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析.216當我們對佛法不信受時,是福報不夠

2021-01-07 幻海迷局搬運工

原創 人間天 幻海迷局

開 經 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怎麼才能信?想要享有信力的作用,起碼得有信根啊,信根還好嗎?不知道,那麼可以懺悔自己過去行做惡濁,傷害了五根。信根怎麼就壞了?看看《地藏經》婆羅門女的母親,就是信根壞了的樣子,信根壞了,就算遇到聖緣也沒辦法產生信力,就算迫於壓力勉強升起信力,也會轉瞬就丟棄,如棄弊履。這就類似《地藏經》裡提到「多獲善利,多退初心」,你跑這來學佛了,得到了點利益滿足了,跑了不學了,你是沒信根啊。

所以我們也要懺悔自己宿世累生以來,遇到聖緣聖教而不能信受奉行;要懺悔自己累劫以來的輕法慢教的罪過。如過去說,根啊,想瞬間建立並茁壯,這是不現實的,只能慢慢培養。五根靠什麼培養啊?靠善根,善根生發善念善行為;自己反省,有沒有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常常升起善心善行?如果這樣的事情少,那麼就是反饋了我們的善根是有,但是太薄。

所以我們反著走,善根產生善行,我們落實善行,從而激發和養成善根,善根慢慢生養了,五根五力的受用也就不遠了。所以當我們對佛法不信受的時候,就要知道這可能是機緣不到,換句直白點的話,就是福報還不夠,福報不夠也就是積累的善行還不夠。如此說來,能真實學佛你必定是久修眾善才可以的,所以我過去也說,學佛是拼福報的,就是這個原因。有福報可以有善行,有善根,可以滋養五根,生發五力,從而得其用,這才能在修行的路上得到莫大的助力,而減少眾多的阻力。所以一個「信受」就很深,而如果我們拋棄理論,只是如說修行,能去躬行,這也絕對是聰明的選擇,很有智慧的做法。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本版《彌陀經析》分享到這,前後耗時一年半餘,各位自取,若有不到之處,各位擔待,倘有不足,還請海涵指正。

相關焦點

  • 佛說阿彌陀經析.177 信佛所說,去極樂世界
    當我們看到任何一場法會前後圍繞,諸眾生雲集歌讚美譽,種種供養,這華麗的場景全都是佛陀辛勞付出使然。弟子在增加,名聲在傳播,經文在宣講,法會一場接一場,我們看到的佛經只是佛陀宣講的經文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但是在這些經文裡依然能看到彼時那個身影的辛勞。《阿彌陀經》在什麼時候講的?
  • 佛說阿彌陀經析.86 因緣果報律,從當下的結果推導出前因!
    你可以不知道哪尊佛如何如何、可以不懂得每個菩薩如何如何、也可以不知道每尊阿羅漢如何如何,你學佛首要必須明白因果,佛陀常常教誨我們,從當下的結果去推導前因,所以我們可以沒有天眼,也可以沒有宿命通,但是卻可以通過因果的反推,了知自己前生宿世都做了多壞的事情。
  • 佛說阿彌陀經析.116 佛教的理法你都可以去實踐驗證
    如果說「光」是「體」性、是本體,那麼「明」就是「相用」。我們在《佛教框架體系》裡提到九字讀經的方法其實並不完整,只是方便給各位上手去挖掘經文義理,如果九個字加上三個字就算完整了,這三個字是「體相用」。體相用偏理,對於法理的深邃部分必須要涉及到體相用中。很多時候我們對經文義理不能理解,正是因為在體相用上的混淆,不知道在說什麼層面的部分。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次修訂版
    沒有哪一尊佛,沒有哪一尊菩薩,沒有哪一個天人鬼畜,不讚嘆《阿彌陀經》,他沒有辦法不讚嘆,因為自己就是阿彌陀,自己就是《阿彌陀經》,是這個道理啊!阿閦鞞佛:即東方的不動如來。《佛說阿閦佛經》中說,阿閦佛為菩薩時,在大日如來前發「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不生嗔恚」等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的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寶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妙喜」。
  • 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佛說了四句偈語,受益匪淺!
    佛教文化,倡導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以自利利他為的因果觀,留給我們更多的善愛思想,真正是利益眾生。佛家說從善積德有福報,福報人人本有,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當下,培植福報。本文大茶經就依據佛家的《佛說四十二章經》,來探討佛說四句偈語,告訴我們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受益匪淺。那是哪四句呢?第一句: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 人生最大的福報是遇到佛法,修習佛法
    既有不同的福報,就有不同的因緣。你今生能遇到佛法,修習佛法,肯定善根深厚,福報最大而不可思議。佛法教你擺脫困擾,斷除煩惱,終究成為一個大自在人。它從心靈深處剖析人的無明煩惱從何而相生,如何去面對,怎麼來解決……當了知人生的真相,你不再執著任何,不再被境相所轉,世間的一切憂悲苦惱不復存在,無我而具大智。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佛經+清新版)
    【回復28】在世間學會心不累的活法【回復29】教你快速背誦《大悲咒》(5分鐘內100%學會)【回復30】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及證悟過程【回復31】【有求必應】向觀世音菩薩求子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回復34】《法華經》是一乘、佛乘、真正的大乘【回復35】以何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可得感應?【回復36】為什麼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陰險惡毒的加害會反彈回去?
  • 佛法無邊,為何世人還說「佛不度無緣之人」?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聽到上面這句話出現在諸多的影視作品中。關於「世人」與「佛」的緣分,在佛門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佛門雖有四萬八千法門,但如果我們與佛菩薩無緣,佛菩薩也很難救度我們。為什麼這麼說?這其中的因由又是什麼呢?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注音版
    阿彌陀經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一部經典,從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入手,再而廣修福慧善根,得證自在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關於淨土宗的佛經主要有三部即《佛說阿彌陀經》、《觀無論壽佛經》、《佛說無量壽佛經》,關於這三部經有不少註解,其中印光大師推薦的值得重視,如印光大師所說:「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
  • 《佛說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美景攝受+木魚唱誦(視頻+音頻+經文文字)
    《佛說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美景攝受+木魚唱誦視頻(建議WIFI下恭看)時長15分鐘音頻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 佛說:再大的福報,也經不起這三件事的消耗,能不犯,是多福之人
    其實,對學佛來說,福德一樣是修行的資糧,如果在世間的福報都不夠,墮入惡道的可能性都有,哪有更大的福報求取超出世間的佛道呢?在《楞嚴經》中,佛告訴我們,不管你今生在世間有多大的福報,如果犯了以下這三件事,福報馬上就會耗散,惡運也隨之而來。
  • 《佛說阿彌陀經》的感應,真實不虛
    《佛說阿彌陀經》的感應,真實不虛天樂迎空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誦當他誦過十萬遍時,有一天對家人說:「佛來接我了。」說完頂禮,坐著就往生了。未終坐脫晉朝智仙法師,號「真教」,住在白蓮社裡,在十三年中朝向西方修十念阿彌陀佛,十二個時辰沒有一時廢棄。有一天夜晚有一點小病,他讓觀堂行人誦《阿彌陀經》,還沒誦完一卷,已經安然坐脫。
  • 因為你福報不夠,所以總被業障拖著走!
    福報不夠,禪定升不起來,被業障拖著走,就應該去念經、抄經、念咒、念佛、供僧、印經、放生、施食、修廟、侍奉父母、禪修、道場做義工,這些實修都能提升福報。  佛陀穿針小福都要積累。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所以度眾生一定要有福報。沒福報你說你的心量和佛菩薩一樣大,那是吹牛的。
  • 佛說阿彌陀經析.165 學佛了 現在能否順應因果,開始扭轉生命了?
    原創 人間天 幻海迷局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寶華德佛】寶華德如來的聖號,我們應該從哪裡入手去思維呢?如果把行德理解到:「我們要修持,契入自性」這就完了,這是死路。因為契入自性的手段、方法沒有找到,自然不能說是找到行德了。好在佛陀慈悲,為我們留下一個看上去並不重要的華字,華字通假花字,因為花字不夠莊重,所以就定格為華這個字了。花是因果,華也可以理解為因果的因,我們在因果裡可以找到行德的部分。
  • 因為你福報不夠,所以總被業障拖著走 !
    佛陀說,智慧,工巧,端正,精進,福德,這五者之中福德第一。遇到一切不如意事,不用抱怨,都是自己的業障,福報不夠。沒福報再努力也不會成功和幸福。有福報的人,他心中想什麼,這件事就會出現。  佛陀穿針小福都要積累。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所以度眾生一定要有福報。沒福報你說你的心量和佛菩薩一樣大,那是吹牛的。
  • 《佛說阿彌陀經》的感應,真實不虛!
    天樂迎空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誦《阿彌陀經》為主課,非常有信心,而且堅持不斷。當他誦過十萬遍時,有一天對家人說:「佛來接我了。」說完頂禮,坐著就往生了。終睹白蓮宋朝嘉禾郡有個鐘婆婆,每天誦十遍《阿彌陀經》,並且不間斷地念佛。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第300集-印正老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明清-藕益大師註解主講:印正老師【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我們再回憶藕益大師對命濁的解釋【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天道酬勤,世出世間的成就離不開努力。
  • 《佛說阿彌陀經》原經、白話及注釋(原經讀誦視頻)
    弘揚佛法,人人有責!分享轉發,行善最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佛說阿彌陀經》原經、白話及注釋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2)阿彌陀:阿彌陀,譯作無量。譯名有三:無量壽、無量光、甘露,以此三名依次為法、報、應三身之稱號,此為密教之說,顯教唯取無量壽、無量光二名。依《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有十三稱號。《無量壽經》云:「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 佛說阿彌陀經析.159 學佛 怎麼體現修行的有功夫?
    我們往往把雜色聯在一起,理解成很多顏色。佛教裡的色和現在的色概念不同,我們在《覺林菩薩偈》中看得到他用彩來強調色,這是用彩說顏色。而正常時候的色都是物質現象、物質反應。所以雜色就不是彼佛散發著亂七雜八顏色的光,不要這樣理解。色是一切的物質現象,是物質反應,是物質狀態;雜色就是紛繁複雜的物質現象、物質反應、物質狀態。這不好理解彼佛到底是什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