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過「天龍八部」
很多是因為金庸的小說
不過,「天龍八部」這個詞
本身卻來自於佛教
天龍八部是佛教中
八類與人不同的眾生
分別是:天、龍、夜叉
乾達婆、阿修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因以「天眾」和「龍眾」為代表
故稱為「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有善有惡
各有其出身、本領和性格
經佛陀教化後
都成為了護法神
也往往是佛陀說法時的會眾
如《法華經·譬喻品》中
就提到了「天、龍、夜叉
乾闥婆、阿修羅
迦樓羅、緊那羅
摩侯羅伽等大眾
見舍利弗於佛前
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心大歡喜,踴躍無量」
天眾,梵語Deva,亦可音譯為提婆,意為「天」或「天神」,如護法神中的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天等都屬於天眾。
天眾的壽命也會完結,天眾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最後再次進入輪迴,轉世為人或其他眾生。
龍眾,梵語Nāga,音譯那伽,亦可譯為神龍。《增一阿含經》:「龍僅憑意念,便能興雲致雨,是名不可思議。」眾龍王中娑竭羅龍(海龍)最出名,其女兒龍女便是觀音菩薩的脅侍之一。
龍眾雖然厲害,但是天龍八部中的迦樓羅,也就是金翅鳥,卻是他們的天敵。《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中載,金翅鳥「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既是死敵,又同是護法,這是如何做到的?
迦樓羅,又音譯作揭路荼,漢譯大鵬金翅鳥或金翅鳥,印度神話中的一種巨鳥,是主神毗溼奴的坐騎。
迦樓羅原以龍眾為食,後來二者同受八關齋戒、皈依三寶。以至於,迦樓羅再與龍王共處一地時,迦樓羅絲毫沒有想要吃龍王的惡念,龍王自念必死,卻也沒有竄逃躲藏。
夜叉,也譯為藥叉。在古印度神話裡,夜叉與羅剎同時由梵天腳掌生出,但雙方通常相互敵對。
男性夜叉形象多變,有時被描述為迅速、怖人的武士,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在佛教中,多聞天王率領夜叉八大將,「維護眾生界」。又有十二藥叉大將守護修持藥師佛法門眾生。
在佛教傳說中,乾闥婆是天界的樂神,居住在須彌山上,侍奉帝釋天。他們追逐香氣為食,或說其本身就會散發香氣。
緊那羅,音樂神。男性緊那羅擅長音樂,女性緊那羅美麗動人擅長舞蹈,他們也是我們所常見的手持樂器的飛天形象。
《楞嚴經》中將阿修羅依胎、卵、溼、化四生而分四種。
阿修羅男性貌醜陋、女性美貌,嗔怒心重、嫉妒心重、好爭鬥,歷史上常與天人戰爭,屢戰屢敗,曾在敗後籤署「和平條約」同意皈依三寶。
佛教傳說中的蟒蛇之神,也是音樂神。該神原本是腹行類,但由於其智力較低而無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擺脫腹行類的命運,脫胎換骨成為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