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修行佛法,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些在寺廟裡面專職修行的出家和尚,而很少會想到那些在家修行佛法的居士,的確,作為直接承繼佛法的「佛法僧」三寶之一,僧寶因為其獨具一格的形象特色而深入人心。
從古至今,捨棄一切外緣而專門研究佛法的和尚,也一直是佛法的代言人,至於在家居士,雖然也有傑出成就者,但其影響顯然無法與絕棄塵緣的出家和尚相比。
在佛祖值世的時候,在追隨的弟子中,就有在家與出家等七眾弟子之分,所以佛祖雖然說出家專職佛法修行的人有諸多殊勝之處,但是在佛祖的眼裡,無論出家在家,修行的都是佛法,都是平等而無分別的。
但是在流傳千年的傳承中,因為修行有成的人以專門研修佛法的出家人為多,所以和尚漸漸的成了世人心目中佛法的代名詞,而那些在家修行佛法的人,即使偶爾有人獲得解脫之道,也因其廖若晨星而鮮為人知。
出家修行佛法和在家修行佛法,如果能夠獲得足夠的福德資糧,自己又能發心精進,那麼一樣能夠取得見性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成就,但是,因為其所處的生活環境有所差異,所以修行佛法的人,就必須要清楚地知道在家與出家這二者的差異之處,然後才能決定自己的修行方式。
清朝皇帝順治曾經說:「朕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閒」,感慨於出世生活的優勝之處比在塵世間做萬民之主都要勝過,可見出家修行佛法的殊勝,那麼在家與出家究竟有些什麼差異呢?
佛祖在《大寶積經》中,曾經為聽聞佛法的眾生作了一番小小的比較:
出家人:清淨、解脫、無求、富有、成大法、魔憂、正直、寂靜、慈悲、積功、不放逸、出汙泥。
在家人:染汙、束縛、多欲、貧苦、成子業、魔喜、諂曲、憒鬧、多瞋、取財、多放逸、溺汙泥。
簡單而明了地以對比的方式告訴眾生,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雖然都是修的佛法,也都能有獲得成就佛道的機會,但是這二者所要經歷的過程與環境,對於能否成就佛道還是會有不小的影響的。
比如說,出家人可以因為生活清寂而專精方便的一心一意修行,而在家居士因為有家庭和五欲塵勞的七情煩惱而難免會有分心之時,一心二用,便難免會對修行之道帶來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影響進度。
又比如說出家人因為有師傅和同修的監督、管教而不敢使自己有放逸的機會,而在家修行佛法的人,因為缺乏監督而全靠自己的自律心影響,難免會有放逸之時,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三日空,久而久之,其結果也就可以想見了。
出家人因為不必擔心生活來源,所以可以完全做到一心一意地精進,而在家人因為尚需思慮生活富足對家庭的影響,所以比較而言,並不能一心一意於佛法的領悟,而只能在生活中踐行佛法,相比較而言,其不足之處顯而易見。
雖然出家修行佛法有如是之多的好處,但佛祖也並沒有便因此而要求所有聞法眾生都去出家修行佛法,因為出家修行雖好,但是如果在家修行也能象出家人一樣發出離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業,那麼雖有五欲不斷的生活,心卻仍是清淨梵行的話,一樣可以修得無上菩提之道而入於解脫的彼岸。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無論是在家修行還是出家修行,最主要的是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所謂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出家,其結果大體是相同的,都是同樣的參禪念佛,修行悟道,功純圓滿之時,一樣能勘破生死而解脫自在。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人,那麼即使是出家在寺廟裡面修行,他的成就也是有限的,所以無論出家在家,修的都是自己的心,環境只是外因,最終所能取得的成就,完全取決於是否能在自己的心中做到見性成佛。
出家雖好,在家一樣可以修行,關鍵就在於能不能把控自己的心,能夠把控自己的心,無論在家出家有多少差異,都是不足為慮的,知此者,身處紅塵,也一樣能脫俗入聖,不知此而存執念之人,迷而不得,前途堪憂。
南無阿彌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