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鬥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如果他還活著,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著老人,而後輕輕一笑。瞬時,佛陀的齒畔產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個市集。一會兒,一頭滿身臭穢的大豬,身體滴著屎尿,搖搖擺擺的晃過市集,眾人此時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見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憐憫地微笑。
阿難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覺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請示:「慈悲的世尊!剛剛您看到老人哀嘆而憐憫一笑,現在看到搖擺行走的大豬,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難道其中有何特別的原因嗎?請世尊慈悲開示,以解答大眾共同的疑惑。」佛陀於是告訴大眾,之所以會笑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無奈於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邊捕魚時,讓無可計數的生命,在他的漁網下慘遭殺害,也讓這些魚蝦,家庭破碎、骨肉相離。但是,他不曾因為魚蝦的苦,而生起絲毫的惻隱之心。如今自己的兒子因禍而死,卻怨天咒地,感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因為這樣的因緣而笑!
第二,過去曾經風光不可一世,能呼風喚雨,來去自如,志得意滿的飛行皇帝,今日卻只能在魚販的鬥中無助地苟延殘喘,連性命都自顧不暇。這個前世的天人,因為專修空想觀,修成了空定,卻執著這個想出來的空,無法歸於本心。雖然得壽八十億四千萬劫之久,然而,卻不能讓自己的罪業消弭,在福壽用盡時,定力也跟著消失,仍要受輪迴果報之苦!
阿難不解的問道:「像帝釋天一樣尊貴的飛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廣,為何仍不能免於業報呢?」一旁的魚此時張著空洞的雙眼,似有所感。佛陀答道:「禍福其實只是暫時的假相,並不能長久!如果因為今生的富貴而志得意滿,不知繼續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報享盡,就會為自己招來無數的災難和罪報。這因緣果報,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不會因貴賤而有所區別!」
第三個原因,是憶起過去在行菩薩道時,曾有一世生為一位三寶弟子。每逢六齋日,便會到佛寺聽經聞法,精進行道從來不敢懈怠。因為崇信三寶,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說法而出家修行,從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漸增廣,而成就無上的佛果,為世所尊。
那時,隔壁的鄰人,從不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理,因此不學無術,四處為惡。還供奉鬼神,施放蠱魅來殘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閒,就是吃喝嫖賭、飲酒作樂。
自此之後的輪迴中,我所生之處,都是清淨的處所,能夠聽聞佛法而精進修行,圓滿佛果。而過去的這位鄰人,則因為留戀女色,荒淫無度,又不知孝順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舊在三惡道中輪迴,未能出離,而墮為這隻糞穢的大豬!
典故摘自:《六度集經.卷六——佛以三事笑經》
省思愚痴的人,猶如典故中的賣魚老人,昧於因果而又自嘆於命運多舛;無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則如長壽天人,走錯路頭,福報享盡仍要墮畜生道受苦;世上剛愎自用,生活靡爛,貪好酒色而不知節制的人,終招糞穢豬身!此三者,都將生生世世輪迴三惡道中,沒於生死苦海而不得出離!
佛法難聞今已聞!佛陀是無上大醫王,開示八萬四千醫治眾生病的法門,若能依佛的教導精進行持,定能了脫生死,不再受輪迴之苦,終究必能成就無上的菩提佛果!
現在世間一切子女對父母孝順感恩,是人類共同的美好道德。6月21日,是國際父親節。隨著世界文化廣泛交流互通,父親節在中國也逐漸被越來越多人了解、接納。在每年六月份的第三個星期日,很多人都會向父親表達孝順尊敬與感恩之情。父親,在孩子的眼中,是家庭的依靠和支柱。一個健康向上的合格「父親」,意味著要堅強,意味著要成為榜樣,意味著承擔。這樣,不僅會得到子女的愛戴,也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在父親節來臨之際,我們一起了解佛陀當年的如何孝敬父親的,學習《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我們共同祝願:全天下所有的父親,節日快樂!讓我們一起為父母及法界一切如父有情吃素念佛、戒殺放生、供燈供僧 、禮佛回向 ,持清淨平等的發心,廣行善業、精進修行。祈願:正法久住、國泰民安,無有災厄!回向天下父母吉祥安樂、健康長壽、善願皆滿!《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是佛教的一部孝道經典,主要講述佛陀父親淨飯王病重期間思念王子及王孫,佛陀以神通力得知父王病危和渴望見到自己的心願後,便帶領弟弟難陀和兒子羅睺羅等人一起回王宮探視父王,一直守護在父王身邊,並為淨飯王及眾人講說人生無常之理,勸誡大眾修道。淨飯王病逝之後,佛陀與弟弟難陀、堂弟阿難、兒子羅睺羅一起為淨飯王抬棺送葬的事情經過。一、淨飯王病危之願淨飯王是迦毗羅衛國國王,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在位期間常以正法治理國家,以禮德仁義教導民眾,以慈悲之心關心民眾。淨飯王晚年,身患重病,四大不調,肢節疼痛,喘息不定。宰相請來國中名醫醫治,儘管名醫用盡各種方法,淨飯王的疾病始終沒有好轉。淨飯王知道自己無常將至,非醫藥所能治,變得十分煩燥,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苦不可言。一天淨飯王渾身顫抖,唇口乾燥,說話斷斷續續,淚流不止。幾位大王、大臣跪在淨飯王跟前,說:「大王本性不好作惡,積德無厭,護養人民,安居樂業。大王名聞十方,今日為何愁惱?」淨飯王告訴眾王說:「我命雖逝,不以為苦,只是恨見不到我子悉達多;又恨見不到次子難陀,他能除去世間貪淫等各種欲望;又恨見不到斛飯王子阿難,他能持佛法藏,一言不失;又恨見不到孫子羅睺羅,年雖幼稚,神足純備,戒行無缺。我如果能見到這幾個人,我雖然病篤,接近於死,也不以為苦。」白飯王對淨飯王說:「我聽說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離此遙遠,大王身體虛弱,假如派遣使者前往請佛回來,由於路途遙遠,恐怕回來也來不及了。希望大王不要憂愁,掛念子孫等人。」淨飯王回答白飯王說:「我子等人,雖然相距很遠,意望不斷。我子成佛以來,以大慈悲心、神通之力,天眼徹見、天耳洞聽,救度應當度化的眾生。如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水所溺,他以慈愍心,為作船筏,而度脫之,終不勞疲。譬如有人,為賊所圍,或值怨敵,惶怖失計。不望自濟,唯求救護。依有勢者,欲從恐難而得解脫。譬如有人,時得重病,欲得良醫,以療其疾。如我今日,望見世尊,亦復如是。所以然者,世尊晝夜,常以三時,恆以天眼,觀於眾生,應受化者。以慈愍心,如母念子。」淨飯王臨命終時,十分思念佛陀及孫子羅睺羅等人。他知道佛陀成道之後,常以慈悲之心、神通之力救度苦難眾生。如今自己病重,佛陀當能以神通力,知曉此事,會回來探視自己。二、佛陀探望父病並說法當淨飯王病重時,佛陀正在靈鷲山,他以天耳遙聞父親淨飯王之言,就以天眼遙見父王臥病在床,身體虛弱,容顏憔悴,奄奄一息。佛陀知道父親很想見到自己和其他幾位子侄,就對難陀說:「父親淨飯王,勝於世間之王。今生重病,應當回去探望。我們應當趕緊回去,乘著父王還在世,與他相見,滿足父王的心願。」難陀說:「是的,世尊,淨飯王是我們父親,所作奇特,能生聖子,利益世間。今應當回去探望,報答養育之恩。」阿難說:「淨飯王是我伯父,聽我出家,為佛弟子,以佛為師,我應當回去探望。」羅睺羅說:「世尊雖然是我父親,棄國修道,但我是由祖父養育長大,才得以出家。因此,我應當前往,探視祖父。」佛陀說:「善哉善哉!現在正是時候,我們滿足大王的願望。」佛陀就以神足躍身虛空,好象雁王,忽然出現在迦毗羅衛國上空,放大光明。國中人民見佛到來,都流淚齊聲說:「如果國王駕崩,迦毗羅衛國王室要絕滅了。」國中人民對世尊說:「大王不久將命終,只希望如來現在前去與父王相見。」佛陀見此情景,勸說國中人民:「無常別離,古今有是,汝等諸人,當思念之。生死為苦,唯道是真。」佛陀以法雨澆灌眾人心田,以各種微妙之法,開解民眾疑惑。佛陀接著為大眾講說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以及其他諸佛妙法,放大光明。更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以從無量阿僧祇劫,所作功德,放大光明。其光照耀,內外通達,周遍國界,光照王身,患苦得安。淨飯王奇怪地問:「這是何光呢?是日月光、諸天光嗎?光照我身,如天旃檀,令我身中,患苦得息。我懷疑是我子悉達多來了,先現光明,示現祥瑞而已。」這時,大稱王對淨飯王言:「世尊已經來了,帶著難陀、阿難、羅睺羅等弟子乘空而來。大王應當歡喜,捨棄愁苦之心。」淨飯王聽說佛陀回來,心懷敬意,不覺起身而坐,見到佛陀來到跟前,舉起雙手,向佛陀行頭面接足之禮,對佛陀言:「唯願如來,手觸我身,令我得安。為病所困,如壓麻油。痛不可忍,我命將逝,寧可還返。我今最後,得見世尊,痛恨即除。」佛陀見到病重消瘦、形貌難識的父王,告訴難陀:觀王本時,形體巍巍,顏色端正,名聲遠聞。今得重病,乃不可識。端正形容,勇健之名,今何所在?」這時,淨飯王無限感慨地對世尊說:汝願已成就,亦滿眾生願。我今得重病,願佛度我厄。嚴飾瞿曇種,汝為甚奇特。末世說正法,無護而作護。法王以法味,灌澤諸眾生。如是後世人,我子極慈孝。人中之上寶,名達大千界。上至淨居天,獨步無等雙。佛陀說:「唯願父王,莫復愁悒。所以然者,道德純備,無有缺減。」佛陀從袈裟中伸出金色臂膀,將手放在父王的額頭上,對父王說:「父王是戒行清淨之人,心垢已離,今應歡悅,不宜煩惱。應當思念諸經法義。於不牢固之處,得堅固之志,已經種下善根。因此,大王應當歡喜,雖然命將終了,自可寬心。」這裡,大稱王以恭敬心對淨飯王說:「佛是王子,神力具足,無人能比。次子難陀,也是王子,已度生死諸欲之海,四道無礙。斛飯王之子,阿難已服法味。佛所說法,猶如淵海,一句不忘,悉皆受持。王孫羅睺羅,道德純備,得諸禪定,成就四種道果,這四子,已壞魔網。」淨飯王聽後,歡喜踴躍,不能自已。就用自己的手抓住佛陀的手,謝謝在自己胸口上。過了一會,淨飯王又合掌對佛陀說:「我看如來,眼睛睫毛整齊不昏花,我視之無厭。我願已滿,心意踴躍,從此死別。如來至真,多所饒益。我今能見到您,並聽您說法。今日世尊,是我之子,接引過多,不見捐棄。」三、佛陀抬棺送葬淨飯王在佛陀的守護下,「無常對至,命盡氣絕,忽就後世。」眾人都「哀啕啼哭,舉身自撲,兩手拍地。解髻亂發,同發聲言,永失覆蓋。中有自絕瓔絡者,中有自裂壞衣服者,中有取灰圭而自坌者,中有自總拔其發者,中有說王順政治國不枉人民者,中有復言諸小國等失其覆護。」淨飯王駕崩,國家失去威神。這時,佛的眾弟子以香汁洗浴佛身,用劫波育髦及諸繒帛纏身,用棺槨裝殮淨飯王遺體。眾人作獅子座,以七寶莊嚴,並以真珠羅網,垂繞獅子座旁。眾人便舉起棺槨放置於獅子座上,散花燒香。佛和難陀肅立於棺槨之前;阿難、羅睺羅恭敬站立於棺槨尾部。難陀長跪,說:「父王養我,願聽難陀擔父王棺。」阿難合掌,說:「唯願聽我擔伯父棺。」羅睺羅說:「唯願聽我擔祖王棺。」這時,佛陀念及當來世人民兇暴,不報父母養育之恩,為了給將來一些不孝之人施設禮法,決定親自抬著父王棺槨。佛陀抬棺槨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眾山,駊騀湧沒,如水上船。」此時,欲界一切諸天,與百千眷屬都來赴喪。大眾都哀傷不已,啼哭聲震天。此時,四天王私下議論說:「瞻望世尊,為將來世不孝順父母之人作典範,以大慈悲親自抬父王棺槨,為父王送葬。」一起長跪對佛陀說:「唯然世尊,願聽我等擔父王棺。所以然者,我等亦是佛之弟子。亦復從佛,聞法意解。得法眼淨,成須陀洹。以是之故,我曹宜擔父王之棺。」佛陀於是允許四天王抬父王棺槨。這裡,四天王各自變身,如人形像,手擎棺槨,擔在肩上。舉國人民,一切大眾,莫不啼哭。佛陀親自手持香爐,在送葬隊伍前行走,護送父王棺槨到靈鷲山下葬。這時有數千阿羅漢以神足之力,乘虛來至,稽首佛足,對佛陀說:「唯願世尊,敕使何事。」佛陀告眾阿羅漢:「汝等疾往大海渚上,取牛頭旃檀種種香木。」眾阿羅漢聽了,各到大海共取香木。隨後,佛與大眾一起堆積香薪,將棺槨放置香薪之上,放火焚燒。這時,佛陀告訴大眾:「世皆無常,苦空非身,無有堅固,如幻如化。如熱時炎,如水中月,命不久居。汝等諸人,勿見此火,便以為熱。諸欲之火,極復過此。是故汝等,當自勸勉。永離生死,乃得大安。」佛陀認為:人生苦空無常,如夢幻泡影,並非堅固之存在。不要見到燃燒之火,便以為熱。眾生的慾火,更甚於自然之火,大眾應當精進修行,永斷生死之苦。敦煌壁畫 佛陀出殯 力士抬棺香薪焚燒淨飯王身後,大眾一起撿拾淨飯王遺骨,盛放在金函之中。然後,在金函上建造舍利塔,並在塔上懸掛繒幡蓋及種種鈴以莊嚴舍利塔。這時,大眾同時發聲,對佛說:「大淨飯王,今已命終,神生何所?唯願世尊,分別解說。」佛陀告訴大眾:「父王淨飯,是清淨人,生淨居天。」大眾聞聽佛說淨飯王往生淨居天之後,便捨棄愁毒,為淨飯王往生善道而歡喜讚嘆。佛陀以自己奉行孝道的身教為後人作了典範,我輩佛子,當以佛陀的孝行為榜樣,作精進修行以報答父母之恩。【延伸閱讀】淨飯王是佛陀釋迦牟尼之父親。淨飯王的父親為獅子頰王,其母為喀扎娜。淨飯王有三位弟兄:白飯王,斛飯王和甘露飯王。兄弟四人均以飯命名,其原義為「乳粥」,因在當時的印度,用牛乳煮粥,是味道很美的食物。淨飯王與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覺大王的胞妹大摩耶結為夫妻,當摩耶夫人去世後,又娶其妹摩訶波舍波提,佛陀即由姨母養大。淨飯王曾百般努力,想使悉達多太子繼承王位,並曾試圖阻止太子出家,但在釋迦牟尼成道之後,則大力支持佛的弘法事業,是佛教最早的護法之一。白飯王是淨飯王之弟,佛陀釋迦牟尼之叔父。據《五分律》記載,阿難的父親是白飯王,提婆達多是阿難的哥哥。佛陀成道後歸鄉,阿難、阿那律、難陀、優波離等七人均跟隨佛陀出家。阿難系佛陀之堂弟,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阿那律是斛飯王之子。出家後修道精進,堪稱模範,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難陀是佛陀之親弟(異母所生),就是淨飯王跟摩訶波舍波提(淨飯王的第二夫人)生的一個兒子。難陀儀容第一,長得非常莊嚴,佛陀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信學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侯,有一位婆羅門與妻子一起過著美好的生活,後來妻子生下一位長相端嚴的兒子。他們為他舉行誕生儀式,也取了適合他種姓的名字,並用牛奶、酸奶、油餅細心餵養。他像海中蓮花一般很快地長大了,對世間各種學問,更是精通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