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2021-01-11 劍儒墨涵談修身養性

01何為修行?

修行一詞,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玄幻小說中的高大上的情節,一個主角動不動就因緣際會加入到了一個門派裡學習某種特定的武功,然後又莫名其妙的各種狗血劇情,又要高資質,又要上好的根骨,說實話,這些玄幻小說,只要我看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固定的模板,都是一個套路下來的,所以我現在幾乎不看。

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

度誰呢

很多人對於「修行」二字都有不同的認知。有人認為就是出家,有的人認為就是吃齋念佛,有的人認為參禪打坐等等說法,不一而足。這所有的說法加起來也不能概括什麼叫修行。假如修行就是一頭大象,所有的人都是盲人,然後每個人摸到的地方都不一樣,有的摸到耳朵,就說大象像蒲扇,有的摸到身子,就說大象像一堵牆,有的摸到腿就說大象像柱子等等,這些說法都是以偏概全。

前段時間又重溫了一些講經說法的書,我記得有這麼一句話,既從字面上解釋了這兩個字,而且也確實把曾經認為很深奧的東西,深入淺出的解釋一番,讓它更加容易被我們這些普通人所接受。

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不好的行為和習慣。

修行

大道至簡果然不虛,一句如此簡單的話,就概括了「修行」二字的真諦。

但是很多人對於修行的方式方法又有不同的看法了,有的人主張學佛讓心念清淨,而有的人則提倡修道養生,而有的人則喜歡儒家經典,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宗教徒也是各執一詞,例如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徒等。

各種聲音不絕於耳,甚至上網查下資料也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反正都說自己的好唄。那今天咱們就大體看看它們的特點,以供大家做選擇。

不過當年的南懷瑾先生早就對三教特點做了總結,寫成了對聯。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02儒家修行養性,以求君子之道

說起儒家,就不得不提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

夫子在論語中,對自己的一生,有個小小的概括,在《論語·為政》中這麼說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周天子這個中央政府對諸侯的地方政府控制力與日俱下,各方諸侯對於霸主的地位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國之間的戰爭愈發的頻繁,各國之中有識之士都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都希望有一個方法,能實現自己國家的國富民強。

孔子像

其中的孔子,總是想復興周禮,以德和仁為政治基礎,以禮樂治國,恨不得走到街上,看到的所有的人都是君子,動不動就總是希望人像堯舜禹時的國泰民安,就想著這朝堂上都是聖君。

可終究是人心不古,老百姓也不是堯舜禹時的百姓,自然這朝堂上的諸侯也不是堯舜禹時的官員。

所以孔子終其一生,與學生周遊列國,希望勸說當時的各國,效仿堯舜,可惜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下,各國諸侯更關注的是如何讓自己兵強馬壯,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就會被別人進攻,而孔子的政治思想顯然是非常的天真,無奈只能用晚年進行教學,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走仕途,在朝堂上延續自己的政治思想。

周遊列國的孔子

後來在漢朝,終於確定了儒家為治國的方略。所以要做官,就要先看一個人的德行,後來確定要考察孝廉,知道隋朝科舉制度確定下來,才把儒家的所有的經典列為教科書!

儒家的思想,是提倡全民提高思想道德覺悟,所有人都做君子,這樣就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總的而言,儒家有利於提高個人的修養,走的是經世致用的路子。如果有朋友希望自己能夠有所作為,就多學習儒家經典,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在事業中遇到的挫折時,能夠快速調整狀態,及時找到癥結,解決問題,受到同事和領導的喜歡與擁護。

03道教修身,性命雙修之法,注重養生,以無為而無不為

提起道教的前身,自然想起了老子、莊子等這些先秦的大佬。他們的著述至今都還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雖然西方把我們國家的古代先賢都排名很往後,其實這都是西方人關起門來自己定的,我們中國人自始至終沒有參與,所以這些排名我們是不承認的,也無所謂。

修行

但是提起道教本身,大家印象更多的是英叔演的茅山道士吧,動不動就跟殭屍鬥。也有的人印象是劍仙,能夠御劍飛行,斬妖伏魔。這個劍仙的原型其實就是呂祖呂洞賓。當然後世小說家也有誇張的寫法,所以寫的上天遁地無所不能,動不動就御劍飛行,甚是瀟灑。

呂祖

再就是道教的五雷正法,可以祈雨、治病、更甚至可以驅魔。不過五雷法不論正統還是民間傳授都是可遇不可求。

其實道教的寶貝真的不少,單說這太極拳,先不說過去的實戰效果,但是作為導引養生,效果確實非常的好;而且醫易同源,於是道教就把易和醫都吸收到了,很多遊方道士又能治病還能給人測吉兇。

太極拳

在咱們國家風靡一時的氣功,其實也是從道教分支出來的一種養生功法。

道士普遍都非常的長壽,可見他們都非常注重養生之道,而養生之道在道教就是修命功,當然在修命功的同時,心漸漸的靜下來也就是修性功。

04佛教修心,戒定生慧,慈悲為懷,金剛為用

佛法,是心地法門,是從心中下手,斷除心中的煩惱。

而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就需要通過對自己的約束,也就是戒,讓自己的心性定下來,在各種不同的事情和煩惱中磨礪,就有了人生的智慧,從而能夠更好的,更圓滿的處理各種問題,既使很多糟糕透頂的事來了,能夠化險為夷,實在是躲不過的,必須面對的就擺正心態,用最好的狀態,最好的心態,來迎接可能是最糟糕的結果。

蓮花朵朵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脾氣也會越來越柔和,心性也會越來越慈悲,胸襟也會越來越寬廣,但是碰到問題時,該不妥協的時候,絕對不能妥協。

現在很多法師,動不動就讓人自己找毛病,這本來是對的,可是我發現,這跟當初於丹的心靈雞湯實在沒有什麼兩樣。

我個人不想去詆毀僧人,所以,我個人提倡的態度是,如果對方實在是故意的,就不用忍讓,倘若過分的妥協,這種人只會得寸進尺,反而使自己在職場,在事情處理上越來越處於被動的狀態,最終只能讓自己抑鬱。

佛不在了,但是還有經典,還有法寶

這就是我提倡的金剛為用,倘若不做出回擊,我們永遠都是被人宰割的一方,除非我們有著很深的背景,或者有必須忍對方的理由,倘若沒有,就必須予以回擊。

很多人學佛,都走上了這個誤區,所以很多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們也是被這些法師給洗腦洗的很不像話,畢竟現在的職場,出家人不曾參與,根本不懂得這勾心鬥角的厲害,有時候甚至讓一些人感覺比死還難受,逼得人要麼退出職場,要麼真的就是只能自我解脫,而這些法師還在說著那些不負責任的話,我覺得我們這些年輕的佛子們,應該提出質疑,應該對這些所謂的佛教權威發起挑戰,我就想問他們一句話,你們是否是用智慧說的那些話給尋求幫助的人聽,如果不是的話,就請閉嘴,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誤人子弟。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假僧人「白瑪奧色」

我建議大家學佛,不要馬上就聽那些高僧大德的講座,尤其是像那種心靈雞湯似的就更不用聽了,也許很多同修會說我在散播邪知邪見,可是我們要的是能夠讓我們乘色身船到智慧彼岸的方法,而不是再來背鍋受指責的。

尤其是最近我刷到一個視頻,告訴我們人不要立知見,不要有想法,別人有別人的想法,是他的事,讓我們自我改變,自己的敵人就是自己,這些周圍有想法的人都是自己的陪練,然後不斷的對自己出招,自己防不勝防就中招,自己中招了就不成才。

轉經筒

我對於這種言論,曾經是非常喜歡的,也努力的讓自己做到,事事順著別人,可是最後讓人感覺我這個在家居士就像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更有甚者把我當一個傻子,長輩也覺得我自己是爛泥扶不上牆那種,我人不被周圍的人接受,連累我的信仰都被這些人誹謗。最後我開始重新認識佛法,舍掉了這些從大師嘴裡聽來的話,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重新認識自己,有了自己的知見,才慢慢的能夠說服父母長輩,才能越來越感覺到生活中充滿了希望和陽光,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至於伊斯蘭和天主教、基督教,我個人從來沒有深入了解,沒有什麼發言權,今天就簡單的把國內的三個主流說一下,至於非主流的以後再說吧。

願正法久住

至於大家要選擇哪種修行方式都是自己的自由,信仰也是一種自由,最後借西遊記裡菩提老祖對孫悟空說的一段話,當做結尾。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洩。休漏洩,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裡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我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

相關焦點

  • 修行悟道 修行必須得吃素嗎?
    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是否素食,而是齋心,修心才是修道的關鍵。此話一出,讓我茅塞頓開。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修行人,有學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奉耶教的,還有很多其他宗教。其實,無論哪個宗教,只要能認真修行並堅持下去,必定能成就正果。
  • 道士是在外修行的人,為什麼不剃頭髮
    可同樣是在外修行的道士,不但留有頭髮,還將頭髮高高盤在頭頂,難道是道士不怕煩惱嗎?其實不是,道士之所以不剃掉頭髮,與中國古人的一個說法有著莫大關係。中國人講究孝道,在儒家學說中還有《孝經》一書,並且在古代社會,如果父母去世,還要為之守孝三年,謂之丁憂,就連當官的也不例外。
  • 論語153丨修行和信仰的分界點在哪?
    比如基督教,比如佛教。而關注「還是一個活著的人」的狀態,也就是生前事的宗教和體系,也是信仰者比例稍低,修行人比例較高的宗教和體系,則不強調和注重這個東西,比如道教,儒家體系。當然道教,從上古時代的全員修行型宗教,逐漸為了適應社會需要,滿足信眾需求,逐漸為信眾,也為不會修行的道士們,發展出了拜懺的系統。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即使佛教後來傳入到中國,我們中國的士大夫還是不曾接受這種古印度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出家,認為出家是種不孝的行為,後來因為歷朝歷代的努力,及其佛教本身也在不斷的吸收消化中國的文化,才使自身在中國扎了根。到底出家這種行為,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印度的生活習慣說起。
  • 修行境界的高低,區別在哪裡?
    人的境界高和低區別在哪裡呢?境界低的原因是心靈被捆住了,落在了物質的相上,被物質的假象吸引。而高境界則會透過物質看內在,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樣境界一定會高。如果我們從這個沉重的「相」上脫離開來,去修行,去培養清淨心,對每個人都擁有愛心,就不會去傷害別人,去匹配內在的物質,會有境界的提升。在修行中我們需要善知識的引導、指正,包括鑑定我們的等級,看看你修行到什麼果位和境界。是阿羅漢、還是初地菩薩,或者更高的境界。
  • 形式、修行與唯心論
    事實上這一種思想哪裡是佛陀說法的本懷?不過是末代佛法玄學化的產物罷了!   不重生活與生活中的一切而談修行,談的不是修行而是玄想。修行是一樣再實際不過的東西了,它直接的對象就是生活和生命。不重生活的修行是不會有任何效益的,因為修行所當「修」的正是生活中自己一切大大小小的行為。
  • 修煉與修行兩者的各異,人要自力更生、自強自立
    修煉是修煉,修行是修行,不是同一個東西。修煉是超脫,修行是為了成為某個人,或者達到什麼思想、什麼模樣。因為修行是打算踐行思想,修行是自己去找別人的茬,不光自己要達到某種思想還必須要別人也達到。例如佛教那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踐行者,可以說是一種思想和規矩的奴隸。
  • 也說「中和」,和你聊聊道教修行中的根本奧妙
    2020年12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十二屆玄門講經活動在北京舉行。本屆玄門講經活動主題為「愛人利物,和合包容」,立足於以《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為主的多部道教經典,詳細且深入地闡述了新時期道教及道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修行觀。
  • 以茶靜心,千古茶文化,揭秘道教、佛教、儒家的傳統文化關係!
    道教儒家這三者之間都是以「靜」為主,冥冥之間他們三者在意境和價值取向上,都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要求和諧,平靜。茶道與道教早在古書中就有記載飲茶具有「得到成仙」的神奇功能,因此道教將茶作為修煉時候的重要輔助飲品,道教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他們對茶有著至高無上的敬意,把茶看作貢品,而且道教教徒都非常喜歡飲茶,他們覺得飲茶高雅脫俗,就如同他們所嚮往閒雲野鶴的生活一樣,飲茶對於他們來說是道教對生活的最高要求,所以說茶道與道教也是分不清的關係。
  • 道教的「三寶」指的是什麼?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道教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它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包含著大量的神祇,既有像玉皇大帝這些先天神,也有風雨雷電自然神;其二,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依託發展而來,道家思想讓修行者達到少私寡慾、天人合一等境界,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對「道」的完美闡述。莊子的清靜無為及逍遙處世的思想也對道教的發展與教義產生重要的影響。
  • 適合修行的八字特點
    古時候修行者多為僧道,現今喜歡神秘文化,喜歡周易或在家修行也是修行人,這些在八字命理中是有信息說明的。看看什麼樣的八字利修行。       古籍《喜忌篇》云:「柱中官星太旺,天元贏弱之名;日幹旺甚無依,若不為僧即為道」是也。命書《明通賦》曰:「日幹太旺無依,若不為僧,固宜為道;天元贏弱無輔,若不為技,則當為巫」。從古命理書籍的觀念來看,和尚命、尼姑命或者道士命,都是有理可依的。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
    人們對於「修行」二字的印象,或許是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或許是影視作品中的結丹者,或許是修真世界中的修仙人,但是不管他們的身份如何,歸根結底來說,他們都超脫於常人,而且這種超脫不只是在身體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但是修行真的存在嗎?今天我們就從一位近代的修行者來看一下修行這件事。
  • 高人揭秘:道教修行的六種方法,你到底適合修哪種道?
    ‍修行這兩個字聽起來有些玄乎。要說修行,其實行住坐臥皆修行。現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隨。三豐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所謂修行第一步變要明自身之根骨,如何去修行,只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修道方法,也才方入了正道,道有三千,總可以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風,恐一生不可得正道!修行也非必須有宗教信仰才稱為修行,千百年來,儒家「修齊治平」是一種修行,道家「獨善其身」是一種修行,釋家「普度眾生」也是一種修行。
  • 什麼是修行?穿衣吃飯、交朋友、做生意怎麼修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修行◎真如弗  by Jennifer Lin摘自《萬佛城金剛菩提海》月刊   第319期什麼是修行? 修行就是行解並進,知行合一。誦經禮佛──是修行。講法持戒──是修行。掃地煮飯──亦是修行。就是穿衣、吃飯、睡覺,也無一不是在修行。
  • 道教修行人如何應對邪魔外道小人之流?
    出品方|道家九龍宗派今天本道長和各位道眾談一下如何應對修行旅途當中的邪魔外道,和小人道德敗壞之流。【法音-聆聽】道教歷來講究清心寡欲,普渡群生,這時候妖魔鬼怪必定出來阻止仙道的行為,妖魔古怪他們的共同特性就是敗壞人心,人群中總有一些小人背後喜歡暗害別人這類人表面非常偽善,背後惡意非常重。
  • 莫用分別心看待修行!
    即使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道教也依然是以這兩派為尊崇,在道協中共同管理道教事務。但更多的道家門派只有師承關係,沒有形成教團組織關係,也沒有公開弘法,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在民間繼續默默的修行著。我一直認為道教和道家這兩個概念,既有聯繫,也還是有所區別的,而且區別很大。決不可混為一談。從歷史形成的時期來說,道家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創立了,甚至也許更早。而道教則形成於東漢未年。
  • 《金剛經》:理解了這1句話,就知道了修行的方向
    佛教的大乘經典《金剛經》之中,有如是章句:「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道教、佛教、養生
    那這個是什麼境界?顯然就是能轉動物理世界的境界。       這個是人捨去肉身後而言。那人有肉身時要怎麼修。道教中修行的色身,有些確實比佛教要好一些。也就是比較不那麼俗氣。當然這個針對入道道士而言。佛教修行因為佛門廣大。什麼都來,比較圓融,所以佛教出家人顯胖。胖就有些俗氣了一點了。既能像羅漢,又能像神仙的,我看就虛雲老和尚一個人。虛老的弟子很多都是福報大的,但是缺仙氣的比較多。
  • 【修行】破除色慾的幻境——阿姜譚的修行心路
    我問師姐:「阿姜查(的寺院)在哪裡?」答案是Ubon Rachathani。「那麼摩訶布瓦呢?」他在Udon Thani。我開始認真考慮自己應該在哪裡出家。  剛好我的父親當時住在Ubon Rachathani的市鎮,他是當地人,在那裡有一些生意。所以我想,如果我在Ubon,他就能常常來看我,不會那麼想念我。
  • 什麼是道教修行中的正行?(陳景展道長專輯)
    本文摘自道學苑公眾號,作者為陳景展道長 ,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正行之要,即常懺悔,大積陰騭,廣種福田。諸戒為正行之首。諸戒之中,即含懺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