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見《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子貢是春秋末期的大富商、外交家,孔子的重要弟子。《史記》這段話講了春秋末期的亂世格局,當誇大了子貢一人的能力,其中還有範蠡的功勞。子貢和範蠡都是道家老子的徒孫。當其時,孔子去世後,其師老子仍健在,仍舊活躍在歷史舞臺上。
在魯穆公要任用子思為相國時,老子去魯國教導了子思一番,使其打消了任相國的念頭。老子的弟子之一楊朱在齊國影響力漸大。老子隱居沛地的時間不短,之後西行將前往秦國,途中教導了楊朱。這其中不排除老子預見到了秦國將在未來統一中國,而在經歷了「單氏取周」(又稱「王子朝之亂」)孔子另立門戶之後,「三家分晉」又改變了歷史版圖。老子明白,孔子「燒書斷史」修《春秋》而掌控了歷史典籍的發言權,要限制孔門及其思想的傳播,他仍要發揮餘力,所以不惜年事已高且背井離鄉,毅然西行。於函谷留書給尹喜,於鹹陽覲見秦獻公。這是老子的遠見卓識,使其著作能流傳開來,為秦國強大奠定了根基。
後老子於大凌山(今陝西周至縣內)以「二百餘歲」高齡仙逝。
老子文的成書,最初是在老子隱居「蒙山之陽」(楚郢都附近)時,「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見《老子列傳》)。在參考了《陰符經》《金人銘》等《黃帝書》之後,老子寫出了一部連貫通順完整的具有特殊整體結構的「十五篇」,在留書給尹喜時又分為了「上下篇」。如今世人皆知「上下篇」,鮮有人知「十五篇」,因為戰國前期老子文就已經混亂了。
戰國時期的儒道相爭是很激烈的,加上戰亂,不僅有思想文化的創新,還有文化上的打擊摧殘。由目前可見的最早的節抄本郭店楚簡本可知,老子文的混亂已經形成。秦漢之際的帛書甲乙本作為最早最完整的混亂本,其中一些文句儒道相爭的色彩濃厚,而楚簡本則保存了部分原始的老子文。
現代的一些教材中認為,老子道家的思想是消極的。從老子文的演變中能夠看出,老子被詆毀了。剝開層層迷霧,歷史真相會顯現出來。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這樣混亂的文句使後人誤解為老子是大人不計小人過,把「曲全」解讀為委曲求全。而真相是「報怨以德,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右介,而不以責於人」為連貫文句,「曲全」為曲意周全之義。當把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見《論語憲問》)與前文對比時會發現,孔子繼承且改寫了老子的中正之道。中正之道是被人掩藏最深的老子思想,其用意不言而喻。「小邦寡民」、「民治老死不相往來」消極嗎?經歷了新冠病毒疫情,會對此言有一番新的見解。老子本義是和平祥和、安居樂業的社會為「小邦寡民」,龐大的人口數量帶來的社會問題還少嗎?老子道家是「太上貴德」,勝於「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
老子文被歷代統治者作為帝王之書,帝王被稱為真龍天子。孔子說:「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見《老子列傳》)因此,老子如龍,適得其言。
後記:湖南株洲的老萊子墓疑似明初偽造,唐太宗、明太祖都曾下令尋訪老萊子墓,直至清康熙年間才發現。辨析老子言與老萊子言,可知二者都會識人,對孔子都有批評之語,現今「十五篇」以特殊方式現出真面目,可知《道德經》的前身即是《德道經十五篇》,這可佐證老聃、老萊子為一人。董仲舒的弟子司馬遷製造了「老子身世之謎」,如今破解此謎有了一有力證據。