問題,人類到底要追求什麼?
實際上我們要追求的東西,是一體兩面,相當於一張紙,有A面和B面一樣,一面叫做幸福,一面叫做自我完善,這才是我們人類所追求的根本目標。所謂民主也好、法治也好、科技也好、經濟也好、政治也好,所有這些東西,其實都只是手段。
當然手段和目的,是相對而言的,手段在另外一個範疇中,可以是一個目的。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人類最根本的那個目的,還是要歸到我們人類自身上面。就是說我們要追求幸福,還得追求自我完善。這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
敘利亞詩人紀伯倫有過一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用這句話來形容我們當今的人類社會,可能是比較貼切的。我們本來發展經濟、發展科技,是為了人類更加幸福和完善。但現在呢,我們把人類幸福和完善的根本目標給放棄、忘記掉了,把經濟和科技,把GDP等等這些東西,當作了發展的根本目標。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不是哪個國家的事兒。
這是第一個祈願內容,祈願人民幸福與完善。第二個,祈願思想交流與融合。
這個問題坦率說,就更加明顯。特別是在自媒體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話語權,但是我們看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信息五花八門,真假難辨。這裡有很多東西,包裹了話語技巧,叫「話術」,其實都是似是而非的。
這個問題,可以去講它幾個小時。今天簡單來說,我們這個社會,在思想認識領域,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碎片化與選擇性真實。
碎片化是什麼呢?就是說一個事物、一個道理,它被打成了無數個碎片,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每個盲人所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個碎片。
所謂選擇性真實,就是說他講的雖然也是對的,但只是選擇了一部分的對,不是一個整體。大家像盲人摸象一樣,各執一詞,都去相信,都去選擇那些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這個社會因此就陷入了分裂。
你看我們現在的微信群,比如我們大學群,有的時候為一些問題,坦率說已經不成體統了,斯文掃地了。但是如果靜下心來從旁邊去看,其實他心中早有定見,他心中早有傾向。而所謂的理由,你永遠都可以找得到。
《圍爐》有一個部分專門講,這個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理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不缺理由。一件事情成功了,你可以找到它成功的理由,一件事情失敗了,你可以找到失敗的理由。但是大家都是事後諸葛亮,詮釋性的東西永遠都是可以做的。這讓整個社會的思想,陷入了一種撕裂,陷入了一種對立。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社會的和諧,阻礙了這個社會的進步。
《圍爐》裡面討論過,西方講言論自由,這沒錯。但是,言論自由如果缺少了共識形成的機制,就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破壞。我們在書裡面打了一個比方,就是言論自由,好比自轉;社會共識,如同公轉。自轉和公轉,這兩者必須是統一的。如果說僅僅有了言論自由的自轉,沒有社會共識的公轉,這個社會是無法向前進的。我們現在看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就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我們不展開去說,今天點到為止。
我們祈願思想交流與融合,融合就是說,最後還是要有共識。交流是大家都可以去說,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最後還需要有整合,還需要把六個盲人所摸到的,關於大象的每一個部分,把它集合在一起。這個東西,幾千年來我們人類社會沒有形成這麼一個有效的機制。
第三個祈願是:祈願人類社會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換句話說,人類社會搞了幾千年,我們沒有找到,我們還沒有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歷史遠不像西方學者所說的那樣已經終結了,就是自由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那就是人類的最終模式,不是。如果是這樣,西方社會就不應該像今天這樣,出現這麼多的危機和問題。
孫中山先生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我們今天的人乃至我們的後人,還是要靜下心來,去研究它,去體悟它:人類社會到底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路。
祈願相關的內容,在《圍爐》這本書裡面有系統的論述。環宇拜願,就是希望這些東西最終能夠實現。拜願的這個目的,主要是在這兒。
《圍爐》更多的是講一種機制,不是具體的觀點。我們過去在思想領域,就直接奔著觀點去,這有問題。釋迦摩尼佛講:佛無定法可說。你講了一個固定的觀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定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時代在滾滾向前。很多結論,很多觀點,是需要不斷調整,不斷修正的。
但是,變化之中有不變的東西。如何把握那個不變的東西,來適應變化的社會與事物,這是我們需要的。《圍爐》雖然也講了一些觀點,但是它背後圍繞的東西,是我們要去把握的不變的機制。
好,環宇拜願的心路歷程,講緣起,就簡單跟大家介紹到這裡。
講修行體會,概括起來,叫「得無所得」。有體會,當然就是有所得。但得的是什麼呢?得的內容,都是關於「無所得」的。
前幾天有一個師兄跟我探討,問什麼叫無為?我們都無為了,這個社會怎麼去發展?
我說:無為不是「身無為」,無為本質上是「心無為」。也就是說,從身體的這個角度,我們該做的事情都在做,每天吃飯、做事與常人無異,但是我們的心,是不動的。
心無為不是說心裏面一點活動沒有,一點思想沒有,不是。
《六祖壇經》的一個公案,大家可能都知道了,有一個臥輪禪師,修行很有功夫,於是就做了一個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作麼長。意思是說,我臥輪禪師啊,經過多年的修行,已經有了一定的本事。我能把自己的思想、念頭完全斷掉。面對眼前的一切人、事和環境,我的心不起來的,不動的。所以我的這個覺悟,這個境界,比較厲害。
一般人覺得這確實是不錯啦,但是這個偈子到了六祖慧能大師那裡,他知道這個境界不行。這是死水一潭,死水不藏龍。因為佛教除了真空還有妙有。如果全部都是死的,妙有從哪裡去生?
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就又做了一個偈: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我慧能沒有你臥輪禪師那麼厲害的功夫,這個當然是借臥輪禪師的話來說,並不是說六祖慧能大師真的沒有功夫。事實上,六祖的功夫遠在臥輪禪師之上,這裡是借他那個話來說。最重要的是第二句話、第三句話,叫「不斷百思想」,而且是「對境心數起」。
很多人到這個地方,就看不明白,為什麼不斷百思想?我們凡夫也是不斷百思想,也是對境心數起,跟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那個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到底區別在哪裡呢?
我跟這個學佛的道友講,這個區別,有的時候很難說。但是我講一個方面,你可以去體會。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那個「不斷百思想「,和我們凡夫的這個「對境心數起」之間的區別,就是惠能大師那邊,他沒有動心氣。
什麼叫心氣?比如說我們發怒了有怒氣,喜悅了有喜氣,煩惱了有怨氣,這些都叫做氣。那這個氣是什麼呢?氣就好比池塘裡的水起了波浪。氣大波浪就大,氣小波浪就小。池塘裡面的水,在平靜的時候,不是說沒有作用,它可以把天上的藍天白雲,照得清清楚楚。相反,當池塘裡的水起波浪的時候,天上那些藍天白雲的形象,是扭曲了的。甚至當波浪比較大的情況下,藍天白雲的本來面目就看不見了。這個就是心氣。
再進一步來說,我們為什麼會動了這個心氣?打個簡單的比方,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心給端起來了,給提起來了。你的心如果不端著,不提著,你的心氣是不可能產生的。儘管有的時候,我們端著這個心,提著這個心,是下意識的,是習慣性的,是不知不覺的。什麼叫提著這個心?比如說在一些比較危險的情況下,心緊張得提到了嗓子眼兒,這就是把心給提起來了。
你不去提著那個心,就叫做自在,就讓它自己在那兒就可以了,我不去幹涉。所以無為是什麼?無為就是自在,彼此是相通的。無為也就是放下。自在、放下、無為,本質上是相通的,只不過用了不同的詞,去表達而已。
你如果能做到自在,能夠放下,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無為,當然就可以無所不為嘍。所以,古人講無為而無所不為;楞嚴經說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禪宗則說,即便掄刀上陣,亦得見性。
當然這個東西,不是說嘴上說說就可以做到,需要在實踐當中,去磨練心性,需要就路還家。
環宇拜願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但從個人修行這個角度來說,它也是讓我修無為的一個最佳的對鏡。如果不能夠修無為,這條路根本走不下去。修了無為,很多東西,就比較容易化解,比較容易過去。
好吧,白師兄,我就先跟大家分享這麼一點,不一定說的對,僅供大家參考。有什麼問題的話,我們再回答大家的問題。
聽眾A:
我能說話嗎?
主持人:
可以可以的。
聽眾A:
我想問一個問題哈,就是以前呢,我也讀過一些佛家的書,道家的書。到後來呢,還是弄不明白。他不如西方的這些科學,通過邏輯一下子讓你明白。到現在我也沒弄明白,這個柏拉圖有個理念論,他說世界的本質是理念的。這個東西呢,是不可證實的,也不可能證偽的。那麼佛家又說有一個究竟真實,我相信,開悟了的那些大德,他們能夠看到世界的本質,或者體悟到了世界的本質,或者他們在一瞬間能夠體驗到,他自己的生命和整個世界是融為一體的,時間對於他來說就是靜止的。但是西方哲學呢,把它作為一種神秘體驗來理解,我又很困惑。
我想問一下聶師兄什麼是究竟真實?就是佛家裡面講究竟真實,世界本質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人類所有的恐懼都來源於最根本的,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不知道死了以後會上哪裡去,如果知道死了以後會上哪裡去,我們就沒有恐懼了,對不對?我就想問一下,開悟的那些大德,能夠給我一點指導,謝謝。
小東老師:
好,這個師兄說的問題,也是個根本問題啊。你說人類一切恐懼的根源,是對於死亡的恐懼,這句話是對的。
《圍爐》這本書,我自認為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關於人類思維的不同維次,或者不同層次的總結。之所以說「總結」,是因為這些東西不是我發明的,而是古人都已經講過,只不過沒有把它進行歸納而已。如果我們把這個東西弄明白了,那麼佛教所講的東西,西方所講的東西,它們各自在什麼樣的層次上,就可以一目了然。
在環宇拜願的過程中,我住在老百姓家裡,跟當地人交流得比較多。當我講了「陰陽四象「這個思維的四個層次以後,他們還是普遍理解與接受的。
好,我們來說一說。這個思想認識,五花八門,紛紜複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即便是截然對立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它們也都自成體系,自圓其說的,那到底誰對呢?
我剛才講了,我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具體的觀點上,沒有看觀點背後的東西是什麼,沒有去看它的思維方法,沒有看它的思維在哪個層次。
我們現實的這個世界,是一個三維世界,它包含著一維和二維。一維是直線,二維是平面,三維是立體。不同的維次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其中之一,就是高維次世界的事情,對於低維次來說是難以理解,甚至是不可能的。
比如說有一個籃子,四邊有框,中間放了一個蘋果,這是三維世界的事情。如果投影在二維平面上,就是四周有一個圓圈,圓圈當中有個圓餅狀的叫蘋果。在二維的平面,要是從圓圈之外把裡面的蘋果拿出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管從哪個方向過來,都會被這個圓圈攔著。就像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樣,畫了一個圓圈,妖怪被擋住進不來。但是這個事情在三維世界,就太簡單了。因為籃子沒有蓋兒,你手伸過去,從籃子的上空,直接就把蘋果拿走了。三維世界的這個事情,投影在二維平面,就是突然出現一個手掌的形狀,然後五指一合攏,手掌和蘋果都消失了,但是外面那個圓圈沒有被打破。在二維平面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叫做「神通」。
高維次世界最簡單的事情,在低維次世界裡都叫神通。
人類的思想,也是有不同維次,或者通俗一點,是有不同層次的。這個層次,我們的古人在不同的場合,分別講到了四種,但是他們沒有把它放在一起講,沒有把他們之間的彼此關係講清楚,所以就讓我們聽起來迷糊了,聽起來覺得矛盾了。
這四個層次,用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概念「陰陽」來表述,叫「陰陽四象」。在具體表述的時候,用「彼此」的概念來替換,以照顧到西方文化的理解。彼此其實就是陰陽的另外一種表述。
第一個層次叫做「非此即彼」。
如果說中國現在是晚上,那就不是白天;說我現在在巴西,就沒有在中國;說這個手機是我的,就不是你的。這就叫做非此即彼,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非黑即白。
非此即彼是人類認識的起點,它不需要經過特殊的教育,任何一個正常人,都可以達到非此即彼的認識層次。
非此即彼的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導致對抗性的行為。你中國要是超越了我美國,你成了霸主,那我就失敗了。美國在非此即彼的思維上,就一定要千方百計地遏制中國。所以它是一種對抗性的思維,是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這麼一種思維。
第二個層次叫做「亦此亦彼」。
一張紙有A面也有B面。A面不是B面,B面不是A面,這個是」非此即彼」。但是A面不能離開B面而存在,反之亦然。在哲學上,叫做對立統一的辯證法。這就到了」亦此亦彼」的這個層次與境界。
」亦此亦彼」這個層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需要經過教育的。少部分人能夠悟到這個東西,但是絕大多數人需要老師講了這個哲學的道理,再去靜下心來觀察人與事,就會發現」亦此亦彼」是有道理的。
亦此亦彼的認識,它的好處是,知道除了競爭以外,還需要合作。因為你把紙的A面給捅破了,B面肯定也得破。我們是在一條船上,儘管有不同的利益。
坦率說,整個西方的文明層次,就到此為止了。我們不排除個別思想家的思想層次,突破了第二個維次。但是就整體來說,西方文明到此為止。西方在更多的時候還是第一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剛才這位師兄所說的,是邏輯的層次。你別看邏輯看起來很高大上,但大部分還是非此即彼的最低層次思維。
第三個層次叫做「即此即彼」。
「即此即彼」在宗教與科學上,其實都已經有大量的論述,只是沒有轉化成哲學思想。佛教的《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是「即此即彼」的境界。
科學成就方面一個最典型的代表,是「波粒二象性」理論。我們今天沒有時間去講,大家可以去搜索,波粒二象性講的是什麼。愛因斯坦就是因為證明了波粒二象性,提出「光電效應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實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好和壞的統一體。我們說水能載舟,又能覆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等等,講的都「即此即彼「。
舉個現實的例子,西方現在為什麼出了這麼多的問題?原因之一是他們把民主自由,放在了」非此即彼「這個層次去理解。你要麼是民主的,要麼就是不民主的;要麼是自由的,要麼就是專制、不自由的。但是他們不明白,從價值的角度來說,民主既是好東西,也是壞東西;自由既是好東西,也是壞東西,它本來就是一體的。不存在哪個東西絕對就是好,哪個東西就是絕對不好。他也不懂得,因為即此即彼,我們在實踐當中運用的時候,需要去把握好度。西方所以出問題,是因為民主自由這些東西,被搞過頭了,失去了平衡。他們把價值絕對化,沒有意識到任何價值都是即此即彼,隨時有可能物極必反。
好,最重要的,這位師兄剛才提到,什麼是究竟的東西。究竟的東西在「非此非彼「。
什麼是非此非彼?佛教裡面就是經常用「不可說」了。當然不可說,本身它是一個數量詞,我們大家可能不知道。通常的理解,就是它很難用語言來表達。佛教的「八不」中道,心經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表述的都是「非此非彼「。道家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講的也是非此非彼。非此非彼,很難用語言表達。
但是,要想讓大家體悟到它的精髓,還是需要用善巧方便來說。《圍爐》用白天與黑夜這個現象,來講四個層次的認識是怎麼回事,各有什麼樣的特點。
我們說中國現在是晚上,這個觀點的認識是非此即彼的。因為當我們說中國現在是晚上的時候,那肯定中國現在不是白天。我們來看這個層次的認識,它是基於點狀的時空。因為時間是現在,現在是一個時間點。地點是中國,中國是地球上的一個點。如果時空點發生轉換,地點變成了巴西,我現在巴西這邊是白天。如果再過十個小時,同樣是中國這個地點,時間這個點發生變化,中國也會變成白天。
所以大家看,非此即彼的認識,必須完全建立在點上。離開了點,是無法表述非此即彼的認識的。然而,「點「是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時間在不斷的向前,空間也在不斷的運動當中,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時空點。這就是為什麼說」非此即彼「的思維,不是說它不對,而是說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好,我們再來說,中國這個地方,一天24小時是由白天和黑夜共同組成的,這就是一個亦此亦彼的觀點。這個觀點,我們看,空間上仍然是中國這個地方,但是時間上是24小時,一個周期。所以當我們表述亦此亦彼這個層次的認識時,它的境界與層次就提高了。它的格局,至少有一個元素需要放大,不能同時建立在點狀的時空基礎之上。
如果我們來問,地球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呀?那麼結論是,在地球上任何時間都同時有白天和黑夜。時間不是某一個點,是任何時間;空間不是地球上某個點,而是整個球體。所以在整體上去把握的時候,就是一個即此即彼的認識。
好,第四個,師兄講究竟的問題。大家仔細聽,非常重要。佛教講開悟,跟這個有關係。這個部分,你靜下心來慢慢體會。
如果我們問:在太陽系,在銀河系,在宇宙,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啊?
你有答案嗎?很多人可能說,這個東西沒法說,這就叫「不可說」。為什麼不可說?因為白天黑夜這種自然現象,是圍繞恆星公轉的行星,在自轉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現象。這個現象的存在,有一個範疇。離開了這個範疇,白天黑夜這件事,無從談起,這就叫做不可說。
任何事情都有範疇,這個世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範疇之中的。
從佛教來說,對於修行而言,我們最大的範疇是什麼?是意識。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建立在意識的範疇裡面,如果打破了意識的範疇,就叫做開悟。為什麼禪宗,特別是祖師禪,棒打斷喝,打的是什麼?喝的是什麼?棒打斷喝的對象,都是你在那兒起心動念動了凡夫意識。你的那些理解與明白,都是在意識的範疇裡面打轉,那就不可能有究竟。因為只要有範疇就有局限,而世界宇宙是無限的。時間是無限的,空間是無限的。你用一個有限的意識,去探尋無限的宇宙實相,即使在邏輯上也講不過去。為什麼說意識有限?因為人類的意識活動有起止,從這個問題開始,到那個結論結束,因為A,所以B,思考的這個過程,是個有限的事物。
我們現在講這些東西,大家聽了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感受,會有一些體會,但還是在意識的範疇之內。我們今天呢,就先簡單跟大家分享這麼多。
聽眾A:
今天聽了有很多收穫,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都生活在意識之中,宇宙不能用意識去理解和把握的,如果我們超越了這個意識的範疇,我們就開悟了「。不容易啊,我是聽懂這句話了。但是從體驗上,從這個修行上來說,我是一點兒也不明白。我不知道。
小東老師:
不錯不錯,您說的非常對,能體會到這一點就已非常了不起了。
聽眾A:
我想問一下,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我們大陸好像沒有賣你寫的《圍爐》的,能不能有電子版的,我們分享一下,或者購買啊?
小東老師:
是的,因為這本書呢,是在臺灣出版的,在大陸現在還沒有出版。但是在大陸這邊呢,也印了一部分贈閱版,可以提供給大家。我的微信:yishifo
主持人:
聶師兄,剛才講座的過程當中,有一位學經濟的師兄提了個問題,他問你這個拜願的資金是怎麼解決的?
小東老師:
環宇拜願確實需要很多資金,到目前為止,一方面是善心人士資助,另一方面也動用了一部分積蓄,但還是比較緊張。
環宇拜願是為天下人,為整個人類社會去拜願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有功德。為了善心人士的功德,到目前為止,我沒有主動向任何人要過一分錢,所有的資助都是當事人自己發心。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一些資助者出現了經濟困難,所以今年的資助數額是銳減的。
我正在考慮發起一個與更多人結緣的事。環宇拜願每年去100個城市,準備按照每站一塊錢,全年100塊錢的標準,結緣「環宇拜願助願者」。它的考慮主要是兩個,首先它取一個寓意,一站一塊錢,那麼每一站都有你的一塊功德。這個一塊,既是指一塊錢的意思,也是指一塊功德的意思。第二,希望有更多的人借這件事來發善心,借這件事來激勵自己去堅持。從跨文化的這個角度來說,環宇拜願有一點是大家都認同的,就是它體現了一種堅持。這個堅持,對於我們自身的完善,對於我們事業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將來呢,想通過這種方法去籌集一部分費用。好,謝謝關心。
(請識別圖中小程序,成為環宇助願者,獲得《圍爐》,感恩支持。)
聽眾B
問一下聶師兄,你這個一年100個城市,是怎麼選擇的?
小東老師:
環宇拜願總的目標,是要跪拜一個地球半徑的距離。希望把美好的祈願,送到地球的每一個地方。但是客觀上來說,不可能到每個地方去三步一拜。地球的半徑一端在地心,另一端可到地球表面的每一個點。它取的寓意呢,就是說我拜了這個地球半徑的距離,到達了地心,祈願的能量,也就能夠到達地球表面的每一個地方了。
所以,跪拜總裡程6372公裡是這麼出來的,這是地球的平均半徑。每個城市拜999拜,大概3公裡,因此要去2124個城市三步一拜。這些城市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全球所有人口在30萬以上的城市。聯合國有個目錄,大概是1700多個。也就是說,人類聚集比較多的地方,我都會去三步一拜,去祈願。第二個部分,雖然人口沒到30萬,但它是這個國家或地區的首都,我要去拜;它是著名大學所在地,比如說牛津和劍橋都只有十萬人,也要去拜;它是代表人類文明的,比如說宗教聖地,我也要去拜。去年我把印度和尼泊爾境內的佛教八大聖地,九大聖跡,全部拜了一遍。除了佛教,像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以及其它宗教的聖地,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我也會去拜。
因為中國人口最多,所以在中國會拜得比較多。大概要拜400多個城市,佔到1/5吧。
聽眾B:
再問一下,就是三步一拜,還是三公裡一拜?
小東老師:
三步一拜,就是走三步,跪下來磕一個頭,總共999拜,加在一起是三公裡。
聽眾B:
3公裡要拜999下啊?走三公裡拜這麼多!如果你在國外的話,那別人看到你這個行為,是不是引起他們的這個奇異的目光?如果人多的時候應該他們感覺都很奇怪。
小東老師:
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是非常大的。比如說在巴西,拜得還算是比較舒服。老百姓都比較尊重你,沒有人來打擾。
但是在有些國家,比如印度,老百姓很善良,也非常熱情,路上總會有人來,一是表示慰問,給你端茶送水送吃的。還有的人認為你這個祈禱是有能量的,希望你給他摸頭。有的家裡面有殘疾人的,或者有病人的,就把這個生病的人推到你面前,希望你為他祈禱,就會有這樣的事情。
目前難度最大的,還是在伊斯蘭教國家,阻礙非常大,我們不去說了。
聽眾C:
我想問一個問題,現在可以嗎?
主持人:
楊師兄你好,你請問。
聽眾C(楊宇光):
我想問,你已經做了三年,你這三個願望很好,至誠祈願人民幸福與完善,思想交流與融合,人類社會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但這三年你堅持不懈做下來,你覺得你這個願望,是有實現或者是更接近?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因為這三個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巨大問題啊。除了你個人的拜願之外,你還有什麼進一步的計劃,去更接近地解決這三個難題?
小東老師:
宇光師兄講的這個問題,坦率說很多人都問過。有的人呢,我就去跟他們講一講。有的人呢,覺得機緣不成熟,就保持沉默了。
我們剛才介紹過,思維是有不同層次的。凡聖的區別就在他的思想、他的心在不同的層次上。佛教講心地,有十地菩薩之說。這十地,講的都是心地。我們普通人的心地,更多的是在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的層次上。對於即此即彼和非此非彼的層次,我們只能去想像。因為沒有證到那一步,所以看聖賢的東西,就覺得匪夷所思,不可理解,而且呢,也好像是不可能。
從學佛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諸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都發過大願,都踐行過大願。比如說地藏菩薩,他的願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當然是成就了,因為他畢竟是等妙覺菩薩的果位,是證了菩提的。但是,現在地獄空了嗎?眾生度盡了嗎?現在地獄的人越來越少了嗎?要度的眾生越來越少了嗎?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會覺得地藏菩薩的大願,不是說已經實現了,反而好像離他的願望越來越遠了。
我們再看,佛教徒在做早課、晚課的時候,會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天天都在念,但是從凡夫的邏輯思維看,這些願望是自相矛盾的。為什麼呢?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說眾生是度不盡的,因為眾生能夠度盡,就不能叫無邊。眾生既然是無邊的,就是度不盡。雖然度不盡,還是要去度,這就超出我們普通人的理解了。
還是那句話,思維如果落在比較低的層次,對於高維次的東西是不能理解的,也認為是不可能的,但是凡聖的區別就在這兒。像孔老夫子,後世尊為聖人,但他在世的時候,應該算是一個失敗者。他在魯國當官的時候,官當不下去,最後被排擠丟了官。後來到各地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思想,沒有一個君主、國王採納他的意見,落得「如喪家之犬」。世人對他的評價,叫「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就超出了我們常人的思維,因為常人的思維是,這件事能夠成功,具有可行性,我才去做。如果說明知這件事,在常人的思維裡面是不行的,那根本不可能去做。但是修行人不一樣,佛菩薩不一樣,覺悟的人不一樣。有些東西,它未必可以跟大家,用那個低維次的思維,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但他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我十年前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話,可以回答宇光師兄剛才提的問題。我先把這個詩給大家念一念。
「讀破經書喊破嗓,眾生佛法兩茫茫」。
我們一些修行人讀了很多書,經書都讀破了。念了很多佛號,嗓子都喊破了,但什麼是佛法,什麼是眾生,其實還是盲然不知所以。
「眾生頑石難風化,佛法真空豈丈量」。
眾生就像那塊頑石一樣,你要想度他,這個難度,就像是風把這塊石頭給風化掉一樣,那麼漫長那麼艱難。佛法像什麼呢?佛法就像真空一樣無邊無際,你想要用尺子去丈量它,從何談起啊?
我們今天很多人,講佛法,講的一套又一套。他不知道也做不到講完了以後,就象釋迦摩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卻什麼都沒有說。這兩者看似矛盾的東西,是如何統一在一起的,他不明白。
「世事興衰天註定,各人因果自承當」。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也是我自己立身處事的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說我們自己修行到一定程度就會明白,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東西是天註定的。
天註定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剛才講了,這個世界有不同的維次,不同的層次,《三體》裡面也曾經有過一個叫做「降維打擊」的概念。打個比方說,我從中國到加拿大,又從加拿大到了巴西。在地球上,這個地理位置空間的轉變是巨大的。我從地球的這一面,到了另外一面。但是,我不管在地球上怎麼折騰,從南折騰到北,從東折騰到西,我始終跳脫不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這個軌跡。我不能改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這個軌跡,他不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也達不到那個維次。
事情的發展有它自己的軌跡,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軌跡。高維次的軌跡,一定規範並決定了低維次的軌跡。就像孫悟空再厲害,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因為維次不一樣。
但是,是不是「世事興衰天註定」了以後,我們就什麼事情都不要去做了呢?也不是。在你的小世界裡,你還是要承擔你的那個因果的。
《圍爐》有一個觀點,叫做「一人一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你是自己世界的中心,是自己世界的國王。你的這個王位,是任何人不能篡奪的。我們的世界可以重疊,但是永遠不可能完全重合。當我們今天在網絡上,跨越時空一起分享的時候,我們的世界重疊了。再過幾十分鐘,大家各奔東西,彼此的世界就又分開了。在你自己的世界裡,你的因果是要自己承擔的。
一些人在跟我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跟他們講一個觀點,大家不能理解。但是不理解沒有關係,我也從來沒有指望過誰理解。但是我把這句話說出來以後,大家可以仔細地體會。就是:我有明確而堅定的方向,但是沒有必須實現的具體目標。我不是一個結果導向型的人,因為結果總是有好有壞。你如果不以結果為導向,你的人生就跳出來了,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不把結果放在心上。但是我有明確的方向,有堅定的方向,我照著這個方向走就是了。
宇光師兄,我不知道這個解釋,能不能給你一些啟示。沒有直接回答你的問題,你如果換一個角度,可以了解我現在是個什麼樣的心態和思維的階段。
聽眾C:
理解,理解,小東,你回答的挺好的。尤其你這首詩,最後也回答的非常清楚了。你有明確堅定的方向,不以具體目標為導向,對嗎我的理解?
小東老師:
是的是的
聽眾C:
非常非常好,謝謝謝謝,我很佩服你這樣執著的追求。而且實際上在整個這世界,其實我的看法,這個世界最近200年事太多,被過度物質化。因工業革命造成了大家極端的追求規模化物質化,然後丟失了一些,或者是忽略了一些更本質的東西。然後其實我們整個,不管中國各社會的階層,其實美國現在也暴露出這個問題來了,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最後還會回歸到這個宇宙的本質的一些真理吧。我非常佩服你的。
我提個建議,就是改變成人的思維是很難很難的,但不排除少數人,他本身就容易自己在追求啊,在不斷地改變、成長,或者你說的一個完善。但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是自己做青少年教育的,我發現青少年是相對容易接受新東西的,尤其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在他沒有完全僵化固化的時候,那個時候其實是在少年和青年的早期,等到高中以後就會難一點。就像你剛才說的,不同層次的思維。如果有可能的話,需要考慮一下你的那個《圍爐》的思想。世界的希望還是在,更多是在後面這些人,更年輕的下一代,過去的已經可能走到一定的程度了,就像一棵樹長到一定的時候,它的可塑性,已經不管它長成什麼樣,是挺直的還是歪脖子的,要改變其實是小几率的。這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謝謝謝謝啊。
小東老師:
宇光師兄說的是。我剛才說的這首詩呢,還有最後兩句,叫做「隨緣消業迷情度,依定起觀勝義彰」。隨緣消業,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了,隨緣消業來度迷情。依定起觀,這是修行的一個方法了,就可以使勝義彰顯明了。
這首詩完整起來說,就是:
讀破經書喊破嗓,
眾生佛法兩茫茫,
眾生頑石難風化,
佛法真空豈丈量,
世事興衰天註定,
各人因果自承當,
隨緣消業迷情度,
依定起觀勝義彰。
宇光師兄剛才第二個問題,就是說未來準備怎麼做?我是這樣想啊,在環宇拜願到1000公裡的時候,我們會把一些東西,跟大家說得更加系統一些。環宇拜願拜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理想「。無論是幸福與完善根本目標的確立,思想交流與融合機制的確立,還是人類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的這個制度體系的確立,它都是一個社會理想。那麼這個社會理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一個抓手,就是要重新定義什麼是勞動。
勞動,在經濟生活、經濟關係當中,是具有基礎性作用的一個東西。因為分配是圍繞著勞動開展的,儘管分配有資本的因素,有技術的因素,但是最核心、最基礎的部分是勞動,因為勞動產生價值。
但什麼是勞動呢?未來這個社會,當人工智慧廣泛運用,絕大部分勞動可以由機器去替代的時候,人類的這個勞動,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我前段時間在美國拜願的時候,住在一個經濟學家家裡。他說他們在研究「勞動力價值趨零」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人工智慧廣泛運用以後,不需要人類勞動了,那麼人類的勞動力價值就趨零。他說這個東西會給經濟學的理論和人類的經濟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影響。我就跟他說,我大概十年前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了。我寫過一本書,《圍爐》已經談到過這件事兒。
我們現在把勞動僅僅局限在改造外部世界。我們生產產品提供服務,都是從外部來體現人類的勞動,這有局限性。因為人工智慧運用以後,可能不需要人類的這種勞動,並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因此,圍爐社會理想的一個很重要內容,就是承認人類改造外部世界的行為,和改造自己內部世界、提升身心狀況與境界的行為,都是勞動,都應該納入報酬的體系。
人類改造自身世界的這個行為,有無限的潛力可挖,有無限的事情可做。有誰覺得自己修行已經夠了,不需要再修行了,不需要再提升了?恐怕沒有人敢這麼說。
中華文化講究度,注重平衡。現在關於勞動與分配的制度是失衡的,就像宇光師兄說的,它過度地偏重了物質。它失衡的結果,就是人類精神落後於物質。如果把這兩者都納入到勞動的範疇,都作為分配的依據,這個世界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曾經有人跟我說,你提倡人們自我完善,有誰願意去做呢?我說你說的很對,但是我要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不給你工資,你願意每天朝九晚五的去上班嗎?
為什麼大家一輩子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在那上班呢?不就是後面有一個利益嘛。如果利益分配的機製做了調整,人類把一部分精力,調整到提升自我上面來,是完全可以的。而客觀上來說,由於技術的進步,由於人工智慧的運用,我們已經到了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就是要給人類找事情幹。否則這個社會,會出大問題。
作為社會理想,這不是我一個人就可以實現的。我們是通過環宇拜願,去宣傳這麼一個社會理想。拜願的三個祈願內容,就包含了這麼一個社會的理想。我希望那些有德有能之士,那些掌握財富的企業家,那些掌握權力的政治家,能認識到這個趨勢。用他們的資源,觸發這麼一個有意義的事情,讓它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這樣環宇拜願的使命就達成了。但這需要全社會在機緣成熟的時候,來共同投入。
好,宇光師兄,你兩個問題我都回答了。
聽眾C:
非常感謝小東的回答,我理解你的。只不過,你要用感化去影響這些有德、有能、有權、有勢的人,這是一個巨大巨大的挑戰。謝謝。
小東老師:
是。
主持人:
下面看別人有啥問題嗎?沒有人搶麥的話,我先提一個我關心的問題吧。聶師兄,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這句話應該是非常耳熟能詳的,叫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我一直覺得我自己非常欠缺的是行萬裡路,那個行動能力很差,我想聽一下聶師兄對這句話的領會。
小東老師:
我覺得,這句話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個方面,是讀書和行萬裡路之間的關係。我有一種看法,我們這個社會,有兩個東西的價值,被過分的強調而高估了。第一個是讀書的價值被高估了,第二個是行善的價值被高估了。當然這背後都有它深刻的原因,我們今天不去講了。
我們今天先講讀書這件事。《圍爐》打過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
假如說香蕉這種水果,我們誰都沒有吃過,白師兄是第一個吃的。白師兄吃了香蕉以後,寫了一篇文章叫《香蕉的味道》。說香蕉這個水果,有蘋果的香氣,還有土豆泥的口感。我讀白師兄的這篇文章,跟他學習香蕉味道的知識。我把他這篇文章背得滾瓜爛熟,標點符號一個都不錯,考試可以得100分。但是,我沒有真正吃過香蕉,這個香蕉的味道,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如果說,我不但沒吃過香蕉,蘋果也沒吃過,土豆泥也沒吃過,我不知道什麼叫做蘋果的香氣和土豆泥的口感,白師兄這篇文章對於我來說就是雲裡霧裡,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這就像我們後人,讀古聖先賢,特別是佛經的很多文章,看得稀裡糊塗,是一個道理。
它說明什麼呢?,說明讀書很重要,但是有局限性,它受制於一個人過去的經歷。就是說,我如果吃過蘋果和土豆,還能想像一下白師兄說的香蕉的味道是什麼。如果沒有這個經歷,那麼連想像的空間都沒有。所以,同樣一篇文章,同樣一本書,不同經歷的人看了以後,體悟各不相同。這個體悟,與他過去的經歷密切相關。
可見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當中,讀書充其量是打開門,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親身經歷。就像我們都知道,在大庭廣眾面前,發表演講或者進行表演,需要鎮定自若、揮灑自如。道理誰都懂,但是到了那個場合,很多人就發虛,就緊張、臉紅、出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不是說靠反覆地把書上這個道理弄得更明白更精確了,是你到大庭廣眾面前,天天去練就是了。不要說多,弄個十次八次,就解決問題了。沒有這個經歷,你的這個能力,不可能形成。
讀書,是借別人的經歷,給你提供一種指引,飯還是得自己吃。這就是說,讀萬卷書以後,你還得去行萬裡路。因為行萬裡路,代表的是親身經歷。你的人生體悟、能力、境界,必須從經歷當中來,這是繞不過去的。現在這個世界大家都圖方便,都走捷徑了,以為讀書能解決一切問題,這是一個重大的誤解。讀書很重要,但是讀書不是萬能的。
這是第一個方面,我們講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的關係。
第二個方面,行萬裡路怎麼去行呢?
很多人都把環宇拜願理解成是一種苦行。確實,非常艱苦,也算是一種苦行。但是,如果是單純的苦行,是難以堅持下去的。你果真悟到了空性,做到了無為,就是拜了千山萬水,心裏面感覺哪裡也沒拜,它就不會是一種負擔。
坦率說,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修行,都還是盲修瞎練。盲修瞎練也有用,不是說沒有用。但是佛教裡面還有一句話,叫做悟後起修,那個才是真正有受用的東西,得知道修行得從哪裡下手。我時常跟學佛的朋友們講,修行最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去修。你還是用凡夫的意識心在修,頂多能修一個好的凡夫而已,跟解脫了不相關。
所以行萬裡路,還有一個如何行的問題。
聽眾D:
聶師兄,我再問一個,你是84級的,50到60歲之間,然後你父母還有小孩,我不知道你這樣修行,親人對你有沒有看法和意見?
小東老師:
我有四個姐姐一個妹妹,大姐已經70多歲。父母多年前,在我環宇拜願之前就已經去世了。孩子今年31,拜願之前也已經大學畢業,工作自立了。太太也是學佛的,我們應該算是道友了吧,她還是比較支持的。謝謝。
聽眾D:
那就可以,那差不多,我也覺得。
小東老師:
所以我很感恩,我之所以能做環宇拜願這件事,是因為具備了一些條件。我相信天下還有很多人,也可能會有與我相同的發心。但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由於父母健在,由於子女未成年,由於太太不太理解和支持,他們走不出來。所以我能有今天這個條件,我還是非常感恩的。
聽眾D:
還有身體條件,有些人可能腿腳不方便,他可能是也做不了這個事情。身體不好的,估計也很難有這個心,身體力行。
聽眾E:
我是問一下,你沿途的這個旅行,你是住旅館居多呢,還是住的別人家?你這個住宿是走到一個地方就住下來,還是隨行隨住的那種。
小東老師:
環宇拜願前幾十站,都是住賓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Airbnb民宿。從那個時候開始,基本上都是住在老百姓家裡,大概有兩百三、四十站。
住在老百姓家裡有幾個好處。首先是費用比賓館要便宜很多,還可以自己做飯洗衣服,節省開支。最主要的,是可以實實在在地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況。住在賓館裡面,你不知道老百姓的生活是什麼。住在老百姓家裡面,有些家庭的房東,也象大家一樣很好奇啊。你這個人滿世界的去三步一拜,這麼辛苦是為什麼呢?那麼就有機會跟他們交流。一方面了解當地的情況,另外一方面,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們交流以後,從他們那邊得到一些反饋。
由於經費比較緊張,我現在住的民宿,相對來說都是條件比較差的。比如說,像巴西這個地方,地上螞蟻啊,空中飛的蚊子啊,小蟲子很多,所以腿上就咬的千瘡百孔的。
主持人:
下面看別人吧,趙文萍同學,我看你上線開麥,躍躍欲試地要說話,有啥問題嗎?
聽眾Z:
沒有什麼問題,我現在是圍觀,尋思我先聽聽啊,很敬佩聶師兄的這個行為。我先旁聽。
聽眾E:
沒有問題啊,我接著問。你是84級北大畢業,那你沒有正式單位嗎?你同班同學對你這個行為有沒有贊助?你的同班同學或者是其他的,他們知道你這個事情吧,就是環宇拜願。
小東老師:
我是北大八四級的本科,又接著讀了三年研究生,九一年從北大畢業。同學和親友的情況,坦率說是絕大多數人不理解。因為在他們看來,作為一個北大畢業的學生,一方面,你可以為社會做其它方面更重要的貢獻;另外一方面,自己可以過比較安逸一點的生活,用不著這麼去受罪。不過,還是有很多同學,不管是基於理解也好,還是基於友情也好,都提供了很多幫助,包括資金方面的支持。非常感謝他們。
聽眾E:
那你有沒有工作,你畢業以後應該有工作吧?你後來是辭職了還是怎麼的,還是退休?
小東老師:
我畢業以後參加工作,曾經拿過咱們中國的律師執照,後來在北京也創業辦過公司。2004年到加拿大來做訪問學者,就在這邊定居了。我在加拿大考了執照,做移民法律業務。因為環宇拜願,沒有時間繼續從事業務了,便在環宇拜願開始後,把執照給交了回去。因為要維持這個執照,每年要交四五千加幣的費用。這個對於我來說,還是一筆開支,所以就把從業資質給停了。
聽眾F:
我是來自於江蘇揚州,和聶師兄是老鄉哎,然後我關注聶師兄也蠻久了。這個事情,今天還是很有緣嘛,跟大家溝通一下。我也聽了,剛才旁聽了一些你們的交流。剛才提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個事情。我是這樣想的,來談談我的心得。師兄講的確實有道理,就是說,不管是讀書也好,還是在外面行路也好,其實最重要的是一種自己的心路歷程。用自己的內心和這個世界,和人,或者和環境的一種共鳴吧。不僅僅是局限於聽別人說什麼,或者是書上看到了什麼,可能就是我的一點點小小的理解。
其實我是對聶師兄啊,感覺到做這樣一件比較有恆心的事情,確實可圈可點。雖然這個事情,一般的人不太理解,其實就是每個人,對人生的態度不一樣。我以前跟一個朋友交流,說我們的孔孟啊,講仁義道德。中國的佛祖禪宗,也講慈悲行善。西方的上帝,要眾生平等,或者說每個人要懺悔自己的罪惡。但是你看幾千年下來,這些所謂的先賢哲人,他們做了這麼多事情,推廣精神啊、信仰,但到最後,是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但是人呢,現在的精神面貌呢,真的……確實……唉。(理解,理解)反而有一些人,就像聶師兄一樣,可能做了一些一般人不理解,或者是一種很傻的事情。這個社會就是缺少一點傻的人去做傻事。你看現在的人都很聰明,都覺得自己做一些很聰明的事情。我蠻佩服你,聶師兄,真的,我先說到這裡吧。
小東老師:
好,謝謝。
聽眾:
聶師兄,我再問一個問題。因為疫情各個國家對人口的控制,或者行動可能會帶來很多不便。你如果是在一個國家內還好,你要跨越國家的話,現在不會遇到很多困難嗎?就是因為疫情,對你這個行為會帶來一些阻礙吧?
小東老師:
是的,因為今年的疫情,環宇拜願遇到很多困難。但是,這個願力不可思議。我在同學群裡,跟大家開玩笑說,今年疫情非常嚴重,我大概是唯一的一個人,繼續按照原來的旅行計劃,全年有超過300天是在旅途當中的。
我今年去的國家主要是三個,一個是中國,疫情最早爆發,而且是年初最嚴重的地方。二月份國內形勢非常緊張的時候,我就從加拿大回來,繞武漢拜了三圈,三十三站,34個城市。當時中國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強制隔離,所以回去就在揚州老家自我隔離了一段時間。剛開始拜願的時候舉步維艱,連住的地方都很難找。因為當時的政策,是不同的城市之間都要隔離14天的。所以一開始很困難,非常困難。
在中國拜願的過程中,美國的疫情就變得最嚴重了。所以中國拜願結束以後,我就從美國最西北的阿拉斯加,一直拜到最東南的佛羅裡達,中間穿插了加拿大的四個城市,一共拜了34個城市。當時美國和加拿大邊境是關閉的,不可以來往。但是在邊境上我跟移民官說,我是來給美國人民祈願的,移民官聽了比較感動吧,就把我帶到他的主管那裡。經過跟主管一番交流以後,就把我放入境了。
美國拜願結束了以後,就去了非洲。原來想在非洲多拜一段時間,但是非洲的情況非常差,特別是安全局勢非常糟糕。去衣索比亞,趕上它內戰,在其中一站拜願時,我被武裝人員給抓走了。在吉布地,中途被當地的穆斯林給阻撓了。去索馬利亞,第一個地方不能入境,第二個地方進去以後,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索馬利亞大家都知道,國內形勢、安全局勢是非常之差的。
後來靜下心來感應,就去了巴西,也明白了為什麼會到巴西來。就是因為中國是最早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美國是北半球乃至全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巴西是南半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所以我今年拜願的地方,都是世界上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地方。這三個國家很有意思,他們英文名稱的首字母加在一起,正好就是ABC。大家可以看一下微信公眾號「環宇拜願」,我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那站,全程在墓地拜,感應非常多。紀行文章裡面寫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概括起來說,很多事情在你出發之前,都有難以想像的困難。我還是那句話,世事興衰天註定,各人因果自承當。我不去看結果,我只看我自己的這個因,是不是努力了,是不是被困難給嚇住了。還是說,好,我自己去努力、想辦法去解決問題。那結果是怎麼回事,順其自然,不放在心上。
就像我到美國去的時候,當時準備買機票。太太說美國去不了,美國和加拿大兩家邊境封掉了。我說邊境封了,如果去不了,那就回來,我盡力了。但是你沒有買機票,你沒有到機場去過那個關口,就被那個想像的困難給嚇唬住了,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
所以,那天也很有意思。太太把我送到機場,說要不要在外面等著你?萬一去不了美國,我好把你接回家。我說你回去吧,真要走不了,再給你打電話。
到了航空公司值機櫃檯,工作人員看著我說:你不能去美國。我說我知道,但我是有特殊原因的。因為兩國邊境雖然封了,但還是允許有幾種人員,比如說大貨司機、醫療人員、特殊人員往來,我說我就是那類特殊人員。機場值機的老太太笑了,就打電話去請示。就這樣一步一步,到了移民官那個地方。
移民官看到我說:你不知道美國、加拿大邊境封了嗎?我說我知道。但是,你把情況跟他解釋清楚了以後,對方的態度就會發生變化。
所以,你是不是盡心盡力了?你自己要問自己。困難永遠都有,比如在拜願的過程中,有的時候遇到大暴雨,有的時候氣溫非常高。那個地面烤的,手按上去一秒鐘都不能停留。全程拜下來,手燙的生疼。每拜一次,就得把手在褲子上面摩擦兩下,把在地面上粘的那個熱量給它消除掉。困難很大,但是你自己是不是能夠心清淨,是不是能夠,用通俗的話來說,迎難而上。
當然我們也不是說硬來。我知道在穆斯林國家很困難,但是我去拜了,中途被打斷了,就把剩下的那些頭,回到住處繼續磕完。但是你是不是因為懼怕,就不敢邁出這一步呢?這是性質不同的問題。
坦率說,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困難是難以想像的。但是到目前為止,每一關都過來了。
主持人:
非常感謝聶師兄,我聽完聶師兄的這個講座,也是覺得很感動。
小東老師:
好的,感謝白師兄組織,感謝大家有緣光臨,謝謝大家,祝大家晚安。
主持人:
祝福你多保重!好吧。阿彌陀佛!
小東老師:
好,感謝祝福,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