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身邊四十多年未能證道,阿難是如何證得佛果的?

2021-01-08 七葉講堂

都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法如甘露,佛音如法鼓。許多人感傷自己生不逢時,未能「甘露先嘗,法鼓先聞」。絕大多數人相信,佛的指點和教誡對自己的修行之路絕對是有幫助的。當然,也有例外。

比如七葉君今天要說的主人翁——阿難尊者。他在佛的身邊隨侍了四十多年,佛的諸大弟子中唯獨他,遲遲沒有證道,直到佛陀涅槃。那麼,連佛都無法提點的阿難,究竟是如何證得佛果的呢?

阿難不證道,並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七葉君此前寫過一篇文章《佛本可住世一劫,年壽八十罪在阿難……》,講的是《賢愚經》中的一個故事:

阿難為魔所迷,偏偏天機時至。佛問阿難:「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吾四神足極能善修,如來今者當壽幾許?」阿難不答,魔波旬趁機而入,請求佛陀涅槃,無奈之下佛只好答應了魔波旬的請求。

不止佛的涅槃,連佛法的傳承都差點因未證佛果的阿難誤了大事。我們知道,阿難不僅是佛的侍者,更是佛的堂弟,是佛曆年來當成「紹隆佛法」的繼承人。因此,佛向阿難宣講了諸多佛經,阿難尊者也號稱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

偏偏,「多聞第一尊者」是個連阿羅漢果都未證得的人。佛入滅之後,許多僧人都不認可阿難宣講的佛經。其中甚至包括僧團的繼任領導者大迦葉尊者。理由很簡單,阿難「愛惑未盡,習結未斷」!阿難不證道,就無法參加三藏經典的集結。

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佛涅槃後,僧團並非一片哀寂。相反,有僧人彈冠相慶,因為佛在世之時,頒布諸多口頭戒律,限制不虔誠的僧人行為。如果佛已涅槃,失去了最終審判,許多懈怠比丘認為:「如來寂滅,我曹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制?」

大迦葉尊者聽到這樣的言論倍感失望,於是決定「承順佛教,宜集法藏」。在未生怨王的贊助下,第一次佛法集結在迦蘭陀竹園南邊的七葉窟舉行。包括大迦葉在內,有999位阿羅漢參加。

此時,阿難也跑來參加。可惜被大迦葉尊者「無情地拒絕了」。理由是「汝未盡漏,宜出聖眾」。阿難不服,說我隨侍如來多年,所有的法會我都參加。佛的諸多弟子中唯有我號稱「多聞第一」。阿難覺得,迦葉將他排斥於外,是因為迦葉想樹立自己在僧團與佛法中的絕對權威,而並非單純因為佛法。

迦葉也不給阿難面子,直接說他「愛惑未盡,習結未斷」。如果阿難能證得佛果,自然會一視同仁。憤恨而出的阿難「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

阿難是怎麼證道的?他離開七葉窟,跑到一個空寂無人的地方,向佛當年吃完乳糜,離開苦行林一樣。不證道就決不放過自己,大有一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氣節。

可惜畢竟具足三十相的阿難不如具足三十二相的堂哥,他「勤求不證」沒有堅持太久,困了,想來個午睡。這麼想著,他也這麼做了。正當他準備睡午覺時,突然身心放鬆,心有所悟,還沒靠上枕頭的那一刻,阿難證道了!

沒錯,過程就是這麼簡單+神奇。在佛身邊學了幾十年沒能證道,剛想著午睡放鬆就證得佛果。只能說佛緣已至,佛法奇妙。於是阿難趕緊回到七葉窟,大迦葉果然信守承諾,請阿難登上師子座,並由他集結三藏經典中的經藏……

歡迎關注,七葉君將為你分享更多有視角的另類佛經故事。

相關焦點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而這裡的阿難和羅喉羅是直接開口請求。無學者心中無法,有學者心中有法,如是心如是相,亦體現在他們的這種請法方式中。菩薩們亦是有各自性情的。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羅侯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他們在佛陀面前的言語比較言談恣意,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應當得授記。
  • 佛經故事:貧女難陀燃燈供佛 蒙佛授記四十劫後成佛
    就財施說,布施所得福報大小關鍵是看布施者的願心。上回小編發過一篇故事,題為「老人施石建寺,臨終往生天道」,那位老人只是施捨一塊石頭,死後就能生在天道;今天這則故事,同樣出自《經律異相》,原始出處是《貧女難陀經》。在這篇故事中,貧女難陀依靠乞討所得,布施一份燈油,但她發心很大,因此佛陀給她授記,說她四十劫後可以成佛。
  • 阿難的洗澡水,有與無的寓意,三度拒絕見佛受教的故事
    天明了,佛陀要講經時,發現阿難不見了。佛知道阿難已受難,趕緊派遣文殊菩薩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難,並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嚴咒。此時,阿難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內,在即將破戒時,忽然間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摩登伽女見阿難忽然離她而去,心中非常難過,便一路追奔,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成全她。佛說:「你真的很愛阿難?」
  • 《楞嚴經》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第一百零六段)#憍陳那聞聲修四諦法證阿羅漢果#【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受。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時,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 楞嚴經·卷一|阿難已得了初果,為何還不能抵抗邪咒?
    阿難已得初果,又被譽為多聞第一,其博聞強識無人能及,為何還會遭遇邪咒之難呢?有人因此而生出偏見,說多聞無益,不如專修定力。誠然,似阿難那樣,偏於多聞,定功不足,就容易為境界所轉。但是,如果偏於定功,沒有聞解,只能行卻不知道為何而行,往往也會陷於勞而無功。就好比有的人,只知道天天念佛,把心定在佛號上,卻不知道佛是誰,又如何能成佛呢?
  • 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
    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釋迦牟尼佛從悉達多太子放棄王位,拋棄世間榮華富貴。削髮到苦行林修行,跟隨過很多人修行。曾修到四禪八定和非想非非想處,但他認為都不是解脫之道,最後都放棄了。之後又經雪山苦行六年,受盡大苦,瘦得皮包骨頭。
  • 佛不見佛,法本無法——七佛悟道偈
    據《長阿含經》記載,過去七佛證道時各寫了一首悟道偈:1、毗婆尸佛,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婆羅樹下證道,三會說法,弟子三十四萬八千人,以騫茶、提舍為上首弟子。侍者無憂,子方膺。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 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少女,阿難回答: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打,但求這少女從橋上走過.
    朋友用手機拍了張阿難紫砂塑像讓我畫,我對塑像重新進行取捨,紫砂土色彩會偏暗,用畫來表現時面部會顯得黯淡,因為阿難原來就是佛祖身邊最年青的伺者,以美貌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51)| 佛示阿難末世修學,結界建立道場...
    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咒。至第四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正文】 阿難!
  • 若以普賢菩薩10大願為因花,必能莊嚴未來大方廣之佛果!
    假使彼因業障深重,未能見到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皆得成就。由此可知,從發願起,便能得到菩薩的加被。若人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願,以如山之行持,時時刻刻依願而行,從事到理,從有為歸於無為,慢慢便能進入諸佛不思議解脫之境界。因此,修行學佛之人,若能以普賢十大願為因花,必能莊嚴未來大方廣之佛果。
  • 讀《金剛經》|如何看待佛之證果及佛所說之經?
    皆下來的第七品《金剛經·無得無說分》,佛陀就開始問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啊,於你的意思是怎麼樣的呢?如來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有所說法了嗎?這兩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如來不就是因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才稱為佛陀嗎?如來明明講了那麼多年的經,為何這裡還要有此一問呢?
  • 佛有三身: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盧舍那佛),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
    報身佛(盧舍那佛)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淨土)之身。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盧舍那」又譯作「淨滿」,是報身佛,表示證得了佛法真諦獲得佛果而顯示佛的智慧的佛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是表示隨緣教化,濟度世間芸芸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多聞第一阿難陀
    佛陀得知阿難陀又回到迦毗羅衛城,便趕回王宮,住在阿難陀的隔壁,每天給他開示人生解脫的道理,阿難陀終於升起三藐三菩提心,和阿那律,跋提等七王子一同出家,加入僧團。 阿難陀出家後二十餘年都隨侍在佛陀身邊,他記憶力超強。對於佛陀的說教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出,被譽為多聞第一。他對於經法的傳持,功勞最大。我們今天能夠讀誦到如此豐富的佛經,阿難陀功不可沒。
  •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佛曾向阿難暗示過,佛可以住世半劫或者一劫,但阿難不吭聲,沒有請佛住世。相反,魔王波旬卻去請佛入涅槃,那佛也恆順眾生,就答應波旬三個月之後入涅槃。佛不打妄語,既然答應了波旬,那就要做到。當然佛示現涅槃,也是有因緣的,從《法華經》來看,佛示現涅槃也是度化眾生的方便。
  • 《真實的喬達摩王子》-世尊證悟歷程詳解
    公元前2000多年的印度壁畫圖案已經顯示出了瑜伽坐姿,瑜伽被證明對喬達摩的證道很關鍵,佛教又進一步深化,發展出了止觀禪那等二十五輪(大致了解可查看《圓覺經》辨音菩薩章,進一步了解可查看《達摩多羅禪經》和《坐禪三昧經》,想要深入研習的就直接看《瑜伽師地論》,這個,有一百卷,是勇士你就上!哈哈。
  • 釋迦摩尼佛既然已經修成了佛,為什麼依然會死
    後來在心灰意冷的時候來到了一顆菩提樹下,發誓說如果不能在此悟道就長坐不起,結果在菩提樹下靜坐七日,前六日證得四禪八定五眼六通,第七日凌晨夜睹啟明星而悟道。外表看來佛陀和我們常人一樣也會生病、會受傷。在《大涅槃經》中描述,證得佛果以後想要留形住世一劫並非難事,不過這也需要因緣,一次佛陀對阿難說:「修習四神足的人可以住世一劫。
  • 81.阿難求佛開道眼【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一方面,阿難自己一想:「啊,自己把光陰都錯過去了,而沒有證得聖果,這是太可惜的一件事!」所以就悲淚。一方面,又聽見佛指示他真心,而生一種殷重感激的心,感激佛指示他真心,所以就悲淚。發妙明心,開我道眼:請如來您憐憫我,發明這個妙明的真心,令我阿難道眼也早一點開,我好能智慧增加,早證聖果;這個主要就是要證聖果。
  • 大雄寶殿裡有深意,釋迦牟尼佛的身邊,為什麼是迦葉和阿難?
    慧濟禪寺的大雄寶殿供奉的一佛二弟子,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兩邊是迦葉羅漢和阿難羅漢,這實際上就是禪宗佛祖拈花迦舍微笑的一個經典鏡頭,是佛陀講座的一個經典場面,而為什麼塑著兩位尊者,兩位羅漢呢?實際上也代表著禪宗修行,必須要堅持的兩大傳統。第一個老年的迦葉羅漢,他代表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