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佛說了四句偈語,受益匪淺!

2021-01-09 大茶經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它整合了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而這些文化都是歷經幾千年歷史文化傳承,如儒釋道三家文化中的佛家文化,雖然是古印度傳入我國,但是在古聖賢者的精進努力下,與我國的儒道思想結合,也被稱為中國化後的佛教。

佛教文化,倡導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以自利利他為的因果觀,留給我們更多的善愛思想,真正是利益眾生。佛家說從善積德有福報,福報人人本有,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當下,培植福報。本文大茶經就依據佛家的《佛說四十二章經》,來探討佛說四句偈語,告訴我們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受益匪淺。那是哪四句呢?

第一句: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佛陀說:「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意思是說看見別人在行善布施,要跟著歡喜、支持,也會得到很大的福報。所以,在我們舉心動念當中,如是善心、善行,福自招來。

第二句: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經典中說,有個沙門問佛:「用什麼因緣,怎樣修行,就能得知自己的命運,以及能弄明白真正的佛法佛理的?」佛陀說:「清淨你的心性,堅定你的志向,一心學佛,便可明白真正的佛理。就如擦鏡子一樣,把鏡子上的汙垢擦去了,光明就顯現出來了;把自己的貪念斷除,就沒有什麼貪求了,便能知道自己的命運了。」

第三句: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沙門問:「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說:「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也就說奉行真正的佛法,按佛法去做事,就是善事,按你的志願與你所修的道相一致就是最大的善事。」

所謂「人生無處不修行,生活無處不道場」,修行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從善積德,就是以善法來修行,修習我們的德行。德行越正,福報越深;德行越廣,福德越深。所以,積德行善,以戒為首,就是培植大福報。福報沒有大小,只要有心,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起心動念中如佛所說,依教奉行,從善積德,必然修得福報。

第四句: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佛說:「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意思是說,修習佛法的人,就好像乾草一樣,火來了,就必須遠遠避開,否則必然會遭火燃燒。因此,修習佛道的人見了各種物慾、色慾,都應當遠遠地避開它。

綜上佛說四句偈語,告訴我們,修行善法,要培植福報,首先要懂得從善積德,還需修習佛家戒法。所謂人生無處不修行,不管我們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即使遇到逆境的時候,我們只要懂得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舉心動念中只要保持正知、正見、正念之心;懂得「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懂得從善修行,以戒為首,自然就能培植福報。

相關焦點

  • 佛說: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
    有時候,我們看別人過得很愜意、很舒適,甚至有點兒妒忌和怨恨,但嗔恚是沒有用的,那是人家自己積攢而來的福報,別人有福,自己無福,我們要做的是深刻反思自己,而不是盲目地羨慕和嫉妒。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再強求也是徒勞。佛說,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若不懂得修福、培福,福報終究會有消耗殆盡的那一天。
  • 佛說做到這三點,福報不召自來!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福報,平時做的好事多,得到的福報就多,做的好事少,得到的福報就少!有很多人,做了很多的好事,他的福報會不召自來。但是,他對於自己的福報,一點感覺都沒有,其實,他的這種情況,就是屬於「身在福中不知福」。他自己雖然沒有感覺,但是別人都會很羨慕他,也想達到「福報不召自來」。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佛教常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來讚嘆它們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最經典的四句話分享給大家,若能參透,福報無量。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也是佛門僧眾晚課放蒙山施食的偈頌。
  • 佛為何說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多的不能想像?
    很多人學佛喜歡趕場子,參加廟會,布施錢財,買魚放生,其實這都是形式,種一點福德而已,跟佛家結個善緣,若說功德,最重要的還是依法修行。佛在金剛經中講,受持讀誦金剛經,依照經中所說修行度脫眾生,為他人解說,所得福德多的想都不敢想。與其把時間都用到小事上,還不如找個安靜的地方讀經呢!
  • 佛教:《華嚴經》中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叢林中歷來也有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之說。《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乃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所宣說的第一部大乘經典,受眾則是文殊、普賢等大菩薩。
  • 佛說:這6種人,不用拜佛,卻佛緣最深,看看有你嗎?
    一個與佛有緣的人,不是天天守著佛菩薩寶像的人,不是只知道燒香磕頭的人,而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實際行動踐行菩薩道的人。善良的人,不用燒香拜佛,也佛緣深厚。以下這6種人,不用拜佛,卻佛緣最深,看看有你嗎?一、「布施」之人如果一個人福報不夠,就去布施,這是佛門裡增福最快的一種法門。佛家講: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
  • 佛家十大偈語之意可說不可說之意
    偈語,佛經中的唱詞Budhist's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頌(偈文,偈句,偈言,偈語,偈誦。均為梵語"偈佗"。即佛經中的唱頌詞)。附綴於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因為多為四句組成,兼具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朗朗上口,儘管不是佛經的主要內容,也成為與佛經相提並論的典故。
  • 佛說阿彌陀經析.216當我們對佛法不信受時,是福報不夠
    原創 人間天 幻海迷局開 經 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怎麼才能信?這就類似《地藏經》裡提到「多獲善利,多退初心」,你跑這來學佛了,得到了點利益滿足了,跑了不學了,你是沒信根啊。所以我們也要懺悔自己宿世累生以來,遇到聖緣聖教而不能信受奉行;要懺悔自己累劫以來的輕法慢教的罪過。如過去說,根啊,想瞬間建立並茁壯,這是不現實的,只能慢慢培養。五根靠什麼培養啊?靠善根,善根生發善念善行為;自己反省,有沒有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常常升起善心善行?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我們學佛之人要清醒地認識到,福氣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要想修福,就要修善,善心善行,要多去利益他人,一個人越是貧困、越是福薄,越要有善的發心,不可嗔恨抱怨,否則越是無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 佛為何說世界是空的?不同的福報看到不同的國土
    比如恆河水,我們人看到的可能是水;天人因福報大,看到的都是清淨的琉璃;餓鬼道的眾生因業障重,所以看到的可能是膿血和烈火。也就是說,其實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客觀的恆河存在。隨著每個人的業力不同,顯現也各有不同。當時在印度大家普遍都知道這樣的事,而且舍利弗有神通,經常會見到這種情況,佛陀就用這個例子來開示他。「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學佛修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修成圓滿,消除業障,禪修者就必須堅持學佛,保持發展,絲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
  • 人找佛,無處尋,佛觀眾生如掌紋. 人修佛,必心誠,誠心修行佛知情.修行佛,信願行,無有強拉湊數名.信願行,情意真,多行善德佛光臨
    我久居於兜率天,常聽佛之教誨,久劫未入娑婆,此番見諸多佛子,皆已迷失本性,我實是不知如何勸化眾生放下內心小我,我蒙無生老母之請,為眾佛子略說勸世書,言表不好,請多多體諒,實因我族之人實在是不善言說。入地獄受苦之眾生,受盡萬般痛苦,諸佛無奈心痛難忍,但剛強眾生,惡念眾多,不受業報不肯輕易心生悔過,開設地獄,也實為對難調眾生所行無奈度化之法。現請地藏王菩薩,為眾生略說地獄之事,使六道眾生,能及時悔過,發心懺悔,轉惡為善,多行善事,免受地獄業報之苦。」
  • 沒有福報,連善事都做不了!應如何修福報!
    1、成就事業需要福報有些人很想為弘法利生做一些事情,但因沒有福報,所以經常出現各種違緣:有時四大不調,有時內心煩惱湧現,有時受到惡友誘惑,這樣就很有可能中斷自己的發心;而有些人,他們很想在寂靜處好好依止善知識聞思修行,但往往出現一些預料不到的違緣,最後也不得不離開,這些都是福報不夠的原因所致。
  • 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樂小法」是指眾生樂於修行滅掉世間煩惱、過輕安愉快生活的小法。「畏於大智」是指眾生畏懼般若空性這樣的真正大智慧。你告訴眾生說:「學佛修行能讓你幸福快樂,沒有煩惱。」他願意隨你修行。如果你告訴眾生說:「學佛能讓你看透世間的實相,明了世間一切法皆是妄覺中的幻化遊戲。」願意學的人就少了。他們說:「既然一切都是空,我學它幹什麼?」
  • 為何福報大反而表現的是諸事不順呢?
    曾經有人到圓霖老法師處請教佛法時,問可否開一個飯店?法師說不要開,不要開。但為何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歸根結底還是福報不夠啊!真正有福報得人,在做不如法的事情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好不順的結果警醒你,福報不夠,就會為魔所持,幹起壞事來無比的順利。曾經本老恩師父對一個弟子開飯店一事感慨:看他的福報了,福報好的話,飯店倒閉,不好的話,就會興隆。後來此人飯店倒閉了,由此甚幸。為何福報大反而表現的是諸事不順呢?
  • 佛經中的這幾首偈頌,悟透福報無量!
    偈頌即佛經中的唱誦詞,類似於傳統文化中的律詩,每句的字數從三字到七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偈頌翻譯自梵文,音譯為「偈陀、偈咃」。我們常聽到「三藏十二部經」的說法,三藏即經律論,而十二部經,是將三藏典籍按照體裁分為包括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等十二類。
  • 佛說: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前世,今世和來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一場因果,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一個人的因果通達三世,因緣成熟,就要接受自己的果報。我們古老的文化中,早就有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一個人的行為,就會產生因果,只有種善因才會有善果,而有些事絕對不去要去做,會受到因果嚴厲的懲罰,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一個也不要去做。一、不孝父母。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幻學品》 複次,惡知識,大失利益,種種壞人,是大惡因緣故,佛更種種因緣說惡知識相。惡知識者,教人遠離六波羅蜜。或不信罪福報故,教遠離。或著般若波羅蜜故,言:「諸法畢竟空,汝何所行?或讚嘆小乘:「汝但自免老、病、死苦,眾生何豫汝事?」如是等種種因緣教令遠離,是名惡知識。
  • 佛教:整部《華嚴經》的核心,都在這四句話裡!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華藏世界的根本經典,經文由實叉難陀翻譯而來。人們常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華嚴經》和《楞嚴經》、《法華經》一樣,共稱為「經中之王」。
  •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
    其實佛教說的是心法,佛是治心的,「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 何需一切法?」因為我們都是起心動念,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個心是根本,它說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就是這個偈語是古佛說的,迦葉佛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