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第238集-印正老師

2021-01-07 慧利2020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明清-藕益大師註解

主講:印正老師

復讀:慧利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我們繼續探討【一日至七日念佛到一心不亂】在這個用功佛七上,確實難倒了一大批念佛人。

為什麼呢?大家為七日未成就而對佛所說產生懷疑:自己念了七天佛,既沒有得到所謂的一心不亂,也沒有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這七天念佛是不是白用功了?以後還要不要再這樣修行?還要不要繼續念佛?

七天精進都沒有成就,平常散念還有什麼用呢!這就需修出成就的人來給我們一一解釋,詳細分析。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佛經的字面意思,沒有修行經驗的人是看不出的。說法的人,首先自己要對這些問題參透,才可以指導大家正確用功。

就現代各個寺院的佛七,我是看不上的。因為,還沒有我平常念佛的時間長,佛七,其實還是敷衍了事,走個形式而已。

早上念兩小時,念十幾分鐘就坐下,散漫不專,悠悠蕩蕩,時間到了吃飯,飯後午休兩個小時。下午再念兩小時,吃晚飯,飯後就該睡覺了。一天正經念佛的時間就四個小時。這樣七天下來,名義上是佛七,實際呢,大家心裡都有數。

這樣當然修不出成績來。原因是佛七打的不標準。但做到這樣,對大多數寺院來說,已經不容易了。

因為平常時間,大家念佛就那麼十來分鐘,早晚課頌之間繞幾圈佛。能打這樣佛七,參加都感到很驕傲:我打過佛七的。以此為本錢向人炫耀。佛七打完以後呢,個人我行我素,又恢復了原來的松松垮垮,這就註定了一輩子也修不出成就。這是一種原因。

另一種,大家急火攻心,急於求成,風風火火賭氣一樣念七天佛,念得辛辛苦苦,精疲力盡,可沒有等到自己想像中的境界,以後灰心喪氣,用功一落千丈。有些人則改修其他法門。

還有這樣一種傳說,我直到現在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聽說佛七期間,正繞著念佛,誰猛地跌倒在地,就是得一心不亂證果了。這種說法就更沒有根據了。但這個說法卻傳得神乎其神,而且還很廣泛。

從我自己專精念佛二十多年的經驗上,我認為說這樣就是證到一心不亂,是靠不住的。

怎麼跌一跤就證果了呢?這件事情不能輕易相信他。

我倒是看見東天目山上站著往生的老居士很瀟灑:人家繞念佛,念著繞著,走出隊列,單獨站著走了!這我服氣人家!人家可是地地道道的證果了。

關於外路消息,蒙閉了很多人。我們必須在這裡給大家說透。我弟子不才,別得不會,就會念佛。

而且,我可以給大家真實報告我20來年的修行情況:首先,我20多年沒看到電視了。沒有時間看,也不願意看,看電視心很亂的。看完一集電視劇,我明顯的會感到修行功夫下來了,名聞利養之心捲土重來,心情沮喪,心地煩亂。

所以,我害怕看小說雜誌電視劇電影。念佛好。念幾個小時佛,心情舒暢,心地單純,超然物外,一種清晰快樂感油然而生,殺盜淫妄,貪嗔痴慢,不知不覺的不見了。天天處在這樣的好境界當中,我本人一年到頭過的神仙日子。

我現在的念佛程度到了那裡?最大的收穫,是心中沒有一個可恨的人,不會輕易發火動怒了。這是我的真學問真功夫。這應該叫做得定與一心不亂吧!雖然功夫不高,但總比我以前好多了。就衝著這一點,我就對佛法深信不疑,對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深信不疑。

這也就是我不斷精進念佛的動力。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境界高。這我感到了,周圍與我交往的人也感到了。如此再念上二十年,三十年,我想,肯定要比我現在的程度高。

其他神神秘秘的事情,我不屑一顧。就算阿彌陀佛出現在我面前,我也感到跟普通人見面一樣。斷煩惱說到底還要靠自己,賴人家佛菩薩幹什麼!

我更不希望修得神一套鬼一套,教人看不懂摸不準。我每天除過吃飯睡覺洗衣服等雜務,其餘的時間都在繞佛,我的時間寶貴如金,一分一秒都不浪費,我每天都在打佛七。

一心不亂真正的的意義大家首先要搞明白,理論上都不知道一心不亂是什麼意思,你怎麼修一心不亂呢!更何況七天就證果,怎麼可能呢!

念佛就念佛,把我們的殺盜淫妄心,貪嗔痴慢心,名聞利養心,五欲煩惱心,用佛號換過來,都換成阿彌陀佛聖號,不去思惡,也不做惡,這叫做一心不亂。對普通人來說,那是七天遊遊散散能做成的功夫!要髮長遠心,長期精進念佛。那佛說一日至七日念佛,難道沒有意義嗎?那也不是,這個話題還很長。

今天時間到了,謝謝大家,我們明天同一時間的接著探討,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第300集-印正老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明清-藕益大師註解主講:印正老師【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佛法修行,就在於一個轉字:轉眼耳鼻舌身意為所做性智,轉執著煩惱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分別煩惱為妙觀察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這樣說雖然好,但很多人聽不懂。大師在這裡巧妙解釋,用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就可以將一切煩惱濁惡都轉成佛聖的境界,功用是老實念佛就行。這樣一說,一般程度的人都能接受而且參透。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第296集-印正老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明清-藕益大師註解主講:印正老師【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眾生濁,我們看看佛陀如何善待眾生。無論眾生與佛有恩有怨,佛都堅決承認:佛氏門中怨親平等,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就是佛的胸懷,是佛陀在五濁惡世全始全終,來去自由的先決條件。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25集
    極樂世界如此殊勝莊嚴的地方,絕不會如天上掉餡餅一樣,輕而易舉的落進我們的飯碗,要念佛人真修真幹的。真修實幹,就是心善口善行善,一切向善。這就要求我們每天反省自己,看我今天起了什麼不好的念頭沒有,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沒有,要天天檢查自己,天天改過。我們能不能做到百分百的純善,一點錯誤都不犯呢?佛沒有這樣要求修行人,但要求我們越往後做的越純淨。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35集
    雖然佛在這方面說得不少,但大家仍然參不透。特別是禪宗與密宗的學人,打死不肯相信這件事。禪宗學人要離相,密宗行人則要盲目修苦行,都把極樂世界當成奢侈品放在一邊,不敢涉及,更怕極樂世界這個相汙染自己,所以,他就放棄了對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深究,更不肯求生極樂世界,將自己耽誤在輪迴當中苦苦求索,生生世世沒有結果。關於禪宗與密宗,在前面我們探討過了。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11集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藕益大師說。別教七住是什麼意思?【別】是藏通別圓的別。見思煩惱斷盡了則證菩薩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聲聞,其實並不是阿羅漢四果,要比阿羅漢高得多。高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佛在後面所說的,皆是阿惟越致。我們不必要在這些字眼上下功夫,力求往生極樂世界就好。
  •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隨緣雜善恐難生
    《法事贊》是善導大師以贊偈的形式解釋《阿彌陀經》的要義,其中這四句話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少善根不得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這一段往生正因的經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37頁):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 《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記-第156集-印正老師
    《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記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畺良耶舍 譯主講:印正老師【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其一,人家的運氣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其二,人家懂行情,幹某件事情是行家裡手,一上場就手到擒拿,包賺不賠。其三,人家有商業頭腦,有先見之明,有豐富經驗。況且,人家把風險控制在自己能夠承當的範圍,做賺了,更富有,就算做賠了,也有退路,進退兩便,攻守聯盟。
  • 《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記-第164集-印正老師
    《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記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畺良耶舍 譯主講:印正老師說他不講衛生,他大小便利,不看地方,不看周圍有沒有異性,也不看這個地方是不是供奉的神明,解開褲子就地拉撒,隨地吐痰醒鼻子,一不小心甩在人家身上,讓人家很不高興。在集體場合,人們非常討厭他。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次修訂版
    沒有哪一尊佛,沒有哪一尊菩薩,沒有哪一個天人鬼畜,不讚嘆《阿彌陀經》,他沒有辦法不讚嘆,因為自己就是阿彌陀,自己就是《阿彌陀經》,是這個道理啊!阿閦鞞佛:即東方的不動如來。《佛說阿閦佛經》中說,阿閦佛為菩薩時,在大日如來前發「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不生嗔恚」等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終於在東方的阿比羅提(妙喜)世界七寶樹下成佛,佛剎名為「妙喜」。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二十六)
    我們一起來學習《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解】【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我們這個地方能夠說法的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乘就是藉著大悲願力,這沒那麼簡單,我們有辦法嗎?出生在這個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先覺就是(自覺),覺後覺就是(覺他),就是令眾生覺悟叫做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72集
    尊者是佛弟子當中義持第一人。周利槃陀伽翻做中文意思叫做繼路,又叫做路生。緣於母親將他生在路上。古印度的風俗與中國不一樣,女子生產要回到娘家去生。他母親未曾到娘家,在半路生下尊者,故名繼路。周利槃陀伽尊者非常愚痴,愚痴的程度到了令人難以容忍。前面剛說完的話,後面馬上就忘了,等等,生活上很不方便。出家以後,僧團大眾看不起他,不願意跟他在一起。
  •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關於淨土宗的佛經主要有三部即《佛說阿彌陀經》、《觀無論壽佛經》、《佛說無量壽佛經》,關於這三部經有不少註解,其中印光大師推薦的值得重視,如印光大師所說:「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二十集(上)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序號:第二十集(上)  音頻時段:00:00---27:43請打開《講義》第29頁。「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那麼這一段經文是一個簡略的回答。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7集(序文)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今天,我們正式開始探討彌陀經要解全文。藕益大師文採風流,思路敏捷,下文果敢,不是個囉嗦作家。對彌陀經的註解也是開門見山,一步到位。道破修行玄機,道出持名念佛的好處。【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大師說得好,佛陀出世,是憫念眾生,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成就正果。
  • 《觀無量壽經》講記-第六十五集-印正老師
    我們看樹觀非常之難,要把寶樹的莖 枝 葉 華 果,觀想到佛說的情景,了了分明,更不是凡夫能做的功夫。而做觀想的時候,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觀想的,按照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書上面說,觀想的時候先要燃起好香,點上香。環境要非常的清淨,外面不能有吵吵鬧鬧的聲音,觀想人要結跏趺著 五心向上。
  • 阿彌陀經的法行感應
    舌根不壞《大智度論》中說,有位比丘誦持《彌陀經》,他臨欲命終時對弟子說:「阿彌陀佛和大眾來接我了。」後來火化法體,舌根不壞,還像生前那樣。因此,誦《阿彌陀經》口口蓮花香,誦的是佛的真實語、彌陀的真實願,會有舌根不壞的巨大功德。天樂迎空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誦《阿彌陀經》為主課,非常有信心,而且堅持不斷。
  • 簡體校對|佛說阿彌陀經(日誦式)
    (未誦前,已誦後,俱要對聖像前合掌三禮。如無佛像,對經、對空禮拜亦可。)香贊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普願離塵埃。佛說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 《佛說阿彌陀經》的感應,真實不虛
    《佛說阿彌陀經》的感應,真實不虛天樂迎空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誦《阿彌陀經》為主課,非常有信心,而且堅持不斷。當他誦過十萬遍時,有一天對家人說:「佛來接我了。」說完頂禮,坐著就往生了。未終坐脫晉朝智仙法師,號「真教」,住在白蓮社裡,在十三年中朝向西方修十念阿彌陀佛,十二個時辰沒有一時廢棄。有一天夜晚有一點小病,他讓觀堂行人誦《阿彌陀經》,還沒誦完一卷,已經安然坐脫。
  • 【淨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86】極樂世界的四土是互含互攝的
    我們今天把四土當中最低的凡聖同居土拿出來說明,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帶業往生,還帶了無量無邊的罪業,帶了通身罪業,臨命終的時候,信、願、持名,蒙佛接引到同居土,成就位不退。這樣子都能夠跟一生補處菩薩在一起,也能夠一生必補佛位,就是在這一期的生命當中,就能夠成就等覺菩薩的階位。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0集
    在修行用功上要有標準與尺度,不能籠統的說清淨心是什麼,哪個內容太深了,初學聽不懂也接受不了。所以說,極樂世界即自心所感之淨,我們就把亂心收歸在佛號上,這就不抽象了。念佛,念久了,由不得你不念,我們既然能夠不知不覺持念佛號,就說明大家心裡有佛。如果心裡無佛,都是亂心,你那年那月能想到念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