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為的是我們所愛的家人;其實真正愛一個人,不是給他多少財富,而是給他快樂的保證──佛陀的教法,就是這個保證。
有人問我:要如何同時兼顧工作與修行呢?言下之意,這兩者是衝突的。
提到修行,一般人馬上聯想到的是念經拜懺,不然就是打坐閉關。這是一般人對修行的刻板印象,認為修行要有一定的場所,或是要有很多的時間,所以導致有個錯誤認知: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回到家中已疲憊不堪,在沒時間又沒場所的情況下,修行成了「以後再說」的事情。
一般人對佛教的認識,出現兩極化的現象:有些人認為佛教是一種迷信,是種只重視形式的宗教。這些人認為拿香拜拜、磕頭念經、必要時再供個鮮花素果,這就是他們心裡認為的佛教。另一種人認定的佛教,則是艱深難懂的經、律、論,在門外的人,覺得深奧不易親近,在門內的人則因能研讀經論,而覺得自己智慧過人,說起話來咬文嚼字,內心貢高我慢。
其實修行的內容,既包括禮佛、持咒、供養、打坐,也包括研讀深奧的經、律、論,但這都只是部分的內容。佛教修行的精髓,在於如何修心、斷除煩惱。沒有煩惱的產生,就不會有惡業的造作,而能使內心常保平靜,進而脫離輪迴的痛苦,這才是佛教修行的真諦。
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只要你們拿香拜我,買水果供我,我就保佑你們平安健康、財運亨通;佛陀只告訴我們,人生的好壞與否,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供養、禮拜固然有功德,然而在做這些事時,內心的動機不純淨,或只為沽名釣譽,那麼這些作為非但不能添福添壽,反而可能有減損的作用。
如果,修行真正目的是希望能斷除煩惱、尋求內心平靜,那麼修行和工作就不但沒有衝突,反而有結合的必要。我們不是常說「紅塵處處好修行」嗎?我們每天面對的生活,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同事間可能有處處找你麻煩的人,先別忙著找方法對付他。還是運用想像力把他當成你的老師,當成一位修忍辱的對象,不論這個同事如何刁鑽難纏,就當他在為自己消業障。如果這個方法,還是不能讓你平心靜氣與他相處,想想《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一句話:「吾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怨仇,猶如母憐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把我當仇人,我會以慈母對待重病在身的孩子一般的心來悲憫他。
他之所以處處與人作對,難以相處,不正是因心裡受無明的痼疾所苦而不自知,誰忍心苛責一個有重病在身的人?
回想這一天,我們既沒念經拜懺,也沒打坐閉關,但這一整天下來,我們不也是在修行嗎?如此說來「人生處處是修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