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佛法的你,真的清楚在家與出家的異同在哪嗎?

2020-12-22 梅山易學

一說到修行佛法,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些在寺廟裡面專職修行的出家和尚,而很少會想到那些在家修行佛法的居士,的確,作為直接承繼佛法的「佛法僧」三寶之一,僧寶因為其獨具一格的形象特色而深入人心。

從古至今,捨棄一切外緣而專門研究佛法的和尚,也一直是佛法的代言人,至於在家居士,雖然也有傑出成就者,但其影響顯然無法與絕棄塵緣的出家和尚相比。

網圖

在佛祖值世的時候,在追隨的弟子中,就有在家與出家等七眾弟子之分,所以佛祖雖然說出家專職佛法修行的人有諸多殊勝之處,但是在佛祖的眼裡,無論出家在家,修行的都是佛法,都是平等而無分別的。

但是在流傳千年的傳承中,因為修行有成的人以專門研修佛法的出家人為多,所以和尚漸漸的成了世人心目中佛法的代名詞,而那些在家修行佛法的人,即使偶爾有人獲得解脫之道,也因其廖若晨星而鮮為人知。

網圖

出家修行佛法和在家修行佛法,如果能夠獲得足夠的福德資糧,自己又能發心精進,那麼一樣能夠取得見性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成就,但是,因為其所處的生活環境有所差異,所以修行佛法的人,就必須要清楚地知道在家與出家這二者的差異之處,然後才能決定自己的修行方式。

清朝皇帝順治曾經說:「朕為大地山河主,不及僧家半日閒」,感慨於出世生活的優勝之處比在塵世間做萬民之主都要勝過,可見出家修行佛法的殊勝,那麼在家與出家究竟有些什麼差異呢?

網圖

佛祖在《大寶積經》中,曾經為聽聞佛法的眾生作了一番小小的比較:

出家人:清淨、解脫、無求、富有、成大法、魔憂、正直、寂靜、慈悲、積功、不放逸、出汙泥。

在家人:染汙、束縛、多欲、貧苦、成子業、魔喜、諂曲、憒鬧、多瞋、取財、多放逸、溺汙泥。

簡單而明了地以對比的方式告訴眾生,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雖然都是修的佛法,也都能有獲得成就佛道的機會,但是這二者所要經歷的過程與環境,對於能否成就佛道還是會有不小的影響的。

網圖

比如說,出家人可以因為生活清寂而專精方便的一心一意修行,而在家居士因為有家庭和五欲塵勞的七情煩惱而難免會有分心之時,一心二用,便難免會對修行之道帶來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影響進度。

又比如說出家人因為有師傅和同修的監督、管教而不敢使自己有放逸的機會,而在家修行佛法的人,因為缺乏監督而全靠自己的自律心影響,難免會有放逸之時,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三日空,久而久之,其結果也就可以想見了。

網圖

出家人因為不必擔心生活來源,所以可以完全做到一心一意地精進,而在家人因為尚需思慮生活富足對家庭的影響,所以比較而言,並不能一心一意於佛法的領悟,而只能在生活中踐行佛法,相比較而言,其不足之處顯而易見。

雖然出家修行佛法有如是之多的好處,但佛祖也並沒有便因此而要求所有聞法眾生都去出家修行佛法,因為出家修行雖好,但是如果在家修行也能象出家人一樣發出離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業,那麼雖有五欲不斷的生活,心卻仍是清淨梵行的話,一樣可以修得無上菩提之道而入於解脫的彼岸。

網圖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無論是在家修行還是出家修行,最主要的是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所謂轉識成智,化煩惱為菩提,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出家,其結果大體是相同的,都是同樣的參禪念佛,修行悟道,功純圓滿之時,一樣能勘破生死而解脫自在。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人,那麼即使是出家在寺廟裡面修行,他的成就也是有限的,所以無論出家在家,修的都是自己的心,環境只是外因,最終所能取得的成就,完全取決於是否能在自己的心中做到見性成佛。

網圖

出家雖好,在家一樣可以修行,關鍵就在於能不能把控自己的心,能夠把控自己的心,無論在家出家有多少差異,都是不足為慮的,知此者,身處紅塵,也一樣能脫俗入聖,不知此而存執念之人,迷而不得,前途堪憂。

南無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相關焦點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即使佛教後來傳入到中國,我們中國的士大夫還是不曾接受這種古印度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出家,認為出家是種不孝的行為,後來因為歷朝歷代的努力,及其佛教本身也在不斷的吸收消化中國的文化,才使自身在中國扎了根。到底出家這種行為,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印度的生活習慣說起。
  • 女子剃度出家真的不利於佛法長存嗎?
    您反覆說不能接納女人出家,難道男女還有什麼分別嗎?」 釋尊為阿難解釋,男女因緣不同,適合不同的修行方式:「女流身有五漏,如出家不利於佛法長存,五百年內正法會寂滅。」 但是經阿難再三的勸請,釋尊最終決定接受姨母等人出家的請求,同時為她們說了「八敬法」,再三叮嚀她們出家後要盡形壽遵循此法。
  • 印光大師: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
    印光大師: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印光大師開示】夫隨意出家,於上士則有大益,於下士則大有損。倘世皆上士,則此法固於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以後求出家者,第一要真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天姿,方可薙落。否則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綻,則汙敗佛門不淺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參訪知識,依止叢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難,以其動輒招世譏嫌,諸凡難隨己意也。如上揀擇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護持佛法,整理法門之第一要義。
  • 法布施:出家
    學佛者如果因緣具足,能夠出家修行,那是十分殊勝的事情,那是一種很大的福報,可是我們做為一般世間人,往往有許業緣牽著,出不了家,那我們是否就沒有解脫的希望了呢?這裡,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給了我們一個樂觀的答案,也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在家修行的可行之路。
  • 疫情嚴峻,在家修行,這幾部偽佛經你要搞清楚!
    這段時間,大家為了躲避新型冠狀病毒都閉門不出,除了吃和睡,我們也不能忘了修行。如誦經、念佛等等皆能去做。用誦經、念佛的功德來祈願,疫情早日好轉,世界和平,人們安康。當下正處「末法時期」,自然也有好多好多的「偽經」流傳於世。
  • 佛教預言:轉輪聖王在家成佛
    在家修道,即身成佛!注釋:任何形式的修行及佛法綱要,以心為根本心正即可成佛(成佛以心為根本,不注重形式)。肉身常住色慾世界,心性不被欲望汙染(在色慾世界能夠保持純潔的佛性)。三千年輪迴,世間黑白顛倒,世人善惡不分(末法時代一切都發生顛倒)。
  • 為什麼說末法時期適合在家修行?
    越是想要把自己的身心修得乾淨,越是覺得環境很重要,不想在五欲六塵中考驗自己的意志,不想給自己造業的機會,不想沾染太多的習氣,不管在家出家目的都是為了弘法利生。想師父開示一下,末法時期想出家一心一意修行的想法。答:首先我跟你說,在家修行的含義你已經錯了。什麼叫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包括好幾種含義,一種是在家裡一個人悶在家裡修行,我們是不是在家裡修行啊?
  • 佛教之中,出家為什麼需要父母同意?其實有三個原因
    學佛之人都知道,佛教理論的核心是「空」、是「無」,甚至斷除人的正常欲望。因此,佛教認為,出家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因為出家就意味著要跟世俗的生活徹底脫離,也間接的斷除了人的部分欲望,正因為如比,出家也成為了修行佛法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 佛教沒有秘密 [ 甚深佛法(25)]
    如果說佛教有秘密,那麼它一定不是佛教。它不是邪教,也是個外道教!如果硬要說佛教有秘密,那一定是邪師在呱噪,在罵佛,或者說是誹謗佛法!為什麼?因為佛法是解釋人,人生,人類社會,宇宙大千世界乃至法界性的真理。真理豈能有秘密?
  • 佛教:在家修行之人,為何要守「八關齋法」?
    01開篇序在家修行的人,家庭的、社會的種種繁雜事務很繁忙,要想修行佛法,業障也很多,所以佛陀慈悲憐憫在家弟子眾,為讓他們能夠過得清淨齋戒生活,又能夠適應在家普通人生活的特點,所以特別制定了在家修行人的齋戒,就是「八關齋戒」。
  • 二十六種人不許出家
    1、在家與出家佛教徒團體由出家、在家兩大類構成,再細分的話,由出家四眾與在家兩眾組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優婆塞(在家男眾)優婆夷(在家女眾)出家眾辭別親人與眷屬,捨去世俗雜物專心修行佛法,也叫做出塵。
  • 佛法本身是純潔無垢的,可是個別人的行為卻給佛教抹了黑
    昨天有一個人對我說:「最近很多藏傳佛教的大德去漢地各個城市,他們剛開始說要弘揚佛法,可是最後行為卻落到了化緣上。有些大德遇到一些有錢的老闆以後,就不再理睬原來的弟子了,整天跟這些老闆混在一起,甚至做出很不如法的事情。這雖然是個別人的行為,但對藏傳佛教帶來了不良影響。」
  • 佛教裡和尚和尼姑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搞錯了
    首先要提醒的是這個稱謂不是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專指男性出家人的,只要是修行佛法的大德,無論出家在家,男性女性都可以用這個尊稱來稱呼。而且這個稱號自古以來非常尊貴,正確的寫法寫作「和上」,「和」形容被稱呼者的道德智慧,其中含義如果要具體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略說有圓融、和諧、和善、慈悲、調和、淵博等等意思,「上」字代表尊敬,地位崇高之義。
  • 釋悟聖:論修行人如何出離溫柔鄉​
    那何苦出家,又受約束,又不自由,又不能自己賺錢,還要靠別人的供養維持生命。"要知道地獄門前僧道多呀" (其實後來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不是佛教內,而是出自外道世人之口,要知道這句話阻斷了多少要想出家修行人的善根呀!詳見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 可在家修行佛道成就者相比出家者還是要少很多的。除非你是一直單身生活,可是除非你是有大善根之人,否則你也不容易一直保持單身的狀態。
  • 《百喻經》:佛教小故事中,水與火的經典比喻,告訴你佛法的智慧
    而在佛法中,智者也曾用過一個精彩的比喻,來告訴過我們修行的道理。這個故事就是《百喻經》中的第二十五個小故事「水火喻」,讓我們來通過「水火喻」了解一下,智者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吧。原文:昔有一人,事須火用,及以冷水。
  • 火中金蓮非等閒——淺談在家居士修行的要點
    在許多人看來,出家人身居梵剎,六和同處,大眾燻修,修行不難;而在家居士則因為身處紅塵,染緣易就,道業難成。此說乍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我們縱覽古今,在家居士修行獲得成就的可謂數不勝數。例如佛陀時代的維摩詰,勝鬘夫人,以及我國唐朝時的龐蘊,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等等。限於篇幅,就不多舉了。
  • 在家居士怎樣正確稱呼出家師父
    關於居士對出家師父的稱謂 所謂佛法於恭敬中求,身為一個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對於出家師父的稱呼方式,皆有佛門中的規矩。因此身為佛弟子,都應該知曉對出家師父適當而得體的稱呼法,方能彰顯內心的恭敬,從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 盛開於痛苦之上的紅蓮——簡述佛法(佛教系列·上)
    看到電光想到佛法固然是好,但「法」,縱使是佛法,也不過是度人們去覺悟之彼岸的舟筏,如果真正體悟了佛法的人,「看山即是山,看水即是水」,萬物世界在他眼中都會呈現出其本來的面目,沒有一絲概念的染著,又怎麼會產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樣的妄想呢?
  • 佛教故事:世尊成道回國弘法 同族六人先後出家
    二、羅睺羅尊者 羅睺羅尊者是釋尊出家前的兒子,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尊為「密行第一」。 釋尊成道後,曾派目犍連尊者勸耶輸陀羅割捨母子恩愛,讓羅睺羅尊者出家修習佛法,但耶輸陀羅始終不願捨棄愛執。後來在釋尊的神力加被下,耶輸陀羅終於憶起了宿世因緣,愛子之心消歇,將兒子交由目犍連尊者帶回僧團。
  • 佛教:都說出家要斬斷「七情六慾」,那麼佛菩薩真的沒有感情嗎?
    都說出家是要斬斷」七情六慾「的,但其實換一個角度想想,我們學佛也好,出家也罷,似乎也是融入到了」佛教「的這個大家庭,也是找到了歸屬感。還有,佛菩薩要是沒有感情為什麼要慈憫眾生呢?又為什麼要度化眾生,解救眾生於苦海之中呢?佛菩薩真的是沒有感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