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核心講記】隨緣雜善恐難生

2021-02-07 阿彌陀佛的愛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14)


作者:淨宗法師

朗讀:佛依居士

配樂:佛悅居士



(2)善導大師《法事贊》


我們看第二段,出自善導大師的《法事贊》。《法事贊》是善導大師以贊偈的形式解釋《阿彌陀經》的要義,其中這四句話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少善根不得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這一段往生正因的經文(《善導大師全集》第437頁):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涅槃報土


「極樂無為涅槃界」,善導大師判定極樂世界是報土、無為涅槃的境界。「為」就是造作,「無為」就是遠離人為的造作,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現。一切的造作,都是有為,不是無為。比如說我們造一棟樓,樓是有為法,將來會滅;建一座寺院,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荒廢,這都是有為法。只有佛性是無為,極樂世界是無為的,它是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滅,無衰無變,法爾常住。當然這個較難理解,總之,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是佛性完全展現的境界。


雜善不生


像這麼高妙的佛土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把「少善根福德因緣」用「隨緣雜善」四個字來說明。什麼叫「隨緣雜善」呢?不是專念彌陀名號,而是隨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緣分,遇到這個學這個,遇到那個學那個,這叫「隨緣」;這個也修,那個也修,叫「雜」;所修的都是善法,所以說「善」。以我們凡夫的隨緣雜善(前面曇鸞大師說是「不實功德」),要往生涅槃界,不可能!所以說「恐難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導大師講得比較委婉,意思是要我們捨棄隨緣雜善,而應當怎麼樣?專修念佛。



專念必生


所以下面說「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故使如來選要法」,就是經文所說的「聞說阿彌陀佛」。我們聽釋迦牟尼佛講說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要法。既然隨緣雜善不能往生,前面釋迦佛又勸我們去往生,我們頂多只能修點隨緣雜善,又不能往生,那怎麼辦?釋迦牟尼如來既勸我們往生,他就要為我們選擇一個往生的方法。選,是釋迦牟尼佛來選。所以,我們淨土法門,老師很高明,是釋迦佛,他親自為我們選,選得很準,選得很穩,選得不複雜,選得很安樂;不可能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還會有差錯,還會有閃失。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而且是最殊勝的,是第一的,不會是第二、第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所選取的「要法」,是什麼法門?「教念彌陀專復專」,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要專,還要再專,一個「專」字還不足以形容釋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五濁惡世的眾生,你要專念佛啊!」

「佛啊!我已經答應專念佛啦!」

「專了,還要再專哪!」


一路專到底,心也專、行也專,今天專、明天也專,在佛堂裡專、離開佛堂還專,叫「專復專」。


總之,這段贊偈說明兩件事:「隨緣雜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稱念彌陀名號專復專,決定能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定的,這個就是多善根福德。



節選自《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電子書下載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o8i3Iwa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一個人,能看懂這四句話,你就領悟了整部《阿彌陀經》!
    《法事贊》是善導大師以贊偈的形式解釋《阿彌陀經》的要義,其中這四句話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在解釋《阿彌陀經》,一旦看懂了這四句話,你就領悟了整部《阿彌陀經》。這一段往生正因的經文如下: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 阿彌陀經的法行感應
    有聲音說:「唐世良已生淨土。」可見,誦《阿彌陀經》得十方諸佛護念,與彌陀心願相合,與西方聖境相合。當誦到一定時候,心已經在蓮花國裡,已經跟西方世界合成一片,因此當即有感應。當他誦過了十萬遍,就是生淨土時,就是佛來接時,就是天樂鳴空、聖境現前之時,感應如此奇妙。解冤往生在宋代浙江上虞有個叫馮珉的村民,年輕時從事打獵。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次修訂版
    這段經文不可按照一般所說:「這是佛在勸導眾生,你聽到這個《阿彌陀經》就要發心啊,努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種說法也只能叫方便菩提心,不是真實。那麼這段經文仍然是在印證「一心三藏」,印證花開蓮現。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若有」,法爾如是,就是這麼樣啊!「聞是說者」,明白了這個道理。
  • 《阿彌陀經》的感應!
    有聲音說:「唐世良已生淨土。」可見,誦《阿彌陀經》得十方諸佛護念,與彌陀心願相合,與西方聖境相合。當誦到一定時候,心已經在蓮花國裡,已經跟西方世界合成一片,因此當即有感應。當他誦過了十萬遍,就是生淨土時,就是佛來接時,就是天樂鳴空、聖境現前之時,感應如此奇妙。解冤往生在宋代浙江上虞有個叫馮珉的村民,年輕時從事打獵。
  • 《妙法蓮華經》講記·信解品第四(4)【第三次修訂版】
    五欲自娛:佛現肉身相叫「和光同塵」,不離五欲教化眾生,叫「同塵」,「自娛」叫「隨緣不變」;雖然現身在五欲六塵,但是時時在定中,時時在大光明藏中。其家巨富,是總說佛家的富貴。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輦」和「輿」都是大車小車之別。田業僮僕,人民眾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這段經文前面長行裡已經作了解釋,我們自己去回顧複習一下。商估賈人,無處不有:這是打比喻。
  • 蟻丘經講記
    此經以非常扼要及動人的方式展示了正遍知的佛陀之睿智。其中讀者將發現一些根本的宗教概念,它們由眾多不同的寓言及生動的短故事所修飾,在經過精確的描述後,省去了與佛法實踐方面無關的東西,讀者將發現它們相當有趣和有價值。尊者以嶄新的形式講解,表達修習內觀禪法的重要性,而內觀對於人類從愛欲所生的煩惱中解脫束縛尤為至要。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四卷—9(文字版)
    真正明白了《法華經》《楞嚴經》,不管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地藏經》,乃至講《聖經》《道德經》,乃至講天文、地理、語文、數學,統統能講出《妙法蓮華經》。把《弟子規》的「弟子規」三個字也能能講出《楞嚴經》,你信不信?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妙音」是表藏性,我們任何人都共一個如來藏性。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注音版
    阿彌陀經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一部經典,從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入手,再而廣修福慧善根,得證自在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 故事|阿彌陀經法行感應
    天樂迎空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誦《阿彌陀經》為主課,非常有信心,而且堅持不斷。當他誦過十萬遍時,有一天對家人說:「佛來接我了。」說完頂禮,坐著就往生了。當天夜裡,有一位利根行者在道味山上夢見來自西方的奇異光明,很多幢幡、妙花繽紛而來,空中音樂十分嘹亮。有聲音說:「唐世良已生淨土。」
  • 關於《阿彌陀經》的妙用,你又知道多少?
    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各有不同的功用。如《楞嚴經》是以離愛得脫為用,《心經》是以度苦破妄為用,本經是以什麼為用呢?
  • 1、阿彌陀經簡介
    阿彌陀經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部經文,阿彌陀佛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佛。不管你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或是一個普通人,都是很熟悉的。在漢族地區,信佛的人都會經常在口中念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時常能聽到別人念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阿彌陀經》念誦集全文
    念誦阿彌陀經是很好的一種修行阿彌陀經的方式,因為念誦阿彌陀經的利益對於我們來說都還是很不錯的,所以也有很多的人加入了修行阿彌陀經的行列中,同時阿彌陀經是任何人都可以念誦的一部經書
  • 《阿彌陀經》心咒怎樣念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師兄請關注後和我一起學習佛說阿彌陀經,共修佛法,積累無邊功德.☞點擊領取阿彌陀經手抄本字貼持誦阿彌陀佛心咒能夠消除災厄業障,最後讓我們受到佛的接引修成佛身,收穫無窮好處,但是很多人還是不清楚應該怎樣念阿彌陀佛心咒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應該怎樣念誦心咒。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第300集-印正老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明清-藕益大師註解主講:印正老師【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誰能老實念佛,誰就能當生成佛。【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看了藕益大師這句解文,你還敢小看阿彌陀佛聖號嗎?【果覺】就是如來果地。淨土修行是從果向因,用如來果地上的功德對治凡夫的種種毛病習氣,這樣的修行妙法,如果在今生今世被我們忽略了,實在很痛心。大家將藕益大師的話好好的品味,不要馬虎行事,滑口而過。
  • 《佛說阿彌陀經》的感應,真實不虛
        《佛說阿彌陀經》的感應,真實不虛天樂迎空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誦《阿彌陀經》為主課,非常有信心,而且堅持不斷。有一天夜晚有一點小病,他讓觀堂行人誦《阿彌陀經》,還沒誦完一卷,已經安然坐脫。
  • 《佛說阿彌陀經》的感應,真實不虛!
    天樂迎空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誦《阿彌陀經》為主課,非常有信心,而且堅持不斷。當他誦過十萬遍時,有一天對家人說:「佛來接我了。」說完頂禮,坐著就往生了。終睹白蓮宋朝嘉禾郡有個鐘婆婆,每天誦十遍《阿彌陀經》,並且不間斷地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