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法如甘露,佛音如法鼓。許多人感傷自己生不逢時,未能「甘露先嘗,法鼓先聞」。絕大多數人相信,佛的指點和教誡對自己的修行之路絕對是有幫助的。當然,也有例外。
比如七葉君今天要說的主人翁——阿難尊者。他在佛的身邊隨侍了四十多年,佛的諸大弟子中唯獨他,遲遲沒有證道,直到佛陀涅槃。那麼,連佛都無法提點的阿難,究竟是如何證得佛果的呢?
阿難不證道,並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七葉君此前寫過一篇文章《佛本可住世一劫,年壽八十罪在阿難……》,講的是《賢愚經》中的一個故事:
阿難為魔所迷,偏偏天機時至。佛問阿難:「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吾四神足極能善修,如來今者當壽幾許?」阿難不答,魔波旬趁機而入,請求佛陀涅槃,無奈之下佛只好答應了魔波旬的請求。
不止佛的涅槃,連佛法的傳承都差點因未證佛果的阿難誤了大事。我們知道,阿難不僅是佛的侍者,更是佛的堂弟,是佛曆年來當成「紹隆佛法」的繼承人。因此,佛向阿難宣講了諸多佛經,阿難尊者也號稱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
偏偏,「多聞第一尊者」是個連阿羅漢果都未證得的人。佛入滅之後,許多僧人都不認可阿難宣講的佛經。其中甚至包括僧團的繼任領導者大迦葉尊者。理由很簡單,阿難「愛惑未盡,習結未斷」!阿難不證道,就無法參加三藏經典的集結。
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佛涅槃後,僧團並非一片哀寂。相反,有僧人彈冠相慶,因為佛在世之時,頒布諸多口頭戒律,限制不虔誠的僧人行為。如果佛已涅槃,失去了最終審判,許多懈怠比丘認為:「如來寂滅,我曹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制?」
大迦葉尊者聽到這樣的言論倍感失望,於是決定「承順佛教,宜集法藏」。在未生怨王的贊助下,第一次佛法集結在迦蘭陀竹園南邊的七葉窟舉行。包括大迦葉在內,有999位阿羅漢參加。
此時,阿難也跑來參加。可惜被大迦葉尊者「無情地拒絕了」。理由是「汝未盡漏,宜出聖眾」。阿難不服,說我隨侍如來多年,所有的法會我都參加。佛的諸多弟子中唯有我號稱「多聞第一」。阿難覺得,迦葉將他排斥於外,是因為迦葉想樹立自己在僧團與佛法中的絕對權威,而並非單純因為佛法。
迦葉也不給阿難面子,直接說他「愛惑未盡,習結未斷」。如果阿難能證得佛果,自然會一視同仁。憤恨而出的阿難「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
阿難是怎麼證道的?他離開七葉窟,跑到一個空寂無人的地方,向佛當年吃完乳糜,離開苦行林一樣。不證道就決不放過自己,大有一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氣節。
可惜畢竟具足三十相的阿難不如具足三十二相的堂哥,他「勤求不證」沒有堅持太久,困了,想來個午睡。這麼想著,他也這麼做了。正當他準備睡午覺時,突然身心放鬆,心有所悟,還沒靠上枕頭的那一刻,阿難證道了!
沒錯,過程就是這麼簡單+神奇。在佛身邊學了幾十年沒能證道,剛想著午睡放鬆就證得佛果。只能說佛緣已至,佛法奇妙。於是阿難趕緊回到七葉窟,大迦葉果然信守承諾,請阿難登上師子座,並由他集結三藏經典中的經藏……
歡迎關注,七葉君將為你分享更多有視角的另類佛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