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展示「判官筆」絕技
今年初夏,央視在少林寺幾位拍功夫片的編導聽說甘肅平涼崆峒山有一位24歲的武林界高人身懷絕技,忙前來探營。果然,他們欣喜地見到了當今的崆峒派武術奇才——陳虎。陳虎在山上為他們展示了幾段武藝。這張照片,即是前來打探的人拍到的其中一張照。陳虎手中的「兵器」叫「判官筆」,由鐵鑄成毛筆狀,兩管,各重30餘斤,共重60多斤,要東進西突身輕如燕地舞動起來,一套下來,舞出陳虎之形又舞出崆峒之魂,把在場的人都看傻了眼!
人們可能對崆峒派武術早有耳聞,多因文林高手金庸筆下武俠小說。這些年,又因電影《劍雨》的播放,更讓觀眾和武術愛好者想往崆峒山,也追慕崆峒武者,但不少人心存疑惑,以為時至今日,所謂絕技之神奇均是由藝者渲染出來的,哪有那麼玄秘的?待真正見到了,才為之震顫。奇峻秀美的崆峒山真是藏龍臥虎之地,也是中華武術奇葩拙樸綿延之峰。崆峒山是中國武術發祥地之一,中國第一部辭典《樂雅》(包括《莊子》《史記》)中就有記載:「空同之人武」;唐朝李白有詩云「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蕩」。歷代武林界公認崆峒派武術是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齊名的中華五大武術流源之一,其與道教文化緊緊相連,有「黃帝問道聖地」、「天下武林道家第一山」之說。
陳虎其人則是當地崆峒鎮人,自幼酷愛武術,聰穎而刻苦,且有著超人的意志,12歲就進入武校學習崆峒武術,學業提升多而快,又名「飛真子」,被人們視作天生的「武料」,「資質情性極佳」。後來他扶助師長開辦平涼崆峒文武學院,聲名鵲起,真是門庭若市,進而影響波及海內外。陳虎擔任教練,為人敦厚率真,是眾多英雄輩出的崆峒武術界的佼佼者。近十年來,在花舞影師傅和各位師兄盡心指點下,陳虎的武功突飛猛進,已系統掌握了崆峒派武術的各種拳術、兵器,還尤為擅長崆峒派拿手絕技福拳、飛龍南拳、花架雙劍以及江湖傳說詭異凌厲的崆峒玄動,等等,將修身、養性、健體與技擊融為一體,從而富有力度地傳承崆峒派武術很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他在全國武術大賽及爭霸賽中屢屢過關斬將,異峰突起,故而成為甘肅崆峒武術領袖最為年輕的接班人。
崆峒派武藝門類十分龐雜,據說有八大門類,共計三百多個武術套路。這是好些習武的人難以全部掌握的。我們所說的「判官筆」只是崆峒派八大門絕技中的「奇兵門」中的一項;「奇兵門」系崆峒派武術中最具特色的一門功夫。此門功夫包括風火五行輪、風火扇、挎虎籃、飛爪、拂塵、九齒鐵耙、連枷、鐵琵琶、分水峨嵋刺和判官筆、煙鍋、鞭杆等,以及各種陣法。陳虎對這些「奇兵」亦獨有見解,並大多掌握在身,爛熟於心,這是別人無法做到的。一如「判官筆」這種技擊,體積小,便於隱蔽,但分量重,殺傷力強,一般人都拿不動,更不要說舞擊起來。加之「判官筆」這名稱本身就極具威懾性,有著意想不到的心理攻擊力;民間百姓向來認為,判官,判官,不論陽世陰間均是一言九鼎、處決人命的「鬼門關」,手中之筆一舉,決定你的生死,誰敢惹得起?若是有誰掌握此功法,只要一亮相,一舉筆,便地動山搖,與之對擊,不成體統,要不了一兩個回合,敵手便心虛膽怯落荒而逃。也可能正是緣於此吧,崆峒派幾代掌派人都有此功,也將此筆視為寶物,遂成崆峒門派兩件神聖權力的象徵物之一(另一掌派信物為「飛龍玉印」)。陳虎今天既具此拙樸功法,又授有此「奇兵」器物,自然理所應當成為當今崆峒派武術第十二代權威代表。
崆峒武術是中國古老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當今天崆峒派武術在海內外流傳之際,越來越多的習武者、研究者、好奇者前來平涼崆峒山參觀訪問,或者索性住在山下學習崆峒武術,我們不僅需要更加珍視崆峒派武術的精髓及其文化蘊涵,更需要對土生土長的陳虎成為崆峒武術奇才的軌跡予以思索。中國武術又是世界文化中獨具魅力的一朵奇葩,其絕技「奇兵」更是武術王冠上的一顆寶石。既然,平涼崆峒山氣脈豐腴,景象萬千,既然金庸先生2004年又題詞曰「崆峒武術,威峙西陲」,那麼,甘肅理應繼續以最大的力度開掘本土的武術資源,最大限度地護育、充實、加固其生態環境,把崆峒派眾多絕技發揚光大,這便是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與創新做出的新貢獻;而從陳虎的身上更應看到我們民族本該有的陽剛意志與傳統血性,這對於今天年輕人成長的思路與人生價值取向是很有啟示、很有借鑑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