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三世諸佛,不打誑語。「我見是利」是佛知佛見,真實義,這是自利。「故說此言」,佛以此因此緣出現於世教化眾生,就和《法華經》所講的「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佛知佛見,令眾生悟入佛知佛見」一樣,叫「故說此言」。這是利他。
這段經文不可按照一般所說:「這是佛在勸導眾生,你聽到這個《阿彌陀經》就要發心啊,努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種說法也只能叫方便菩提心,不是真實。那麼這段經文仍然是在印證「一心三藏」,印證花開蓮現。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若有」,法爾如是,就是這麼樣啊!「聞是說者」,明白了這個道理。「應」,是道交感應;「當」,是正當名分,真實無妄;「發」,是成就之義;「願」,就是見到了我們原來的心。
有的同修講,願字的繁體(願)是左右結構啊,左邊一個原,右邊一個頁。哈哈……這還不是一個意思?現在的經書都是屬於複印出來的,是不是?都是假的,假的必有一個原處,就是原來的書頁,是不是講明心見性?原來的頁是不是「空如來藏」?複印的頁是不是「不空如來藏」?那複印的頁就是指我們的「妄心」,原來的頁就是我們的「真心」,見到原來的頁是不是「往生」吶?一個道理啊。「生彼國土」,「應當發願」就是「生彼國土」。當下此土即是彼土,並不是跑過去生,也不是跑過來接,我們當下就是,只是問你懂不懂。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從這裡開始又好像聞到了《妙法蓮華經》的味道了。十方佛都在讚嘆《阿彌陀經》,這就體現了佛的良苦用心啊!沒有哪一尊佛,沒有哪一尊菩薩,沒有哪一個天人鬼畜,不讚嘆《阿彌陀經》,他沒有辦法不讚嘆,因為自己就是阿彌陀,自己就是《阿彌陀經》,是這個道理啊!
阿閦鞞佛:即東方的不動如來。《佛說阿閦佛經》中說,阿閦佛為菩薩時,在大日如來前發「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不生嗔恚」等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的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寶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妙喜」。「阿閦鞞」譯作「不動」,「不動」是表「法身」。按別教的說法,法身無形無相,一切有形有相之法皆是由法身變現。
須彌相佛:表「化身佛」。須彌山是形容法身的不可思議之大。須彌山長三百三十六萬裡,寬三百三十六萬裡,高一千零八萬裡,在太陽系是最大的高山,以大中之最來比喻法身佛。
須彌光佛:是表「報身佛」。光也好,樹也好,是表智慧。法身也大,化身也大,智慧也大,除了須彌山,有沒有其它的更好的辦法來形容?
須彌山含「妙、高、明」三義,佛德亦具此三義:佛具萬德,如須彌山合金、銀、琉璃、玻璃四寶而成,故稱「妙」;佛為一切眾生乃至一切諸聖之無上,如須彌山遠超一切群山而卓立,故稱「高」;佛智光明,能照十方一切世間及破眾生心中無明之暗,故稱「明」。
妙音佛:表佛的利他功德智慧妙用。佛以一音說法,無量眾生隨類得解,有情無情皆得妙用。那麼,釋迦牟尼是妙音佛,玉皇大帝是不是妙音佛啊?我在這裡講法是不是妙音佛啊?那狗叫一聲是不是妙音佛啊?我在這裡手擺一擺,那個須彌山動不動啊?那狗叫一叫,須彌山動不動啊?萬有引力,這就是妙音。當然這些妙音裡又分吉祥和汙染之別。
前幾天不是講嗎?對一朵蘭花,對一塊蘋果,對一塊饅頭,我們不斷地給它吉祥祝福:花兒你真美啊!饅頭你真香啊!一個禮拜以後,花兒還是美,饅頭還是香。反過來,你如果用比較糟糕的語言去輕慢它、侮辱它,心裡同時憎恨它,花會爛,饅頭都會發黴。這是一定的,妙就妙在這裡。既可以對周邊的萬法進行吉祥的加持,它能夠得到感應,又可以用糟糕的語言和惡劣的心態去輕慢他,它也會得到相應的感應。而且相應地反饋給你,這是不是應供?那這個「妙音」,我們要選擇吉祥的一個。
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又是一個「如是等」,這個「如是等」可多呢!「如是等」是不是包括我剛才講的人啊、鬼啊、牛啊、馬啊、狗啊?是不是都是如是等?所以這個「恆河沙數諸佛」不僅是老古佛和現在佛,因為前面有一個「如是等」。沒有哪一個法不是佛在說法,沒有哪一佛不是哪一佛,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廣長舌」:你可不能像有些人那麼天真,說「佛把舌頭伸出來能把額頭都遮起來」。「現出個神通啊,佛現大身把整個虛空都遮起來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那暗無天日,我們還有什麼活頭啊?可不是這個法啊!所以祖師大德講啊,「百草頭上祖師意,溪水無非廣長舌」。百草就是無量法,都是祖師大德在說法。流水譁譁的,流水就是佛的「廣長舌」。流水錶什麼法啊?自在解脫。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常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先來把大千世界來分析一下,順便了解一下我們當下所居住的環境。地球是宇宙的一粒沙子而已,我們以太陽系來作一個說明。在太陽系裡,有一個最大的高山叫「須彌山」,須彌山的半山腰是四大天王所居之地,在東南西北四個國土。
在須彌山的山頂是「忉利天」。山腳圍著第一重香水海,再周圍是第一重金山,每隔一重香水海圍一重金山,叫「七海七山」,在第七重金山外面是第八重海,叫「鹹水海」,在海外面是「鐵圍山」,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以及滿虛空的星星,這就是一個太陽系。地球屬於南瞻部洲,在第七重金山與大鐵圍山之間那個鹹水海的海島,應該是這樣。那麼在鐵圍山之外還是水,所以我們是這個裡面的海島啊?也可以說大海的內海。
這個法在《楞嚴經·卷四》168個字有詳細的解釋。所以這樣一個國土呢,叫一個世界,叫一四天下,叫「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也就是說一千個太陽系,叫作「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或者叫「三千世界」,或者叫「大千世界」,都是一個意思。
那麼這裡「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可以把它說為是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啊!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一個村民小組一樣,它是一個基本單位啊!三千大千世界上一層叫「世界種」,世界種是121個大千世界組成,世界種再往上叫「莊嚴海」,又不知道多少世界種,一層一層的,再往外就沒有辦法說了,只有你成佛以後就知道是無量的,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邊際。你這麼觀照一下,可以拓寬心量。
說誠實言:諸佛如來語無虛妄,佛講任何一個法都是真實。有的人講,你怎麼講都是真實?你講《法華經》《楞嚴經》的時候說佛把自己講的一切法都判為戲論之法。沒有錯啊!佛是這樣說的。可是當你真正把《法華經》《楞嚴經》讀懂以後,戲論之法統統是金口玉言,統統是誠實言,必須明白。佛的話並沒有錯,法沒有錯,問題你怎麼理解。大法小法、正法邪法都是一尊佛、一個人、一個念而已啊!當你明白了大法,你已經成就。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句話是原來《阿彌陀經》的經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因為這個經題太長了,後人把它改成《佛說阿彌陀經》,意思是一模一樣。前面講了什麼是「如來」,什麼是「如是我聞」,什麼是「阿彌陀佛」,那應該明白什麼叫「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不可以用世間的語言來說,不可以用凡夫的妄想來思維,不可以用世間的文字來表述,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言。但是沒有語言文字,沒有腦袋思維,我們也不能明白。所以諸佛強詞奪理,勉勉強強借用世間的語言文字和思維來宣示不可思議的佛法。奇哉!妙哉!用不是佛法的佛法來講佛法,我們還就能懂得佛法,這是不是妙啊?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佛法,稍微一點,就能明白。
所以「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上至諸佛菩薩,下及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風雲雨霧、一切有情無情,一切萬法都叫「一切諸佛」。護念也得護念,不護念也得護念,你沒有辦法不護念。「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經常講的,你能不能拽住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啊?我的右掌能不能打右掌啊?萬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這個世界上少一條狗,大家統統完蛋。少一粒泥巴塵,你說這個東西不是我,那所有的東西都完蛋,是不是?「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日月燈佛:「日」是表以智慧破無明之黑暗,而見真心本來面目。它對應為「菩提果」,叫「智德」;「月」表清涼自在,對應為「涅槃果」,表「斷德」,斷除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破除了五住無明而得到圓滿的解脫;「燈」既能照白天又能照黑夜,這是表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天生具足圓融、圓滿、圓通這種功德,也可以把它說為是方便菩提。
名聞光佛:「名」是指萬法之假名,「聞」是表懂得假名之實法,真實法。聞到假名之實叫智慧,叫「光」,是不是?所謂假名和實法啊,也有相對而言。比如說我叫印廣法師,「印廣法師」四個字是個假名,那麼它的實法是什麼?是個人,那人又是個假名,他的實體是什麼?是地水火風,是不是?那地水火風又是個假名,它的實體是什麼?是不是我們一念變現出來的?所以同樣是假名,同樣是實體,它是相對待,前前後後,盤根錯節,在不同的時空點充當不同的角色。山河大地是個假名,它的實體就是地水火風,那麼地水火風又是個假名,它的實體是我們的一念心,包括一念都是一個假名,它的實體無名無相,無名無相不妨說出一個有名有相。不然的話,諸佛菩薩到世界上來做什麼啊?光看不能看出佛來,他必須要找種種藉口來開口講話。憑我們本來的智慧,從假就能悟到真,這就是妙法。不可思議又不得不思議,不得不思議到最後變得可思可議。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怎麼思怎麼議都是對的。
大焰肩佛:顧名思義,兩個肩膀上冒火焰,像火焰山一樣。「焰」表智慧,而且表智慧之力,既是名詞,又是動詞,還是量詞。左肩表真實智慧,右肩表方便智慧。我在這裡把《阿彌陀經》解釋給大家聽,有語言相,有文字相,有法理法義相,是不是「方便智慧」?這就是右肩的大火焰。那麼我在沒有講《阿彌陀經》之前,這些智慧在不在我心裡啊?雖然在,有沒有形相啊?沒有,什麼也沒有。可是一切的有都是由它變出來的,這叫左肩的大火焰。這就是「真實智慧」。佛硬是由淺入深,把我們的心由粗引導到細,回歸大光明藏。「大」字呢,是講「一心三藏」根本智。
須彌燈佛:同前面的須彌光佛,解釋是一樣的。
無量精進佛:前面介紹了「常精進菩薩」,介紹了「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那個精進,所以,非明心見性的菩薩而不可言「無量精進」。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即使一天到晚24小時在修行,他都不能叫無量精進。他沒有停止,可是他只念阿彌陀佛啊!他沒有念玉皇大帝啊!沒有念釋迦牟尼啊!他不能叫無量精進啊!更何況他不可能24小時之內都沒有打盹的時候。唯有明心見性的菩薩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當人當下一個念,他精進也是無量精進,不精進也是無量精進。這也是釋迦牟尼佛金口玉言,「一念信解如來藏,勝過修無量法門無量百千萬億年功德的無量倍」。這是不是叫「無量精進佛」啊?
如是等……:下面的這段經文不再重複。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無量壽佛、無量相佛:這個「無量壽佛」呢,自古以來兩種說法互不相讓。一種認為「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經》講的阿彌陀佛,理由就是說佛已證到法身真常,他把自己說高說低,有何不可啊?自己就是別人,別人就是自己,他是講自性無量壽佛。另外一種說法是說佛法裡規定不可以贊自毀他,所以這個「無量壽佛」不可以自己來稱讚自己無量壽佛。這兩種說法因為涉及到方便法和究竟法,所以我們可以並存,不要厚此薄彼。在一定的場合就是不可以贊自毀他,在一定的場合自他不二。你贊自己也好,毀自己也好,贊他也好,毀他也好,都無礙。因為現在盡虛空遍法界還是聖凡並存。
那麼真實義呢,「壽」是講時間,「無量」二字就是「阿彌陀」,用一個「壽」,後面還有一個「相」,等等來講都是代表而言,有時間就必有空間,必有萬法,後面「相」是法,有這個相,它能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啊?都要迴光返照「一心三藏」真實法理法義。「無量壽、無量相」都是表十法界一切萬法萬相之過去、現在、未來,時時、事事、處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諸佛菩薩的名號往往就是利用這種緣起來開示宇宙人生真相,要去悟。
無量幢佛:「幢」是表威力,表法力,表氣氛,表影響。現在大雄寶殿掛的條幅都叫幢。古時候軍隊上陣,軍旗一豎,這就是無量幢。名將出徵,對自己本部的人馬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對敵人則起到一個震懾、威脅的作用。那我們把《法華經》《楞嚴經》的「如來藏」這個道理啊,哪一天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土、所有的單位,從廣播電視到教科書,乃至深入到每一個家庭,被作為一切公民生活的準則,那就是「無量幢」。那個威力不可思議!
大光佛、大明佛、淨光佛:都是表智慧。無量的諸佛菩薩名號最關鍵的就是在表智慧。這個「光」不是我們看到的燈光,也不是太陽光,我們把這種光當成光,這就是無明。自性中的光明沒有光亮與黑暗的分別。當我們執著於太陽光、燈光的時候,你心裡起了執著了,反而把我們這些自性光明遺失了,這就是無明。
寶相佛:無非是講「一心三藏」。任何一個相,你不能在相見性,不能在相悟道,不能夠隨拈一物就講出「如來藏」真實義,不可以稱為「寶相」。我們對這個世界所認為的是非好壞、香甜苦辣、莊嚴糟糕,統統都是同分妄見在作怪。明心見性的菩薩到哪裡都是極樂世界,六道的凡夫到哪裡都不舒服。有些人住到故宮裡去還要生煩惱,是不是?感到不好玩兒。當我們明白了「一心三藏」,在一切的時間、一切的空間,我們都能恆順環境,適應環境,你就是寶相佛。所以是寶是廢,全在於我們調整自己的心態。《楞嚴經》講「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被境轉,你是生死凡夫。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焰肩佛:就是「大焰肩佛」。
最勝音佛:就是「妙音佛」。
難沮佛:這裡的「難」是抵抗、調御之義,不能作為困難來講。「沮」就是大洪水。洪災泛濫時,凡夫只有望洋興嘆,那個時候身不由己啊!但是以佛的道力、法力,他能調理一切的萬法。那麼有的人就講,佛為什麼不幫我們消除洪災呢?因為佛不幹預眾生的因果。一切的水澇、乾旱災害、地震、瘟疫都是天象變異。佛如果救了人類,那麼被人類傷害的那無量的眾生誰管啊?這是眾生的因緣果報。有業就必須要了。
當年佛陀七十多歲時,琉璃大王要屠殺釋迦族,佛三次勸導,到第四次佛不去勸導了。為什麼?天命如此,這是眾生的因緣果報;不僅如此,連佛自己都受報,頭疼了三天。因為琉璃大王和他的軍隊在過去世無始劫前,曾經受過釋迦族的傷害,好不容易百千萬億年以後當了大王了,自然而然要報仇。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要好自為之啊!你不管造什麼業,早晚都要受報,即使成佛都躲不了。當然這個報呢,叫重罪輕報,在人道和天道受報,痛苦是難免的。
日生佛:早晨旭日東升,陽光溫和,就是在夏天也不烤人。中午呢,則陽光炙熱,而且刺眼。「日生」這是表真心本來面目本具的慈悲、柔順。這一個時空點也是我們的自性本能。什麼自性本能呢?早晨初醒,心裡清靜,沒有什麼雜念,是不是?所以太陽也比較溫和,吃過早飯以後開始想歪門邪道了,那種心力是不是很大?很旺?所以太陽就特別亮,是不是?人天感應,時時、事事、處處都存在呀!當然到一定的時候,它有個總爆發。地震也好,瘟疫也好,都是眾生的心在不斷地變化。
網明佛:這是表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萬法圓融為一體。如同有一張大寶網,這張網有無量的孔,每一個孔都有一顆寶珠,每一顆寶珠都射出不同的光,所有不同的光又圓融成一種光。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師子佛:作兩種觀照:第一,古漢語的獅沒有反犬旁,一個意思。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入林,百獸震恐。獅子一聲吼,百獸嚇破膽。以此來表佛和佛法的威力。第二呢,這個師是老師。世間出世間第一尊貴就是老師。世間人貴至帝王將相,皇帝有沒有老師啊?出世間也是一樣,要想成佛,必須要有老師。「子」是對那些有地位、有權威、有學問、有道行、有教養、有影響的那些知名人士的尊稱。中國歷史上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這些都是很有學問、很有修養的前輩,被稱為聖人、賢人。他們的一些學問能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認可。所以把「師」和「子」合起來作為佛的一個代號。
名聞佛、名光佛:這個前面類似的已經都解釋過。
達摩佛:「達摩」是梵語音譯而來,意譯為「覺法」。可以結合前面的「貫攝常法」的「法」來理解。
法幢佛:剛才講了。
持法佛:持一切法,叫「持法佛」,明心見性之人當下就是持一切萬法。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當人當下一個念,他能夠受持,叫「持法佛」。見道也好,證道也好,都在表述一種修行的次第。不明心見性,你怎麼樣持都是有漏,不可以稱為持法佛。因為這個「持」一定要解釋為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持之以恆。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梵音佛:就是剛才講的「最勝音佛」和「妙音佛」。
宿王佛:月亮為諸星之王,稱作「宿王」。《妙法蓮華經》有宿王戲三昧,戲是神通遊戲,三昧是禪定。怎麼叫宿王戲三昧呢?這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阿彌陀佛」。初一、三十我們看不到月亮,是不是黑月亮啊?黑月亮跟白月亮相比,有沒有多一塊,有沒有少一塊啊?初三、初四、二五、二六,月亮是不是月牙,像鐮刀一樣?初七、初八也就是相當於二一、二二,是不是半月?十五、十六是不是滿月?它圓也好,半也好,像鐮刀也好,黑也好,白也好,是不是一個月亮?可是我們看到各種現象。
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就是一個宿王戲三昧,在玩遊戲,你明白不明白?每一個人是不是月亮戲三昧啊?你一會做人、做鬼、做畜生,一會在天做菩薩、做佛,是不是一個人?無量諸佛、無量菩薩、無量天人鬼畜是不是一個東西啊?這叫「宿王戲三昧」。
香上佛、香光佛:在這裡傳一個燒香大法。我們看到許多人很虔誠地在燒香,我講了你不要害怕。你認為是香,鬼認為是臭。我認為這是水,鬼認為是火啊。燒香只有一種鬼神需要,叫乾闥婆,也叫香神。他是以香為食,聞香獲取生命的能量。玉皇大帝要開會,點一炷香,他聞到就去做法會,沒有香他不幹,是不是?
佛借燒香是比喻講經說法。傳法等於打火機打亮了火;那麼你聽法明白一個道理,破除了煩惱習氣就是燒掉了這麼多香,這麼多的煩惱變成了菩提智慧。當這個香全部燒完變成灰燼,就等於成佛了。我們講經說法就是在這燒香,那麼多人不聽經聞法,還虔誠地、大把大把地燒香,拜呀拜呀,我看到之後真是感慨萬分啊!在佛法裡,凡是有火就是殺生。我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喝點熱水,但是我們要避免不必要的殺生。你這是不是無謂的殺生啊?當然對於既成事實,我們不妨將錯就錯,來歪打正著。燒香也是與佛結緣,求點福報,只能如此而已。這些事情要適可而止,大乘佛法是圓融的。但是,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減少殺生,連我們的洗腳水、洗臉水、洗碗水都要等冷了以後再倒,趁熱就倒會增加不必要的殺生。
大焰肩佛:剛才講過。
雜色寶華嚴身佛:這個「雜色寶華」就是指一朵「妙蓮華」。我們以上講蓮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觀照,講了「一心三藏」,無量智慧德能具足於一朵妙蓮華。非妙蓮華而不可言「寶」。
娑羅樹王佛:「娑羅」,梵語音譯而來,意譯是「高遠」或者「堅固」。相傳摩耶夫人在蘭毗尼園中,手扶娑羅樹,產下釋迦牟尼。後來釋迦牟尼在拘屍那羅城外,跋提河邊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相傳釋迦牟尼入涅槃時,娑羅樹同時開花,林中一時變白,如同白鶴降落,因此又稱為鶴林、鵠林。因此娑羅樹在佛門具有神聖的意義。
「娑羅樹」是樹王,你用一斧子砍下去就只是一道縫,一轉眼,砍開的口子又長合攏了。所以樹王樹王,「樹」是表智慧的,智慧是戰無不勝的。「如來藏」這個法,傳到哪裡,成就到哪裡。不管你是經商的,做工的、務農的,不管你是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還是強盜土匪、下九流,沒有辦法否定。事實勝於雄辯!所以「娑羅樹王佛」啊,就是智慧之王。真理不可戰勝!
寶華德佛:與「雜色寶華嚴身佛」是一個解釋,非「妙蓮華」不可言「寶」,「德」字,雙人旁是不是兩個人?兩個人十四個竅,下面幾個心啊?一個心,是不是「一心三藏」吶?是不是不二法門?好好觀照這個法呀!
見一切義佛:明白了「一心三藏」就是「一切義」,「一切義」不出「一心三藏」。這裡的「見」既是見道,又是證道。
如須彌山佛:前面已經講過。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是佛最後一次又提起,舍利弗啊,我講了這麼多,你懂了沒有啊?好像是對舍利弗說的,實際上是對誰講啊?是講給十法界一切眾生聽啊!如果按照一般人的那種依文解字的話,佛需要問舍利弗嗎?他還叫智慧第一?還不如小學生,是不是?因為這是話中話啊!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有些人說:「哎呀,《阿彌陀經》一聽就懂。」如果像你那麼認為《阿彌陀經》這麼簡單的話,佛需要這樣翻來覆去問舍利弗嗎?他怎麼沒問周利盤陀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仍然是在重複上面的經文。聞必有慧,任何一個佛名你真正懂得了,你都成就,天人鬼畜、泥巴瓦塊任何一個名字,你懂得了,皆得成就。沒有哪一法不是「諸佛名者」。這個法重要啊!這塊泥巴你懂了沒有?這點雨懂了沒有?你懂了,當下就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是佛護念你?還是你自己護念你自己啊?都是我,誰護誰啊?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開了智慧,你沒有辦法退轉。現在是70分的人,你永遠不會退到69分,只會變成71、72,慢慢往上升,叫做菩提不退。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又是《法華經》上那個口氣,我的話你要聽吶!諸佛的話你要聽吶!我們都是一個道理啊!千萬不要懷疑啊!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這段經文最滑稽,能不能把它變通一下?「若有人已發願,已往生;今發願,今往生;當發願,當往生」,這樣變合理不合理啊?有沒有改變原來的味道啊?一點都沒有改變,明白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可現在都怎麼講的?信願行,還要到臨死讓大家來助念。把《阿彌陀經》變成什麼了?已發願者經過三年念佛,兩年拜佛,今往生;今發願者經過三年拜懺,放生一百萬,當往生;當發願者經過三年朝山,四年開光,噹噹噹噹當往生……這是不是節外生枝啊!印光大師是淨土宗十三祖,他講「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這是「聞即往生」啊。
諸佛出世就是為了講清這個問題啊!「發願往生」,是花開蓮現,無修無證,一步登天。「若」是「法爾如是」,就是這麼回事,就是這樣。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佛知佛見,令眾生悟入佛知佛見。你本來是佛,所以一「開」就「示」出來,一「示」出來就悟到。哎呀,原來就是這樣啊!一「悟」就「入」,就證果。
怎麼樣才能夠已發願已往生呢?必須要見到原來的心,不是現在的心,現在是妄想心。所以藏教從有形有相的法門入手,他用的是現在心;通教禪宗用的是分別法的所謂的原來的心。講真佛無相,這個世界上除了真心,其它的東西都是假的,這就是禪宗的境界。佛在《楞嚴經》斬釘截鐵,判為「妄真同二妄」——你把有形有相的東西判為是妄,而你認為找到了這個真,這個真當下還是妄。「見真重增一重塵」。
到了圓頓大法,原來的心「一見一切見」,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走路碰到的,跌倒抓把泥,這把泥就是阿彌陀佛,跌倒的這個地方就是阿彌陀佛,跌倒的那個跌就是阿彌陀佛,跌倒的那個人就是阿彌陀佛。真正明心見性之人,觸目菩提,隨拈一法當下就能見自本心,識自本性。到了這種境界啊,你大自在,大解脫啊!自己隨便講一句話就是《妙法蓮華經》,真的。當你對一切人一切法師講的一切法感到很有興趣的時候,你還沒有解脫,你還被文字所束縛。
什麼叫《佛說阿彌陀經》吶?比如說:如是我聞,一時,印廣和尚來到橫山寺,指著一隻正在汪汪叫的狗,汝等當知,此即是《阿彌陀經》。說此經已,大眾歡喜而去。是不是《妙法蓮華經》吶?但是,你必須把「如是我聞」講明白。或者:如是我聞,一時,印廣和尚來到橫山寺念佛堂,拿起一隻茶杯,告大眾言,汝等當知,此即是阿彌陀佛。說此經已,大眾歡喜而去。是不是《妙法蓮華經》吶?把為什麼這個杯子叫《阿彌陀經》講明白,用《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那種次第一講,大家會恍然大悟,就這麼簡單。用真理來度人,就是幾句話而已,沒有那麼複雜。不明白這個道理,你修無量百千萬億劫都不行,不能成就。
修行是很自在很快樂的事,怎麼可以變得憂心忡忡?困難重重?忙忙碌碌?提心弔膽?疑三惑四?一旦明白這個道理,當下自在解脫。祖師大德講啊,修行人是沒事人,你看不到他有事。濟公和尚瘋瘋癲癲的,因為他解脫了,他怎麼樣都是佛,就這麼簡單。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若有信者:就是這樣,法爾如是,就是這種情況。
應當發願:「應」就是感應道交。只要聽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感應什麼呢?感應的正當名分,你所感應的就是你自己,不僅是正當名分,而且是當下。「發」是爆發、發生、已成客觀事實。你當下道交感應一念,你就是「如來藏」。所以圓教講的原來的心是空有不二,一即無量,無量是一,沒有哪一樣不是當人當下一念,這叫原來的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統統是「當下一個念」。
《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怎麼不可得啊?過去心過去了,未來心沒有來,現在心是念念生滅,什麼都不可得。那麼按照圓頓大教呢:一切統統得,過去也是我,現在也是我,未來也是我,都是當下一個念。將來開了隔陰之迷,你過去無量無量劫都知道;成圓滿佛以後,未來無量無量劫你也知道。就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能以智慧感受到,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當下一念。
比如說喝一口水,當下是不是過去、現在、未來全部得到了?你如果過去沒有喝過水,你敢不敢喝?這是不是過去心得到了?那麼這口水是甜還是鹹,是冷還是熱,當下是不是感受到了?是不是現在心?那么喝了以後,誰都不會講這是我最後一次喝水,那未來心是不是得到了?三心當下都得到了。
生彼國土:就是「應當發願」,「應當發願」即已包含「生彼國土」。以凡夫的妄想心見到了原來的心,見到了我們的本來面目,你當下是不是跟自己的真心融為一體啊?這就是妄心往生到真心。
佛說了以後唯恐眾生仍然三心二意,最後又強調,這是佛在授記,在印證,可不是在勸人。圓頓大法是一竿子到底,這還要勸嗎?佛已經勸了四十一年,到最後是命令修行人,回歸到《法華經》。佛在第三說法時是對小乘人旁敲側擊;在第四說法時是勸導小乘人修大乘法,但它是不了義大乘,像《金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等等;那到了第五說法時也就是法華涅槃時,是命令所有的修行人必須受持圓頓大法,否則都不能成就。你看佛在《法華經》講得很清楚,在《楞嚴經》也是很清楚啊!連阿羅漢、闢支佛都判為歪門邪道,不是我的弟子,不承認90。何況有些人連阿羅漢、闢支佛的邊都沾不上,講你是個佛門內部的外道還是抬舉你。以為能吃一點苦就怎麼樣,能開一點天眼、開一點天耳就怎麼樣,那只能得到一點人天福報。
法華論壇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fahualuntan1
網址:http://www.fahua123.com
·END·
往期精彩回顧
轉載傳播正法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