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相的本質是魔相,是貪執,愚昧之源,令人墮落,不安穩,故又被稱為軟魔。軟魔的特徵美麗,可愛,溫柔,甜蜜。
愛情、親情與友情,背叛、仇恨和出賣,那只是一個詞彙的延伸:他就是"貪慾 "。當愛情來的時候,那只是一種衝動和責任;或許它會在誘惑面前變成了背叛,或許他會在柴米油鹽中成長為祝福。當親情安撫的時候,那只是一種血統和佔有;或許它會在世態炎涼裡結成了仇恨,或許它會在災難面前升華為承擔。當友情建立的同時,那只是共同利益的綢繆;或許它會在銅臭中瓦解為出賣,或許它會在金錢面前堅守為信任。無論怎樣,請你看清,這就是人生百態,這就是三界的迷魂,在幽幽暗暗中迷醉,在昏昏沉沉中擺渡。不要貪怨,不要恐怖,除了覺悟的彼岸,一切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方向。安之若素,我們要在淡泊中奮起;空無一物,我們應在夢幻中救度。孩子啊,看!那是回家的路, 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條徵途!世間是苦的,我也曾經嚮往一個佛化的家庭,這樣既不出家又可修行 反正都能往生淨土,一生成就。那何苦出家,又受約束,又不自由,又不能自己賺錢,還要靠別人的供養維持生命。"要知道地獄門前僧道多呀" (其實後來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不是佛教內,而是出自外道世人之口,要知道這句話阻斷了多少要想出家修行人的善根呀!詳見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 可在家修行佛道成就者相比出家者還是要少很多的。除非你是一直單身生活,可是除非你是有大善根之人,否則你也不容易一直保持單身的狀態。你會受到別人的議論,你會受到被人的格外關注,因為你的另類(不結婚),因為你的不結婚你將會很容易成為別人追求的對象,因為你單身呀。在時間的推移下,在輿論的壓力下,在各種誘惑下,如斯內憂外患之時。你的內心不會渴望愛情的甜蜜嗎?通常大部分人是凡夫呀,何況是在染緣具足的世間,當身邊的人都戀愛,結婚的時候,當人家都甜甜蜜蜜、浪漫生活的時候,我們還能保持內心的安靜狀態嗎? 我們可能就會遐想滿天、可能就會蠢蠢欲動,或許我們都在欺騙自己,可我們的內心還是在編造各種理由來鼓動自己,去走向婚姻,走向真正意義上的世俗生活。因為我們沒有嘗到過它的滋味,所以我們竭力的想去品嘗。這種愛欲的種子在我們心中深藏了不止一世,而是多生多劫了! 你能馬上斷絕它嗎?不可能的。(正如楞嚴經中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如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楞嚴經>卷四;"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楞嚴經>卷八);("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慾,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師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又有曰: "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楞嚴經>卷八)印光大師曾講過:"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看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帶業往生, 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經雲:"身是大苦聚,三輪苦相逼,晝夜常不息,眾生知者稀,以小苦為樂,汲汲錯營求,如搔癢出血,亦如飲鴆酒,雖有小樂時,後苦無量巨,現世如炬燃,來世墮惡道地獄。"婚姻(愛情)就像是一杯看似美味的鴆酒,喝了就會上癮,而且會使我們中毒,而一旦我們飲下的第一杯(結婚了),我們就身不由己了。當嘗過了新婚的甜蜜之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剩下的就是責任。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在的誘惑一多,原有的婚姻又實在是太平淡了,君可能又會移情別戀,變成了背叛。(佛法講世間是苦,包括三中,苦苦,壞苦和行苦。而容易移情別戀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所謂的情慾的快樂中就有壞苦,和行苦,壞苦就是快樂的感受會變壞,因為佛法講一切諸有為法無常故,而所謂的世間的五欲的快樂的感受就屬於有為法,它是無常變化的(生住異滅的變化)當它在異的狀態時就快樂的感受就會失去。行苦的,就是這感受遷流變化,無剎那常住安穩之苦,所以當新鮮感一過之後,再想去追尋你當初新婚時快樂,你的感受會變得平淡,所以你為了再讓自己以前那種你認為的樂受呈現,你就要需要變化的,更大的造作來激發你的感受。所以會容易移情別戀或者就是尋花問柳來滿足自己(這就違背了佛陀的戒律了屬於邪淫),一旦東窗事發愛情就變成了背叛。) 這樣的例子我也聽過見過,愛的越深,到時候這種恨越深,難道這不苦嗎?2、那麼那些能夠堅守的成為了責任的呢,他的責任就是努力工作賺錢養家和照顧孩子,還有雙方的老人。各種親戚關係的維繫,工作的壓力,競爭的激烈,你還剩下多少時間來修行?而這整個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維繫這個家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對家庭的執著會越來越重。投入的越來越多,我們越不好放舍,越不好看破。正如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講,"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郎當。牢獄有原赦,妻子情慾,雖有虎口之禍,己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一次次的飲用這杯鴆酒時,我們認為是在享受它的美味,(這無異於刀刃上舔蜜,會有割破舌頭的危險。"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餐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四十二章經>>)一次次的放縱,毒性會一次次的加重,直到耗盡我們最後唯一的一點精力和元氣(一切事業,以身為本,身若受虧,事俱消隕。傷身之事,種種不一,最酷烈者,莫過淫慾。--印光大師),讓我們在無奈和懊悔只能給閉上雙眼,離開那寶貴而暇滿的人身。懊悔的是我們一生所貪著的婚姻情感之快樂是如此的虛妄,到老到死一場空,什麼都帶不走,而在我們過世俗生活的時候(卻造下無邊罪業),越感情深、情慾重,我們的智慧越受到了蒙蔽,覺醒越來越差,越來越愚蠢,這樣我們不論怎麼修行都不易證到到真理(經雲:"人懷著愛欲不見道,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睹其影者;愛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到道;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四十二章經>>)並且福報消耗的很大甚至耗盡 (八師經雲:"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痴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與其這樣幽幽暗暗的飄蕩 迷醉,不如及早遠離情慾,專心修行佛道 否則到臨終時,四大分離時,業果即將來臨時,你會追悔莫及! 欲往生淨土者,慎之、慎之。(請看淨宗祖師藕益大師的開示:"哀哉三界,愛欲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蓮華國土,永離塵情;此緣能斷,彼質斯成。--<藕益大師淨土集.卷下>)而且真正步入了婚姻生活後,不都是又有甜蜜,還有憂愁和苦惱,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說只二三。因為世間的真相本質就是苦的,佛在經中講的苦聖諦已經很清楚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四十二章經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無憂即無畏。"又有 賢愚經雲:"夫淫慾者,譬如盛火,燒魚山澤,蔓延滋甚,所傷彌廣。人坐淫慾,更相賊害,日月滋長,致墮三途,無有出期。夫樂家者,貪於合會、恩愛、榮樂因緣;生、老、病、死、別離、縣官之惱,轉相哭戀,傷壞心肝,絕而復甦。家戀深固,心意纏縛,甚於牢獄。") 在家修行難,因為在家生活你要照顧工作和家庭會佔用你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對比出家人來說修行的機會就很少了。我曾有一個朋友,當初我們可以說一起接觸到的佛法,他現在已經結婚生子了,我問他,你現在還有沒有學佛呀,他說"現在忙著養家餬口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學佛呀!"我曾見過很多實際的例子,好多在沒成家之前常親近寺院的年輕人,在寺院裡的時期是很發心的,修行的勁兒也是很足,可一旦離開了寺院一段時間後,步入了社會,好多人都是一去不返。有的人很懊悔,當時很嚮往寺院的清淨生活,可由於已經訂婚了,沒有辦法,就去結婚了。可有一次在寺院表達他內心感受時,他表示很無奈,掉下了眼淚來,在字裡行間,在他的說話的語氣中,我們能感受到他的複雜的心態,他其實是很懷念這寺院的一點一滴,同參道友的。還有後來戀愛了的、結婚了的,之後比他們以前來寺院的時間少很多了,而在我們看來感覺上他們那向道的心比起以前遜色的多了。還有的人就是當時非要在社會上歷練了一段時間,去經歷愛情,感受世間生活(曾經在寺院共修時,一次,當我們(出家人)勸他出家時,他的心很堅定在大眾中替大眾說他們(在家居士)很羨慕我們出家師父,但讓他成為我們。他們是不願意的)。當感受了社會的現實與殘酷後發現還是不如寺院生活清淨 ,又回寺院出家的。 還有的人認為自己還沒玩夠,還想在世間去享受生活的,可是誰知道一場突發的心臟病,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還有的人雖也常到寺院護持卻非要堅持在家修行,可誰知一場突如其來的癌症降臨到了頭上,發現時醫生說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了,無奈之下來寺院出家,願意把最後的生命全部奉獻佛教,但他內心卻也是很不甘心的,他覺得自己還什麼事情都沒做呢,讀了那麼多書,還沒有充分展現他的才華,幹一番事業呢就大限將至,最後在寺院在巨大的病痛的折磨中就這麼的離開了人世!所以說,如果你想好好修行,那趁早決定,因為無常和明天真的不知道那個先到來。而如果你選擇在家修行,等於你就是把愛只獻給一個人,其實這樣不如把這同樣的愛升華並把它(這裡指大愛即慈悲)獻給一切的大眾(一切的眾生)。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而如果你選擇了後者,那麼當你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你可以自豪的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為所有眾生的究竟解脫而奮鬥的事業--佛教的事業。 所以學佛的未婚之士不要再猶豫了出家吧!因為這才是明智的選擇。這才是修行者的天堂!而在家修行者如果要遠離溫柔相 ,那最好就是單身(而且你要能堅持不犯邪淫),常親近寺院,親近善知識如果在家修行者因緣如此必須結婚的,那就很不容易舍離溫柔相了。除非你們雙方約定共同修清淨行(梵行),然後多思維佛法要,多修不淨觀。及其它佛法法門。出家人如何出離溫柔相,末學認為從煩惱性類別講 這屬於貪慾中的一種(這裡把貪慾分成),承事貪,這是貪,貪愛的是一種內心的感覺,就要用<瑜伽師地論>中的觀性格不淨和感情不淨來對治,比如說這個人對你百依百順,承事照顧,呵護有佳,噓寒問暖。但她內心很自私,很貪心,這在佛經中描述的很清楚了(例如<大愛道比丘尼經>),在佛陀眼裡女人是這樣的虛偽、貪愛、自私、嫉妒、攀比、虛榮、不識聖賢、不知恭敬、但知須臾之事,每天只管柴米油鹽,不能往大處著眼,只能在小處小心眼,只注重她的愛情不注重廣大眾生的需要,沒有智慧,眼光膚淺,傲慢丈夫,愛呵罵狗,然後控制丈夫,欺瞞丈夫,而且她用情專而不深,如果哪一天你不要她了,她馬上就換人愛。哪有恩義可言 對你再呵護,也是有所求的。這就是性格不淨,感情不淨是雙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