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世尊成道回國弘法 同族六人先後出家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世尊悟道成佛之後,先後幾次教化族人,族中有很多人先後出家,包括佛陀兄弟、愛子、姨母等人。這篇文章只介紹佛陀六位親族的出家因緣,其實釋迦族中最後出家之人遠遠不止此數。

釋迦族人受佛教化,紛紛出家進入僧團。(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釋尊成道後,很多釋迦族人受佛教化,紛紛出家進入僧團,其中有不少人成為了佛陀的重要弟子。《釋迦譜》等經論記載了他們的出家因緣:

一、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是斛飯王之子,釋尊的堂弟(釋尊的祖父師子頰王有淨飯、白飯、斛飯、甘露飯四子,其中釋尊的父親淨飯王是長子)。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尊為「多聞第一」。

阿難尊者出生於佛成道日,具足三十二相,當時相師預言他未來將服侍佛陀,白飯王聽後處處提防,恐其出家,不讓尊者與佛相見。一日,阿難尊者被藏在房中,釋尊以神通開啟了房門,阿難出來為其搖扇,並一定要隨佛出家,任何人都無法阻攔,阿難尊者就這樣出家了。

二、羅睺羅尊者

羅睺羅尊者是釋尊出家前的兒子,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尊為「密行第一」。

釋尊成道後,曾派目犍連尊者勸耶輸陀羅割捨母子恩愛,讓羅睺羅尊者出家修習佛法,但耶輸陀羅始終不願捨棄愛執。後來在釋尊的神力加被下,耶輸陀羅終於憶起了宿世因緣,愛子之心消歇,將兒子交由目犍連尊者帶回僧團。佛讓阿難尊者為羅睺羅尊者剃度,命舍利弗尊者為親教師,目犍連尊者為授戒師。因其年紀尚小,便為他授十條沙彌戒,成為了僧團中最早的沙彌。

三、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尊者是斛飯王的兒子,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尊為「天眼第一」。

阿那律尊者出家前,兄長摩訶男便與他商議:「釋迦族已有很多人追隨佛陀出家修道,兩人中也應當有一人出家,另一人經營家業。」阿那律尊者覺得家事煩碎,於是向母親乞求出家。但母親對尊者極其愛念,始終沒有應允。後來尊者聯合同族的甘露飯王之子跋提,一起說服了父母,並與其他幾位釋迦族王子一起捨棄了榮華富貴,追隨佛陀遊化的路線,來到佛所,剃度出家。

四、難陀尊者

難陀尊者是釋尊同父異母的弟弟,有「調和諸根第一」之譽。

難陀尊者出家前的妻子孫陀利美貌非凡,他對妻子十分迷戀,對於出家修行並無興趣。一日,釋尊帶著阿難尊者來到城中託缽乞食,難陀尊者看見後,便將他們的缽拿回家盛滿食物供養佛。沒等難陀尊者回來,釋尊便空手離去,難陀尊者便跟隨阿難尊者來到了尼枸陀林精舍。釋尊勸他出家,難陀尊者由於不敢拒絕,便勉強答應了下來。落髮後,難陀尊者仍然思念俗家妻子,無心修行。釋尊便領他先入天界見天女之美,再入地獄見種種苦報,使其了悟因果循環的道理,發起出離修行之心。尊者從此精進修行,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五、大愛道比丘尼

大愛道比丘尼即釋尊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她是佛教中第一位比丘尼。

當年佛成立僧團後,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許多婦女都想隨佛出家,但出於正法因緣的考慮,佛並沒有允許女眾出家。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在迦毗羅衛國時便多次表達出家修行的願望,但始終未能得到佛的許可。有一次,她追隨釋尊來到頓止河上,請求出家,釋尊又制止了她。這時的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顏面汙穢,滿身灰塵,噓唏啼哭。阿難尊者不忍見此,再三祈請佛陀準其出家。釋尊終於開許,但要求其嚴格遵守佛制定的戒律與法度。於是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出家受戒,成為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此後,她嚴格奉行戒律,精進修行,最終證得聖果。

六、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是斛飯王之子,佛陀的堂弟,以宿世因緣,處處與佛陀作對。

嚴格來說,提婆達多並不是佛陀承認的僧團比丘。當釋迦族諸王子要隨佛出家時,提婆達多也向釋尊如此祈請。釋尊沒有應允,勸提婆達多在家修行。提婆達多因此生起邪見,自剃鬚發,身著袈裟,自稱沙門。他通過修習輾轉聽聞的佛陀教誨,也獲得了神通,能以無數方便作種種變化。提婆達多甚至贏得了阿闍世王子的信任,他教唆阿闍世王子一起犯下了弒父、害佛、壞和合僧的大罪。提婆達多因此墮入無間地獄,但是因為臨終一念懺悔,稱念佛陀,而被釋尊授記於未來成就闢支佛果位。

以上是與佛陀因緣甚深的幾位釋迦族人的出家因緣,對這些事跡經典的記載或有出入,然而從大乘佛法角度而言,阿難尊者、羅睺羅尊者與難陀尊者等諸大阿羅漢,在僧團中作為常隨釋尊的聲聞弟子,實為法身大士的示現,而成為佛陀座下的「影響眾」。對於提婆達多,一些大乘論典說其為大力不退轉菩薩的示現,生生世世逆助佛陀成就道業,佛在《法華經》中亦說其過去世曾為佛的善知識,並授記其將於未來成佛,號天王如來。

相關焦點

  • 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縣鸞,是雁門人。按《續高僧傳》卷六的記載,縣鸞家近五臺山,佛教氛圍很濃,民間流傳著各種神奇的佛教相關的神話傳說。曇鸞自幼受此影響,十餘歲就登山尋訪佛教遺蹟,被五臺山的佛教勝景感動,「心神歡悅,便即出家」。曇鸞出家之後努力學習,廣學內外經典。
  • 佛教:「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嗎?別再無知了!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如來佛似乎是佛教中神通威力最大的佛,許多人就理所當然地將其與佛教的創始人如來佛祖等同。「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尊佛嗎?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普及一下這個佛教常識。首先,小編先要澄清的是,佛教裡是並沒有「如來佛」這一尊佛的,一些影視劇為了達到更好的戲劇效果,不可避免地與事實有衝突,我們不可完全完全信之。
  • 星雲大師:他12歲出家,創辦佛光山最大道場,弘法足跡遍布全球
    星雲大師,中國臺灣一代佛教高僧,臺灣佛光山道場的開創者,「人間佛教」的踐行者,1927年,他出生在江蘇揚州,自幼家境貧寒,12歲便在棲霞寺出家,一生宣揚佛法,弘法利生,在全球各地都留下弘法足跡,座下弟子一千餘人,全球信眾超過百萬,佛光山也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正如星雲大師所說,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不過剛開始,在儒和道為主的主流社會價值觀,認為出家是不孝的行為,而且佛教的乞討是一種懶漢行為,非常的排斥。內容如下:《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第三章第九條規定,「要求出家的人,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佛教,愛國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庭同意。
  • 電影推薦 |《禪Zen》——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禪師修行弘法的故事
    電影講述了750年前(大約相當於中國南宋晚期)日本鎌倉亂世時期高僧道元禪師修行弘法的故事,拜中國高僧如淨為師學習「禪之心」的道元(中村勘太郎飾)回到日本後開創了「曹洞宗」的傳奇故事。鎌倉亂世,孤高品格,名僧道元禪師不為人知的故事跨越七百五十年的歲月重新醒來。「人啊,為何逃脫不了這世上的紛爭、病痛與死亡?願你能找到超脫這些苦痛的道路」在道元八歲那年,母親伊子留下這樣的遺言離開了人世。
  • 陝西佛教寺廟系列遊之——遊覽感業寺(女皇出家的寺廟)
    感業寺位於陝西西安未央區六村堡鄉後所寨西南30米處,在豐產路北側,感業寺所在的區域為漢城遺址保護區,感業寺的出名是由於,這裡是女皇武則天削髮為尼出家的寺院。隋唐時的感業寺早已消失在歷史中,明清的寺廟建築也蕩然無存,現在看到的感業寺,只是一個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的民間小廟。
  • 弘法利生為業.
    佛陀為他們開示四諦法——苦集滅道。佛陀對他們說:「你們看娑婆世界是苦的,這個苦是怎麼來的 ,是貪嗔痴集的。有一個很好的解決苦的方法就是滅掉貪嗔痴,滅了貪嗔痴以後就悟道了,你們就可以跳出這個輪迴。」       這幾個人一聽馬上就證到聖果了,有的證初果,有的證四果羅漢。他們得道以後呢,就馬上剃髮出家,成為五比丘,他們是最初的五個比丘。這就是屬於歷史上最早的僧伽,僧伽就是出家人的意思。
  • 佛教故事丨志得意滿的天人因執著而受輪迴苦報
    第三個原因,是憶起過去在行菩薩道時,曾有一世生為一位三寶弟子。每逢六齋日,便會到佛寺聽經聞法,精進行道從來不敢懈怠。因為崇信三寶,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說法而出家修行,從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漸增廣,而成就無上的佛果,為世所尊。
  • 佛教故事:志得意滿的天人因執著而受輪迴苦報
    第三個原因,是憶起過去在行菩薩道時,曾有一世生為一位三寶弟子。每逢六齋日,便會到佛寺聽經聞法,精進行道從來不敢懈怠。因為崇信三寶,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說法而出家修行,從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漸增廣,而成就無上的佛果,為世所尊。
  • 佛教:「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嗎?看完恍然大悟!
    提到「如來佛」,應該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我們常常會在一些佛教題材的影視劇中,看到或聽到。因為「如來佛」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所以很多人可能會潛意識地認為「如來佛」就是佛教裡邊地位最高的佛,甚至常常將其與佛陀釋迦牟尼佛混淆,這就大錯特錯了。
  •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三寶歌》淺釋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一般來說,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認識,通常是透過佛弟子的言行表現,而非直接藉由研習佛法來認知的。所以佛弟子的言行舉止不端正,就會直接影響大眾對佛教的觀感。往往個別佛教徒的行為,最終由整體佛教「埋單」。大眾如果對佛教沒有好感,對佛教的傳播便會構成障礙,這勢必影響佛法的住世。
  • 佛教的母親節
    為什麼佛教經典中都是度母?《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佛升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地藏經》中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度化母親。《盂蘭盆經》目連尊者地獄救母。《父母恩重難報經》中佛在分別男女骨骼之時也重點談到報母親的恩德。為什麼經典中都是提到度化母親?
  • 《真實的喬達摩王子》-世尊證悟歷程詳解
    很多佛陀故事所講的早期事跡就是上面這些,但世尊在幼年時還發生了一件「小事」,我認真的去考證和思考後,發現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 在悉達多大概六、七歲左右,有過一次經驗,就是他父親帶他去參加每年一次的耕作儀式,淨飯王把小悉達多安置在閻浮樹下,然後去主持儀式,小王子看到現在就自己一個人,便在樹下打起坐來,不一會就入定了,後來世尊講,當時就一小會兒時間
  • 愛國愛教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因為愛國愛教,符合佛教的教義教理,符合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以言傳身教為弟子們所作出的示範,符合佛陀為弟子們親制的戒律。同時,愛國愛教也是佛教徒修學佛法,弘法利生,繼承佛教事業的重要保證。因此,佛教徒必須要愛國愛教。一、愛國愛教是佛教固有的優良傳統愛國愛教是佛陀親自製定的。
  • 她們出家為尼,真相竟是…這些佛門奇女子,感動所有人!!
    在很多人心裡,出家人都是比較神秘的,尤其是出家的女師父!  很多人猜測:她們到底為什麼選擇出家?是因為感情不順、生活不如意?  曾以為治病救人是她這輩子的使命,沒想到留學回國後,在一誠長老的感化下,她竟剃度出家了,從此以後,弘法、義診、恢復祖庭!
  • 難陀出家記佛教故事
    難陀不高興地說:「世尊,你怎能拿獼猴同我妻子相比呢?自然是我的妻子長得好!」他們繼續向天宮走,天宮裡的宮殿富麗堂皇,輝煌無比;天宮裡的宮女相貌完美,體態優雅,聲音輕優。難陀看得心花怒放。佛陀接著問:「難陀,你說是天女長得好看,還是你妻子長得好看?」難陀毫不含糊地說:「當然天女長得好看多了。我的妻子孫陀羅和天女比較,猶如把獼猴和孫陀羅比較一般。」難陀一心想看看天女,便將孫陀羅忘掉了。
  • 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
    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釋迦牟尼佛從悉達多太子放棄王位,拋棄世間榮華富貴。削髮到苦行林修行,跟隨過很多人修行。曾修到四禪八定和非想非非想處,但他認為都不是解脫之道,最後都放棄了。之後又經雪山苦行六年,受盡大苦,瘦得皮包骨頭。
  • 青海省佛教協會漢傳佛教教職人員赴南方寺院參訪交流圓滿返程
    參訪交流現場佛教在線訊  2016年5月17日至27日,青海省佛教協會漢傳佛教教職人員一行14人在以青海省佛協侃本秘書長為團長的帶領下,先後赴重慶市佛教協會、重慶羅漢寺、重慶華巖寺、貴州貴陽弘福寺、廣西南寧青秀山水月庵
  • :17歲出家,多才多藝,收穫大量女粉絲
    讀書時,釋道心的成績十分優異,每一科考試基本都是90分左右,或許是因為家庭的原因導致釋道心早年就接觸了佛教。 第二年,經聲佛號喚起了釋道心的脫俗之念,他決定剃度出家,不料卻遭到父母的嚴厲反對,父母怕他去出家就把他關在房間裡,有一天他還是趁機的逃跑了出去,由於出家心切,父母多次勸說無果,認為孩子與佛有緣,那就隨他去吧!後來在父母的許可下,釋道心終於圓滿了出家的願望,前往廬山東林寺剃度出家去了。
  • 佛教根本·之六·遺教總結(佛陀的教法遺囑)
    於是,「世尊依堅強精進,忍耐此病,以留彼壽命。」終於,「世尊病癒。」阿難前往請安。他本是佛隨侍,目睹師尊變老,不免擔憂:「我曾見世尊於健泰時,及見世尊如何忍受苦。世尊!當我見世尊之病、身體衰弱,我神志昏迷不明法、不辨四方。」(阿難自出家後,就長期陪伴在佛身邊,不離左右;況且他尚未解脫,心裡自然不舍。)但他自我安慰道:「世尊於比丘眾尚無教命,此時世尊當不入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