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

2021-01-08 佛語點悟

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

釋迦牟尼佛從悉達多太子放棄王位,拋棄世間榮華富貴。削髮到苦行林修行,跟隨過很多人修行。曾修到四禪八定和非想非非想處,但他認為都不是解脫之道,最後都放棄了。之後又經雪山苦行六年,受盡大苦,瘦得皮包骨頭。悉達多認為這是冒著生命危險在修道,並沒有找到解脫之道。然後放棄苦行,接受牧女的供養。來到菩提樹下,經過七天七夜證悟成佛。這乍一看來,釋迦牟尼佛是一生成佛,其實他就像彌勒菩薩一樣。在沒出生之前,也是在兜率陀天內院作為一生補處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生前,已經修行很多世。

佛成道之後,第一個七天之中,仍一心一意在進行思考,他面對著菩提樹而自言自語地說道:「我在這裡破除了一切煩惱,該做的事已經做完了。而一切眾生,在五濁之世,為貪慾、嗔恚、愚痴、邪見、驕慢、諂曲種種無明所覆障,薄福鈍根,沒有智慧,怎麼能了解我所獲得的道法呢?與其使他們受苦,那麼我還是不要對他們進行說法傳道,而獨自悄悄地進入涅盤境界吧」。佛一生出這樣的想法,就想付諸行動而進入涅盤。然而,這一行動為大梵天王所阻止。大梵天王知道佛已經得到了無上的智慧,功德圓滿,卻默然而住,並不說法,因此而心生憂惱。大梵天王想道,「世尊過去為了眾生受盡種種痛苦,現在所願已經得到滿足,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又默然而不說法呢?

但其中還有一些眾生過去世時,親近善良的朋友,種植了各種功德的根基,是完全可以聽受您的說法,得到至高無上的菩提大道的」。佛聽到大梵天王的勸請,釋迦牟尼佛一成佛之後,便先到鹿野苑去,第一個渡的就是憍陳如,所以他是第一個悟道的。釋迦牟尼佛和憍陳如尊者的前世,是忍辱仙人和歌利王的關係,佛於往昔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歌利王當時是一名暴君,用刀割忍辱仙人之肉,但忍辱仙人並不動怒,說:「你雖然是剁去我的四肢,但是我不嗔恨你,不但不嗔恨你,等我成佛的時候,我要先度你成就」。所以佛陀沒有食言,此後釋迦牟尼佛開始了長達49年的講經說法,當年阿難尊者出家時,就是因為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貌太好了,因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才跟隨佛陀出家做了比丘。

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很早就過世了,他是由姨媽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大的。佛陀回鄉那年,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受到佛陀光輝照耀,善根萌發也要跟隨佛陀出家。佛陀暫住在尼拘陀林中,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帶領約有五百人之多的釋迦種族中的女人,到尼拘陀樹林中拜訪佛陀,並以兩件新織的衣服供奉給佛陀。佛陀接受下來以後,對她說道:「我來替你施僧,以此布施功德,你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果報」。「不!佛陀!」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這兩件衣服是為佛陀做的,請您收下,我希望您要自己來穿!」佛陀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姨母,不好過分拒絕,就讓步說道:「施僧是有很大的功德,我也是僧中的一名,接受你的一件,另一件我來為你布施給別人」。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佛陀承諾接受一件以後,沒有再說什麼,但她又再進一步的提出問題來要求佛陀道:「佛陀!我願您能慈悲承允我們一件事,就是讓我們女人也能依照正法出家,求受具足戒」。當年,僧團是不允許女眾出家的。所以對於她的多次懇求,佛陀始終沒有答應。佛陀說道:「女人在家學道,披搭袈裟,勤行精進,是可以得到正覺的,但不可以出家。未來的佛陀,他們一定也是實行這個法制。你能奉行我的教法,你就在家中修行,正覺得道果,是不分在家與出家的」。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對佛陀的答覆,甚感不能滿足,她曾三度請求,都給佛陀三度拒絕。每當佛陀回絕她的時候,她就哭泣,五百女人也陪著哭泣,哭聲震動原野,淚水像秋雨點滴不停。為了避免她再糾纏,佛帶弟子提前離開了。

女人心中所發出的一念,不是簡單的就可以拒絕。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聽到佛陀行化到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時候,她和五百志同道合的女人商談以後,立定最大的決心,把頭髮剃去,披起袈裟,向那摩提犍尼精舍追趕佛陀。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五百女人到達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時候,疲倦的坐在門外休息,恰巧此刻什麼也不知道的阿難從裡面出來,他看到她們女人都把頭髮剃去,感到十二分的驚奇!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到阿難時,雖然疲倦,但她站起來對阿難說道:「阿難尊者!你來得正好,你能知道我們此刻的處境和我們的決心。我們拜託你去見佛陀,告訴他說我們來了,希望你要盡心的對佛陀說請他收留我們出家,否則我們就死在這裡也不回去」!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著哭著,阿難也不忍心的流著同情的眼淚,他對她們說道:「你們安心,不要你說,我看到你們的情形,心中就異常難過。請你們稍微坐一會,我一定盡心把你們的意思報告給佛陀」。

佛說:女眾在家一樣可以信仰、修持、證果,何必出家呢。一切眾生,我都平等看待。但這是法則問題,不是男女平權問題。其實,佛陀是對的。女眾虛榮心、驕慢心、情愛心都比男人重,她們能夠守戒,要比男人付出更大的能量來行持。決心大,不代表毅力大。理性有,不代表感性無。對她們,佛陀不想開這個口子。平素溫和得從不違逆佛陀的阿難,最後流著淚軟硬兼施地頂禮說道:世尊,您不答應收留她們,是要出大事兒的。她們這次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來的。唉,佛陀也知道,世間上沒有清淨的常住不壞的法。這一天,早晚要來。嘆了口氣說:算了,你去叫她們進來吧!慈命一出,一個劃時代意義的決定就形成了。從此,人類女性可以出家為尼了,阿難陀尊者也算是改變佛教歷史的第一人了。

《法華經》雖然講了8歲龍女,供養佛陀龍珠即身成佛,也是先女身轉變成男身,到南方汙垢世界成佛的,但是龍女並沒有跟佛出家。所以,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為什麼勉為其難呢,一邊是自己心愛的徒弟阿難,一邊是撫養自己長大的姨母。這都還是其次的,本來佛法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因為由於女眾出家加入僧團的緣故,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明確告訴過阿難:「今正法唯住五百年」。所以,現在女性能夠出家為尼,得多謝阿難尊者。其實,佛陀也不是歧視女性,畢竟佛陀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只是女性出現在當時佛的僧團多有不便,最後分開了比丘在一起,比丘尼另外在一起。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故事:世尊成道回國弘法 同族六人先後出家
    阿難尊者出生於佛成道日,具足三十二相,當時相師預言他未來將服侍佛陀,白飯王聽後處處提防,恐其出家,不讓尊者與佛相見。一日,阿難尊者被藏在房中,釋尊以神通開啟了房門,阿難出來為其搖扇,並一定要隨佛出家,任何人都無法阻攔,阿難尊者就這樣出家了。
  • 佛教:阿那律尊者,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大千世界精塵悉睹無有障礙
    在西方佛教的起源中,佛陀弟子無數,但最具神通的乃是他的十大弟子,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佛教:阿那律尊者,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大千世界精塵悉睹無有障礙:阿那律尊者梵名為 Aniruddha,意譯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在佛陀眾弟子中天眼第一。於佛說法時酣睡,為佛說呵,遂立誓不眠,精勤修道至眼壞。
  • 佛教:阿難與摩登伽的故事,石橋禪故事新編,大愛須修緣
    阿難啊,我記得你隨我出家之時,正是風華正茂之時,不曾談過情,說過愛,那我問你,阿難你懂的愛嗎?」第二天,女子在井邊提水之時,這個沙門又一次來到了井邊,她還是像昨日一樣,供養阿難一缽盂清水,等阿難喝過水,女子鼓起勇氣問道:「小女子失敬,鬥膽請問尊者名諱,可否告知?」阿難收起缽盂,雙手合十:「我是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不知道姑娘有什麼疑惑,可以讓我為你指點嗎?」
  • 女子剃度出家真的不利於佛法長存嗎?
    迦葉尊者一百二十歲時,又把衣缽傳於阿難,承佛囑託,到王舍城附近的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佛出世時,將如來袈裟傳給彌勒。此時的阿難尊者已是年近八十的首座大長老,他一直到百餘歲後才入涅槃。 阿難尊者是幫助女眾實現出家願望的人。當年,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帶領幾百女眾要求跟隨佛陀出家,遭到了釋尊拒絕。她們從迦毗羅衛一直跟隨佛陀到了吠舍離,追得身心憔悴,可釋尊依然不允。
  • 佛祖不支持女人出家,奈何尼姑數量越來越多
    女性出家人稱為比丘尼,尼姑是中國佛教對女性出家人的俗稱,其實佛祖釋迦牟尼不支持女人出家,後來佛祖接受女人出家,也是無奈之舉。釋迦牟尼成佛後,有很多女人敬仰佛祖,希望跟隨佛祖修行,都打算削髮出家。這些女人的代表人物正是佛祖的姨母,佛祖生母早亡,他是姨母養大的,他對姨母的感情與尊敬與生母無二。即便如此,佛祖還是堅決拒絕了姨母,不接受女人出家。佛祖拒絕的理由是:在我的時代之前,早就存在無數個人類文明,自然也存在佛教,過去諸佛都不允許女人出家,我也要遵循這個法制。
  • 佛教的母親節
    為什麼佛教經典中都是度母?《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佛升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地藏經》中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度化母親。《盂蘭盆經》目連尊者地獄救母。《父母恩重難報經》中佛在分別男女骨骼之時也重點談到報母親的恩德。為什麼經典中都是提到度化母親?
  • 農曆七月:佛教歡喜月
    其實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七月並不可怕,更不是什麼鬼節。七月在佛教來說是「佛歡喜日」、「吉祥月」,「歡喜月」等。這又有什麼由來呢……  看到這一幕,目犍連尊者心裡很難過。他心想:我雖然是神通第一,但是,這個時候要解救母親的飢餓卻辦不到,我到底該怎麼辦呢?心念一動,目犍連尊者想:我應該去求佛|陀。  佛陀無奈地搖搖頭說:「目犍連,你知道業如須彌山,自己造業要自己承受,任何人都無法為他人拔除業力。」
  • 佛教故事:年少比丘因造惡口,五百世墮為狗身
    此時,舍利弗尊者以天眼看見斷了腿且飢餓不堪的狗兒,便持缽入城乞食,然後以神通力飛至狗兒的身邊,將乞得的食物拿給它吃。狗兒歡喜地用完食物,舍利弗尊者便為其說法。狗兒命終後,則投生至舍衛國的一戶婆羅門家。
  • 在佛身邊四十多年未能證道,阿難是如何證得佛果的?
    七葉君此前寫過一篇文章《佛本可住世一劫,年壽八十罪在阿難……》,講的是《賢愚經》中的一個故事:阿難為魔所迷,偏偏天機時至。佛問阿難:「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吾四神足極能善修,如來今者當壽幾許?」阿難不答,魔波旬趁機而入,請求佛陀涅槃,無奈之下佛只好答應了魔波旬的請求。不止佛的涅槃,連佛法的傳承都差點因未證佛果的阿難誤了大事。
  • 為何女性出家一生只能一次男人可以七次?
    為何女性出家只能一次而男有七次?(圖片來源:資料圖)佛教經典中,明確記載女眾一生只能出家一次,而男眾能出家七次,使得不少人認為,佛教好像重男輕女,有歧視女性之嫌。事實如何呢,佛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三·八婦女節就要到了,且聽小編為你普及常識。首先,產生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疑惑,其實是不了解佛教中的「平等」。《增一阿含經》云:「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就是不管白種人、黑種人、國王、平民、男、女,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平等,人人都可以出家,就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立足點的平等。
  • 舍利弗尊者傳
    但聖弟子們的遺骨一直未受打擾,他們的出生地已遺忘了他們,唯有佛陀法音所在之處,仍緊緊牽繫著對他們的記憶。他們一生的記錄代代相傳,起初是口傳,然後是被記錄在世上最浩瀚、最詳盡的宗教典籍——佛教三藏的冊頁上。在上座部佛教地區,這兩位弟子僅次於世尊本人,於佛教徒心中備受尊崇。他們的名字一如佛,與佛教的歷史密不可分。
  • 阿難與迦葉不食人間煙火,他們為何索要唐僧的飯碗?
    話說唐僧師徒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無橋木」,坐上「無底船」,脫胎換骨,被佛祖如來最信任的兩個尊者阿難、迦葉帶到寶閣前,領取經卷。此時阿難、迦葉對唐僧說:「聖僧東土到此,有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人事」就是今天常說的「好處費」或賄賂的禮物。這讓唐僧手忙腳亂,他慌張答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準備。」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拿經卷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 楞嚴經·卷一|阿難以能推究者為真心,是這樣嗎?
    若能靜心慢慢研讀下去,便能領略到眾生世界與佛世界的不同心景,看見佛陀是如何轉凡夫知見為佛知見的。這便是名符其實地開智慧的楞嚴。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你現在想知道止息煩惱的方法,有出生死輪迴的願心。
  • 阿難的洗澡水,有與無的寓意,三度拒絕見佛受教的故事
    阿難的洗澡水有次舉行法會,佛陀帶領許多弟子去受供,阿難沒跟上,於是就單獨託缽,一路往西走。走了很久來到一個聚落,缽還是空的,阿難又熱又餓又渴。剛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兒打水,阿難走到井邊,這名女子抬起頭看見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發出讚嘆:「多麼莊嚴的比丘啊!」
  • 佛故事
    最後,婆持加發廣大願心:「願以此供養功德回向來世,願我也能像今日佛陀治癒我身心病苦,療愈一切眾生苦惱,令其身心安樂!」婆持加發願完,佛陀露出了微笑,並以大神通力從口中發出五色祥光,繞佛三匝後,還從頂入。這時,阿難尊者上前合掌請示佛陀:「尊貴的世尊,諸佛如來威儀莊重,從不隨意微笑,今日何故破顏微笑?懇請世尊為我們開示其中的因緣。」
  • 中國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雞足山,大家知道是誰的道場嗎?
    迦葉尊者入定的大門——華首門許多寺廟供奉的釋迦摩尼佛旁邊都會有兩位尊者,佛像右手邊一位是阿難陀尊者,號稱「多聞第一」;左手邊一位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大迦葉尊者,號稱「頭陀第一」。大迦葉又叫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因能忍受苦行,故稱「頭陀第一」。師本娶跋陀羅迦卑棃耶為妻,皆不好五欲,後一起出家。師受佛教化,發正智,奉上比丘之大衣,著佛所授與之糞掃衣。世尊示三乘解脫同一,分半座與迦葉。而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之故事,在禪家上甚為著名。佛將無上正法付囑於師,為佛滅後諸比丘之大依正。
  • 《佛說救拔焰口陀羅尼經》記載「阿難遇面燃鬼王」竟是觀音報身?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難尊者在林間修習禪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滿臉火焰熊熊燃燒,骨瘦如柴,痛苦異常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人各一斛飲食,並供養三寶。阿難向佛陀稟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如此則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天道。
  • 大雄寶殿裡有深意,釋迦牟尼佛的身邊,為什麼是迦葉和阿難?
    慧濟禪寺的大雄寶殿供奉的一佛二弟子,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兩邊是迦葉羅漢和阿難羅漢,這實際上就是禪宗佛祖拈花迦舍微笑的一個經典鏡頭,是佛陀講座的一個經典場面,而為什麼塑著兩位尊者,兩位羅漢呢?實際上也代表著禪宗修行,必須要堅持的兩大傳統。第一個老年的迦葉羅漢,他代表什麼呢?
  • 佛教中第十七位降龍羅漢是迦葉尊者,他並不是乾隆皇帝欽定的
    譯為飲光。出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付法藏第一祖。(付法藏釋義:佛滅後迦葉尊者結集法藏,二十年受持,付囑之於阿難,阿難付囑之商那和修,乃至輾轉至於師子尊者,是為付法藏。付法藏因緣傳之所記者是也)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摩訶迦葉清正廉潔,性情耿介,深受佛陀信賴;在眾多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