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崆峒山道家元聖地 陳兆坤傳承武醫術
上回書說到董亞生為將稀有武術蛇鶴太極拳傳承發揚,打破世代單傳門規,廣收弟子。這一回,來說一說崆峒山道家隱蹤門傳人陳兆坤。這陳兆坤集崆峒道家武醫於一身,有一首藏頭詩單道他:
陳君有心登崆峒,兆修隱蹤道家功。
坤德居心研古方,良性養醫除疾兇。
如今先說這崆峒山,前文有述,崆峒山有「道家第一山」之稱,傳說黃帝問道於崆峒山之廣成子,因此被稱為「天下道教第一山」、「西來第一山」。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後裔被封為韓王駐藩平涼,韓王妃崇尚道教,於崆峒山大規模修建了太和宮等道教宮觀,將崆峒列為全國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崆峒山所在之大區域有伏羲故裡平涼市靜寧縣成紀文化城,可見該區域歷史上很知名,乃中華人文發源地之一。故而崆峒山,堪稱中華道家元聖之地。
宋人夏元鼎有《絕句》一道,其詩句為世人耳熟能詳,其詩曰: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可見崆峒道家之名,天下無能出其右者。
崆峒山主峰老君殿南北兩壁,,有「老子八十一化圖」壁畫,其畫內容源於「老子化胡」說。此畫最初繪製時間為嘉靖年間,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清道光十九年曾進行過一次修復。此畫乃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文物之一,公元二千零十三年五月三日,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事所出皆有根,崆峒山名之由來,世傳有三,其一乃因古時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淮南子》中有「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戶、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異,習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婦父子,有以相使也」之言,被視為崆峒之名形成依據。其二乃因崆峒山為道教勝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其三乃因崆峒山洞穴較多,取空洞之意。至於真相如何,暫且放下。
卻說崆峒山為道源聖地,乃因自三皇五帝始就有傳說中之仙家在此修煉,其中首推廣成子。
這廣成子乃是傳說中上古黃帝時之道家人物,《莊子·在宥》云: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來!餘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餘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如今的崆峒山上,仍有黃帝問道處之遺蹟在。而善於黃帝問道之事,另有嵇康《高士傳》有載:
廣成子在崆峒之上。黃帝問曰:「吾欲取天地之精,以養萬物,為之奈何。」廣成子蹶然而起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得吾道者,上為皇,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吾將去汝,入無窮之門,遊無極之野,與日月參光,與天地為常。」
另有赤松子之傳說。
赤松子,又名赤誦子,學五千文,號左聖南極南嶽真人左仙太虛真人,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之上古仙人。崆峒山上有一著名景觀棋盤嶺,因廣成子與赤松子二位仙人在此對弈而得名,據傳原臺上有鐵棋盤和玉棋子,可惜今已不存。
另又有玉子,為道教神仙。有《神仙傳》載:
玉子者,姓張名震,南郡人也。少學眾經,周幽王徵之不起,乃嘆曰:「人居世間,日失一日,去生轉遠,去死轉近,而貪富貴,不知養性。命盡氣絕即死。位為王侯,金玉如山,何益於是為灰土乎?獨有神仙度世可以無窮耳。」乃師長桑子,受其眾術,乃造一家之法,著道書百餘篇,其術以務魁為主,而精於五行之意,演其微妙以養性治病,消災散禍。能起飄風伐木折屋,作雲雷雨霧,以草芥瓦石為六畜龍虎,立便能行,分形為數百千人。能涉行江漢,含水噴之,立成珠玉,遂不復變也。或時閉氣不息,舉之不起,推之不動,屈之不曲,如此數十日,乃復起如故。每與諸弟子行,各丸泥為馬與之,皆令閉目,須臾,皆乘大馬,乘之一日千裡。又能吐五色氣,起數丈,見飛鳥過,指之墮地。又臨淵授符,召魚鱉,魚鱉皆走上岸。又能使諸弟子舉眼即見千裡外物,亦不能久也。其務魁時,以器盛水,著兩魁之間,吹而噓之,水上立有赤光,繞之曄曄而起,又以此水治百病,在內者飲之,在外者浴之,皆使立愈。後入崆峒山合丹,丹成,白日升天也。
另又有八仙之一鍾離權之傳說。
鍾離權,姓鍾離,名權,字雲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穀子,漢鹹陽人。因為原型為東漢大將,故而又被稱做漢鍾離。鍾離權少時工文學,尤喜草聖。其身長八尺,官至大將軍,後因兵敗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得授至道,於是隱於晉州羊角山。及道成,則束雙,衣槲葉,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意為「天下第一閒散漢子」。全真道尊他為「正陽祖師」,後列為全真教北宗第二祖,並為道教傳說中八仙之一。
據相關記載,言鍾離權得東華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後又遇華陽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後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軒轅黃帝所藏玉匣秘訣,遂成為真仙。其後遊於廬山,得遇呂洞賓,授之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後形成鍾呂金丹派,對宋元道教之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
又有傳說:鍾離權在八仙中名氣僅次於鐵拐李,故而在八仙中地位較高。元時,被金真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後來訛為漢鍾離,故而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鑑》、《續文獻通考》等書稱,鍾離權,複姓鍾離,字寂道,號雲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鹹陽人,其父鍾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鍾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且唐代確有名鍾離權之人,《全唐詩》錄有其絕句三首,並附有小傳云:「鹹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後仙去。」鍾離權留世之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等句,讀來頗有一些「仙味」。
另也有史實有記載者,如宋德方,公元一千一百八十三年生人,逝於公元一千二百四十七年,字廣道,號披雲,萊州掖城(今山東掖縣)人,訪道遇純陽真人即呂洞賓,得授金丹,修道於崆峒山,世稱披雲真人。
又有賀志真,公元一千二百十二年生人,逝於公元一千二百九十九年,為元初道士,名賀無希,號圓明老人,隆德即今寧夏人。初拜呂通明為師,呂通明為郝大通門下,亦從丘祖受法,後又拜丘處機門下慕志遠為師,曾久居崆峒真人洞修煉。賀志真乃是是華山朝元洞之創修人,實為華山派之開派宗師,修葺華山長空棧道。
崆峒之上,且還有張三丰之傳說史跡。
前文有言,張三丰乃武當派祖師,又為文始派傳人。善書畫,工詩詞,明史有對張三丰有載。明太祖、成祖皆求之不得,英宗時,贈為真人,《崆峒山志》載:「成化間,遊居崆峒,人皆不知。」崆峒山現存避詔碑一塊,上有皇帝兩次召見張三丰之詔書及張三丰避而不去之答詞。
崆峒山歷來為全真龍門派道人修持之地。「龍門派」弟子在山修煉傳承直到如今,其開山真人苗清陽,按龍門派百字傳代派單為第十代,現已傳至第三十代。
史載明代朱元璋統一中國,其子管理平涼崆峒山,修寺建塔,崆峒武術在張三丰主持之下,將氣功運用進廣成武術之中,崆峒武術之精氣神融為一體。精氣神乃廣成子道教文化之核心理論要點,此時又成為崆峒武術之理論要點。張三丰被奉為崆峒武聖與廣成子大聖遙相感應,也使得崆峒從源流而有序發展。由於張三丰遊居全國道教名山,崆峒武術作為一個流派傳到武當山、青城山、龍虎山、齊雲山、峨嵋山、崑崙山等數十個道教名山。
這真是:
自古崆峒有道緣,尋根問道世有傳。
多少仙家從此出,太極武功有本元。
卻說崆峒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乃是崆峒文化中之一朵豔麗奇葩。其流傳下來之傳統拳械、技擊、功法和套路,以及獨特的養生功能乃是崆峒武術內涵之核心價值,更是崆峒武術之魂魄和精髓。於崆峒武術之中,具有強身健體和獨特養生功能者,當屬柳木爾所創崆峒隱蹤拳門,又稱隱蹤門。
柳木爾,廣西思恩府人,在外訪友十年,行遍南七省,不曾逢過敵手,三十歲時,生得儀表堂皇,吐屬風雅,武功之高,一時無人能敵。柳木爾自恃武功,曾在背上馱一個黃色包袱,包袱上面捆一塊柳木牌子,牌子上寫著「天下第一」四字。有人問其姓名、籍貫,他便指著那塊牌子說道:「我的姓名,就叫柳木兒。有誰打得過我,我便將這塊牌子送給他,算他是天下第一個好手。」故而人皆稱其柳木兒,後由譚嗣同為其更名為柳木爾。柳木爾與當時名震京城的王五、李富東交好,關係甚篤。
柳木爾精於綿拳、擅飛鏢,武技精湛,曾為中國近代改良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之貼身侍衛,因擁護譚嗣同的主張,其人品又好,故深得譚嗣同之信任。公元一千八百九十七年,譚嗣同帶柳木爾及另一名侍衛去蘭州看望家父,途經平涼,登臨崆峒山並留詩存賦。公元一千八百九十八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在京遇害,柳木爾憑藉一身武藝逃出京城,潛入平涼崆峒山,隱居三教禪林,又在崆峒山南臺密林處搭建草屋一間,人稱「木居士」。
避難期間,柳木爾習武不輟,併兼修崆峒山道家功夫,十年後自創隱蹤拳,及創立崆峒隱蹤門,取逃避官府隱蹤崆峒之意,且崇奉平涼市崆峒山為其拳技發源地。
崆峒隱蹤拳練功講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習武練拳要以靜養為基礎,心神安定、身體自如,按照《黃帝內經》所說之「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練心生法,法無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融合養生術之內功訓練,於提高習武者之身體與心理素質,有著極為突出之效。隱蹤拳門對古代養生之引進與消化,給習練者帶來更多益處與實惠。
所謂大道至簡,隱蹤門拳法套路短小,重技擊,以散招為主。其拳法有三不讓、陰陽手、駒馬拼、七星式、十三式、青龍纏身等。功法有開合膏肓、孩兒蹬身、荷葉樁、力士樁、佛手、佛塵手、玄鶴手、五行梅花手、混元樁、五行調元樁、道家易筋經、莊子八段錦,還有延年九轉法和三教壽人經,五行把有紅砂手、泥爪功、沾花指、柔指、搖紅。技法有纏枝藝、殘肢技、擒拿,跤法有十三摔,最獨特和具有代表性者當屬道家劍法,有禹王神劍十三式、九式連環劍等。這些功法、技法具有很實用很獨特之養生效果。崆峒隱蹤拳門之崆峒內功按摩術乃祖先傳下來之醫學寶典,對頸椎病、跌打損傷、失眠健忘、神經衰弱等疑難雜症具有較好醫療效果。
崆峒隱蹤門授徒,必先授門規:「打人不為能,挨打方為真,修身養性道中道,絕處逢生顯神通,技傳有德之人,寧可失傳,不得亂傳,悟真苦練,自有吉祥。」
公元一千九百零八年,柳木爾離開崆峒山,出遊雲南、四川等地。七十歲時傳技張繼武,張繼武傳李紹舜,李紹舜傳陳兆坤。已單傳四代,歷經一百二十餘年。
正所謂:
崆峒山中有隱蹤,修真創行道家功。
十年悟得真武意,四世傳承陳兆坤。
且說崆峒隱蹤門第四代傳人陳兆坤,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二年生人,原籍江蘇省泗洪縣上塘鎮人,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一年至甘肅張掖居住,現居平涼。為張掖市武術運動協會委員,國家武術段位六段,獲得平涼按摩師資格證書。在全國第二屆武當演武大會上,被評為「武林精英」。在江、浙、湘、皖、晉、贛等省市傳拳授藝,開展技法交流,深受讚譽。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五年,陳兆坤師從李紹舜習武,得李紹舜傾囊相授,擅擒拿手、拘馬拼、七星式、禹王劍等拳械套路及崆峒道家養生功法、按摩術和藥療技藝,精推拿按摩、藥療,尤擅養生功法及按摩術。
公元二千零六年,陳兆坤登崆峒山,尋根訪源。
公元二千零十一年,陳兆坤再次專程前往崆峒山朝山祭拜,並開始在平涼授徒傳藝,有王俊、劉武道、張愛文等諸弟子,為平涼崆峒隱蹤門第五代傳人。
公元二千零十四年,陳兆坤舉家遷至平涼定居。
陳兆坤選擇在平涼定居授徒,乃因平涼養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為平涼發展養生產業提供了廣闊前景和平臺。前文說到,早在遠古時代黃帝就親臨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養生治國之道,奠定了養生文化之「根」。經過幾千年之傳承和發展,武術養生也隨之深入人心,健康長壽成為人們追求之一大生活目標。崆峒隱蹤門功法之養生功效,詮釋了道家對生命之透徹理解。由於道教以生身為道場,故而每一個真正修道之人都會煉養自己之身體,很多道士都是當時名醫,如扁鵲、華佗、孫思邈、葛洪、李時珍等,世有「十道九醫」、「醫道同源」之古諺,道家之經絡學說及陰陽五行學說,乃是世間最早之養生醫療體系。
陳兆坤熱衷於從事崆峒道家功法、養生、按摩、藥功之研究、傳承和推廣工作,正是看中平涼深厚之道家文化與養生文化積澱。如今,陳兆坤已整理出崆峒道家隱蹤門古傳藥方,對崆峒道家按摩術、藥功及養生功法有獨特之造詣、研究和見解。對痔瘡、頸椎、腰椎、脊椎病和其他傷科的治療很有口碑,且效果顯著,深受患者好評和讚譽。
陳兆坤秉持道醫濟世之則,已治癒全國各地患者五千餘例,開辦養生功法講堂二百場次,授徒五十餘多人,經常和全國道家、佛家弟子及中國民間醫切磋交流按摩、醫道及食療方法,簡易深奧、效果明顯之按摩術,推廣療效獨特,快速方便之藥療和養生效果實用之食療,受益者不計其數。
此正是:中華文化源道家,道家文化緣崆峒。武醫相融成一體,首在崆峒推隱蹤。
欲知接下來又是哪一位武林人士,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