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悟聖:論修行人如何出離溫柔鄉​

2021-02-18 明靜講堂

溫柔相的本質是魔相,是貪執,愚昧之源,令人墮落,不安穩,故又被稱為軟魔。軟魔的特徵美麗,可愛,溫柔,甜蜜。 

愛情、親情與友情,背叛、仇恨和出賣,那只是一個詞彙的延伸:他就是"貪慾 "。當愛情來的時候,那只是一種衝動和責任;或許它會在誘惑面前變成了背叛,或許他會在柴米油鹽中成長為祝福。當親情安撫的時候,那只是一種血統和佔有;或許它會在世態炎涼裡結成了仇恨,或許它會在災難面前升華為承擔。當友情建立的同時,那只是共同利益的綢繆;或許它會在銅臭中瓦解為出賣,或許它會在金錢面前堅守為信任。無論怎樣,請你看清,這就是人生百態,這就是三界的迷魂,在幽幽暗暗中迷醉,在昏昏沉沉中擺渡。不要貪怨,不要恐怖,除了覺悟的彼岸,一切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方向。安之若素,我們要在淡泊中奮起;空無一物,我們應在夢幻中救度。孩子啊,看!那是回家的路, 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條徵途!世間是苦的,我也曾經嚮往一個佛化的家庭,這樣既不出家又可修行 反正都能往生淨土,一生成就。那何苦出家,又受約束,又不自由,又不能自己賺錢,還要靠別人的供養維持生命。"要知道地獄門前僧道多呀" (其實後來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不是佛教內,而是出自外道世人之口,要知道這句話阻斷了多少要想出家修行人的善根呀!詳見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 可在家修行佛道成就者相比出家者還是要少很多的。除非你是一直單身生活,可是除非你是有大善根之人,否則你也不容易一直保持單身的狀態。你會受到別人的議論,你會受到被人的格外關注,因為你的另類(不結婚),因為你的不結婚你將會很容易成為別人追求的對象,因為你單身呀。在時間的推移下,在輿論的壓力下,在各種誘惑下,如斯內憂外患之時。你的內心不會渴望愛情的甜蜜嗎?通常大部分人是凡夫呀,何況是在染緣具足的世間,當身邊的人都戀愛,結婚的時候,當人家都甜甜蜜蜜、浪漫生活的時候,我們還能保持內心的安靜狀態嗎? 我們可能就會遐想滿天、可能就會蠢蠢欲動,或許我們都在欺騙自己,可我們的內心還是在編造各種理由來鼓動自己,去走向婚姻,走向真正意義上的世俗生活。因為我們沒有嘗到過它的滋味,所以我們竭力的想去品嘗。這種愛欲的種子在我們心中深藏了不止一世,而是多生多劫了! 你能馬上斷絕它嗎?不可能的。(正如楞嚴經中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如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楞嚴經>卷四;"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楞嚴經>卷八);("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慾,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師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又有曰:   "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楞嚴經>卷八)印光大師曾講過:"色慾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看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帶業往生, 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經雲:"身是大苦聚,三輪苦相逼,晝夜常不息,眾生知者稀,以小苦為樂,汲汲錯營求,如搔癢出血,亦如飲鴆酒,雖有小樂時,後苦無量巨,現世如炬燃,來世墮惡道地獄。"婚姻(愛情)就像是一杯看似美味的鴆酒,喝了就會上癮,而且會使我們中毒,而一旦我們飲下的第一杯(結婚了),我們就身不由己了。當嘗過了新婚的甜蜜之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剩下的就是責任。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在的誘惑一多,原有的婚姻又實在是太平淡了,君可能又會移情別戀,變成了背叛。(佛法講世間是苦,包括三中,苦苦,壞苦和行苦。而容易移情別戀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所謂的情慾的快樂中就有壞苦,和行苦,壞苦就是快樂的感受會變壞,因為佛法講一切諸有為法無常故,而所謂的世間的五欲的快樂的感受就屬於有為法,它是無常變化的(生住異滅的變化)當它在異的狀態時就快樂的感受就會失去。行苦的,就是這感受遷流變化,無剎那常住安穩之苦,所以當新鮮感一過之後,再想去追尋你當初新婚時快樂,你的感受會變得平淡,所以你為了再讓自己以前那種你認為的樂受呈現,你就要需要變化的,更大的造作來激發你的感受。所以會容易移情別戀或者就是尋花問柳來滿足自己(這就違背了佛陀的戒律了屬於邪淫),一旦東窗事發愛情就變成了背叛。) 這樣的例子我也聽過見過,愛的越深,到時候這種恨越深,難道這不苦嗎?2、那麼那些能夠堅守的成為了責任的呢,他的責任就是努力工作賺錢養家和照顧孩子,還有雙方的老人。各種親戚關係的維繫,工作的壓力,競爭的激烈,你還剩下多少時間來修行?而這整個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維繫這個家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對家庭的執著會越來越重。投入的越來越多,我們越不好放舍,越不好看破。正如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講,"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郎當。牢獄有原赦,妻子情慾,雖有虎口之禍,己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一次次的飲用這杯鴆酒時,我們認為是在享受它的美味,(這無異於刀刃上舔蜜,會有割破舌頭的危險。"佛言: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餐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四十二章經>>)一次次的放縱,毒性會一次次的加重,直到耗盡我們最後唯一的一點精力和元氣(一切事業,以身為本,身若受虧,事俱消隕。傷身之事,種種不一,最酷烈者,莫過淫慾。--印光大師),讓我們在無奈和懊悔只能給閉上雙眼,離開那寶貴而暇滿的人身。懊悔的是我們一生所貪著的婚姻情感之快樂是如此的虛妄,到老到死一場空,什麼都帶不走,而在我們過世俗生活的時候(卻造下無邊罪業),越感情深、情慾重,我們的智慧越受到了蒙蔽,覺醒越來越差,越來越愚蠢,這樣我們不論怎麼修行都不易證到到真理(經雲:"人懷著愛欲不見道,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攪之,眾人共臨水上,無能睹其影者;愛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到道;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四十二章經>>)並且福報消耗的很大甚至耗盡 (八師經雲:"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痴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與其這樣幽幽暗暗的飄蕩 迷醉,不如及早遠離情慾,專心修行佛道  否則到臨終時,四大分離時,業果即將來臨時,你會追悔莫及!  欲往生淨土者,慎之、慎之。(請看淨宗祖師藕益大師的開示:"哀哉三界,愛欲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蓮華國土,永離塵情;此緣能斷,彼質斯成。--<藕益大師淨土集.卷下>)而且真正步入了婚姻生活後,不都是又有甜蜜,還有憂愁和苦惱,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說只二三。因為世間的真相本質就是苦的,佛在經中講的苦聖諦已經很清楚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四十二章經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無憂即無畏。"又有  賢愚經雲:"夫淫慾者,譬如盛火,燒魚山澤,蔓延滋甚,所傷彌廣。人坐淫慾,更相賊害,日月滋長,致墮三途,無有出期。夫樂家者,貪於合會、恩愛、榮樂因緣;生、老、病、死、別離、縣官之惱,轉相哭戀,傷壞心肝,絕而復甦。家戀深固,心意纏縛,甚於牢獄。")  在家修行難,因為在家生活你要照顧工作和家庭會佔用你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對比出家人來說修行的機會就很少了。我曾有一個朋友,當初我們可以說一起接觸到的佛法,他現在已經結婚生子了,我問他,你現在還有沒有學佛呀,他說"現在忙著養家餬口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學佛呀!"我曾見過很多實際的例子,好多在沒成家之前常親近寺院的年輕人,在寺院裡的時期是很發心的,修行的勁兒也是很足,可一旦離開了寺院一段時間後,步入了社會,好多人都是一去不返。有的人很懊悔,當時很嚮往寺院的清淨生活,可由於已經訂婚了,沒有辦法,就去結婚了。可有一次在寺院表達他內心感受時,他表示很無奈,掉下了眼淚來,在字裡行間,在他的說話的語氣中,我們能感受到他的複雜的心態,他其實是很懷念這寺院的一點一滴,同參道友的。還有後來戀愛了的、結婚了的,之後比他們以前來寺院的時間少很多了,而在我們看來感覺上他們那向道的心比起以前遜色的多了。還有的人就是當時非要在社會上歷練了一段時間,去經歷愛情,感受世間生活(曾經在寺院共修時,一次,當我們(出家人)勸他出家時,他的心很堅定在大眾中替大眾說他們(在家居士)很羨慕我們出家師父,但讓他成為我們。他們是不願意的)。當感受了社會的現實與殘酷後發現還是不如寺院生活清淨 ,又回寺院出家的。   還有的人認為自己還沒玩夠,還想在世間去享受生活的,可是誰知道一場突發的心臟病,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還有的人雖也常到寺院護持卻非要堅持在家修行,可誰知一場突如其來的癌症降臨到了頭上,發現時醫生說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了,無奈之下來寺院出家,願意把最後的生命全部奉獻佛教,但他內心卻也是很不甘心的,他覺得自己還什麼事情都沒做呢,讀了那麼多書,還沒有充分展現他的才華,幹一番事業呢就大限將至,最後在寺院在巨大的病痛的折磨中就這麼的離開了人世!所以說,如果你想好好修行,那趁早決定,因為無常和明天真的不知道那個先到來。而如果你選擇在家修行,等於你就是把愛只獻給一個人,其實這樣不如把這同樣的愛升華並把它(這裡指大愛即慈悲)獻給一切的大眾(一切的眾生)。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而如果你選擇了後者,那麼當你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你可以自豪的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為所有眾生的究竟解脫而奮鬥的事業--佛教的事業。  所以學佛的未婚之士不要再猶豫了出家吧!因為這才是明智的選擇。這才是修行者的天堂!而在家修行者如果要遠離溫柔相 ,那最好就是單身(而且你要能堅持不犯邪淫),常親近寺院,親近善知識如果在家修行者因緣如此必須結婚的,那就很不容易舍離溫柔相了。除非你們雙方約定共同修清淨行(梵行),然後多思維佛法要,多修不淨觀。及其它佛法法門。出家人如何出離溫柔相,末學認為從煩惱性類別講 這屬於貪慾中的一種(這裡把貪慾分成),承事貪,這是貪,貪愛的是一種內心的感覺,就要用<瑜伽師地論>中的觀性格不淨和感情不淨來對治,比如說這個人對你百依百順,承事照顧,呵護有佳,噓寒問暖。但她內心很自私,很貪心,這在佛經中描述的很清楚了(例如<大愛道比丘尼經>),在佛陀眼裡女人是這樣的虛偽、貪愛、自私、嫉妒、攀比、虛榮、不識聖賢、不知恭敬、但知須臾之事,每天只管柴米油鹽,不能往大處著眼,只能在小處小心眼,只注重她的愛情不注重廣大眾生的需要,沒有智慧,眼光膚淺,傲慢丈夫,愛呵罵狗,然後控制丈夫,欺瞞丈夫,而且她用情專而不深,如果哪一天你不要她了,她馬上就換人愛。哪有恩義可言   對你再呵護,也是有所求的。這就是性格不淨,感情不淨是雙方的……

相關焦點

  • 若靜:修行人如何看待「溫柔鄉」
    於是便有了以下針對修行人如何看待溫柔鄉的感悟。小測試:真心話大冒險以前師父總喜歡嘲笑我裝修行,因為我很會幹自欺欺人的事兒。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盤何路修證?」修行人必須要斷淫才可以成就,否則「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有的人可能問佛門有求必應啊,佛門有八萬四千法門啊,「貪嗔亦是道,邪淫亦復然」啊,這又如何解釋呢?
  • 《釋量論》之主要所詮
    རྣམ་འགྲེལ་གྱི་བརྗོད་བྱའི་གཙོ་བོ།        《釋量論
  • 修行 | 縱貫儒、釋、道三家智慧!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生,人生再無其它事,一路修行到絕頂。關注「慧悟禪語」為您生命保駕護航,為您的修行提高智慧;傳承中華智慧,助力偉大復興,締造世界大同!!!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鬥爭與融合滲透中發展,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
  • 胡歌最新大片釋出,舉手投足間盡顯型男魅力
    8月21日,胡歌最新大片釋出,行走在透明水幕下,眼神凌厲又溫柔,乘風而來,舉手投足間盡顯型男魅力。 ​8月21日,胡歌最新大片釋出,行走在透明水幕下,眼神凌厲又溫柔,乘風而來,舉手投足間盡顯型男魅力。 ​
  • 大智度論釋
    天與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得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供給賓客事事無乏。客問之言。汝先貧窮。今日所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種種眾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見示並所出物。即為出瓶。瓶中引出種種眾物。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壞。一切眾物亦一時滅。持戒之人亦復如是。種種妙樂無願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物。複次持戒之人名稱之香。
  • 著名書法家釋慧旺法師獻禮建黨99周年
    凡人寫書法與禪是不粘邊的,修行之人書禪, 覺悟空有,寫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證果就是一種天然。所以書禪非刻意,功成在修行。觀賞慧旺法師的書法作品,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紅衣法師的悲欣交集,此書樸實,此書般若。俗世之人作書法,容易過度追求形式,輕視心化之,心入之 的內涵體驗。重視形式的結果就是呆板,或者是江湖。
  • 《聖道啟門頌》之釋除暗奇光(三十一)
    如是妙道師:就是指給我等如理講解如何從依止善知識起至樂空雙運道之間的一切完整無謬的全圓教法的諸善知識。     正修伴:是指能依教奉行的諸道友同參;「堅固住」,即長久住世。>     外障礙:就是指障礙修道的外在的違緣,如;連綿不斷的戰爭、國王等當權者的無理幹涉、四大失去平衡而發生的天災,以及自身的四大失調而出現的病魔侵擾;      內障礙:是指自己內心的煩惱及不如理作意(即不正確的心理活動)等內在修學佛法的違緣;這裡雖然沒有顯示秘密障礙,但要明白它是明示以上二種障礙順帶的道理,因為在其它論釋中提到過這種障礙
  • 最帥和尚釋明心:幾番拒絕富婆追求依舊桃花運不斷,現狀如何?
    小鎮上也再也沒有真正的僧人在修行。他偶爾看到了所謂的僧人,便是在挨家挨戶化緣的人。這些人把佛家的形象給破壞得一乾二淨,佛法再也沒有在小鎮上出現過。▲釋明心這使得釋明心法師感受到了遺憾,從小到大便喜歡思考一些關於哲學的問題。如宇宙是如何來的,人類如此的渺小,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個世界的邊界在哪裡?宇宙的邊界又在哪裡?
  • 佛教:修行人不學會「苦集滅道」這四諦,註定不能成佛!
    《俱舍論頌疏》講解(三十二)《俱舍論》裡頭講七十五法,在大乘裡頭講百法。這七十五法再概括回來,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蘊這些以後在後面再細細地解釋。苦集者,世間的一重因果;滅道者,是出世間的一重因果。我們要想修行,解脫生死,必須要了解四諦,修學四諦,最後證得四諦,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我們初一步必須要了解四諦,四諦法要學的。要是不學四諦法,對苦諦就是世間的果不知道,不能生厭離心;對集諦不知道,不能生恐怖心。
  • 朗讀即修行,我們開新書啦|「她釋· 朗讀者第二期招募」
    >我們一頁一頁的翻過,一章一章的誦讀,海靈格《活出內在的力量》,伴隨著每位朗讀者當下的感悟與心境,伴隨著優美繞梁的音樂多麼擅長開始,卻不懂得如何道別嘛?為何說朗讀即修行?很多人除了日常對話,生命中很難有機會說有能量的話,讀書、讀詩、讀名言,都會叫人格外的喜悅,源於內容裡充滿著智慧的能量;
  • 日本——讓人墮落的溫柔鄉
    日本的服務也受國人褒揚,有時候國人不能理解,認為那是一種職業式的假客氣,其實我理解日本的服務很多時候都是發自肺腑的盡善盡美之心。這種心情符合我們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當你很投入地想讓客人滿意,內心感受是澄澈愉悅,真誠為人,為對方著想,並收穫笑意和感謝,這符合人的本性。所以「讓客人高興」的心情是日本式服務的精髓。
  • 陳偉霆黑白質感寫真大片釋出,可酷颯可陽光,鏡頭感超強
    寫真釋出,@William威廉陳偉霆 可酷颯可陽光,鏡頭感超強~ ​​​
  • Kyrie Low 3新配色釋出,黑白配色搭配藍色水晶外底
    Kyrie Low 3新配色釋出, 黑白配色搭配藍色水晶外底,刺繡的塗鴉風格Swoosh是這一代的一個設計亮點,後跟的星月標誌詮釋夜晚的配色主題。另一雙則是「NY VS NY」主題配色採用多種顏色組合搭配。不知這雙加了魔術貼的Kyrie Low 3是否能在實戰表現中加分呢? ​​​
  • ​我們該如何修行,提升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
    所以大家應當抓住這個天賜良機,找到明師,辛苦幾年,認真修行,實修實練,普度眾生,得到正果,才是明智的選擇。在《龍華經》裡早就給我們點明了這個問題,經中說道:「老祖親傳十步修行,普度兒女早回家中。」無大使命者,擅自洩露天機,必遭天譴。在這裡,粗淺的講述十步修行,機緣成熟,再共同學習《龍華YD》秘法。
  • 1190、釋昌隆師父讚嘆若水師兄慈悲救渡眾生的修行之路 學佛路上用真心念佛、發願、弘揚佛法
    想想自己的命運都改變不了,生死輪迴又怎能出離?望有緣的家人們珍惜阿彌陀佛佛接引站,珍惜群裡每天無我奉獻的大善知們吧!多聽有修有證的大善知們法語吧!自己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先靜下心來虛心的聽經明理,沒明理之前,切記不要亂說話,以免誤人誤己。以經典為依據,以戒律為師,依法不依人,總之,要學佛,做佛,做活著的佛為法界眾生服務,從而引領家人早日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阿彌陀佛。
  • 修行時,睡魔是很厲害的,如何克服?(宣化上人)
    ◎ 宣化上人「離諸戲笑」,是除掉悔蓋;「離痴眷屬」,是離瞋蓋;「親近智者」,是離痴蓋;「令心不亂」,是除貪蓋;現在「攝念山林」,就是除睡魔蓋修行時,睡魔是很厲害的!人尤其是有一種懶惰性,睡魔就最歡喜幫著你懶惰。你有懶惰,睡魔就來了,「可以去休息,睡睡覺!」你這時候一定想:「嗯,睡覺是不錯,很好的,最自在了!
  • Angelababy《時尚芭莎》最新封面釋出,傷痕妝太驚豔!
    Angelababy《時尚芭莎》最新封面大片釋出,angelababy化身精靈仙子登封,一襲白色鏤空紗裙,慄色蓬鬆長捲髮,搭配精美花朵配飾,傷痕妝盡顯易碎感,鋒利與柔美交織。此外,新電影《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12月24日上映, ​​一起期待吧!
  • 《般若攝頌釋》講解第11課
    現在世間上有很多非常可憐的人,有些學氣功,有些學特異功能,有些學外道,他們想以各種方法離開輪迴苦海,其實都不現實。因為世間再了不起的人士,他們自己尚未出離苦海,所以也不可能將我們帶到解脫的彼岸。因此,我們所依止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千萬不能捨棄;若捨棄,就是非常大的過錯。
  • 龍欽巴尊者的心滴之光,每個都是修行的關要!
    愛禪坐的弟子特別執著打坐的境界,執著空性,這些人都修不出大圓滿法來。只有對上師有無比信心的弟子,他們的內心自然而然能夠得到大圓滿的境界。——龍欽巴尊者二是若修行人未遠離對一切迷亂境現的實有執著,則不能證悟空性的本體,因為空性遠離一切能境與所境。三是若修行人有勤作等執著,則不能證悟本來無作的究竟實相,因為實相遠離一切能作所作。四是若修行人有思維等執著,則不能證悟法性無二的本體,因為法性遠離一切分別尋思。五是若修行人有耽執之相,則不能證悟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法界本體,因為法界本離一切方隅。
  • 法華經:安樂修行第三法,如何避免違緣(79)
    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受持讀誦此《法華經》的行者,如果想要在後末世安樂的修行,就應當遠離嫉妒、諂、誑這三種心行。如果覺觀「嫉妒」這種心行,就會發現它根源於分別高下而產生的不平之氣。此不平之氣最容易勾招出往昔嗔習。受此嗔習加持,嫉妒者不能隨順這種不平之氣,高下心中產生「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願望,從而明裡暗裡地惱害對方,以為這樣就可以拉平自己和對方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